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層級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層級分析"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曾永清 博士.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層級分析. 研究生: 蔡宜璇 撰 中華民國 108 年 06 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性排序,以提供未來我國中學經濟教育發 展的參考。根據研究目的及問題,透過文獻探討分析經濟教育的意涵與相關實 證研究、我國高中經濟教育的發展內容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 要;本研究採以問卷調查法,並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綱中選取普 通型高中於經濟教育的課程項目與課程條目,作為編制問卷的基礎內容,針對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差異性分析及層級分析研究。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主修專長、教學年資、任教地區、修習經濟 學相關課程之經驗)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 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的重要性排序未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在【供給與需求】及【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 上具有先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授經濟教育之興趣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 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僅在【國民所得】此一項目上 具有先顯著差異。. 四、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 目重要性排序為:【供給與需求】、【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市場競爭與 外部成本】、【國民所得】、【貿易自由化】、【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 五、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知整體課程條目重要性排序結果 (一)重要性位居前五名的課程條目依序為:「課程類目(一)資源、誘 因與專業生產——條目 2-1.價格高低對誘因的影響。」、「課程類目(一). i.

(3) 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 1-1.廠商與政府有什麼資源?如何決定資 源的用途?」、「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 3-2.決定 一國進出口某項商品的主要因素。」。. (二)重要性位居末五名的課程條目依序為:「課程類目(四)市場競爭 與外部成本——條目 7-1.單一廠商漲價與所有廠商聯合漲價之效果有何不 同?」、「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 3-1.專業分工的 影響。」及「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 2-2.政府政 策可以影響誘因,進而改變人民行為?」。. 關鍵詞:經濟教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層級分析法.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rder of the Citizen and Society high-school teachers in the Economic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Social Studies Area in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conomics.First ,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educati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economic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economic education in the Taiwan, and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Social Studies Area in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Second,the study mainl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pproach.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with reference to course categories and course entries from the Economic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Social Studies Area in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Finally, Variance of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itizen and Society high-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gender,education level,major,teaching years and number of economicsrelated courses)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assigned importance orders of the six course categories. 2. Citizen and Society high-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ag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assigned importance orders of course categories.There are “Course category 2: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urse category 4: Competitive Market and External Diseconomi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x course categories. 3. Citizen and Society high-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 of teaching economic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ir assigned importance orders of. iii.

(5) course categories.There is only “Course category 5: National Incom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x course categories. 4.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assigned by Citizen and Society high-school teachers on the six course categories of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 are as follows: “Supply and Demand”, “Market Mechanism and Price Regulation”, “Competitive Market and External Diseconomies”, “National Income”,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source, Economic Incentive and Specialized Production”.. 5. The Economic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Social Studies Area in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 in the order of overall importance: (A)The top three Course Entries are: “Course category 1:Entry2-1. Price system have an effect on economic incentive.” , “Course category 1:Entry1-1. What does economic resource that the firms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How to decide on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resource?” and “Course category 1:Entry3-2.Th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a national import and export of the commodity.” (B)The last three Course Entries are: “Course category 4:Entry7-1.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ice hike of a single firm and the price hike of all firms?” , “Course category 1:Entry3-1. The impact of specialization.” and “Course category 1:Entry2-2. Why does government policies can influence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change people's behavior further?”. Keywords: Economic Education,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Social Studies Area in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Curricula,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四節 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經濟教育之意涵與相關概念................................................................15 第二節 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26 第三節 經濟教育之相關實證研究....................................................................40 第四節 國內層級分析法之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背景資料分析................................................73 第二節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重要 性排序之差異性分析............................................................................82 第三節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之層 級分析..................................................................................................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44 參考文獻....................................................................................................................150 附錄............................................................................................................................159 v.

(7) 表次 表 2-1-1 國內外經濟學者對於經濟教育之定義......................................................18 表 2-1-2 我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經濟教育部份之摘要..........................................24 表 2-2-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高中條目說明................29 表 2-2-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高中課程項目整併…....32 表 2-2-3 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 高中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經濟教育 課程內容與編排比較...............................................................................34 表 2-2-4 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 高中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經濟教育 課程內容以經濟學領域之分類...............................................................37 表 2-3-1 經濟教育相關理論與教科書內容、課程綱要分析之相關研究..............41 表 2-3-2 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探究之相關研究..................................................43 表 2-3-3 教師的專業經濟知能與其對經濟教育課程的認知探究之相關研究…..45 表 2-4-1 AHP 適用範圍表..........................................................................................54 表 2-4-2 國內層級分析法與教育領域、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之相關研究…….....55 表 3-3-1 _AHP 問卷表格設計示例............................................................................69 表 4-1-1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背景資料之描述性統計......................................81 表 4-1-2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修習過的經濟學課程科目之次數分配..............78 表 4-2-1 不同性別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 t 檢定摘要表..........................................82 表 4-2-2 不同年齡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4 表 4-2-3 不同學歷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 t 檢定摘要表..........................................85 vi.

(8) 表 4-2-4 不同主修專長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 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6 表 4-2-5 不同教學年資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 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8 表 4-2-6 不同任教地區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 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0 表 4-2-7 不同修習經濟教育相關課程之經驗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 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91 表 4-2-8 不同教授經濟教育之興趣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 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暫時排除毫無興趣的教師樣本).........................................................92 表 4-3-1 隨機指標值對照表....................................................................................106 表 4-3-2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結果 摘要...........................................................................................................107 表 4-3-3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之六大類目內課程條目重要性 排序摘要表...............................................................................................116 表 4-3-4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之整體課程條目重要性排序摘 要表...........................................................................................................119. vii.

(9) 圖次 圖 3-1-1 差異性分析研究架構圖....................................................................................63 圖 3-1-2 層級分析研究架構圖........................................................................................64 圖 3-2-1 研究流程圖........................................................................................................67 圖 4-1-1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齡之描述性統計....................................................74 圖 4-1-2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最高學歷的主修科目之描述性統計........................75 圖 4-1-3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年資之描述性統計............................................76 圖 4-1-4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修習經濟學課程數之描述性統計............................77 圖 4-1-5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修習過的經濟學課程科目之描述性統計................79 圖 4-1-6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經濟教育的興趣之描述性統計............................80 圖 4-3-1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六大課程類目權重值比較圖…108 圖 4-3-2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類目 內課程條目權重值比較圖...........................................................................110 圖 4-3-3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供給與需求】類目內課程條目 權重值比較圖...............................................................................................111 圖 4-3-4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類目內 課程條目權重值比較圖...............................................................................112 圖 4-3-5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類目內 課程條目權重值比較圖...............................................................................113 圖 4-3-6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國民所得】類目內課程條目權 重值比較圖...................................................................................................114 圖 4-3-7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 【貿易自由化】類目內課程條目 權重值比較圖...............................................................................................115 圖 4-3-8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之「整體」課程條目權重值比較 圖...................................................................................................................120. viii.

