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功與動能的由來

第三節 普遍性功概念的提出-白努利

除 了 命 題 39 之 外,牛 頓 留 待 給 後 人 發 展 的,還 有「 分 力 」作 功 概 念 的 雛 型 。 如 圖 13 所 示 , 在 《 原 理 》 第 八 章 命 題 40 定 理 13 的 內 容 為 :

若 有 一 物 體 受 到 某 形 式 的 向 心 力 ( 力 心 為 C ) 作 用,而 在 任 一 路 徑 上 ( 如 V I K ) 運 動 ; 而 另 一 物 體 則 沿 著 直 線 下 降 或 上 升 ( 如 V D E ); 若 已 知 在 某 一 相 同 高 度 時 ( 如 I 與 D ) 它 們 的 速 率 相 等,則 在 其 它 任 意 相 同 高 度 處 ( 如 K 與 E ),它 們 的 速 率 也 都 會 相 等 ( N e w ton , 1 846 , p . 168) 。

圖 13 : 牛 頓 手 繪 兩 物 體 運 動 之 任 意 路 徑VIK 與 直 線VDE 圖 ,

ITN

為 直 角

牛 頓 在 論 證 中 使 用 了 定 律 II 的 推 論 形 式:物 體 速 率 的 增 加 量 正 比 於 力 與 時 間 的 乘 積 , 即 Δv=FΔt 來 分 析 路 徑 VIK 與 VDE 的 運 動 問 題 。 不 過 , 由 於 路 徑 VIK 其 實 是 屬 於 二 維 運 動 , 因 此 牛 頓 特 別 說 明 如 下 :

力 與 運 動 路 徑 垂 直 的 分 力 , 絕 不 會 改 變 物 體 的 速 率 , 而 只 會 把 物 體 拉 離 開 直 線 路 徑,使 之 偏 離 於 軌 道 切 線 方 向 …;至 於 力 在 沿 物 體 運 動 方 向 的 分 力,

則 是 完 全 用 於 加 速 ( 即 速 率 改 變 )( Ne w ton , 184 6, p. 168) 。

以 上 可 說 是 牛 頓 運 用 向 量 概 念 處 理 二 維 運 動 的 證 據 , 同 時 這 也 為 日 後 普 遍 性 「 作 功 」 概 念 的 出 現 開 啟 了 第 一 扇 窗 。 因 為 牛 頓 認 為 , 在 二 維 運 動 的 作 用 力 僅 有 在 沿 著 速 度 或 位 移 方 向 上 的 平 行 分 量 F/ /,才 可 造 成 物 體 的 速 度 增 量 , 而 垂 直 分 量 F則 只 會 改 變 速 度 方 向 。 在 圖 13 中 , 由 於 D 與 I 至 力 心 C 之 距 離 皆 相 同,即 可 知 在 D 與 I 點 上 物 體 所 受 之 向 心 力 F 大 小 亦 相 同,則 可 用 等 長 之 短 線 段 DE=IN 來 表 示 這 些 向 心 力。

又 已 知 在 D 與 I 處 初 速 相 同 , 且 極 短 距 離 下 , 則 位 移 長 度 DE 與 IK,

可 分 別 代 表 由 D 至 E 與 I 至 K 所 費 時 間

t

與 t。 因 此 , 由 D 到 E 之 速 度 改 變 Δv1,與 由 I 到 K 之 速 度 改 變 Δv2,按 照 上 述 定 律 II 的 推 論 , 可 寫 為 (姚 珩 、 李 秉 書 , 2016a)

2

1

F t DE DE DE

v     

2 2

//

2 F t IT IK IN DE

v      

(16)

因 而 可 得 知 兩 速 度 增 量 Δv1Δv2彼 此 相 等,其 中 F/ /表 示 力 IN 在 沿 速 度 方 向 (或 沿 位 移 IK 方 向 )上 之 分 量,即 IT,式 中 並 引 用 了 在 直 角 三 角 形 ΔINK 的 邊 長 比 例 關 係 IT IK = IN2。 因 此 , 在 其 它 任 意 相 同 高 度 處 (如 E 與 K), 它 們 的 速 度 也 都 會 相 等 , 而 得 證 。

