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ssagioli蛋型理論

第二節 靈性與心理學、宗教及相關理論與研究

3. Assagioli蛋型理論

3. Assagioli蛋型理論

Assagioli從潛意識的觀點探討自我及靈性,他曾以蛋型圖來澄清自我及潛 意識的概念(李安德,1992):

從低層潛意識一直到集體潛意識,如圖2-5,其代表的意義分別如下:

(1)低層潛意識:

代表著人類動物性,如本能、衝動、驅力、生理機械反應等,其包含了人 類不文明的一面,也包含了個人壓抑而不想去回憶的過去記憶,如恐懼症、強 迫性的思想行為、妄想、幻覺及惡夢,還有童年的經驗,依然影響著我們。

(2).中層意識:

又稱為前意識,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資訊、知識通常存在此意識中,如你 有多大,你今年幾歲相關問題等等,是藏在中層潛意識中。

(3)高層潛意識:

指人的直覺、靈感等,如Maslow指出的高峰經驗、創造能力、美學觀點與 靈性修持等,其常會引起個人對藝術創作的衝動、人道及博愛的催迫、意義的 追求、自我犧牲的催迫或是為高尚動機而獻身,並追求真善美。

(4)意識界:

即個人此時此刻所直接意識到的東西,可能是種知覺、感受、念頭、慾望、

意象、衝動、記憶、期待、計畫等等,其內涵會不斷變化。

(5)意識中心的自我:

指為純粹意識的中樞,其為個人人格的中心,但並不是人格特質的集合,

各種人格特質只是包覆在此意識中心的外層,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因外在環境或 經歷而改變,但是意識中心的自我是永恆不變的,其只具有知覺與決策的功能。

它比意識內容更先天、更超越,它是自我認同及一體感的一貫中心。

(6)高層自我:

個人性的自我或意識的主體,又稱「真我」、「超個人自我」,真我則是 高層潛意識的中心,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因此兩者間

以虛線連結;隨著超越經驗的累積,意識中心的自我逐漸跳脫個人的限制,而

Maslow 的「Z 理論」、Jung 的「自性」以及 Assagioli「高層自我」。因此,在 本研究中,稱呼「靈性」相當於「自性」、「高層自我」。此外,由 Jung 及 Assagioli 皆提到由「自我」,走向「自性」、「高層自我」是透過意識的轉變。Jung 認為

圖2-5 Assagioli 蛋型圖

(資料來源:李安德,1992:277)

1.低層意識

是透過無意識被理解,且同時經歷意識的五個階段,走向「自性」的過程。而 Assagioli 認為靈性本身就是意識狀態。因此,以上對於靈性的理解及如何由「自 我」走向「靈性」的過程了解,皆成為本研究進行前之先備知識。

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焦點在於在於自我,而靈性是超越自我的神 聖力量,且可引導自我朝向更有意義之方向。而生涯決定、生涯發展及生涯輔 導與諮商,皆以個體為研究範疇,皆為心理學中之一環,因此也必定受心理學 靈性思潮的洗禮,而創造與過去不同之新思維。

二、靈性與宗教

靈性與宗教常常被放在一起談論,因此特別在此有所釐清。

宗教(religion)的英文字根源自於拉丁文「Religio」,意思為聯繫(tie)或約束 (bind),衍生有責任、義務、敬畏之意。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0)對宗教的解釋則為「基於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與崇敬,

而形成的個人或制度性系統」。由此可知,宗教的核心意義係指人與超自然力 量之間產生一種具有敬畏情感的連結,並建構出個人性或制度性的相關系統。

自有人類以來,宗教就存在。從早期人類的巫術到現今的多元宗教信仰,可發 現宗教與人類歷史發展並存同時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Cornett(1998)認爲雖然我們難以對靈性與宗教給予確切的定義,但它們有 一個共同的特質,即是超越;靈性與宗教都和超越性力量有關,宗教源於人類 對超越性力量的敬畏,進而衍生相關的制度或系統,涉及教義、信條、組織與 儀式;靈性則是超越性力量本身,是個體與宇宙的連結,並且是人類生命及非 物質生活的來源。Richards 與 Bergin (1997)視宗教為靈性的部分集合,主張宗 教是和特定組織或教派有關之有神論信念與作為,宗教屬於公開、外在、認知、

行為與儀式層次;而靈性則是關乎生命中的超越性與存在性,是深入個人的内 在與情感,具有自發性與私密性特徵。Miller 與 Thoresen(1999)認為宗教與靈 性都涉及個人對於神聖的尋求,並與上帝或宇宙能量形成超越性關係,而兩者 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宗教是有組織的社會實體(social entity)或社會現象,重視制 度化的教義、儀式與行為表現;靈性則關注個人與神聖力量之間的主體經驗。

而在 Zinnbauer 與 Pargament (2005)、Zinnbauer 等人(1999)的分析指出,

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對於宗教的解釋變得越來越狹隘,對於靈性與宗教的界定

也出現兩極化趨勢。整體而言,心理學家對於宗教的定義多指涉實質性要素

(substantiveelements),包括特定教派、組織、教義、戒律、傳統、倫理、儀 式;對於靈性的定義則傾向功能性要素(functional elements),亦即個人對於神 聖或終極目標的追求,例如:實踐個人的内在潛能與自我超越、發現生命的存 在意義與完滿、宇宙萬物的連結與和諧等。於是,在人為界定的兩極化下,靈 性概念已經跨越宗教範疇,靈性變得更多元與異質,個人也開始出現「有靈性 但無宗教」的自我認同類別。

