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本研究按照時間序,分別為進入研究現場前、正式研究階段及退出研究現場。

按照工作階段,則實施程序如圖3-1所示。共分成研究方案的建構、文獻探討、前 導性研究、正式研究、研究報告撰寫五大階段。以下試說明,五大階段內的細項 內容:

一、研究方案的建構

研究方案的建構分為四個部分:確立研究主題、目的及架構、進行文獻探討、

撰寫研究計畫及建構研究工具。

(一)確立研究主題、目的及架構

研究者在碩士班求學階段,在生涯發展及諮商領域中,大量閱讀相關文 獻,以形成研究前的先備知識;在博士班求學經驗,對靈性經驗及個人生涯決 定關聯之議題,產生濃厚興趣,也開始閱讀大量相關文獻。研究者同時整理碩 班至博士班課程中所提及靈性經驗之生涯決定、生涯決定之相關理論,並進一 步歸納、分析及整合,並揉合自身在靈性經驗中所見證之實務經驗後,架構了 整體研究的初步輪廓,確定研究範圍、主題與研究進度。

(二)進行文獻探討

研究者在104年到105年中,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深度的文獻探討。

研究者以靈性經驗、生涯決定、敘說研究等關鍵字進行文獻蒐集與閱讀,文獻 蒐集之範疇包含了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並在閱讀過程中,與研究主題、研究 問題與目的,充實研究者自身對研究問題之先備知識,仔細對照與思辯,相關 邏輯、因果及關連性。

(三)撰寫研究計畫

本研究於確認研究主題、閱讀文獻後,考量研究主題,選擇以敘說研究法 進行,以訪談方式收集資料,並預定於民國105年2月中完成研究計畫。

(四)建構研究工具

建構研究工具包含半結構訪談題大綱、研究邀請函、參與研究同意書、逐 字稿謄寫保密同意書、分析結果檢核表及研究反思札記等。其中訪談大綱參酌 國內外相關文獻與本研究主題後,擬定初稿,作為進行半結構訪談之大綱。

二、前導性研究

研究者透過前導性研究來試驗研究主題的可行性、以改進研究設計、修訂 研究工具,並增進研究者資料蒐集能力。在前導性研究中,首先邀請一位曾以 靈性經驗作為生涯決定並實踐的人作為研究參與者,說明研究主題、動機與目 的,進入研究後的相關權利、義務及保密原則後,簽訂研究同意書,約定訪談 時間,並於實際訪談前以電子郵件,傳送研究說明書、名詞定義與訪談大綱給 研究參與者預備。在民國105年1月,進行前導性的研究訪談,在過程中評估本 研究的可行性,紀錄研究的省思與心得,調整訪談大綱,並藉此修改研究計畫 的設計。並於105年2月進行論文計畫口試,依照口委意見進行調整研究方向、

修改研究計畫。

三、正式研究

先邀請研究參與者,而後進行訪談,完成逐字稿。茲說明如下:

(一)依取樣標準立意抽樣,邀請研參與者

研究者將在民國 105 年 3 月開始正式的研究,期間將邀請六位已在靈性經 驗中領受生涯決定並實踐的人,此邀請於 105 年 5 月底前完成。

(二)依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完成訪談逐字稿。

研究採用訪談方式,來收集靈性經驗中領受生涯決定經驗內涵之資料。

研究採取一般性訪談引導法,也就是提供訪談大綱的半結構性訪談。研究者以 經過前導性研究試驗修正後的訪談大綱,為訪談時的依據。正式訪談前,說明 錄音的需要以及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經研究參與者同意後,進行全程的錄音,

並將錄音內容轉譯為逐字稿,請研究參與者檢視是否有需要增、修、刪除之處,

力求轉譯內容符合研究參與者的表達,以達研究參與者檢證(member checking) 的目的,維持研究品質。同時,訪談前,將訪談大綱指引以電子郵件提供研究 參與者參考,以協助其進入研究,每次訪談時間大約進行一至兩小時,預計每 位研究參與者訪談兩次。訪談過程或當天結束後,研究者並會寫下研究札記,

記錄研究者的觀察、感受、思考與疑惑,作為下次的訪談方向的準備。此外,

訪談時間、場地除需要隱密、穩定、不受干擾外,將依研究參與者的舒適與便 利性決定。正式訪談時間集中在105年3-5月。

四、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每次訪談結束,立即進行資料整理、轉譯的工作。在逐字稿完成,並經過 研究參與者的文本檢核後,研究者將以敘說研究法進行文本的分析。完成分析 後,再請研究參與者就分析結果,進行研究品質的檢核。此階段工作在105年 4-5月進行。

五、研究報告的撰寫與呈現

研究者從 105 年 6 月起,開始撰寫研究結果。研究結果依照敘說研究法 中「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分析產生之結果,進行書寫。同時,再將研

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最後完成結論與建議,完整地呈現研究報告。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節主要在說明硏究資料的處理和分析方式,將分成兩大部分,包括資料的 處理和資料的分析,分述如下。