(10)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性排序。本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說 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設定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 制,第四節為本研究的名詞定義及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國民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逐漸延長,儼然成為 世界先進國家普遍的國民教育政策與趨勢。我國自民國 72 年起推動延長國民教 育過程,政策內涵雖然不斷進行調整,但其政策目的均在於減輕學生的升學壓 力,著重適性入學,引導國中階段教學正常化,使得後期中等教育朝向學術與 職業的特色發展、適性揚才,成就每個孩子的未來,並永續國家競爭力。我國自 民國 103 年 8 月起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 性揚才、多元進度及優質銜接的五大理念,設定六大目標分別培養現代公民素 養、引導多元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並均衡城鄉教育以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希望能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厚植 國家競爭力的三大願景(教育部,2014);在政策實踐層面上,其特色為普及、 非強迫及大部分學生免學費和免試入學,且整體投資方向著重在後期的中等教 育階段,將實施已久的九年義務教育,向上延伸至十二年基本教育;透過教育 年限的延長,涵蓋高中、高職及五專前三年的後期中等教育階段,追求教育品 質的提升,教育公民的實踐,發展學生潛能,作為提升公民素質與經濟實力的 基礎(楊思偉,2006;林淑琴,2015)。 1.

(12) 然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定位不僅只為國家既定的政策,亦作為一 種「改革性」的教育政策,係以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基礎,冀望透過「階段性」 的逐步推動,回歸國民教育的本質,據以提升國民教育的品質(洪仁進,2010) 。 過去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是帶得走的「能力」 ,然而,在考試領導教學的風氣下, 使課程未能有效地整合所學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有鑑於此,十二年國教轉向 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素養導向的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 的基本理念,建構「自主行動」 、 「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九大項 目的能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核心素養,強調將知識、能力和態度整合運用 在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歷程、策略與方法,透過學生實踐力 行的表現來評量學習成效,以改變教與學的樣貌(教育部,2014;蔡清田,2014; 邱錦屏,2018) 。十二年國教以學制劃分三個教育階段,並依各教育階段學生之 身心發展狀況區分為不同學習階段,各級各類學校皆應配合各學習階段的特性 與重點,規劃連貫且統整的課程內容;十二年國教尤其重視後期中等教育階段 之發展,高級中等學校為第五學習階段,係接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注重學生 的學習銜接、身心發展、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獨立自主等,提供所需之核心素 養、專門知識或專業實務技能,以期培養五育均衡之優質公民,在課程規劃上 也愈趨適性、專精。 近年來,課程改革揭櫫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在相互主體性的過程中,教 師會是成就學生主體的重要他人(范信賢、黃茂在,2003) ;實際上,在課程改 革的過程中,身處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師確實被賦予著課程實踐與執行的任務, 面對瞬息萬變的複雜日常與資訊更新,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願景,培 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再將知識、能力和態度整合運用至學習歷程之中,除了 教師本身須具備能力連結法定課程綱要與學生個別習性,熟稔新的課程知識並 輔以多元的教學法亦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專業知能(呂紹弘,2017) ;而在教育部 2.

(13) (2014)所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中,同樣有專 節說明指導「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措施,並解釋教師身是專業工作者,必須持 續專業發展以支持學生學習。綜上所述,教師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推手, 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教學熱情,及其對於課程改革想望(desire)和關懷(caring) 都將是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施行的關鍵力量。 十二年國教與世界教育的潮流方向一致,課程皆朝向「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的教學 模式邁 進, 教師也 由課 程傳 遞者或 執行者 轉變為 「課 程創制 者」 (curriculum maker) ,其所應具備的課程意識與專業認同,並透過實踐智慧轉化 課程,與學生共創有意義的學習經驗,是為新課綱上路後最大的變革。因此,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引領著我國國民基本教育走向新的里程碑, 更深刻影響我國未來公民之養成與社會發展,而應予更為重視。. 貳、 研究動機 一、經濟教育的重要性 在現代分工細密的經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經濟制度中的一員,並同時扮 演著生產者、消費者、投資者及國家公民等角色,隨時要面對不同的經濟問題 與進行決策。許多歐美國家早已體認經濟教育對於公民資質養成之必要性,故 多有設立獨立學科或是相關課程教授經濟學知識,其目的一方面是幫助學生了 解基本的經濟概念,以正確的經濟態度運用經濟認知於經濟決策中,以期達成 經濟目標;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經濟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能有批判反省的能 力,以成為一名能促成正確公共決策的公民(王若文,1993)。 Kimmitt & Burnett(2006)認為高中生在畢業後將進入一個日益複雜的經濟社 3.

(14) 會,在求學階段所接觸到經濟學相關概念的課程與練習分析財經時事,僅是其 邁入社會前的第一步;站在教育研究機構、專家學者與教師的角色來看,成功 的經濟教育應該更致力於在教學設計上不斷創新並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使得 課程內容更具洞察力,才能夠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公民社會及作出最理性的決策, 藉以落實經濟學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 我國於中學階段的經濟教育發展較晚,在 1968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 際,在教育部頒訂之「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暫行課程標準」僅有少數章節涉及 經濟知識(黃丹鈺,2003;林佩君,2018),至 1985 年才正式將經濟課程納入 「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 ,隔年內容才有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高中階段,雖然 於民國 21 年頒訂「中學課程標準」時出現公民科,其中納入部分經濟相關課程, 但教學內容上僅止於介紹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現況,並無涉略太多經濟學學科知 識;時至晚近,隨著時代變遷與需求,我國經濟教育課程才轉向經濟學知識的 建構與應用,加深加廣經濟概念,並著重對於議題的批判思考能力,培養學生 具備經濟知能、情意、技能等基本能力。然而,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 動,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能力指標將改以核心素養的模式發展課程內容,經濟教 育作為公民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如何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導引經濟教育課程走 向新的發展,以期學生透過學校教育的過程,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並具備社 會實踐力,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二、國高中經濟學課程內容難度差異大,學生的經濟認知無法銜接, 教師授課困難 徐采薇(2018)將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課綱 中有關的經濟概念進行分類,是顯示為當前國中的經濟課程偏重於基本經濟概 念、基礎的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概念、國際經濟概念及政府的職能等五大 4.

