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型手機的時代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智慧型手機的時代

本節首先論及智慧型手機引領風潮的背景和由來,其次介紹網際網路的推波 助瀾,使得智慧型手機如同人手一機的小電腦,帶領人們觸及全世界。最後,陳 述人們大多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包含 Facebook、WhatsApp,以及 LINE,討 論人們與其之間的關係。

一、智慧型手機的智慧

智慧型手機,一個超出傳統功能的手機(Feature Phone),以及個人行動裝置

(PDA),並同時兼具兩者功能的 Smartphone。顧名思義,其非常的智慧,可以 在手機內安裝相應的開放式作業系統,像是 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

以及 Palm(陳冠名,民 96)。

一般而言,智慧型手機除具有基本通訊功能外,還具有以下功能或裝置:(1) 較大尺寸的 LCD 面板,通常採用 TFT 或是 LTPS 規格的技術;(2)加強無線傳輸 功能,如藍芽、WiFi、IrDA,並具備與個人電腦進行資料同步化之能力;(3)容量 較大之內建記憶體,如 ROM、RAM,以及外接式的儲存裝置,如外接記憶卡;

(4)採用開放式作業系統,可搭配各種應用程式,如多媒體播放、遊戲、記事本、

行事曆、影音錄放、文書處理,或數位相機等(陳冠名,民 96)。

在智慧型手機如此豐富的功能當中,最受大家歡迎的功能為何。許芷浩(民 100)指出台灣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約有 43%的人每天使用行動搜尋服務,將 近 40%的人喜歡瀏覽社群網站,另外有 20%的使用者會透過手機觀賞影片。

Google 亦表示,民眾普遍喜愛「在地搜尋(local search)」之功能,包括查詢店家 地址、服務資訊,以及網路購物等(許芷浩,民 100)。由此可知,人手一機的低 頭族,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之一,是街頭的一抹新圖像。

邱秋雲(民 91)認為現代的人們面對社會過度組織與分工精細的影響,人際 間的疏離感加深,親密感的需求與滿足似乎更難獲得解決管道;而網路的出現與 其特有的匿名性互動,以及社會性功能正提供了世人另一個滿足親密需求之管道。

二、網際網路:讓全世界皆在你手上

如今,在台灣隨處可見電腦的存在。上網是現代社會極為普遍的行為,如財 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顯示,截止至 2012 年 5 月 27 日為止,全國地區上網人口約有 1,753 萬,上網率達 75.44%(陳世鴻、姜柔萍,

民 101)。

近年來可攜設備的普及,以及電信業者紛紛提供各種搭配服務方案的影響,

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使越來越多的網友願意選擇使用無線或行動上網的服 務,使無線及行動上網已逐漸成為上網方式的主流。在 2012 年的調查數據亦可發 現,在曾經上網人口中,有超過 4 成 4 的人口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來上網。(陳世 鴻、姜柔萍,民 101)。

智慧型手機加上無線上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行動上網,就像是隨身攜帶一 台融合電腦、手機、遊戲機、電子辭典,以及衛星導航的高科技產品,人們獲取 知識,或是與社群網絡交流,變的快速、容易且輕便。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 須擁有智慧型手機且搭配 3G 上網功能,可隨時隨地上網,即符合本研究之範圍。

三、App

App,其實是 Application 的簡稱,意指現在盛行的智慧型手機裡安裝的行動 應用軟體。智慧型手機和以往功能型手機的不同在於:功能型的手機裡的「目錄」

已經顯示這台手機的固定功用有哪些,而智慧型手機可以隨使用者的喜好,去增 減裡面的行動應用軟體(林捷安等人,民101)。

在智慧型手機中,人們可在 App Store 去瀏覽和搜尋 App,並可自行下載免 費或自費的 App。Distimo(2010)發現 App Store 最受歡迎的前十名免費軟體為 Facebook(社交連結類)、skype(社交連結類)、talking Tom cat(遊戲類)、ibook

(書籍類)、Windows Live Messenger(社交連結類)、angry birds lite(遊戲類)、

google mobile App(搜尋類)、twitter(社交連結類)、paper Toss(遊戲類),以 及solitaire(遊戲類)。由上可知,人們大多喜好社交連結類和遊戲類的App(引 自李煉祥,民100)。

研究者認為人們下載何種 App ,以及如何使用之,對每位主體來說,會有 不同的意義和使用方式,因此本研究在訪談大綱中,以開放式問句來探索研究參 與者如何使用之,以及如何看待各種App進入他們的愛情關係。以下將呈現人們最 喜愛的三種 App,分別為 Facebook、WhatsApp,以及LINE:

四、Facebook(臉書、非死不可)

本研究聚焦在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行為,因此人們大多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何種 功能便是一項重點。許芷浩(民 100)指出台灣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將近 40%

的人喜歡瀏覽 Facebook。因此,以下將呈現 Facebook 之相關研究:

(一)瘋臉書:Facebook 的熱潮

Facebook 自 2004 年創立至 2007 年,僅在短短三年便成為全球最大的社群網 站。從創立至今,Facebook 已超過 9 億的使用者。在台灣,使用社群網站率達 67.62%,為其他使用項目之冠,亦能發現 Facebook 的熱潮(陳世鴻、姜柔萍,民 101)。

Facebook 之所以能很快成為一陣旋風,席捲全世界是來自於一股連鎖反應的 社群力量。透過口耳相傳、好友間互相推薦,以及電影的推波助瀾,Facebook 成 為家喻戶曉的社交網站。當人人都在 Facebook 而惟獨你未加入,你便會產生落於 社群之外的疏離感(鄧嘉文,民 101)。