在 (16)式 中 F/ /表 示 沿 位 移 IK 方 向 上 之 力 分 量 , 速 度 增 量 Δv 則 正 比 於 「 沿 位 移 方 向 之 力 分 量 F/ /」 與 位 移 IK(或 時 間t)的 乘 積 , 這 是 物 理 學 史 上 首 次 出 現「 沿 位 移 方 向 之 力 分 量 」,及 討 論 它 與「 位 移 」乘 積 的 最 初 來 源 。

後 來,瑞 士 數 學 家 白 努 利 (Johann Bernoulli,也 可 寫 成 Jean 或 John, 1667-1748)於 研 究 牛 頓 上 述 的 推 導 過 程 中 , 得 到 了 啟 發 。 之 後 於 1715 年 , 他 在 寫 給 伐 立 農 的 信 中 (Capecchi, 2012, p. 201),更 進 一 步 首 次 提 出 了 「 能 」 (Energy)- 即 今 日 所 言 「 功 」 (work)的 物 理 概 念 :

假 想 有 一 個 微 小 運 動 … 施 力 將 會 造 成 前 進 , 再 不 然 就 是 後 退 的 效 果 , 除 非 施 力 是 垂 直 於 運 動 的 方 向 。 … 對 於 這 些 前 進 或 後 退 , 也 就 是 我 所 說 的 虛 速 度 (v irt ua l v el o ci ty, 嚴 格 而 言 為 虛 位 移 ), 那 是 一 種 在 微 小 運 動 中 , 運 動 狀 態 會 有 加 快 或 變 慢 的 傾 向 (V ar ig non , 1 725 , p . 17 5) 。

… 若 P 點 具 有 往 P p 短 直 線 方 向 的 微 小 運 動 ( 如 圖 14), 則 到 p 點 後 , 原 先 推 力 F P 就 改 由 推 力 fp 來 描 述 , 其 中 fp 與 F P 完 全 平 行 。 … 若 由 原 來 的 P 點 再 畫 出 垂 直 於 推 力 fp 的 線 段 P C , 則 你 將 會 進 而 得 到 施 力 F 的 虛 速 度 C p , 此 時 「 F × C p 」 , 我 稱 之 為 「 能 」 ( V a r ig n o n , 1 7 2 5 , p p . 1 7 5 - 1 7 6 ) 。

… 請 留 意 虛 速 度 C p 不 是 正 值 , 就 是 負 值 。 若 F 對 P 點 作 用 的 是 推 力 , 且 角 F Pp 是 鈍 角 , 則 虛 速 度 C p 是 正 的 ; 若 角 F Pp 是 銳 角 , 則 虛 速 度 Cp 是 負 的 ( V ar igno n, 172 5, p. 176) 。

圖 14 : 虛 速 度 Cp 為 位 移 Pp 沿 力 方 向 之 分 量 , 且 其 值 為 正

此 處 F×Cp 即 是 力 F 與 位 移 Pp 沿 力 方 向 分 量 Cp 之 乘 積 , 亦 等 同 於 今 日 所 言「 力 F 作 用 在 物 體 形 成 位 移 Pp 所 作 的 功 」, 而 這 也 與 牛 頓 所 言 之 「 力 在 沿 物 體 運 動 (即 位 移 )方 向 的 分 力 」 與 「 位 移 Pp」 的 乘 積 完 全 等 價 , 因 為 若 由 分 量 關 係 來 看 , 可 知 :

F×Cp= 力×(位 移 在 沿 力 方 向 的 分 量 )

= F×( Pp. cos∠PpC )

= ( F. cos∠PpC ) ×Pp

= (力 在 沿 位 移 方 向 的 分 力 ) ×Pp

而 這 也 可 說 是 今 日 物 理 教 科 書 中 , 功 是 力 與 物 體 位 移 之 內 積 概 念 的 初 始 來 源。若 將「 能 」的 正、負 概 念 進 一 步 應 用 在 更 複 雜 些 的 情 況 , 例 如 : 當 物 體 同 時 受 到 多 個 外 力 作 用 , 而 仍 可 以 維 持 平 衡 時 , 白 努 利 認 為 這 將 符 合 以 下 堪 稱 美 妙 的 數 學 命 題 :

不 管 是 何 種 直 接 或 間 接 的 力 在 作 用 , 當 物 體 處 於 靜 力 平 衡 時 , 這 些 力 所 造 成「 正 的 能 」之 總 和 將 會 等 於「 負 的 能 」之 總 和 ( V ari gnon , 172 5, p . 176) 。

此 命 題 便 是 後 人 所 稱 之 「 虛 速 度 (或 虛 功 )原 理 」。 拉 格 朗 日 (J. L.

