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本節說明本研究選擇質化研究經驗之考量。同時,再進一步說明,敘說研究 之哲學觀及選擇質化研究中敘說研究之考量。

一、本研究選擇質化研究之考量

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領域裡,包含著「量化」與「質化」兩大研究典範,

各依循不同的哲學觀與研究目的,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理論建構方式與研究方法。

胡幼慧(1996)說明兩者差異:量化研究傾向予以統計概念之「普遍原則」來驗證 所得資料之可信度與有效性;而「質性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社會事實的 建構過程」,與「人們於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Bogdan 與 Biklen 也提到,質性研究關心的是過程,而非只是結果(Bogdan &

Biklen,1997),而相對於「量化」研究是重視結果的。

此外,質化研究是以人為探究的對象,詢問他們正經歷的經驗為何、如何 詮釋這些經驗及如何建構他的生活世界。黃光雄等(2001)提到研究者關注背景脈 絡(context),透過觀察、訪談,以文字或圖畫等描述性資料呈現研究,質化研究 的資料是能夠深究且細緻的,因此「量化」與「質化」在研究資料蒐集及呈現 上是相當不同。最後,質性研究以歸納的方式來分析資料,不是尋求證據來證 實或否證在研究之前所持的假設,而是將蒐集來的片段及合成證據而形成摘要,

也就是具體和更為特定的方向,也是與「量化」研究的根本差異。

本研究探討透過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影響之歷程及個人產生之改變。包含 在靈性經驗中,如何得到新的生涯決定的啟示或方向?有了新的生涯決定後如 何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時間分配,做出新的人生規劃,期間所遇到之困境;

實踐生涯決定後的感受與變化等。就研究目的而言,欲探究此經驗內涵發生之

過程,重點在於轉折的歷程。同時每個人對於生命中生涯決定的發生、解讀不 盡相同,類似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影響,為顧及個體的差異性,

而非實證主義強調的普遍性,研究者認為質性研究方法才能掌握個體真實的經 驗與問題,從中瞭解個體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甄曉蘭,1996)。再者,本研究欲 回答之問題並無特定之假設,每個生涯決定之歷程都獨一無二,必須透過質性 研究方法論觀察、訪談等資料蒐集方式及資料分析,才能形成具體及更為特定 的方向。綜合以上因素,為本研究選擇以「質化」方式進行研究之考量。

二、敘說研究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之敘說研究作為研究經驗,並藉由半結構式之深入訪 談蒐集資料,以下說明研究經驗之選擇考量。

(一)何謂敘說研究?

就本體論來說,Smith(2000)認為敘事分析的本體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式的。

社會建構論認為人們對自我與他人的理解,是基於其所處社會脈絡所提供的意 義而形成,人是這些意義的建立者,瞭解者,也是詮釋者,是一種循環的過程。

人們的敘說和詮釋,與其所處的社會脈絡是密不可分的。甄曉蘭(1996)知識是透 過人際互動、溝通和辯證而建構出來的,並且具有與社會脈絡不可分之整體性。

敘事經驗的社會科學研究認為人類是唯一可解釋自身行為的動物,加上現象 學的符號互動論及民族方法學兩支,結合將敘事經驗的研究建立起來,透過人 類解釋自身行為以及人與人用以互動的符號溝通,最後加上人類在特定情境中 使用的表達呈現,才能使整個特定行動以及行動者的全面性,因置於場景之中 被理解(鞠玉翠譯,2010)。

綜上所述,敘說研究是透過個人敘說的內容,人們建構了其心理真實,而 研究者則得以從敘說中理解個體如何建構他的自我及他所理解的世界(Bruner,

1990)。同時,一個人生命中各式的行動,透過敘事的方式,使該行動之經驗在 生活中尋獲屬於自己的意義(連廷嘉、徐西森譯,2006;鞠玉翠譯,2010)。

何粵東(2005)透過對於敘說研究常用之三種方法:個人經驗法(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個人自傳法(autobiographical method)與自我民族誌

(autoethnography)及書寫(writing),進行分析,歸納出敘說研究是一種研究的經 驗與方法,透過具有資料蒐集作用的個人經驗法,研究者在時間、空間、場所 與情境三向度的研究架構下,結合個人自傳、生命史、與自我民族誌的方法,

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呈現內部人(insider)的觀點,將作者的個人經驗融入研究與書 寫,並將自我放置在社會脈絡之下敘說,透過書寫與後設的立場,形成一種經 驗、詮釋、敘說與書寫的研究模式,此一研究模式是循環交錯的,而不是單一 方向的線性研究模式。

(二)本研究與敘說研究法關聯

以下說明本研究選擇以敘說研究法來進行之考量及進行之方式:

1.敘說研究法能瞭解當事人如何建構內在主觀經驗

Lieblich、Tuval-Mashiach 與 Zilber(1998)認為敘說研究就是任何使用或分 析敘說素材的研究,而敘說的素材是用其他故事或是其他方式蒐集而得,敘說 的客觀真實性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敘說者如何敘說與詮釋這些生命經驗,敘 說者的想法與認知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吳芝儀譯,2008)。