(15) 面向;然而,國中學生於此學習階段的課程理念,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 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為核心原則,是以,在國中階段所需學 習的經濟教育內容並不會過於艱澀。對比高中經濟教育內容作為大學經濟學之 前導,勢必會提高難度與增加學理論述,因而在高中階段大部分的經濟學知識 轉向以理論方式陳述,並且加入專業議題的探究,但卻忽略了國中九年一貫課 程與高中課程有銜接落差的問題。 以研究者分別於任教於國中與高中之經驗,並參照現行國中階段採用的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97 課綱)以及高中階段所採用的 99 課綱,認為中學階段的經 濟課程內容與編排上,於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內容的確難易度落差太大,且明 顯在高中階段的經濟學難度加深加廣,不僅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挫 敗,甚至有許多高中教師面對經濟專業議題也產生教學上的困難。為使國高中 教育階段能銜接發展並減少重複的授課內容,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將國中 與高中的必修課程並列,以呈現學習內容規劃是具連貫性,並於加深加廣的概 念上進行區隔;此外,課綱條目的敘寫方式由封閉式的陳述句轉為開放式問句, 有助培養學生思辨、開放師生共同討論,以及予以教師對於課程有更多的詮釋 空間。 但新課綱若想真正落實於教學現場,教師是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唯有在 教學現場的教師認同課綱的理念,體認到改變的重要性,願意將理念課程(ideal curriculum) 、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轉變成可執行的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新課綱的理念才能於課堂中遍地開花,呈現新的教學風貌。十二年 國教於現職教師的衝擊主要來自於對核心素養精神與內涵的重新理解與調適, 必須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信念與思維、檢視自己的教學實務,重新建構或調整 教學方法,課程實踐才得已真正落實(邱錦屏,2018;蔡清田、陳延興,2013) 。 因此,面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革新,教師對於新課綱的理解、探究與批判應最 5.

(16) 為優先,就研究者於教學現場之觀察,大多數教師仍以教科書為主要授課內容, 課綱為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科書撰寫的主要依據,而課綱中的規範勢必影響課 程設計與實施的方式;因此,經濟教育課綱之內容對於國家欲形塑的經濟教育 之目標及成效具有直接關聯,而成為本研究探究高中教師對經濟教育課程之意 見的切入點。 目前我國對於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林佩君(2018)係以針對 目前任職於雙北地區的公立國中公民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 國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重要性排序,作為初步探究現職教師對於官訂理想課 程的看法,以及探究其如何解讀課綱內容與設計實際的運作課程;惟十二年國 教課綱於各領域所呈現的學習內容規劃具連貫性,社會領域經濟教育的課程內 容亦不例外,是以本研究建立於前述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究高中公民與社 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重要性 排序」 ,藉此瞭解現職教師對於新課綱內容的看法及如何詮釋,以協助我國中學 階段經濟教育課程之發展、改善課程銜接順暢度,亦可作為未來高中經濟教育 相關課程綱要研議與修正之參考。. 6.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目的 根據第一節所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以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 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重要性之研究,藉此瞭解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該課程綱要之看法。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經濟教育相關概念與研究,並瞭解我國於高中階段的經濟教育課程設 計之內容。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 教育課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 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並探究其相關因素。 四、探討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 的課程條目重要性排序,並探究其相關因素。 五、總結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發展高中經濟教育課程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程所涵蓋的經濟概念為 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 課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的差異情形為何?. 7.

(18) 三、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六 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為何? 四、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的課 程條目重要性排序為何?. 參、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具體列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 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 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 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主修專長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教學年資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任教地區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 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修習經濟教育相關課程之經驗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 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八、不同教授經濟教育之興趣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 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有顯著差異。. 8.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探討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 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的層級分析,故以任教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現任公民 與社會科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但不包含實習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採用民國 107 年 10 月 26 日由教育部正式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其中選取高中必修課程的經濟教育相關課程項目作為研 究工具,包含「資源有限與分配」、「誘因」、「交易與專業生產化」、「供給與需 求」、「國民所得」、「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市場競爭」、「外部成本」與「貿 易自由化」九個課程項目,並依據經濟學原理將類似概念重新整併為六大課程 類目,以對應每一主題的課程內容,且各自有其所對應的課程條目。.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為:性別、年齡、最高學歷、主修專長、教學年資、任 教地區、是否修習過經濟教育相關課程、教授經濟教育課程之興趣程度,探究 在上述八項不同背景變項下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差異情形;就研究的結果變項係為經濟教育課程 綱要的課程項目-「資源有限與分配」、「誘因」、「交易與專業生產化」、「供給 與需求」、「國民所得」、「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市場競爭」、「外部成本」與 9.

(20) 「貿易自由化」等九項整併過後的六大課程類目。然而,造成差異情形與重要 性排序影響的因素可能不僅限於上述變項,因而產生推論上之限制,此為研究 變項之限制。.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於民國 107 年 10 月 26 日由教 育部正式發布,並於 108 學年度依照不同的教育階段逐年實施。社會領域經濟 教育課程實施於國小社會科、國中公民科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林佩君 (2018)的研究對象則是聚焦於雙北地區的國中公民科教師,其餘尚未探討之 對象則由本研究接續其發展;本研究則選定為全國之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 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擴展範圍,未包含之國小社會科教師,仍可為後續研究可進 一步探究之方向。. 二、研究內容 (一)文獻探討 各國對於經濟教育的研究十分廣泛,但因本研究係聚焦於我國經濟教育的 發展歷程及課程綱要內容,故大多參照國內有關經濟教育的實證研究為理論依 據,較少涉略及引用其他國家有關經濟教育的內涵之文獻,是為在文獻探討部 分的限制。 (二)研究主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涵蓋國小、國中與高中職階段的學 習內容,由於國小階段僅論及生產與消費、經濟的變遷、價值的選擇、經濟的 10.

(21) 選擇等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且較為結構鬆散;國中階段經濟教育課綱已有學 者進行相關探究,故本研究係以針對高中階段之經濟教育課程內容進行探究。 其中,本研究只聚焦於探究普通型高中的必修課程之內容,原因有二:其一是 普通型高中為銜接大學教育之主要管道,其課程規劃於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是以 國中小課程連貫一致,其他類型的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高中、綜合型高中及 單科型高中)的課程綱要則另有規定,故未將其納入本研究之範圍;其二,只 探究必修課程的內容,未將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主題、項目、條目納入研究範 圍,是為考量《公民與社會》科的選修課程僅有社會組學生於高三階段才會接 觸到更深入的經濟概念,對於全體高中生而言為非必要的課程內容,故未將其 納入本研究的探討範圍,是為本研究主題的限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採以量表作為工具進行資料蒐 集,以利進行差異性與層級分析;惟考量人力與經費限制,僅以問卷施測並未 輔以質性訪談等方式更深入瞭解受試者的真實想法,此為研究方法的限制。. 11.

(2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名詞包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經濟教育」、「層級分析法」,其定義依序說明如下:. 壹、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是我國教育部以期延長教育 年限,將高中、高職及五專的前三年納入並統整,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 力,並以全人教育、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自民國 103 年 8 月起施行,主要分為分兩階 段,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條例>規定辦理,對象 為 6 至 15 歲學齡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義務、強迫入學、免學費、以政 府辦理為原則、劃分就學區免試入學、單一類型學校及施以普通教育;後三年 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國民, 主要內涵則為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 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教育部,2014)。. 貳、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臺灣的高級中等學校分為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綜 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四種;其中,普通型高級中學(以下 簡稱普通型高中),是為通往大學的主要學制管道。普通型高中則設置綜合性 科目,主要教授的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 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次要的科目則有音樂、美術、生活科技、家 政、電腦、國防通識(軍訓)、健康與護理、體育、生涯規劃等;自二年級起 12.