這 便 是 歷 史 上 首 次 出 現 力 可 表 示 為 f=ma 的 來 源 (姚 珩、李 秉 書 , 2015, 頁 24), 由 於 該 式 的 清 晰 、 簡 潔 , 之 後 便 一 直 成 為 教 科 書 所 採 用 定 律 II 的 標 準 寫 法,並 對 以 後 力 學 的 運 算 及 發 展 有 很 大 的 推 促 作 用,

影 響 深 遠 。

以 下 , 我 們 就 來 看 白 努 利 如 何 應 用 f=ma 來 處 理 一 端 固 定 , 另 一 端 與 受 壓 彈 簧 連 接 之 物 體 的 運 動 問 題 。 由 於 已 知 彈 簧 產 生 形 變 x 時 可 對 物 體 施 以 彈 力 p, 若 最 初 受 壓 物 體 處 於 靜 止 , 釋 放 後 彈 簧 於 恢 復 至 原 長 時 , 物 體 恰 脫 離 彈 簧 之 末 速 率 為 v, 則 由 定 律 II 可 知 (Bernoulli, 1736, p. 6):

vdv mdx

p

接 著 , 經 積 分 之 後 , 即 可 得 到 : pdx vv

m2

 。 後 來 於 1742 年 時 , 白 努 利 再 次 重 新 寫 下 彈 力 p 對 物 體 m 作 用 所 造 成 末 速 率 v 的 關 係 為 : (Bernoulli, 1742, p. 395)

mvv pdx 2

1

它 們 代 表 的 是「 彈 力 對 物 體 所 作 之 功 (因 )= 物 體 動 能 之 變 化 (果 )」。 而 我 們 可 由 此 一 彈 力 作 用 的 關 係 式 , 得 知 當 時 的 「 活 力 守 恆 原 理 」 就 相 當 於 是 今 日 的 「 功 能 定 理 」 。

另 外 , 除 了 牛 頓 在 命 題 40 定 理 13 提 出 「 分 力 」 作 功 的 數 學 雛 形 之 外 , 在 該 命 題 中 , 其 實 他 也 已 經 明 確 地 指 出 : 在 向 心 力 的 作 用 下 , 無 論 物 體 是 走 何 種 路 徑 (直 線 或 曲 線 ), 則 物 體 的 瞬 時 速 率 其 實 是 由 高 度 (即 物 體 與 力 心 的 距 離 )所 決 定 。

因 此 , 在 該 命 題 的 推 論 II 中 , 牛 頓 就 特 別 提 到 : 若 物 體 和 力 心 的 距 離 為 r 時 所 受 到 的 向 心 力 為 rn - 1, 且 該 物 體 與 力 心 於 最 大 距 離 R 時 為 靜 止 狀 態 , 則 由 命 題 39、 40 可 知 :

對 於 振 動 或 是 其 它 任 意 可 能 的 軌 道 運 動 …,不 論 是 正 在 上 升 或 者 下 降 的 物 體 , 在 任 意 高 度 r 處 的 速 率 將 會 正 比 於 Rnrn 。 ( N e w t on, 184 6, p. 16 9)

雖 然 , 牛 頓 當 時 沒 有 對 上 述 的 推 論 結 果 再 做 進 一 步 說 明 , 不 過 顯 然 他 已 經 知 道 在 向 心 力 的 作 用 下 , 物 體 的 末 速 率 與 運 動 種 類 或 路 徑 無 關 , 而 是 由 初、末 位 置 (R、r)就 可 決 定,故 此 推 論 結 果,最 後 也 為 將 來「 位 能 」 的 出 現 埋 下 了 伏 筆 。 至 此 , 我 們 可 說 , 牛 頓 最 偉 大 的 貢 獻 在 於 提 出 創 新 的 力 概 念 , 他 不 但 讓 物 理 學 由 運 動 學 演 進 至 力 學 , 同 時 也 奠 定 能 量 物 理 學 發 展 的 基 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