一、硏究資料的處理

在本研究中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敘說研究法,研究蒐集的資料主要是透過半 結構的訪談資料,六位研究參與者,每位 2 次,每次 1.5-2.5 小時,共計 12 次,

1,665 分鐘。另外,輔以研究者之研究札記,研究札記除每次訪談完,研究者之 紀錄外,也包含研究者反覆聽及閱讀逐字稿,所產生的反思或想法。

研究者需要將訪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同步進行分析工作,

持續從資料中發展重要的概念或主題,最後將資料進行有意義地詮釋。

在逐字稿的編碼部分,研究者在訪談完成後,先與逐字稿謄寫人員簽訂「逐 字稿謄寫保密同意書」後,再將錄音檔交給謄寫人員,謄寫完畢,再由研究者 重複聆聽以求校正。接著進行資料編碼,研究者將逐字稿中,研究者與研究參 與者之對話,依照順序予以編號。逐字稿之編號原則說明如下:

(一)大寫英文字母代表不同研究參者之編號,如 A、B、C。

(二)前 2 位數字代表訪談次數「01」、「03」。

(三) 3 位數之阿拉伯數字代表談話段落,如「001」、「002」、「003」

(四) 3 位數之後 2 位數即為段落中的小分段。這是當一個段落太長時,則區分 為數個小段落。

舉例說明,「A-02-003-2」,即代表 A 研究參與者在第二次訪談,第三段落 中的第二小段談話内容。

二、以「整體-內容」分析模式呈現研究參與者獨特之生命故事

Lieblich、Toval-Mashiach 與 Ziker (1998)提出兩個組織向度,一為「整體」

對「類別」,另一則為「内容」對「形式」,兩個向度則會交叉形成四種分析模 式,分別為整體一内容、整體一形式、類別一内容及類別一形式(吳芝儀譯,2008)。

本研究選擇先以「整體一内容」進行分析。「整體一内容」分析是以整體的角度,

來檢視研究參與者的敘說内容,敘說內容的片段,也要將之置於整體敘說的脈 絡下來看,以完整的故事呈現。

本研究以歷程之觀點看待「靈性經驗生涯決定」之經驗內涵,透過「整體 一内容」之分析方式,可以了解每位研究參與者其每個故事的時間、順序、脈 絡及其變化。並以研究參與者 A 為例,說明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一)反覆閱讀,浮現文本型態(patten):

研究者將透過反覆閱讀逐字稿,充分了解研究參與者之經驗,及經驗背後 所代表的意義,使故事的焦點能在整體故事脈絡下呈現。例如:瑞妮訪談主軸 在於透過信仰領受生涯決定,成為珠寶設計師,因此主題為「來自天堂的珠寶 設計師」。

(二)整理初始、整體印象和特殊情節

研究者整理逐字稿後,將逐字稿撰寫成故事文本,在故事文本寫下對於研 究參與者故事之第一、整體印象及特殊情節。例如:瑞妮的第一印象是說話非 常輕柔。特殊情節是在靈性經驗中,體會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與平日不同,改 變對於時空觀的看法。

(三)選擇重要主題寫成故事

研究者透過反覆閱讀逐字稿,從中選出研究參與者之敘說中,特定之内容 及主題,作為故事之焦點。例如:瑞妮在與牧師討論出「珠寶設計師」的方向 時,發生很多事件來印證這個方向是否是神給的生涯決定。

(四)標示不同主題,反覆閱讀

研究者在閱讀故事文本之過程中,會標記出故事的各項主題,並再三閱讀 每一部分。例如:瑞妮的故事中,有許多的生命主題,包括:領受第二回的生 涯決定及第二回生涯決定的印證。

(五)確認分析結果

研究者確實了解每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文本歸納出的主題是否適切,研 究者反覆閱讀重大生命主題,並將主題依時間順序,劃分為不同階段。並邀請 研究參與者閱讀及檢核,以求貼近研究參與者之經驗。

經過上述五個步驟的「整體-內容」分析之後,研究者對於每位研究參與 者的生涯故事有更深的膫解及掌握,這些主題包含:靈性經驗的啟蒙、靈性經 驗生涯決定的啟示、實踐及發生的改變。

三、以「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呈現研究參與者共同重要生命主題及改變

「類別-內容」分析法重視的是研究參與者的重要事件,從文本中摘要與整 理歸納出不同的類別,相當於內容分析法或主題分析法,設法於有限的類別當 中,呈現研究參與者故事的縮影(吳芝儀,2003)。

本研究採用 Lieblich 等人(1998)所提出的敘事研究「類別-內容」的分析方 法,包含四個主要步驟:(一)選擇替代文本(subtext);(二)定義內容類別 (contentcategories);(三)將材料分類至類別中;(四)從研究結果導出結論。以本 研究中實際作法為例,說明分析過程如下:

(一)選擇替代文本

依據研究問題,將文本中所有與研究問題相關的部份集合起來,成為新的 文本,替代逐字稿,做為接下來分析的主要文本資料。例如:本研究主要研究

依據研究問題,將文本中所有與研究問題相關的部份集合起來,成為新的 文本,替代逐字稿,做為接下來分析的主要文本資料。例如:本研究主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