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關聯性

科技的進步,帶給民眾更便利、高尚的生活品質,但也帶給企業必須不斷追 求創新的推力與拉力,隨著顧客需求的增加,企業必須藉由縮短創新產品與服務 的研發週期,提供更多樣性、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技術服務等各種方式方能立即的 滿足需求,然而,單靠企業自身進行研發創新,其成果有限,故企業間協同合作 創新變成了一種趨勢。Ragatz 等人(1997)將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整合協力廠的 成功關鍵因素,分為管理項目因素和專案環境因素兩大部分。

管理項目因素:

首先,在這方面最為重要的考量便是彼此的合作關係。協力廠的參與程度與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技術複雜度、策略重要性和專案規模有關。而透過週期性面對 面會議、共同在同一地點工作,都是產品開發過程的重要管理作為。其次,開放 而直接的跨組織溝通,也是重要的管理項目。其他像是分享教育訓練資源、進行 資訊系統的連結(如EDI、CAD/CAM、E-MAIL)、人員共同作業、技術分享、正規 化的信賴關係發展、顧客需求資訊的分享、技術資訊分享、實體資產(如設備)

分享、正式的風險分攤和利潤報酬機制和所產生的效益衡量標準的協議等,均為 重要的管理項目。

專案環境因素:

針對專案環境因素部分,關切的重點在於專案開始之前應有的作為。首先,

第一要務為選擇適當的協力廠。其次是在整合協力廠之前,能清楚瞭解其核心能 力所在。接著,便是雙方經營高層對彼此在新產品開發合作上的承諾。

最後,針對協力廠成功整合提出模型,在模型中,分為關係架構差異因素和 資源配置差異因素兩大部分,從這個解釋模型中,大致可以瞭解在進行協力廠整 合時,有哪些成功關鍵項目必須要掌握。

圖 2- 7 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 資料來源:Ragatz、Handfield and Scannell,(1997)。

1. 人力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在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中提到

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尤其是企業內部人員素質與教育訓練。李仁芳(1999)指出以 往台灣企業是「聚力分金」,未來必須是「聚智分金」,以合作創新的方式維持企 業的穩定成長。林泰成(2002)在研究中指出,參與廠商內部人員的教育訓練將會 影響其對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吸收能力。張文德(2001)指出參與廠商內部研發人員 素質越高,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則越能提供較高的開發能力。經由上述學者論 點,可以了解若企業內部擁有優秀的人力資本,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將能提供 更高的開發能力且能夠更有效率的吸收協同創新過程中所開發出的技術能力。

2. 結構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在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中亦曾 提到結構資本的重要性,並詳盡的指出,在進行協同創新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各 個協力廠的核心技術,以避免核心技術重複而導致衝突的發生。Finn 等人(2001) 曾指出高技術能力的廠商加入協同創新,所帶來的優勢包含改善產品與技術開發 的效率與效能、降低開發成本、提升產品與技術可靠度、降低失敗風險。林泰成 (2002)在其研究中指出協同創新過程中,參與廠商所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與知 識會影響產品與技術開發的效率。張文德(2001)曾指出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充 分發揮參與廠商所累積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將有助於提升技術開發的品質,降低 產品與技術的執行成本,更能有效的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因此可以了解若企業具 備健全的制度、高度的核心能力、持續改善品質與技術的想法,則能夠吸引其他 協力廠與其共同開發,並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3. 社會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曾提到協同創新過程中,合作廠商間的信賴關係、廠 商間的技術分享程度、彼此間的溝通方式會影響整個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成功 與否。Singh and Mithchell(2005)認為協同研發,有助企業獲取廣泛的資訊,

取得知識、技術,表現出較佳的所產生的效益水準;Dyer and Singh(1998)企業

必須在組織內外發展有效的合作機制,方能使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並轉化為最大利 潤;Kim and Mauborgne(2005)認為企業夥伴的配合可以迅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 能力,降低成本結構,使企業可以發揮原有的優勢,並獲取規模經濟,且企業夥 伴的配合將使價值創新的阻力降到最低,而得以順利推動該主張,以獲取價值創 新的成功;整合以上學者論點,可以了解若企業欲進行協同創新時,可透過其所 擁有的社會資本,吸引到新的協同合作廠商,帶來新的技術支援,並且在協同創 新過程中,資訊在內外部網絡中,能迅速、確實的傳達與分享。整體而言,企業 可透過其所擁有的高度社會資本,成功的達成協同創新目標。

從學者論點,可以推論,協同合作創新與企業擁有何種程度的能力有密切相 關,而智慧資本所代表的便是企業的價值,即企業能力的表徵,由於企業間的協 同合作促使企業內部現有的智慧資本能夠有效發揮,所缺乏的智慧資本構面則藉 由協同關係,與夥伴產生互補作用,進而產生產品與技術創新的成果。

Walters and Rainbird(2007)指出企業進行協同創新主要有三項動機,分別 是從合作夥伴中找尋組織內部所缺乏的互補性技術、降低風險、開拓新的產品市 場;張文德(2001)在其研究中曾提到,在 1980 年階段,台灣產業間協力網路的 運作方式主要是透過製程的切割,將產品分配至不同企業進行同步生產,以產生 資源互補、快速交貨的企業競爭優勢。時至今日,這種方式已不復用,主要原因 是既有廉價勞力優勢喪失,競爭環境的變動越趨快速,然而「專業分工」和「彈 性互補」兩大基本競爭優勢,仍是協力網路在研發創新時強而有力的競爭利器(賴 明弘,2002)。過去,「製造協力網路」階段累積了製程、技術、人力等合作基 礎,現今應將其轉換成「創新協力網路」。透過眾多參與者所擁有能力的整合與 分工,進而提升整體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