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成人依附理論對話

第五章 綜合詮釋普遍結構

第四節 與成人依附理論對話

李維倫老師在工作坊曾表示在詮釋現象學當中,文獻探討功能在於讓讀者了 解目前有哪些眼鏡在看待此現象,你來決定要以何種眼鏡來詮釋(李維倫,上課 講義,民 101 年 12 月 7 日)。因此,本節將試圖以成人依附理論來詮釋研究結果,

試圖與成人依附理論對話。

一、以愛情依附風格來看待研究參與者之愛情故事

(一)圈圈(偏向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

圈圈在訪談一開始,便回憶起自己幼稚園的第一次分離經驗,那般場景細膩 的開展出,圈圈在當下的害怕以及注視。

我從小到大,我永遠都記得,我上幼稚園的第一個禮拜,都是媽媽陪我

(A02-1)。那時我不會認字是因為我不用看書,我每天上課只要畫畫就好,因為 我只有畫畫我才能專心上課(A02-2)。

可想而知,其中的陌生、害怕、新的嘗試,如同 Ainsworth et al.(1978)陌 生情境實驗,不同依附風格的孩子會呈現不同的分離反應。此刻,焦慮/矛盾依附 風格者很需要確保依附對象的可接近性,以幫助其去探索新的環境,因此當依附 對象離開時,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會有許多焦慮不安的反應,如「而且我會一直 注意我媽媽在不在,只要媽媽一走掉,我就會跑出去追(A02-3)。」

兒童時期的依附風格,會透過依附轉換模式,逐漸延伸為成人依附風格。在 圈圈的愛情關係亦可看見,其焦慮/矛盾依附風格之展現,圈圈在愛情關係裡,把 注意力皆放在寶貝身上,配合其生活方式,並監控其一切生活起居和交友狀態,

以防範假想敵。

(二)小圓與米蘇(偏向安全依附風格者)

無論是在於關係交往時間,或是關係滿意度皆高的小圓,和阿誠擁有平穩的 關係。米蘇和鍋貼的愛情關係雖然不如小圓長久,但對米蘇來說,兩人關係是穩 定的,且已開始有結婚之思考。

從小圓與米蘇的愛情故事中可發現相似之處,皆存有良好的溝通過程。小圓 重視無時無刻的分享和彼此了解,認為衝突時,負向情緒並非一定要讓伴侶感受 到;米蘇和鍋貼在衝突時,兩人會先暫時冷處理,待回家,或是做些別的事(例:

玩智慧型手機)之後,再進行溝通,且兩人對於溝通內容有共識,認為需要讓對 方知道自己在意的是甚麼,生氣的地方在哪。

(三)婷婷(偏向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

可以發現,對婷婷來說,婷婷與合合初期的交往階段,擁有較多不確定性,

因此婷婷時常把注意力置於合合,重視融入合合的交友圈和生活,以及對於異性 之留意。在異性的留意方面,此與圈圈相似,但不如圈圈如此困擾。

隨著兩人平等的溝通位置、婷婷高功能之協商技巧,以及合合對於婷婷的願 意,兩人逐漸協調出彼此皆能接受的相處方式,再加上兩人交往時間長久。目前 對於婷婷來說,關係滿意度高,在此關係中感到舒服。

(四)小 a(偏向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

小 a 受到過往知曉自己偏向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所影響,會以焦慮/矛盾依附 風格來反思自己在愛情關係中的樣貌,並且試圖能夠往安全依附軸向發展。因此 在關係當中感到不安時,會試圖以理性安撫自己的不安。

在小 a 與小 b 的愛情關係,因小 b 的被動,再加上遠距離之因素,讓小 a 感 受不到小 b 對於此關係的投入,和對於小 a 的需要。也就是說,小 a 似乎感受不 到被重視和被愛的感覺,因此懷疑和不安,油然而生。

小 a 為了解決這樣的狀態,一方面透過口頭與信件的方式,試圖與小 b 溝通,

期能證實這樣的懷疑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小 a 也藉由各種科技媒介,例如智 慧型手機、簡訊、WhatsApp,或是 Facebook 來觀察小 b 的狀態為何,以幫助自 己理解小 b 在愛情關係裡的樣貌之意義,是否如自己所猜想。

但這樣的溝通與觀察,似乎未把兩人拉得更近。被動與主動的差距,如同愛 與不愛的差距般,無法讓小 a 在此段關係中,感受到信任與安全感,因此多次的 詢問,也造成小 b 的負擔,小 b 逐漸表示自己似乎無法被小 a 理解,因而兩人決 定分手是否對兩人是更好的選擇。

