•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經濟教育之相關實證研究

本節以蒐集中小學階段經濟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透過先前研究者之研究 結果瞭解我國高中及中小學經濟教育發展之情形,進而推展至本研究欲探究之 高中經濟教育課程內涵,以期能夠對於本研究之立論基礎有幫助。

我國的經濟教育於高中階段雖以行之有年,但早期皆以我國當時的經濟情 況為教學內容,未能呈現經濟學學科的完整性;時至1983 年修訂高級中學課 程標準時,公民科才恢復社會科學角度的編排方式,經濟教育相關課程內容才 又大幅增加。而我國經濟教育於中小學階段則為設置專業性之「經濟教材」, 僅於1968 年實施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僅有極少數章節涉及經濟知識,同樣也 是至1983 年再次修訂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後,方開始推行經濟教育相關課程

(黃美筠,2002;黃丹鈺,2003;林佩君,2018),間接影響國內經濟教育相 關研究時至晚近才有較多探討文獻可參閱。

壹、近年我國經濟教育之相關研究

以下就國內於1990 年代後,經濟教育之相關研究進行彙整與分析,惟國 內學者對於經濟教育研究方向多元,研究者將相關研究結果分成三大類,一為 經濟教育相關理論與教課書內容分析,二為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探究,三為 教師的專業經濟知能與其對經濟教育課程的認知探究。

一、經濟教育相關理論與教科書內容、課程綱要分析

茲整理與經濟教育相關理論與教科書內容、課程綱要分析之相關研究,內 容如表2-3-1。

41

42

43

選用經濟知識測驗(the Test of Economic Literacy,TEL)為評量工具,其每一試題接一

44

45

46

47

48

經濟學教書內容,隨著課程標準/綱要的修訂與教育政策的改變,指出先行版 本內容以總體經濟學概念為重,涵蓋的經濟概念廣泛但無法深入探討,現行版 本內容轉向教授個體經濟學概念,主題完整且與生活經驗扣合,兼顧學科知識 及社會需求等面向,以符合經濟教育課程應追求知行合一之目標。陳美伶

(2011)則是藉由經濟教育的目標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經濟與永續發展>

單元的課程及評量設計,以及分析95 暫綱與 99 課綱以不同面向詮釋該單元的 經濟知識,最後指出經濟教育課程目標與實際教學上是存在落差,以作為未來 教育政策修訂之參考依據。

林永珍、闕雅文(2009)首先以國小階段的經濟教育為研究範疇,並採用 九年一貫課綱能力指標為研究工具,運用層級分析法進行權重分配與重要性排 序,以結果顯示當時國小階段學習的經濟概念應以貼近生活為優先的認知內 容,是以符合97 課綱敘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 經驗為重心的課程設計原則;另一方面,亦開啟後續學者對於經濟學課程之研 究,由各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分析轉向以層級分析法探究課綱內容為研究方向。

近年來由徐采薇(2018)及林佩君(2018)分別針對九年一貫課綱及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課綱於國中階段的經濟教育進行相關研究,兩者皆透過國中教師對 於課綱中各大經濟概念主題之差異分析與重要性排序,以顯示現職教師對於官 訂理想課程之看法,以及多數教師認為於國中學生理應優先學習與具備的經濟 認知概念;在九年一貫課程及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則分別以為「個體經濟學概 念」與「資源有限與分配」的課程項目為教師較為重視的經濟概念,對應前後 版於經濟教育課綱的編制,在兩者比較之下可作為未來國中經濟教育相關課程 綱要研議與修正之參考依據。

49

二、各學習階段的經濟教育課程所偏重之經濟概念有所不同,影響 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隨著不同

初步探究經濟教育內涵與相關理論,以及從教科書內容、課程綱要之分析 瞭解我國經濟教育課程設計,係以此為立論基礎針對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的經濟 認知與態度進行探討。黃劍華(1999)、劉慧貞(2003)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 象,檢視我國國小社會科經濟教育課程設計之優劣以及經濟概念適當的學習年 段。以九年一貫課程施行為分界點,早期國小階段的經濟教育課程設計大多不 符合兒童經濟認知的發展,連帶影響其表現不如美國同年級的學生,於課程內 容上對於總體經濟概念的理解較佳,而對國際經濟概念的理解最不理想,是以 作為當時修訂新課綱的參考依據;後續研究是以檢視九年一貫課程是否改善前 述情形,但研究結果顯示在教科書的編排上,經濟教育課程於國小教育中的定 位、精神、份量與呈現方式並不清楚,仍有待教師有系統性地規劃課程設計與 評量方式,才得以落實課綱中的內涵。張家瑜(2012)則分別列舉出各年段適 合學習的經濟概念,低年級以「稀少性及欲望」及「選擇」的基本經濟問題為 引導;中年級則以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建構「供給」、「需求」與「價格」等基 礎的個體經濟學概念;進階的經濟概念如「機會成本與得失」、「比較利益」則 適合在高年級教授,作爲銜接國中經濟課程的起始點。