(23) 劃分第一類組(文法商)、第二類組(理工)、第三類組(醫農)。 因高中的類科與主授科目之差異,教育部另有頒布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與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適用的課程綱要;在過去,普通型 高中的課程綱要依照科目獨立頒訂,而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頒訂 後,普通型高中的課程條目則與國中小的課程條目同列為某一領域的課綱內 容。由於本研究欲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其中 「高中」課程條目於本研究中專指普通型高中,在此先予以說明。. 參、經濟教育 依學生的經濟認知發展階段之所需,透過學校教育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基 本的經濟知識與運用經濟推理做出經濟選擇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對於經濟問題 能夠理性思考及分析之能力,以期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與具備責任感之公 民。. 肆、層級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層級分析法為 1971 年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Thomas L.Saaty 所發展而 來,其目的在於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將各項決策要素按一定描述功能或特徵 建立階層化的層次結構,運用名義尺度進行要素間的成對比較(周伯泰、洪英 恆、許天維,2011)。將抽象且無法計量的人類思維、偏好加以量化,藉由成 對比較矩陣分析後,建立各要素之間的優先順序,其主要應用於不確定情況下 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郭振源、曾國雄,1989a;林永珍、闕 雅文,2009;王薏茹,2017;羅兆琦,2017;林佩君,2018;賴文鼎,2018). 13.

(24)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基於前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經過歸納整 理、分析及比較後,探究經濟教育之意涵,進而從我國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發展 脈絡檢視現今情況,並著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 內容之分析。本章共分為四章節,第一節為經濟教育之意涵與相關概念;第二 節說明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並且與過往課綱進行比較及分析整 理;第三節為統整國內外經濟教育之相關實證研究,並瞭解我國高中經濟教育 課程內容之發展;第四節彙整國內層級分析法之相關文獻研究。. 第一節. 經濟教育之意涵與相關概述.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社會科學,人類的經濟行為係指個人、 企業、政府以及其他團體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社會中進行選擇;換言之,經濟學 的核心問題根基於資源的稀少性,而經濟行為的產生來自於選擇行為(張清 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04),更是現代社會中每人每日皆須面臨到 的問題。是以,經濟學是一門教導如何以理性態度進行選擇與最適資源分配以 達到人類最大滿足的社會科學為定位,其應用範圍廣泛且具有基本的經濟理論 與知識,其中的經濟概念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現代公民所在社會與個人 層次做複雜選擇時的一種思考與推理方式,亦是必備的基本知能,而經濟素養 方能透過學校教育培養,有鑑於此,發展經濟教育儼然成為各國教育的重點之 一。 在探討我國經濟教育發展前,有必要先行釐清經濟教育的意涵與相關概 念,以下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經濟教育的定義及看法,並由國內外實 徵研究論證高中經濟教育成功的決定因素,接著概述我國高中階段經濟教育課 15.

(26) 程發展歷程,以探究當前我國經濟教育的現況。. 壹、 經濟教育的意義 經濟學為現代公民理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歐美國家對於經濟學的重視甚 早,並且將之獨立設科是為專門課程;以美國為例,經濟學在 19 世紀中葉已 在中學課程佔有一席之地,乃至 1920 年代後逐漸嶄露頭角,到 1960 和 1970 年代蓬勃發展(黃美筠,1996);反觀我國對於經濟教育的重視較晚,並且將 經濟學置於公民教育之下的一門學科,有別於國外(如:美國、英國等)則是 將經濟學獨立於公民教育以外,兩者定位有所不同,進而導致國內外經濟教育 學者對於經濟教育之定義及強調要點各自不同,以下分述。. 對於經濟教育的定義為何,研究的專家學者並無一致性的說法;國外學者 中較具有代表性的說法,Gavian(1942)主張經濟教育為經濟能力教育,旨在 教導學生扮演消費者、生產者和公民等角色所需技巧;Nourse(1966)認為經 濟教育就是經濟能力教育,要教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經濟問 題。Trujillo(1977)認為經濟教育旨在瞭解現代生活的經濟機構(包含企業和 銀行等),及以經濟學知識為分析工具,處理個人和社會所面臨的經濟問題; Schug(1982)認為經濟教育是在幫助年輕人學習做經濟選擇、理解基本經濟 概念與應用於其經濟決策當中(引自王若文,1993)。Saunders(1984)主張應 以經濟教育培養學生的經濟判斷能力,使其在對經濟議題時,能合理的判斷與 應用經濟學知識、經濟推理技巧來處理個人或社會的經濟問題。Banaszak (1987)強調,經濟教育是一種邏輯和謹慎思考的訓練,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 強化學生以理性的行為去分析議題和解決經濟問題。. 16.

(27) 我國的經濟教育隨著時代背景的演變,國內專家學者各自對經濟教育的定 義有不同的觀點,分述如下。高希均(1977)主張經濟教育即為透過教育進行 經濟學原理的教授,與陸民仁(1985)指出經濟教育概念類似,其主張經濟教 育即為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必須使學生了解經濟問題的意義、影響及重要性, 可以合理的解決經濟問題並瞭解經濟制度的優缺點;溫騰光(1991)認為經濟 教育是根據學生經濟基本概念理解力的發展以及教育的原理,教導學生瞭解經 濟知識,學習經濟分析的能力,讓學生有良好的經濟素養,並能以理性的態度 和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個人和社會所面臨的社經問題。 王若文(1993)則認為經濟教育旨在教導學生理解經濟知識與如何做經濟 選擇,以便對經濟問題做出客觀推理的分析,並做出理性的經濟選擇。黃美筠 (1996)認為經濟教育的目標是以學生必須理解基礎的經濟概念、基本的決策 單位、當前重要的經濟目標與經濟推理過程,方能對經濟問題做出理性判斷, 使其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與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溫明忠(1999)認為經濟教 育不同於經濟學知識的教授,必須針對學生於經濟概念認知的理解發展程度採 取合宜的教材教法,使得在各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能以其所理解的經濟概念, 應對日常生活中面臨到的經濟問題。 上述國內學者對於經濟教育的詮釋,可顯見我國對於經濟教育著重面向的 轉變,從早期的經濟課程以教授經濟學知識為主,逐漸改為重視習得經濟知識 後的應用及與日常生活經驗之結合,是為當前我國經濟教育課程之定調。綜合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經濟教育之見解,主要見解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別,茲說明與 整理如下表 2-1-1。. 17.