林羿妏與陳昭秀(民 101)亦提及 Facebook 吸引人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便利、

互動、即時、以及易接近等特性。如(1)可以讓使用者便利的統整朋友群;(2)可隨 時觀看朋友的最新資訊及動態,便於相互聯繫;(3)可分享心情及照片、上傳影音 及照片、留言,以讓朋友了解自己;(4)也可在照片上標籤朋友、輸入姓名即可搜 尋到包括朋友在內的任何人;(5)對朋友發佈的動態按讚;以及(6)成立社團等,藉 此和朋友與家人保持連絡。

(二)臉書的由來和功能

Facebook 是由就讀哈佛大學,創辦人馬克路克柏(Mark Zuckerberg)於 2004 年 2 月 4 號成立。Facebook 的名字是來自傳統的紙質「花名冊」(也稱作「通訊 錄」),以往美國的大學把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冊子,發放給新入學,或 新入職的學生和教職員,協助大家認識學校內其他成員(維基百科,民 101)。馬 克路克柏使用網路聯誼,創辦 Facebook 以促進人與人間的分享,希望能夠連結全

世界。

最初,Facebook 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只要 有合法電子信箱的人都可以註冊(維基百科,民 101)。另外也可透過信箱、通訊 軟體(如 MSN、Skype)等原有軟體的通訊錄,輕鬆的邀約朋友加入。Facebook 頁面會自動搜尋你可能的好友,使你的人際網路迅速連結起來,甚至包含你過往 很久沒見面的同學,或是朋友的朋友。Facebook 上述之特性似乎滿足人們的社交 需求,且提供一種更便利的方式,因此許多人紛紛加入 Facebook 的行列(林羿 妏、陳昭秀,民 101)。

Facebook 社群網站目前開放的基本功能包含:塗鴉牆、狀態、活動、禮物、

市場、戳、開放平台上的應用程式、以及視訊等功能(維基百科,民 101)。最常

「使用」以及最「喜歡」的 Facebook 功能為在塗鴉牆回覆訊息,以及按「讚」,

占 82.2% 和 72.6%(林羿妏、陳昭秀,民 101)。

(三)臉書的相關研究

林羿妏與陳昭秀(民 101)曾整理目前 Facebook 的相關研究,包含商業類、

人文類、教育類、理工類、法律以及傳播類,共六種類別。研究者搜尋目前相關 研究,發現目前研究 Facebook 大多屬於商業類,為了促使科技業能夠更了解目前 使用者使用 Facebook 的狀況,使智慧型手機能夠更加進步,或是推出新的方案。

但此議題並不包含在本研究中,以下僅陳述人文類與教育類相關之研究,探討使 用 Facebook 之心理變項,並試圖將與問題意識相符之主題納入訪談大綱:

1.Facebook 為營造自我意象的方式之一

Facebook 是一個可以表現個人特色來獲取他人注意的社群網站。因此在使用 者特質下,常會論及自尊與內外向性,並可以從上傳照片、發佈狀態,以及朋友 多寡來推斷使用者如何經營自我意象。

在自尊方面,Wallace 與 Baumeister(2002)指出通常具有自戀特質的人喜歡 自誇和談論自己的事來獲得他人稱讚,以提高自尊。Soraya(2010)指出,高自

戀傾向的 Facebook 使用者,在上傳照片、大頭照和更新動態三方面,有較多的自 我宣傳。而低自尊的 Facebook 使用者則只有在上傳照片時會有較多的自我宣傳,

且會被挑選過此些照片,以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期能塑造他們希望呈現的自 我形象(Soraya, 2010)。

回到愛情關係上,Facebook 同時也是伴侶對外塑造其愛情關係形象之平台。

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人的關係狀態設定是單身,我們可能會猜想他或許有興趣 在 Facebook 尋找一個新對象(Young, Dutta, & Dommety, 2009)。因此本研究欲 了解伴侶是如何在社群網站上,對外界塑造兩人愛情關係的形象,期能了解伴侶 在社群網站塑造此形象之意義為何。

2.Facebook 使用動機:休閒娛樂、維持和老朋友的關係

從人們在 Facebook 上之使用行為,可推測人們之使用動機,林羿妏與陳昭秀

(民 101)研究發現,台灣人們大多在 Facebook 分享文章(33.3%),如散文、故 事、笑話等(47.9%)。主要是覺得好玩有趣(32.0%),以及欲讓大家知道新知

(31.5%)。也就是說,多數人主要以休閒、輕鬆的方式來看待文章訊息,並想讓 朋友們可以更快速獲得最新資訊。

另外,人們主要利用 Facebook 來維持人際關係。Facebook 的使用是面對面 互動的衍生行為,可拓展使用者的人際連結,強化現存友誼(Carlyne, 2011)。因 此雖然使用者也會用 Facebook 來認識陌生人,但使用者大多仍利用 Facebook 和 已認識的朋友保持聯絡。

回到愛情關係上,Facebook 提供一個平台讓伴侶雙方皆可以穩固自己與老友 之友誼,或是建立和新朋友的關係,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對於伴侶來說,好友名單 在其愛情關係中之地位與意義為何。

3.Facebook 對使用者的影響:提升自尊、幸福感

當使用者收到 Facebook 朋友的正面回饋時,使用 Facebook 是可提高使用者 的社會自尊(Valkenburg, Peter, & Schouten, 2006)。Junghyun 與 Jong-Eun(2011)

認為,Facebook 的自我呈現可以讓正面自我形象被肯定,快樂感隨之提升。而低

認為,Facebook 的自我呈現可以讓正面自我形象被肯定,快樂感隨之提升。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