自1986 年(民國 75 年)起,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中才大幅增加國民 生活必須的經濟學相關課程,國內有關中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的相關研究,

王若文(1992)首先就台北市十二所國中 438 名學生做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 顯示當時的國中生普遍的經濟認知程度不甚理想,但是在面對經濟問題的態度 是為正向積極的。黃美筠(2002)有鑑於當時的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教科書為國 中階段最基本且完整的經濟學教材,因而進一步針對國三學生的經濟認知進行

50

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新版的經濟教材有助於增進學生的經濟知識,並且也改變 學生對於經濟學的態度;在經濟內容類目中,學生對於基本經濟概念的掌握度 最佳,次之為國際和個體經濟學的概念,而對於總體經濟學概念較為不理想;

在經濟測驗答題表現中,以三項認知層次的而論,學生答對百分比最高的是

「理解」層次,其次為「應用」,表現最差的則為「知識」層次的題型;但就 整體而言,台灣國三學生的經濟知識測驗的表現均較美國修習過經濟學的九年 級學生為佳。另一方面,對比先前對於高中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之探究,黃美 筠(2000)係以我國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期經濟認知之評量結果顯示,

高三生於對於基本經濟學概念的答對率最高,其次為個體和總體的經濟學概 念,最差的則為國際經濟學概念;此外,在經濟測驗答題表現中,在五個認知 層次中,學生答對率最高的是「知識」層次,其次為「應用」、「理解」、「分 析」層次,表現最差的則為「評鑑」層次,皆與前述國三生對於各項經濟類目 的認知排序及層次上有所差異。

研究者由上述文獻內容推論,由於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對於經濟教育課程 偏重之類目有所不同,課程的深度廣度、內容多寡亦會影響不同學習階段的學 生對於該經濟概念的認知程度,而有前述研究結果之差異產生;此外,我國中 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於基本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概念較為熟悉,對於國際經濟 與總體經濟學概念表現較差,亦可推論反映此差異現象的預測變項是為課程綱 要(課程標準)內容偏重於個體經濟學概念,而分別於國中與高中階段在總體 經濟學與國際經濟知識的著墨較少,連帶影響教科書編撰與教師於有限教學時 間內的課程設計,進而導致學生對於此類目的經濟認知較為薄弱。國內有關中 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的相關研究,僅有針對較早期的經濟教材進行分析的文 獻,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即將施行,新課綱及新課程設計所反映出學 生於中學階段的經濟認知發展可作為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51

三、早期教師的經濟專業背景普遍不足,影響其對教材認知不甚理 想,以致於在經濟課程教學上遇到困難

自第一節的文獻探討中可知,國外學者透過相關實徵研究得到的結果,認 為經濟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教授經濟學的教師理應具備專業知能,具備完 整經濟學知識背景的教師對於課綱的理解、教材的編寫及課程設計上更為得心 應手,並能為不同程度及學習階段的學生形塑適宜的經濟教育內涵與形式。

但從本段係以針對國內教師的專業經濟知能與其對經濟教育課程的認知之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於高中、國中還是國小任教的教師,普遍在經濟專業背 景與經濟概念認知程度的表現上不理想;此等現象歸因則是於在各學習階段皆 有25%的教師未曾在大學修習有關經濟學的課程,且有更高比例的教師即便是 進入教學現場後,也未曾參加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在職進修或是有關經濟教育 的研習活動(蕭碧惠,1999;方詠菁,2000;林麗婷,2001)。國小階段的經 濟學是由社會科任教師任教,國高中階段的經濟學知識則由公民科教師講授,

但在早期,教師們於經濟專業訓練不足一部份原因在於師培機構並未強制規定 修習經濟學相關課程;且隨著任教的學習階段與年級的遞增,其所需的專業經 濟知識背景必須更為厚實。

Leet & Lopus(2012)認為即使是最優秀的教師,面對教授高中經濟學無疑也 是一項挑戰;在美國,經濟學通常是在12 年級(K-12)教授,面對這些即將畢業 且準備前往各領域發展的學生們,教師於教學內容設計上必須維持學生的學習 興趣;對於沒有修習過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來說,最基本的專業知能就是要熟悉 經濟學相關概念;再者,對於那些大學有修習經濟學課程而具備經濟知識背景

Leet & Lopus(2012)認為即使是最優秀的教師,面對教授高中經濟學無疑也 是一項挑戰;在美國,經濟學通常是在12 年級(K-12)教授,面對這些即將畢業 且準備前往各領域發展的學生們,教師於教學內容設計上必須維持學生的學習 興趣;對於沒有修習過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來說,最基本的專業知能就是要熟悉 經濟學相關概念;再者,對於那些大學有修習經濟學課程而具備經濟知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