(28) 表 2-1-1 國內外經濟學者對於經濟教育之定義 類別. 提出學者. 內涵. Nourse,1966; Schug,1982;. 經濟教育乃是培養學生的經濟能 力,使其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所. Saunders, 1984; Banaszak,1987. 遭遇的經濟問題;亦即培養學生 的經濟判斷能力,使其在面對經 濟議題時,能有合理的判斷與應 用經濟學知識、經濟推理技巧來 處理個人或社會的經濟問題. Trujillo,1977; 高希均,1977; 陸民仁,1985; 溫騰光,1991. 經濟教育乃透過教育的方法,把 經濟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一門 社會科學,使其日後學習更深的. 經濟概. 王若文,1993;. 經濟教育係根據學生的經濟概念. 具備基本. 念與能 力教育. 黃美筠,1996; 溫明忠,1999. 認知理解發展,在各個不同學習 階段教授適合的經濟概念,使其 能夠應付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經 濟問題;即教導學生能夠具備基. 的經濟知 識與運用 經濟推理 做出選擇 的能力. 經濟能 力教育. 經濟概 念教育. 強調重點 培養經濟 判斷能力. 經濟學知 識的教授. 經濟學理論更為有效果;及教導 學生認識現代生活的經濟機構與 其運作機制,增進其能對經濟機 構的瞭解與認識。. 本的經濟知識和運用經濟推理做 選擇的能力,幫助其在處理個人 或社會所遭遇的問題時,能夠作 出合理的分析、理性的選擇,成 為有效率參與公共事務之公民。. 資料來源:引自陳美君,2007。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經濟教育課程之內容 分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於經濟教育的定義隨著時代改變及課程改革而有不同詮釋,研究者係依 據本研究旨趣與目的擬將「經濟教育」界定為:為依學生的經濟認知發展階段 之所需,透過學校教育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知識與運用經濟推理做 18.

(29) 出經濟選擇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對於經濟問題能夠理性思考及分析之能力,以 期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與具備責任感之公民。. 貳、 高中經濟教育成功的決定因素 由於經濟學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且經濟教育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視,美國 在「目標 2000:教育美國人方案(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將經濟學 視為核心學科之一(NCEE,1997),代表其認為經濟知識有助於現代公民充分 瞭解並適應社會生活,亦可確認經濟知識對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引自林佩 君,2018)。先進國家體認經濟教育的重要性,多以在中學階段提倡教授基本 的經濟學知識;其中又以美國在發展經濟教育的歷程早於世界各國,在經濟快 速發展的時代,已認知經濟教育對於國民基本素養的重要性,因此發展較多關 經濟教育的課程研究,以建構其國內經濟課程發展的目標,亦作為他國在發展 經濟教育的指標參考(徐采薇,2018)。 我國經濟教育發展至今,尚屬萌芽階段,缺乏直接的研究機構提供經費與 進行長期的研究;然而,本研究聚焦於十二年國教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 與設計理念,素養導向的新教學模式能否有效施行仍為未來關注的重點;以下 則援引國外相關實證研究,分析高中階段經濟教育成功的決定因素為何,以作 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 美國推動經濟教育已行之有年,美國學生自小學階段便接受基礎的經濟與 理財課程,到了中學階段則得以擴展到更廣泛的經濟概念,培養其了解更為複 雜的經濟問題與具備經濟決策能力;但是,當進入到了大學階段則會面臨到經 濟學課程匱乏的問題,甚至是學生不選修經濟學課程的現象。而在美國約只有 63%的高中畢業生會繼續就讀大學(NCES, 2000, Table 185),其中又只有 40% 的學生會在大學選修經濟學的相關課程(Siegfried,2000);所以,教授經濟教 19.

(30) 育相關課程的最佳時機點便是在高中畢業以前,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的學生已具 備更高層次的認知理解能力,除了教授難度更高的經濟學知識及進行融入價值 判斷的教學形式,甚至部份程度較好的高中生能修習大學先修經濟學課程 (Advanced Placement Economics,簡稱 AP Economics)的內容(Robers & McCloskey,2012)。雖有前述的積極表現,但從完成經濟學課程的 K-12 高中 生於「經濟知識測驗」(Test of Economic Literacy,簡稱 TEL)的表現仍不太理 想,顯示美國的高中經濟教育仍面臨到一些困境有待解決。Robers & McCloskey(2012)指出,由於大多數的經濟學課程都是在高中最後兩年教授 的,但是在美國,輟學人數最多的卻是在高中二年級,因此整體人口中接受高 中經濟教育課程的學生比例較低;此外,大多 K-12 教師並無具備教授經濟學 的專業知能,綜上兩者主因連帶影響經濟教育之成效。 Kimmitt & Burnett(2006)在更早之前便已透過實證研究調查說明前述困 境,其認為學生能有效地吸收經濟學課程的知識,有部分原因來自於具有完整 經濟學知識背景的教師;換言之,高中經濟教育成功的關鍵與教師的專業具有 正相關。對於能教授經濟學的教師之專業知能的養成,旨在於應讓教師熟悉經 濟思維模式,使其將經濟學知識自然地融入教學當中,而非只學習既定的經濟 理論或方法;尤其在經濟社會變遷快速的前提下,教師更不該拘泥於死板的教 科書內容進行教學,並且考量學生的背景差異與認知程度,而設計更有彈性與 更多詮釋空間的經濟教育課程較為合宜。 此外,William(2005)指出美國的高中經濟教育水準能日益提升,並且能夠 作為他國發展經濟教育的參考指標,其原因在於美國對於經濟教育的重視。不 論是地方的州政府還是國家層級中央政府,皆對於高中生於經濟知識評量測驗 和衡量結果與相關研究十分關注;是以,自民間團體至政府單位中,皆有頂尖 經濟學專家、教育工作者、商業領袖和政府官員,定期提出強而有力的經濟教 20.

(31) 育方案作為進步的動力,其中更有一部份人士透過相關組織、立法和招募資金 而來推動經濟教育的改革。此外,有賴全國性經濟教育研究機構,例如:美國 經濟教育協會 (Council for Economic Education 簡稱 CEE) 致力於課程標準的 創新與改進,其可用於課程教學和教材的開發和教學,並使得教師於準備經濟 學課程之上更加得心應手;於學校政策上,則鼓勵更多學生修習經濟學課程, 並且在課程設計上有其他領域/學科融合經濟學相關概念,更有助於增進學生 經濟認知。 由美國的實證研究與經驗可得而知,前述環環相扣的各項措施是由政府與 研究機構結合經濟、教育、課程、教學等專家學者與學校教師、民間企業、教 科書出版機構的人力與物力,專職負責統籌規劃經濟教育的研究及推動發展。 更新與訂立符合社會脈動的經濟教育課程標準,新的經濟教材與多元豐富的課 程設計之開發,加強 K-12 教師的經濟專業知能,以鼓勵更多學生修習經濟學 課程並使其在學習經濟學上有更好的成效。 總結國外學者研究作為高中經濟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檢視我國高中經濟 教育之現況,在十二年國教提倡素養導向的新教學模式下,隨著課綱內容大幅 改寫,教材與課程設計勢必也須改革創新,對於第一線的教師而言該如何因 應,熟悉並瞭解課綱內容且增強教師自身的經濟專業知能,規劃出順應時勢脈 動的經濟教育課程,使得學生於經濟學的學習與掌握度上有更出色的表現與成 效,為我國未來推展高中經濟教育不可忽略的面向。. 21.