小結

總而言之,ECR 量表呈現出每位研究參與者之愛情依附風格分數,在其愛情 故事裡所展現的樣貌,大致相符。

但從本研究參與者之愛情故事可發現,愛情依附風格並非能夠準確預測其關 係滿意度或關係交往時間,也就是說,並非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皆無法經營令人 滿意的愛情關係,或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皆無法維繫長久關係。例如:婷婷雖然 屬於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但其與合合兩人展現高功能之協商技巧,對於負向傷 害性話語的留意,以及合合的願意讓婷婷婷婷進入其生活,為婷婷之安全感發揮 不少功效,因此兩人共同維繫長久且令人滿意的愛情關係。

二、合併討論成人依附特質量表分數與其愛情故事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認為,焦慮依戀向度是以「他人」為焦點 的情緒調節策略,逃避依戀向度則以「自我」為焦點的情緒調節策略;焦慮依戀 向度活動時,個體會將注意力放在對關係的維繫與維持上,而逃避依戀向度活動 時,個體則停止對外聯繫,將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以自我安撫為主要的情緒調 節方式。研究者試圖將研究參與者之 ECR 量表分數,與 Brennan et al.(1998)分 類模式加以對照,如下圖 5-4-1。以下試圖以此視框討論之:

(一)小圓和米蘇(偏向安全依附風格)

儘管小圓和米蘇皆座落於安全依附風格,但相較於米蘇,小圓在焦慮向度偏 高。可能意味著小圓將注意力置於阿誠的程度,大於米蘇將注意力置於鍋貼的程 度,回到其愛情故事便可發現。小圓對於阿誠所需的掌控程度,似乎高於米蘇對 於鍋貼。如小圓在乎阿誠是否有讓小圓知道,其目前正在做些甚麼或是人在哪裡 等。相反的來說,米蘇的逃避向度亦高於小圓,同時呼應著與小圓相較,米蘇會 將注意力較多置於自我身上。

圖 5-4-1 研究參與者焦慮和逃避分數在四種依附風格分類模式之位置

(二)婷婷、圈圈與小 a(偏向焦慮/矛盾依附風格者)

在焦慮向度上,小 a 分數最高,圈圈次之,最後為婷婷。在三人愛情故事當 中可發現,與另外兩人相比,小 a 的故事很大篇幅在談其是如何將注意力置於小 b 身上,較少提及其他向度,但此亦與小 a 與小 b 交往時間較短,兩人又處於遠 距離之壓力狀態,故較少彼此融入生活,或是異性之主題有關。

與婷婷相較,圈圈的愛情關係樣貌,把注意力放在寶貝身上,似乎比婷婷更 廣且深。圈圈從手機電話簿、簡訊、email、無名、Facebook 好友名單、Facebook 私人訊息,到 WhatsApp 和 LINE,皆在圈圈渴望掌控範圍內。其可能會透過刪除

電話簿等方式,來使寶貝與假想敵無法聯繫。而婷婷與圈圈相較之下,掌控範圍 便較小,主要在於渴望知曉合合人在哪裡,以及其和誰在一起,假使皆找不到人,

才可能會試圖致電給其朋友。

在逃避向度上,圈圈最高,小 a 次之,最後為婷婷。回到其愛情故事會發現,

圈圈與小 a 和婷婷相較,圈圈在愛情經驗展開的過程當中,有一部分是時時刻刻 流露的內在衝突。圈圈在思考其自己在愛情關係之樣貌時,亦會覺察自己是否和 他人不同,以及為何別人可以如此想,自己卻無法辦到等自我關注。

小 a 亦時常反思自己的不安與焦慮,受到先前焦慮/矛盾依附風格確知之影 響,時常試圖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來減緩自己的不安。婷婷便鮮少提及內在自 我衝突之部分,此似乎與婷婷較高自我概念有關,如其自述,其從小到大,便是 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有關。

在此會發現,婷婷無論是焦慮向度或是逃避向度皆為三人中最低者,回到其 愛情故事亦可發現,其關係滿意度和經營關係之方式,與兩人相比有一大成份不 同,便是高功能協商技巧和反思之自我覺察。

小結

綜上所述,以 Brennan et al.(1998)分類模式來看待本研究參與者在愛情關 係中之樣貌,頗能相符。也就是說,以焦慮和逃避依戀向度來比較研究參與者間 之異同,在其愛情關係中,頗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