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心的生命故事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智心的生命故事

智心的生命故事分為五大部分詳述之:第一部分為智心故事的整體脈絡;第 二部分就智心之生命故事進行重要情節分析;第三部分為智心生命故事中之重要 主題;第四部份為智心在實踐靈性經驗決定後,生命各層面之改變;第五部分:

以圖表將重要情節、重要生命主題及改變歸納呈現。

一、智心生命故事的整體印象—耕心蓮苑教育淨土之創辦人

隱身三重窄小巷弄的社區中,居然有一層教室,包含餐廳,每天下午到晚上 有 200 個小學生、國中生來這讀經及接受課業輔導。而他們只要看到智心,一定 大聲地問好「阿彌陀佛」,那爽朗的聲音、自然親切的師生互動,讓人很感動,

這地方就是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很難想像基金會的創發人是一位國中老師,用 19 年的時間推動品德、讀經及生命教育,將從 6 個學生的讀經班發展為現在 2 個 分校,含國小、國中共 9 個班級,專門照顧弱勢學生並供餐的社區教室。

這天我們約在基金會的餐廳,進行訪談。餐廳提供素食,剛整修完,窗明几 淨,一進門就有西方三聖的雕像,大家都會先禮佛,才進去餐廳。智心分享這是 結人緣、善緣的地方,智心說她兩年前退休,除了回家及每天早上操場運動外,

她幾乎都待在基金會的社區教室和餐廳中,這就是她全部的世界。

智心今年 54 歲,從小學三年級立志當老師,後來上大學念了教育系所,出來 教書時教數學,分發至三重地區,在智心 29 歲時,在長期與孩子互動中,開始感 到悲心有餘,慧力不足,甚感無力。對於教育的方向,深感迷惑。

當時她接任班級導師後,召開親師座談,成立班親會,說服家長達成共識,建 立學生自信心及激發升學志向,提振全班讀書氣氛。國中三年全班以升學為最高 目標,一再灌輸孩子:一橋(台北橋)之隔,別人能,我們也能;唯有努力拚升學 才可以改變人生。果然,孩子們不負所望。但是到了第二屆時,家長配合度以及 孩子們的程度跟智心的理想有落差。智心還是執著於以往課業的要求時,某天早 自習,一位女同學的悲泣:「你們大人都這樣,根本不瞭解學生!」衝擊著一向自 以為全心全意為學生好的智心,真的是為學生好嗎?

此外,智心在家訪中看到孩子居家環境,有的家中連書桌都沒有,有的則是 父母長時工作家中無人照顧,小朋友深夜還在外面遊蕩……在那個家庭即是工廠 的年代,大人忙於生計求生存已不易,難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於是,智心將

租處的客廳改為教室,希望能藉由白天晚上的陪伴、了解、信任,跟孩子建立感 情再要求課業,本來認為應該是一舉數得的作法。孰料,卻招來一些批評、誤解,

被說成是在開補習班、賺大錢……遭逢此種挫折,智心不禁自問:自己教育的方 向該何去何從?

智心因為家裡關係,原是天主教徒,禮拜天到教堂望彌撒,回到聖母的懷抱、

天主的身邊,得到短暫的安息。然而,回到教育現場,智心仍然必須揹肩起自己 的十字架,內心滿是迷惘、苦悶……。智心說這段時間可說是她的苦思求法期。

也剛好這時間,智心踏進台北市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聆聽淨空師父 講經,大生歡喜心,此後只要有師父在講堂講經的時段,智心必定把握因緣親師 受教的機緣。當時師父國內、海外四處弘法利生,智心便以師父的錄影帶、錄音 帶專心聽講,依師父開示之次第—由《了凡四訓》入手,再以《地藏經》建立心 地根基,後專讀寫背誦《無量壽經》,潛修 5 年,一心一意遵師教誨,藉清淨佛 語法水,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希望植眾德本,因緣成熟時,能夠惠利群生。由 於當時,心理諮商專家鄭石岩教授亦於佛陀教育基金會講經,智心聽聞後,對輔 導青少年兒童比較能得心應手,於是在心理諮商的學習領域,專心追隨鄭石岩教 授學習。

1998 這一年,智心從事教育工作逾 11 年,時而對現今的教育體系萌生倦意,

漸生解卸教職,專心學佛修行的念頭,在舉棋不定之際,拜會請教鄭石岩教授,

鄭教授告訴智心:「你專持《無量壽經》,已經讀熟、背熟了,那要行在那裡?

