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型手機促進伴侶連結,抑或是增加監控

第五章 綜合詮釋普遍結構

第一節 智慧型手機促進伴侶連結,抑或是增加監控

智慧性手機可促進伴侶「連結」,在此以連結一詞,來包含第四章第六節所提 及之普遍現象,如智慧型手機可增添伴侶聯繫彼此之管道、提供多種溝通之管道,

以及可增添話題與情趣。

探究智慧型手機之所以能夠促進伴侶連結之原因,研究者認為主要是來自於 戀人在愛情關係中一項基本需求-渴望維持「在一起」之感。

一、維持「在一起」之感

在愛情關係裡,時常有一種感覺是希望能夠時常與伴侶在一起。儘管常常相 處在一起,不時覺得「膩了」,但在分離一段時間後,仍舊會渴望回到對方身旁。

因此,為了維持在一起的感受,當伴侶不在身旁時,智慧型手機提供一個良好的 媒介,讓人們可透過智慧型手機來感受對方-「人在,心也在」。

人們和伴侶分享生活,了解伴侶每日的狀態。但是這樣的好奇,原先人們可 能只能採取以手機、簡訊,或是回家使用電腦來獲知伴侶可能在幹甚麼。

但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人們同時擁有許多方式可以知道伴侶的狀態,包括 原先的手機之通話功能、簡訊、Facebook,再加上 WhatsApp、LINE,或是 google map 定位功能等。智慧型手機的便利讓人們能夠即時和伴侶同步,一同分享彼此

的生活,形塑出一個間接、虛擬的連結感當中。

以婷婷為例,在未有智慧型手機之前,婷婷可能只能以電話、簡訊,以及 MSN 來找合合。但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婷婷可以使用 Facebook 觀察合合可能 在哪、可能跟誰在一起,以及使用 LINE 傳訊來詢問合合。或是在小 a 和小 b 的 愛情關係裡亦是如此,平時兩人使用簡訊來互動。在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小 a 可從 WhatsApp 來知曉小 b 是否正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及透過 Facebook 標籤功 能來知曉小 b 今日和誰出去、在哪裡,多了兩種方式來間接參與小 b 之生活。

二、智慧型手機提供更廣泛和密集之輕連結網絡

上述維繫「在一起」之感,黃思齊(民 100)以「輕連結」來命名,研究者 將試圖比較手機和智慧型手機所產生的輕連結網路有何異同,陳述如下:

(一)輕連結:傳統手機與智慧型手機,通話與文字訊息相較

無論是手機和智慧型手機,在輕連結上,皆擁有通話和文字訊息之功能。但 智慧型手機擁有更優勢之文字訊息功能,因其屬於免費聊天軟體,且 WhatsApp 和 LINE 尚有可愛貼圖,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傳統手機和智慧型手機之對比,形同通話功能與文字訊息功能之比較。通話,

需要對方處於一個可接話之空間,如手邊未處理急事、較不忙碌,或是外在環境 是允許接電話等。但相較於通話,文字訊息就顯得自由與容易,不需選擇任何時 間或確認對方狀態,可時時刻刻傳遞文字訊息。只要對方有空時,便可讀取,如 米蘇和鍋貼兩人時時刻刻以 LINE 傳遞訊息,甚至是在訪談過程,鍋貼仍在傳遞 文字訊息給米蘇;或是像小圓和阿誠時時刻刻以 Whatsapp 傳遞訊息,以讓彼此知 道對方狀態和心情為何。

也就是說,文字訊息相較於通話,能創造更密集和穩固的輕連結網路,讓伴 侶們得以保持在時時刻刻皆如同在一起的感覺。而這樣的在一起之感,也進而促 進其愛情關係,如小圓所說,「連結多了,溝通也就多了,自然能促進關係。」

(二)輕連結斷了聯繫,會引發衝突

同時,隨著智慧型手機提供多種管道可以連繫彼此,人們心中便會逐漸形成 一種期待,認為可以更容易的連繫到伴侶。因此,當連繫不到時,便會產生期待 落空。黃思齊(民 100)稱為的「不連結」,指的是伴侶分離兩地時,一方無法和 另一方連繫,像是打電話打不通、找不到人、不知其在做甚麼,或是不知其在哪 等。

1.智慧型手機尚未出現之前

無論是圈圈、小圓、婷婷或小 a,在其愛情故事裡,皆出現不連結之議題。

在智慧型手機未出現之前,圈圈為手機設下通話規範,以手機的連結製造出兩人

「輕連結」的網絡,當寶貝未接手機或找不到人時,形同一種不連結,會引發圈 圈對於敵想敵之想像,因而會引發兩人之衝突。

或是在小圓的愛情故事中,小圓在與阿誠相約時間時,假使阿誠未在約定時 間前來,且手機一直無人接聽,此會讓小圓陷入空等之狀況,不知是否該繼續在 原地等候,思考不知是否會影響兩人之後的行程。