(32) 參、 早年我國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發展概述 相較於我國對於國民中學經濟教育的重視較晚,直至 1968 年(民國 57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於教育部頒訂之「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暫行 課程標準」,才有少數章節涉及經濟知識(黃丹鈺,2003;林佩君,2018);我 國於高級中等學校自民國 21 年頒行「中學課程標準」時才出現「公民科」並 納入經濟相關課程,但其內容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詮釋與發展,茲 以課程綱要及舊時的課程標準的沿革中說明之。 我國至民國 107 年止針對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含標準)共修訂 15 次,以 下概述與公民科及經教教育有關的課程修訂(民國 37 年、41 年、60 年、72 年、84 年),95 暫綱、99 課綱及 108 課綱之內容則參閱第三節有更詳盡之探 討,茲說明如下。 民國 37 年,於抗戰勝利後政府積極進行教育復原工作,教育部為適應行 憲之需要而修訂中小學課程標準,此時公民科中的經濟課程包含【我國經濟社 會之特質】、【我國之農工商業】、【我國之金融與財政】及【我國經濟之建設】 四大單元。民國 41 年,時逢共產黨叛亂、大陸各省淪陷及國民政府遷臺,教 育部局部修正中學課程標準的部分科目,俾與時勢及當時國策配合,公民科傾 向重視政治教育,而間接導致經濟相關課程內容被刪減為僅剩【我國經濟發展 的過程】、【我國經濟建設】及【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三個單元。 民國 60 年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乃是因配合國民中學首屆畢業生而修 訂,故學科名稱、教材內容及教學方法等均力求配合與銜接,除將原標準的 「公民科」改為「公民與道德科」與國中一致,其次再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上, 以修己、群善、治國和濟世四綱為重點(林立維,2014)。故民國 60 年所修訂 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內,將經濟學相關課程歸類於《治國與民主》的類別中, 22.

(33) 其中主要教授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以及少部分經濟學基本知識。 時至民國 72 年(1983 年)為配合高級中學法訂立,教育部再次修訂課程 標準,將「公民與道德科」改回「公民科」(同時增設三民主義科),且基於政 策的需求及社會科課程植基於社會科學發展趨勢,中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大幅改 革,公民課程領域擴展至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心理學等社會科 學單元皆涵蓋其中(黃丹鈺,2003)。此階段的經濟學教材為高中第四冊的 《經濟與社會》,恢復社會科學角度的編排方式,教材綱要將經濟領域分為 「經濟」與「財政」兩部分,一方面以國中教材為基礎加深加廣,另一方面則 與高三的三民主義教材銜接,而經濟課程則是與民生主義相銜接,但從內容檢 視仍顯得不夠完整,忽略了經濟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 23.

(34) 表 2-1-2 我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經濟教育部份之摘要(1962 年~1995 年) 課綱 中學課程標準依據 高級中學公民課程 標準(民國 51 年 /1962 年版). 高級中學公民與道 德課程標準 (民國 60 年/1971 年版). 高級中學公民課程 標準 (民國 72 年/1983 年版). 高級中學公民課程 標準 (民國 84 年/1995 年版). 目標 奠定社會、政治、法. 灌輸學生有關我國立國. 認識經濟與社會的動. 增進現代公民應具備有. 律、經濟、文化等項重. 的精神、國策、政制、. 向,同時明瞭我國財政. 關社會文化、法律、政. 要知識之基本概念。. 經建等方面的知識,並. 的措施和社會問題的探. 治與經濟的知識和能. 由此激發其愛國的情. 討,機率學生建設安和. 力。. 操。. 樂利社會的意願。. 教材 綱要. 社會與經濟. 治國與民生. 經濟與社會. 經濟、世界展望. 一、 1.經濟的部門與法則 講習 (1)經濟的部門. 1.我國經濟建設及發展. 1.經濟的概念. 1.經濟的基本概念. (1)經濟的基本知識. (1)經濟的意義. 2.經濟制度的類型. 綱要 (課 程內 容). (2)經濟的法則. (2)我國經濟建設的特質. (2)經濟問題的發展. 3.政府的經濟功能. 2.我國的經濟建設. (3)我國現時的經濟建設. (3)現代經濟的特質. 4.經濟價值和經濟倫理. (1)我國的經濟特質. (4)我國經濟開發的展望. (4)我國經濟的發展. 5.個人基本理財觀念. (2)我國經濟的重要問題. 2.財稅的概念. 6.我國對外貿易狀況. (3)我國現時的經濟建設. (1)財政的意義. 7.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 (4)公民對經濟建設應負. (2)我國財政的政策. 與展望. 的責任. (3)財稅的意義 (4)各種稅制概要. 二、 1.本地方有些什麼重要 活動 的經濟建設?(參觀調 示例 查). 1.怎樣發展我國的經濟. 1.共匪如何控制剝削大. 1.座談會:儲蓄與保險. 和建設?. 陸人民生活?. 2.參觀:銀行或稅務機. 2.怎樣力行勤儉建國?. 關. 2.為什麼要注重商業道. 3.分組報告:成功的企. 德?(講演會). 業家. 3.怎樣發揮我們服務的. 4.視聽教學:觀賞有關. 精神?(工作競賽). 我國經濟建設之成就之 視聽媒體. 資料來源:引用及整理自方詠菁(2000)。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需. 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歷次修訂高級中學課程綱 要(含標準)的特點、高級中學公民課程標準、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 24.

(35) 為了因應我國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以及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等 社會新情勢的需求,民國 84 年(1995 年)修訂公佈的高級中學公民科課程標 準,強調公民科內容與相關科目的縱向、橫向聯貫以及世界觀的培養(張秀 雄,2000),故經濟學教材仍涵蓋該科第四冊「經濟、世界展望」的內容,該 冊內容編寫重點則更著重於經濟知識的建立與應用(參表 2-1-1),經濟領域教 材除了基本概念外,納入了「經濟價值和經濟倫理」及「個人基本理財觀 念」,更強調經濟知識與生活經驗之結合;此外,「我國對外貿易狀況」、「經濟 制度類型」等經濟實務的概念,更有助學生適應我國的經濟環境及增長國際性 的觀點。(方詠菁,2000) 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之浪潮,世界各國皆將教育改革列為提升國家競 爭力之施政重要課題,我國政府亦同樣推動一連串的教改工程,於民國 90 年 (2001 年)加速處理教育多元化及九年一貫新課程的變革。民國 94 年為配合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修訂的《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以下簡稱 95 暫綱)則出 現將「公民」、「現代社會」整併為「公民與社會」單科,並取消「三民主 義」,且與歷史、地理兩科納入社會學習領域,將一再顯示公民教育更朝向社 會科學轉化的方向進行。 由上述高中經濟教育課程發展歷程可知,我國雖於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訂立 之初即有經濟相關課程的編制,但教學內容上僅是以為瞭解國內經濟社會之發 展、現況等認知層面的知識養成,並未有具組織性與完整架構的經濟學學科知 識;但隨著時代演進與需求,經濟學教材不僅於公民科的比例漸增,且課程內 容轉向經濟學知識的建構與應用,結合生活經驗、國際觀與專題討論等,整體 而言,課程編制更趨於多元豐富,是以符合先述經濟教育旨「在協助學生具備 實用的經濟知識,以期能對經濟問題做出理性判斷,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 之目標。 25.

