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研 究 生:劉坤政 指導教授:蘇桓彥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指導教授: 蘇桓彥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系碩士班 學生:劉坤政 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系碩士班 摘要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促使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為了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並且維持企業競爭力,如何活用企業內部的智慧資本及協同創新機制便成了重要 的課題。觀乎以往對於智慧資本的相關研究,較多偏重於各資本構成內涵及價值 評估,相對缺乏探討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兩者間的關聯性。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 討智慧資本對於協同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性,透過兩者間各項要素的整合,建構關 聯性模式,期望能對彼此間的相關性有更深一層的暸解。 本研究以參與中鋼主導之研發聯盟之廠商為研究對象來深入探討智慧資本 與協同創新的關連性。首先依據智慧資本相關文獻,歸納出三項影響協同創新運 作的智慧資本類型,分別是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社會資本。其次參考協同創新 相關文獻,根據企業參與協同創新所欲達成的目的,將廠商參與協同創新的模式 分為成本降低型、品質改善型、價值提升型、價值創造型。最後依據各項所產生 的效益評估指標,來探討智慧資本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性。 經過深入訪談與整理分析訪談資料後,本研究提出了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兩 者間的關連性模型和若干項命題,透過這些命題與模型,可以了解智慧資本在協 同創新的過程中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外,在訪談過程中亦發現,在參與協同 創新中,有部分智慧資本需求情形是參與廠商須特別注意的,業者必須評估參與 協同創新所需的智慧資本後,方能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獲得較大的收穫。 關鍵字:智慧資本、協同創新、鋼鐵業、個案研究 I.

(3)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dvisor: Hwan-Yann Su. Department of Asia-Pacific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Kuen-Jeng Liou. Department of Asia-Pacific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Rapid advance of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o us intense competition. To compete in the global market and obtain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how to wisely use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subjects in the enterprises. As insigh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about intellectual capital focused more on the content and value evaluation. profound discuss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as relatively in a dearth.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is research tries to integrate the factor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builds the relationship model.Finally,this study hopes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eply. The study adopts the firms participating China Steel’s R&D consortia to look into th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irst, based on literatur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is study figures out three typ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which will affect the benefi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 Results indicate that “Human capital” , “Structural capital” , “Social capital” are three typ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n , based on literatur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 this investigation separat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o four types-“Cost Down", “Quality Improvement” , “Value Promotion” , “Value Creation” from the targets which the participants want to achieve. Finally, the research takes the performance indice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bring in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e end , the relationships model and five proposi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I.

(4) from this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se five proposi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s model, we can understanding that Intellectual capita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Besides , we found some item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s have to consider the demand item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when they want to participate differ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ypes so that they can get maximum benefit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Keywords: Intellectual capit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teel Industry、 Case Study. III.

(5) 致謝 本篇研究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蘇桓彥博士及口試委員林聖蒨 博士、楊朝旭博士的悉心指導。其次要感謝熱誠的中鋼公司員工,特別是工業工 程處的程坤松先生,由於他的穿針引線,引薦相關領域的關鍵人員,使本研究能 順利進行;新材料研究發展處的詹鎮鋒先生提供研發聯盟的相關資訊;中鋼工會 理事邱文鐘先生引薦研究發展部門高階主管接受訪談;以及營業銷售處簡新益先 生、黃凱民先生和李家承先生,幫忙引薦相關研發聯盟的業界代表性廠商及其聯 絡人。此外也感謝晉禾企業、竹華企業、德宏恩企業、東元精電以及台灣開億能 接受訪談。. 在本論文進行研究的這段期間,曾有數度低潮期。感謝家人及 Fan,給予精 神上的鼓舞與支持。感謝研究室的摯友,熱情相挺,總算挺過了低潮期。宏佳、 宗倫、雋心、信穎、宜璋、耀龍、信誠、豪偉、昌展、鐘威、亦帆、麗妮等,感 謝他們在碩士班這兩年,帶給我許多的歡笑時光。. 劉坤政 謹誌于 高雄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IV.

(6)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3 1. 研究範圍............................................................................................3 2.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流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智慧資本相關研究........................................................................6 1. 智慧資本之定義................................................................................6 2. 智慧資本之構成要素........................................................................9 3. 人力資本..........................................................................................13 4. 結構資本..........................................................................................14 5. 社會資本..........................................................................................14 第二節、 協同合作創新相關研究..............................................................16 1.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16 2. 創新..................................................................................................17 3. 協同合作創新之定義......................................................................20 4. 協同合作創新的模式......................................................................22 第三節、 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關聯性..............................................26 1. 人力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27 2. 結構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28 3. 社會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28 第四節、 協同合作創新所產生的效益......................................................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變數......................................................................................33 1. 智慧資本..........................................................................................33 2. 協同創新..........................................................................................34 3. 所產生的效益指標..........................................................................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7 第四節、 抽樣..............................................................................................38 1. 研究對象的背景:..........................................................................38 2. 個案公司的選擇、分類過程..........................................................44 第五節、 實施過程......................................................................................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45. V.