綜上所論:研究者認為靈性和宗教的相同點其內涵與核心,皆是與超越性 力量連結。相異之處在於靈性是較為為重視主體經驗的,個人透過各種方式與 神聖力量連結,較為純粹;相對於宗教,宗教則為有組織之制度系統,則個人 與神聖力量之連結,會受到組織系統正負向及外在因素之影響。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主軸為靈性經驗之生涯決定之經驗內涵,聚焦於靈性 及其相關經驗對個人生涯決定、生涯決定所帶來之影響與變化,而不是某宗教 之教義、歷史、儀式。靈性及其相關經驗可以來自於宗教或非宗教均可,其焦 點在於研究參與者內在靈性經驗對生涯產生之變化,研究者談及宗教是為說明 研究參與者靈性及相關經驗發生之背景脈絡。

三、國內靈性相關研究概況

本研究研究主題以本土之靈性經驗經驗為主,因此目前針對國內「靈性」

相關研究進行了解,作為研究前之先備知識。目前在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以「靈性」兩字進行搜尋,相關論文共有 3439 篇。論文題目直接有「靈性」

兩字的共有 282 篇,從 2008 年後開始明顯增多,是過去的兩倍,從 2012 年起,

每年約有 30 多篇的博碩士論文對靈性及在各領域的應用進行探討,延續至今,

近 8 年的研究數量是過去總和的 6 倍。此外,在華藝線上圖書館,以「靈性」

為關鍵字進行查詢,相關期刊共有 25,242 筆。因此,由此可見一斑,「靈性」

在臺灣學術界的確已經是由過去的邊陲地帶,移向中心的趨勢。

在 282 篇碩博士論文中,以主題來區分,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大類(一)生命 意義類:含括生命教育、靈性教育、靈性需求、學習與成長及生命態度,領域 涵括教育、宗教等。(二)靈性健康:含括靈性照護、靈性心理、幸福感與安適感,

領域涵括:安寧緩和醫療、心理諮商等。(三)職場工作:含括職場靈性,其餘有

靈性領導、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及組織承諾,領域涵括:企業管理、人力 資源管理等。在這些博碩士論文中,再依據本研究主題之相關範疇:心理、諮 商、生涯及職涯,再進一步做探究。

(一) 「靈性」與「心理」相關研究

以「靈性」與「心理」進行論文題目搜尋,目前共有 12 篇,其中有 8 篇主 題為「職場靈性」,在下一節做說明,茲就其餘 4 篇以下作簡述。

林斯嫺(2012)研究主題為國民中學校長靈性領導、教師心理資本與教師組 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研究結論教師知覺校長靈性領導與教師心理資本、教師組 織承諾間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張喬復(2008)探討覺觀正念與靈性領導對心理資本影響之研究。認為「覺 觀正念」與「靈性領導」這兩種運用個人內在心智啟發與團隊氛圍營造的方式,

對於同屬心理層面的「心理資本」的影響。

朱家瑜(2012)研究主題為一個基督徒在福音心理劇靈性經驗的自我敘說。

研究由福音心理劇的靈性經驗開展,並書寫在劇裡四種角色(主角、輔角、觀 眾、導演)的轉換,以及研究者與上帝相遇的過程。

李佳純(2005)研究主題為結腸造口患者靈性安適與心理社會調適。綜上所 論,「靈性」對「心理」層面,有一密不可分,且整體之影響。4 篇中有 2 篇 皆以「靈性領導」與「心理資本」為變項進行探討,且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

此外,對於結腸造口患者,靈性安適顯著影響術後心理社會調適(李佳純,2005)。

運用福音心理劇的形式,連結靈性與心理治療(朱家瑜,2012)。都在在顯示「靈 性」在實際應用層面與「組織心理」、「醫療心理」及「心理劇」都有突破性的 研究,且更深入看見「靈性」的力量與重要。

(二) 「靈性」與「心理諮商」相關研究

而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討範圍為生涯領域,相關概念為生涯決定、生涯諮 商及工作職場。而與生涯諮商屬「心理諮商」的一部分。因此也就「靈性」應 用於「心理諮商」領域,進行搜尋與探究,目前有 5 篇,簡述如下。

范馨云(2013)研究主題為基督徒諮商員靈性諮商概念形成及其在不同督 導團體階段之變化。姜雨杉(2008)研究主題為基督徒諮商師的靈性經驗對其諮 商專業的影響。基督徒諮商師如何面對這些影響?王泰傑(2011)研究主題為資

深諮商工作者的靈性關懷。黃詩慧(2015)心理助人工作者之靈性健康對專業耗 竭的影響--以「不執著」為中介變項。研究主要探討心理助人工作者靈性健康、

專業耗竭、不執著三者間的關係。王瑞琳(2013)大學生靈性衝擊經驗及其諮商 療癒歷程之研究。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經歷靈性衝擊,於心理諮商的互動之下

專業耗竭、不執著三者間的關係。王瑞琳(2013)大學生靈性衝擊經驗及其諮商 療癒歷程之研究。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經歷靈性衝擊,於心理諮商的互動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