(36) 第二節 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 本節旨在探究現行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藉由探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發展背景與特色,進而聚焦於普通型高 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之探究,最後針對前行的 95 暫綱及 99 課綱 之經濟教育內容進行比較與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與問卷發展內容。. 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課程理念 《公民與社會》學科出現在我國的高中教育乃至 95 暫綱訂立之時,係為 整併 84 課程標準中既有的《三民主義》、《公民》與《現代社會》三科應運而 生,尤其是後面的兩科,時任教育部長黃榮村、杜正勝為呼應教改者的主張, 配合多數 95 暫綱委員的看法,都以將公民教育積極地朝社會科學轉化的方向 邁進,放棄原有的德目教育與道德課程,改以社會科學學科學習為主(張茂 桂,2009)。 至民國 97 年間,教育部推動將《公民與社會》納入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之 際,在說帖中更明確地將其定位為「社會科學」的教育;經一連串的發展,可 以顯見「公民教育社會科學化」的方向確立,但 95 暫綱的內容卻有過猶不及 的問題。批評者指出,95 課綱的《公民與社會》教材內容太過艱深,且因課程 內容亦缺乏知識的整合,每冊大多都採取社會科學分科化的編排與學習模式, 不但不利於公民素質與價值情操的養成,更讓學生學習困難,教師不易教學、 擔心教錯的挑戰,不容易獲得家長與社會大眾的普遍支持,反而適得其反(張 茂桂,2009)。有鑑於此,在蒐集各方反應之後,針對 95 暫綱的課綱部分進 行調整,進而頒布 99 課綱,99 課綱的《公民與社會》課程有相當程度的調 整,除了課綱單元順序的調換以外,亦包含主題與內容提綱的變動,但就整體 的課程設計精神與主軸仍然延續 95 暫綱的規劃,仍然是以充實社會科學的相 26.

(37) 關知識;;培養多元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為本 課程的目標,藉以培養學生發展之核心能力(教育部,2008)。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學校課程亦需隨之調整及研修。民國 99 年召開 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已確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並於隔年 9 月經行 政院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第二波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研修工作, 是以專業研究為基礎,其中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又以議題融入為課程設計的一大 亮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於「自發」、「互動」及「共好」的基本理念,為 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期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 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之核心價值(教育部,2018)。在社會領域課綱中明示: 《公民與社會》科之教科書撰寫及教材編選應掌握民主社會公民養成之學習原 則,避免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組織教材,並與教科用書之編撰應反映學習內 容條目的提問精神,以提供高層次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素材。因此,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與過去的 99 課綱、95 暫 綱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包含兩大特色。第一,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科際整合 為核心的課綱內容,符合素養導向的精神;第二,課綱條目的敘寫方式改變, 大多以開放式問句的形式敘寫,採疑問方式句有助於開放討論、培養學生的思 辨能力,亦予以教師對於課程教學有更寬廣的詮釋空間。 公民科的學科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等領域,其屬性類似「社 會科學概論」,各面向的知識內容息息相關;但綜觀過去的 95 暫綱與 99 課 綱,不難發現到條目皆以直述句陳述。直述句所能承載的知識是穩固且確信, 多為不容懷疑的訊息,雖有助於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但另一方面學生卻只能 被動地接受訊息,其所建立出來的是靜止的世界觀,假以時日便會無法跟上不 斷變動的真實社會。此種遭受批判與質疑的「囤積式教育」,對於其批判者 27.

(38) Paulo Freire 而言,他認為囤積式教育不僅是教學形式上的壓迫,同時亦反映出 社會中的壓迫現象的縮影;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是一種單方面由上而下的 統治關係,便如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一般。而此種教育模式,將會生產出一大 群不會質疑現實、恐懼自身所擁有的自由、認為自己對公共事務無能為力,以 壓迫者的觀點來理解世界的順民,並且維繫此等惡性循環,再產生出仍舊充滿 壓迫的社會。(周威仁,2018;陳禹仁,2018) 是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理念在於涵育新 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 並具社會實踐力,冀希學生能從公民身分的角度出發,思考社會如何建構、如 何參與社會的運作,以及思辨民主社會中所面臨多元價值衝突的公共議題,著 重科際整合的學習取向,期使公民教育能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內容 《公民與社會》科打破過去依社會、政治、法律、經濟四大學科知識藩籬 而做的冊別區分,跳脫以往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改以跨領域主題式的體例結 構進行課程編排;課綱條目的撰寫主要以提問方式呈現,旨在指引分析、思辨 與探究的重要,避免知識內容的片段累積,以培養學生發展高層次思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 《公民與社會》科於必修課程的學習內容由四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A. 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 參與實踐】以及【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其中有關經濟學領域的課程項 目與條目則分散於【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以及【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 實踐】兩大主題中,前者所涵蓋的經濟教育相關課程項目有「資源有限與分 28.

(39) 配」、「誘因」、「交易與專業化生產」、「供給與需求」、「國民所得」;後者與經 濟教育相關項目則為「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市場競爭」、「外部成本」、「貿 易自由化」。研究者統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中,高中《公 民與社會》科於必修課程與經濟教育相關課程綱要內容,如表 2-2-1 所示: 表 2-2-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高中條目說明 項目. 條目. 說明 1. 舉例探討當廠商有三種以上的選 擇時,該如何做決定。. 一、 資源有 限與分 配. 公 Bl-Ⅴ-1. B 產品價格不變,但 A 產品的 價格上漲。 3. 舉例探討政府因預算有限,在決 策時需考慮機會成本。 公. 二、誘 因. Bm-Ⅴ-1 公 Bm-Ⅴ-2. 三、 交易與 專業化 生產. 公 Bn-Ⅴ-1 公 Bn-Ⅴ-2 公. 四、 供給 與需求. 2. 若某廠商有能力生產 A、B 兩產 品,但目前僅生產 A 產品,可分 廠商與政府有什麼 別討論以下兩種狀況對廠商生產 資源?如何決定資 決策的影響:(1)A 產品價格不 源的用途? 變,但 B 產品的價格上漲;(2). 價格高低對誘因的 影響。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 誘因,進而改變人 民行為? 專業分工的影響。. 消費者對某單位產 品的願付價格是如 何決定的?. 公. 某產品的市場需求. Bo-Ⅴ-3. 國內交易與國際貿易會導致專業分 工,擇例探討其對產能等影響。. 討論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的差異, 決定一國進出口某 並探討交易雙方如何依據其比較利 項商品的主要因素。 益生產並銷售(出口)產品。. Bo-Ⅴ-1. Bo-Ⅴ-2 公. 擇例探討政府採用金錢或非金錢誘 因對人民行為的影響。. 線是如何決定的? 需求的變動與需求 量的變動有什麼不 29.