要行在孩子身上啊!你的《無量壽經》就在孩子身上!」與鄭教授一席晤談後,

智心更堅定心願:將《無量壽經》行在孩子身上。

智心學佛修行幾年下來,煩惱日少,常生法喜,亦能體會信受聖賢佛菩薩教 誨的益處,教學路上愈教愈歡喜,能量源於背後的後盾: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的啟 發。當時,王財貴老師正熱切推動兒童讀經教育,智心參加師資培育研習會,王 老師殷切的介紹及說明,剎時感覺到與淨空師父的修學次第可互相配合應用。師 父常講今人之災禍衍生,全在於「不讀聖賢書,不明信因果」。智心決定從青少 年兒童層次著手,力行推廣讀聖賢書,明信因果的佛菩薩聖賢教育,於是關懷社 區深耕經營,以推動兒童讀經為主軸,創辦兒童讀經班。

2000 年兒童讀經班經營一年半後,先在○○學會下試辦,師父聞悉智心籌辦

兒童讀經教育,甚為歡喜,並以兒童讀經的教學科目與次第一一開示,並再三囑 咐:「讓兒童從小接受聖賢經典是教育的根本,一定要盡心盡力做下去。」老和 尚親自墨提「耕心蓮苑兒童讀經班」,敦勉大家力行。

讀經辦剛開始開辦只有 6 個學生,其中有些還是鄰居的小孩,隨著老師的用心 投入,也漸漸在孩子身上看出成效,人數漸漸增加,因此另遷他址。也因為要永 續經營的概念,必須成立基金會。在這些過程中,不免會遇到許多困境。例如:社 區居民對弱勢學生的觀感與接受、生活作息的干擾以及師資、資金缺乏等種種問 題。智心皆認為困境不是困境,求告佛、菩薩,如果這件事是無私的,請佛、菩 薩老天來成就。基金會在持續用心的經營下,目前已擴展為員工有 30-40 人之機 構,除讀經班外,還有私塾學校,服務弱勢孩子國中小 200 餘人,也建立家長義 工組織,參與及發展社會企業等。智心說現在的規模,是她始料未及的。

智心秉持著師訓,透過教育的力量,傳承宗教經典、撒下種子在孩子的心田,

莫忘初衷,在教育界持續 27 年捐出 2/3 薪水守護弱勢孩子,奉獻出生命,而基金 會成立至今 19 年始終如一,只為利益眾生。2010 年智心榮獲全國師鐸獎、基金會 榮獲新北市推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以及行政院教育部的社教公益獎,其他獎項 無數,但重要的不是得獎,而是智心看到孩子的改變、生命的成長,撒下靈命的 種子在孩子的心田,受用一生,她做到了----真正的教育。

二、智心生命故事主題分析

以下將針對智心的生命故事中的重要情節加以分析,依時間順序敘寫,並將 智心的敘說內容,和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交互呈現,歸納此事件所傳達的主題。

情節一、小時接觸天主教的經驗 1.父親是虔誠天主教徒

智心的父親是外省人,從大陸一個人隻身來台。剛來台灣時受到天主教友的 幫助,因為感恩,所以接受天主教的信仰。之後,全家人除了媽媽信仰信媽祖拜 觀音,其餘人皆受洗,固定星期天去教會。

「爸爸他是感恩,因為他剛來台灣的時候,就是我叔公還有一些天主教的一些教友 在幫助爸爸,所以爸爸是因為感恩的一個等於說這樣子的一個信念,所以他就一直

就是接受到天主教的信仰。所以他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那我在他身上也是看到對 信仰的一個堅定,所以我們六個兄弟姐妹,一出生的時候,大概都有去領洗。」(B01-005)

「我爸爸就是每個禮拜天他一定就是上教堂,那我們這樣就提到一個點,那當然我 們小時候就會跟著爸爸,因為爸爸會帶我們上教堂,會做一些活動,那我兄弟姐妹 也就跟著去,那尤其教堂它每次到聖誕節,都會有聖誕節那個感恩的活動。」

(B01-009-01)

2.小時的道理班

智心小時候在苗栗南庄偏鄉長大,在國小暑假時候,都會有天主教會的大哥 哥、大姊姊開設道理班,陪伴鄉下的孩子唱聖歌、讀聖經、吃餅乾及玩團康,覺 得很高興。這個被陪伴的經驗成為日後智心成立兒童讀經班的原因之一。

「國小的時候,每個暑假都會有個大概兩個禮拜的道理班,那個道理班就是,我想 他們現在還有,就是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就組成一團,然後特別到鄉下,鄉下 的天主教堂,就陪我們上,我們稱道理班,就是帶我們唱聖歌,讀聖經,然後陪我 們玩團康。那尤其又是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又會彈吉他,教我們唱歌。」(B01-009)

「就很高興。然後再來每次的時候,又會有那個餅乾,這也是很誘惑我們的地方。

所以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點,所以等於說在這樣子的一個,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

透過這樣子的一個唱聖歌,讀經,然後跟我們互動玩遊戲,所以這個也是影響到我 後來成立兒童讀經班的一個型態。這個都會有所相關。」(B01-010)

研究者的理解

智心在靈性經驗上,從小就跟著父親上教會,父親對宗教虔誠的模樣,深植 在智心的心中。同時,信仰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智心在小時候,被教會道理 班中大哥哥、大姊姊陪伴成長的經驗,也讓他印象深刻,特別是在偏遠的鄉下,

能夠有陪伴的機會更為難得,因此也成為智心未來成立兒童讀經班的遠因。

情節二、小學三年級時立下當老師的志願

情節二、小學三年級時立下當老師的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