或是在婷婷的愛情故事中,婷婷為了尋找合合,可能會使用手機、MSN 等來 尋找,但假使都沒回應,那就真的很難找到合合。或是,在小 a 的愛情故事中,

小 a 面對小 b 的不連結之狀況,因應方式為傳送簡訊,但當小 b 未立即回覆時,

小 a 便開始思索是自己簡訊內容無聊,還是他不想回。誘發兩人被動與主動之議 題浮現,進而讓小 a 探問小 b 不立即回覆簡訊之原因。

也就是說,在智慧型手機未出現前,當輕連結斷了聯繫,且無法快速恢復聯 繫時,會引發愛情關係中之衝突。

2.當有了智慧型手機

在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不連結所引發之衝突,在圈圈與寶貝的愛情關係裡 更加擴張,逐漸轉換成 WhatsApp、LINE,以及致電之間的矛盾。例如:對圈圈 來說,寶貝未與圈圈保持通話,但正在使用 WhatsApp 和 LINE,讓圈圈推測其正 在與他人以文字訊息互動,其造成圈圈和寶貝兩人一種不連結,誘發圈圈對假想

敵的嫉妒感,因而引發衝突。而在小 a 的愛情故事中,小 a 與小 b 在有了智慧型 手機之後,多了 WhatsApp 可以觀察小 b 目前的狀況,但同時亦更加證明其不願 保持輕連結之狀態,讓小 a 更加灰心。

但在小圓和阿誠的關係裡,智慧型手機的 WhatsApp 正好解決小圓空等之困 擾,其一方面可以在平時以 WhatsApp 了解阿誠一天之狀態,另一方面在空等狀 態下,亦可傳送文字訊息以傳遞自己目前的狀態和行為。婷婷與合合在有了智慧 型手機之後,婷婷認為,其多了 LINE 和 Facebook 可更加知曉合合可能人在哪,

但有時依舊會處於無法聯繫上的狀態。

從上述四位研究參與者,在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面對輕連結斷了聯繫之情 境,研究者觀察到智慧型手機所提供之多重管道,似乎無法紓解圈圈與小 a 在其 原先愛情關係中之衝突,但卻能紓解小圓與婷婷原先存在之衝突。研究者認為,

智慧型手機是否能在輕連結斷了聯繫上,提供恢復聯繫,以滿足伴侶維持在一起 之感,進而消減愛情關係中之衝突,端視愛情關係之信任感與穩固性。

三、渴望「連結」到「監控」:Marshall et al.(2012)之研究

智慧型手機為愛情關係帶來的轉變,可能是增進兩人平日同步的分享,促進 兩人關係連結和親密感的建立,但同時也可能是增加多種管道,使伴侶能夠監控 對方,甚至有時是多重管道的同時查看。

也就是說,是一種渴望「連結」,逐漸演變為「監控」之過程。而渴望「連結」

與「監控」的差異在於,查看之頻率、動機,以及因查看行為,而引發伴侶何種 反應。最後,上述之差異會進而影響關係品質和關係滿意度。

在查看伴侶 Facebook 動態方面,尤其在圈圈、婷婷,以及小 a 的愛情故事中 較頻繁出現。Marshall et al.(2012)研究發現,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在 Facebook 瀏覽伴侶動態之頻率較高。瀏覽頻率可能與兩人愛情關係之信任感有關。

Marshall et al.(2012)認為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較負向看待自我,容易覺得 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因為這樣會覺得他們的伴侶,將有一天,會為了某個人而

離開他。在其愛情關係裡,缺少信任,易誘發的嫉妒感,因此會促使焦慮/矛盾依 附風格者較常去 Facebook 確認伴侶的頁面,當模糊的訊息被焦慮/矛盾依附風格 者解讀為具有威脅性,則會引發強烈的焦慮、嫉妒和不信任的循環當中。

但 Marshall et al.(2012)亦認為瀏覽伴侶 Facebook 動態或是資訊並非就稱做 為「監控」,當愛情關係裡擁有信任和承諾時,人們也可能出自於「愛與熱情」, 想要關心伴侶的動態、有興趣的粉絲頁或是交友圈為何,欲與伴侶有「在一起」

之感。而當瀏覽伴侶動態之行為是來自於不安全依附感,或較差的關係品質所影 響時,才視作為一種「監控」。

研究者認為在研究參與者之經驗中,無論何種愛情依附風格,每位主體皆視 瀏覽伴侶 Facebook 動態為一種了解和參與伴侶生活之媒介。但是從渴望「連結」

到「監控」的轉變在於,是否容易受到其所認定的威脅感刺激,進而誘發嫉妒感,

如下圖 5-1-1:

圖 5-1-1 焦慮與安全依附風格者在瀏覽伴侶 Facebook 動態之行為圖示

上圖合併整理 Marshall et al.(2012)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認為情侶們皆會 出自愛與關心去瀏覽伴侶在 Facebook 的動態與資訊,而之後發展徑路的不同在於 Marshall et al.(2012)研究所發現的中介變項-「信任」與「每日瀏覽 Facebook 之頻率」,此會影響主體如何看待 Facebook 所顯現的客觀刺激,其是否會將之認

定為威脅性刺激,進而誘發嫉妒感。認為兩人愛情關係受到威脅,進而渴望與伴 侶溝通,再加上較差的衝突因應技巧,因而可能會引發較激烈之關係衝突,同時 亦伴隨著再次瀏覽伴侶之動態,試圖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