(40) 同? 公 Bo-Ⅴ-4 公 Bo-Ⅴ-5 公 Bo-Ⅴ-6 公 Bq-Ⅴ-1 五、 國民所 得. 公 Bq-Ⅴ-2 公 Bq-Ⅴ-3 公 Ce-Ⅴ-1 公. 六、 市場機 能與價 格管制. Ce-Ⅴ-2 公 Ce-Ⅴ-3. 公 Ce-Ⅴ-4. 公 七、 市場競. Cf-Ⅴ-1. 爭. 公 Cf-Ⅴ-2. 廠商某單位產出之 願售價格如何決 定? 某產品的市場供給 線是如何決定的? 供給的變動與供給 量的變動有什麼不 同? 以廠商為例,說明為何廠商生產活動 國民所得如何衡 所創造的產值越高,員工與老闆合計 量? 的所得也越高。 說明計算臺灣的國內生產毛額時, 國內生產毛額如何 須扣除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國外進口 衡量? 品之價值。 擇例說明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或平均 國民所得與國內生 每人國內生產毛額越高的國家,平 產毛額的關係。 均而言人民的生活水準也越高。 市場價格如何決. 以市場均衡的概念擇例探討市場價. 定?. 格如何決定。. 討論市場機能的意涵並擇例分析價 市場機能如何影響 格的變動具有改變資源分配的功 資源分配? 能。 為什麼經由市場機 討論市場機能的意涵,擇例說明並 能可以達到經濟效 分析 率? 經濟效率。 為什麼政府的價格 管制會降低經濟效 率?. 討論價格管制的意涵,並擇例分析 外在條件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及 其原因,並進而討論政府價格管制 的效果。. 單一廠商漲價與所. 探討在競爭市場裡,若某廠商漲價. 有廠商聯合漲價之 效果有何不同?. 而其他廠商不漲與所有廠商聯合漲 價的結果有何不同。. 為什麼政府需要關. 從公平交易法對聯合行為的規範與. 心廠商的聯合漲價 之行為?. 管 制加以探討。. 30.

(41) 公. 外部成本如何影響. 八、. Cg-Ⅴ-1. 我們的日常生活?. 外部成 本. 公. 政府如何解決外部 成本問題?. 擇例探討政府可透過直接管制、課 稅、界定財產權的方式解決外部成本 的問題。. 為什麼會產生貿易. 從交易成本下降及貿易管制的放寬. 自由化?. 與解除探討貿易自由化。. Cg-Ⅴ-2 公 Df-Ⅴ-1. 九、 貿易自 由化. 公 Df-Ⅴ-2 公 Df-Ⅴ-3. 貿易的管制與開放 對哪些人有利?對 哪些人不利?. 舉例說明何謂外部成本。. 著重探討貿易自由化後,對本國消費 者與廠商可能產生的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在國 際間所扮演的角色 有哪些?.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 本研究未將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主題、項目、條目與說明(詳參附表ㄧ) 之在此整理列出討論,是為考量《公民與社會》科的選修課程僅有社會組學生 於高三階段才會接觸到更深入的經濟概念,對於全體高中生而言為非必要的課 程內容,故未將其納入本研究的探討範圍。再者,林佩君(2018)探究於十二 年國教社會領域國中階段經濟教育課綱時,參照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 習領域公民篇之教材撰寫,多數版本教科書將「勞動參與」的相關概念納入第 五冊經濟學範疇;惟高中課綱內容亦有提及「勞動參與」的相關概念與條目內 容多以社會學層面為議題出發點,經濟相關概念著墨較少,現行 99 課綱亦是 將勞動相關議題編制於選修上冊的內容進行教授,故未納入本研究所欲探究之 經濟教育課綱內容。. 此外,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 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內容的看法,並以課程綱要的項目條目做為探詢對課程意 見之規準,因此欲透過由課程項目及條目編制而成的問卷,在教師們進行填答 31.

(42) 後將相關數據進行層級分析。有鑑於各課程項目散於不同主題中,本研究依循 經濟學的學理架構並參閱現有多數教科書之單元內容,同時亦考量統計分析上 之需要,將課程綱要中的原有的九大課程項目按類似的經濟學概念進行整併, 重新編排成為「六大課程類目」,以利本研究後續之進行。 合併過後的「課程類目」的細項如下:課程類目(一)包含【資源有限與 分配】、【誘因】及【交易與專業化生產】等三項課程項目;課程類目(二)為 【供給與需求】的課程項目;課程類目(三)為【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的課 程項目;課程類目(四)包含【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等兩項課程項目; 課程類目(五)為【國民所得】的課程項目;課程類目(六)為【貿易自由 化】的課程項目,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高中課程項目整併 合併後的課程類目. 原課程項目 資源有限與分配. 課程類目(一). 誘因 交易與專業化生產. 課程類目(二). 供給與需求. 課程類目(三). 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 課程類目(四). 市場競爭 外部成本. 課程類目(五). 國民所得. 課程類目(六). 貿易自由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43) 參、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經濟教 育課程內容之比較 由表 2-2-1 統整可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 綱要(以下簡稱為 108 課綱)中經濟教育的課程內容大致與王若文(1993)綜 合國內外經濟學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所歸納出的「經濟認知內容類目」的九 大類目,其中包含基本經濟難題、經濟制度、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世界 經濟、經濟機構、評估經濟活動及政策的概念、消費者經濟學及環境經濟學等 內容相對應,也顯示在高中階段的新課綱內容已逐漸涵蓋愈趨完整的經濟學認 知與概念;但就課程項目與條目在編排與撰寫上,跳脫以往課綱之形式而有明 顯差異﹔以下分別就「課程內容與編排」及「經濟學領域分類」兩種角度解析 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在經濟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比較。. 一、課程內容與編排之比較 有關高中《公民與社會》的這三套課程綱要,各有其不同的定調。95 暫綱 的公民與社會課程偏向實驗性質的課程內容,帶有若干摸索與試探的性質;但 99 課綱則因前者的施行結果進行局部調整,成為未來形塑我國青年成為現代公 民的教材;108 課綱則改由【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 度】、【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以及【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四大主 題所構成,每一大主題可能涵蓋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相關的知識概念。以 下則分別就各版本課綱於經濟教育相關概念的主題選定與編排進行比較分析, 如表 2-2-3 所示。.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