而在質性研究的眾多研究法中,敘說研究重視以開放的態度接近和所關注 的議題具有密切關聯的人們,探索他們在這些議題上的主觀內在經驗。Lieblich 等人(1998)提出,透過敘說者對其生命經驗所進行的故事敘說和口語描述,是了 解敘說者內心世界最清晰的管道(吳芝儀譯,2008)。

本研究主題在於探討靈性經驗生涯決定之經驗內涵,必須深究其個人內心 主觀世界,特別是了解個人之靈性經驗及如何建構其經驗與世界,同時更要進 一步了解,其在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之影響歷程,這些經驗都必須透過敘說者 主觀經驗之認知與詮釋,才得以理解。同時,研究參與者在領受與實踐生涯決 定過程中,必處於家庭、社會及世界等整體系統脈絡下的背景,因此,研究者 如何以全觀的角度,對歷程有更全面及整體之了解,敘說研究符合研究者之考 量。

2.敘說研究歷程為經驗再呈現之過程

Riessman(1993)將敘說研究歷程視為經驗再呈現過程,分為五個經驗表徵的 層次:分別為關注經驗、訴說經驗、轉錄經驗、分析經驗、閱讀經驗與經驗的再 呈現。

(1)關注經驗:

關注經驗是「經驗」再現的第一步,透過意識層面的選擇,對原始經驗產 生意念、圖像之重組與回憶,以新的方式建構真實。例如:在本研究中,研

究參與者意識「關注」到此經驗,腦海中對於主題有很多可敘說之經驗,但 他想到某個事件,想到「上帝派天使逗我笑」。

(2)訴說經驗:

訴說經驗是一個人如何表達、如何將事情原委重新組織,訴說過程中有 新的體悟與變化轉折,同時會隨著不同的聽眾,而有不同的版本。例如:在本 研究中,研究參與者將「上帝派天使逗我笑」這個事件,發生時間、地點、

原因、結果及自己的感受、想法,做重新的組織與訴說。

(3)轉錄經驗:

是研究者透過錄音、轉錄,使研究者的敘說,成為文本之呈現。研究者 思考於哪些部分須以「文字」記下,例如:停頓、笑聲等,以及透過選擇,

安排及呈現文本。不管透過何種轉錄方式,都不可能完整,會呈現不同的文 本,也是不同的建構方式,將會影響讀者如何理解這個敘說。例如:在本研 究中,研究參與者在談「上帝派天使逗我笑」時,充滿笑聲的紀錄以及擷取 相關敘述,呈現文本。

(4)分析經驗

如何節錄、捨棄、安放主題,決定表現資料的風格,其中包含研究者的 價值觀、視框及詮釋,分析者創造一個後設故事(metastory),說明發生了什 麼事,成為一個「虛構的文件(false document)」。例如:在本研究中,「上帝 派天使逗我笑」這事件,研究者認為是屬於靈性的深化經驗,研究者的詮釋 透過此事件,研究參與者更信任靈性力量。

(5)閱讀經驗

閱讀經驗是讀者透過閱讀文本,對文本產生各式不同的詮釋,所有的 文本都位於一個移動的地基上,不會有一個固定的敘說,因為讀者是不同 的。本研究結果,經由不同的讀者閱讀,同樣也產生不同的詮釋。

以上五種經驗,它們之間有些是可以互相影響的,而這些蘊含豐富意義的 經驗往往是產生於訴說者與聆聽者之間的互動。因此,研究結果與意義並非在 研究者面前先驗存在,也無法透過實驗研究、問卷調查法來獲得。

本研究之研究主題,主要在於研究探究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影響之歷程,

目前國內尚無一本相關具體實踐之經驗與探討。靈性經驗本身就較難以客觀方 式進行了解,生涯決定的實踐更是一段歷程經驗的呈現。因此,本研究期待透

過敘說研究法,透過研究參與者之經驗敘說,親身經驗的關注、訴說,研究者 轉錄及分析經驗以及閱讀經驗,以及與研究者之間互為主體性的建構,創造出 對於「靈性經驗生涯決定」經驗的再呈現。

3.本研究含括敘說建構與敘說評論

金樹人(2005)整理自 Cochran(1990)的研究後認為:「敘說經驗的研究係從 個人的敘說中產生經驗,進而形成知識。這種知識的主體形式是故事。故事像 是濾網,從個體紛然雜陳的過去與現在經驗中篩選出情節與內涵。而敘說經驗 的研究方法,就在於以系統的方法捕捉與組織故事的知識,稱為敘說研究

(narrative research)」。

敘說研究可以分成兩類(Cochran, 1990):敘說建構(narrative construction)與 敘說評論(narrative criticism)。「敘說建構」的重點在於描繪真實生命的故事,

是一種類似於個案研究經驗的研究。在敘說建構上,故事的取得透過訪談,

是一種類似於個案研究經驗的研究。在敘說建構上,故事的取得透過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