(7) 第肆章 個案研究..................................................................................................46 第一節、 個案公司一-晉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47 第二節、 個案公司二-德宏恩企業股份有限公司..................................58 第三節、 個案公司三-東元精電股份有限公司......................................66 第四節、 個案公司四-台灣開億股份有限公司......................................7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0 第一節、 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的關聯性..................................................92 第二節、 實務建議......................................................................................95 第三節、 研究貢獻......................................................................................97 第四節、 研究限制......................................................................................97 第五節、 後續研究建議..............................................................................98 第陸章 參考文獻................................................................................................100 中文文獻............................................................................................................100 英文文獻............................................................................................................103. VI.

(8) 圖目錄 第貳章 圖 2圖 2圖 2圖 2圖 2圖 2圖 2-. 1 智慧資本組成要素圖....................................................................10 2 智慧資本整體架構圖....................................................................10 3 Skandia 公司智慧資本指標架構...............................................11 4 McElroy修訂之智慧資本架構圖.................................................12 5 創新活動的類型............................................................................20 6 協力廠商參與產品創新之類型....................................................23 7 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27. 圖 3圖 3圖 3圖 3圖 3-. 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33 2 中鋼推動鋼鐵產業升級組織架構................................................39 3 21 個用鋼產業分類..................................................................40 4 目前中鋼所成立的八個研發聯盟................................................41 5 八個產業研發聯盟成員................................................................42. 第參章. 第肆章 圖 4 - 1 晉禾企業專利核心產品T.C. BOLT............................................51 圖 4 - 2 汽車扣件研發聯盟計劃架構......................................................55 圖 4 - 3 高值高效率馬達整合技術研發聯盟計劃架構及分工..............75. VII.

(9) 表目錄 第貳章 表 2- 1 智慧資本定義之彙總表..................................................................8 第肆章 表4 表4 表4 表4 表4 表4 表4 表4 表4. -. 1 智慧資本組合方式與協同創新參與模式關聯性架構..............46 2 晉禾企業人力分析......................................................................48 3 晉禾企業在協同創新中所屬工作內容......................................54 4 協同創新計畫中,晉禾參與重大決策事項之人員..................56 5 德宏恩企業人力分析..................................................................59 6 協同創新計畫中,德宏恩參與重大決策事項之人員..............63 7 東元精電人力分析......................................................................68 8 目前之產品項目及其營業比重:..............................................71 9 台灣開億人力分析......................................................................80. 第伍章 表 5 - 1 個案公司智慧資本組合方式......................................................90 表 5 - 2 各種協同創新模式對於智慧資本的需求組合..........................91 表 5 - 3 各種協同創新模式所產生的效益..............................................91. VIII.

(10)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21 世紀是個知識爆炸的世代,伴隨知識與資訊以指數分配般創造、擴散, 所帶來的是科技日新月異,整個市場越趨競爭。在早期,電腦網路尚未發達之前, 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有形資產上,如:土地、勞力、機械設備等,但演變至 今,傳統的資源基礎理論已不能再充分解釋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取而代之的, 以智慧資本的概念來解釋企業競爭優勢來源已逐漸為人所接受。知識經濟時代的 來臨,企業必須透過知識不斷的在企業內部創造、擴散與累積,形成企業內部的 特有的智慧資本以提昇企業的競爭優勢,進而提高企業價值。智慧資本泛指能夠 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資訊、智慧財產、經驗等智慧材料及能爲企業帶來競爭優 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加總(Stewart,1997)。為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目的,管 理者如何有效創造與管理核心的智慧資本,便成未來企業競爭的關鍵。 近幾年,美國的次貸風暴席捲全球,造成新一波的金融風暴,在金融風暴襲 捲下,企業皆面臨原料價格逐步攀升,出貨訂單減少等市場衝擊。為了突破經營 困境,企業主管開始苦思有效提升產品價值、提高獲利,以維持企業的永續經營 的各種方法。於是,協同合作創新的概念便逐漸興起。 根據學者方世杰(1998)研究指出,目前台灣企業的技術來源雖然仍以自行研 發為主,但各類型的技術合作研發創新所佔的比例已有逐步攀升的趨勢,特別是 透過研究機構(如:工研院、資策會、學校等)所主導研發科技專案的參與,已成 為許多企業欲獲取外來技術所採用的技術策略之一。在過往,我國企業採用自行 研發產品並製造、與銷售的經營模式來面對競爭市場,若欲得外來技術,所採取 的管道不外乎技術授權、OEM(原始設備製造)、併購其他企業研發部門、進口機 器設備等。現階段,閉門造車的研發策略已無法因應科技的快速進步,企業的研 發策略勢必要有所創新。在民間產業推動協同創新方面,我國產業為因應全球競 1.

(11) 爭白熱化、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採取與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合資或策略聯盟 的方式,協同合作以研發創新產品、技術,透過彼此分享核心技術、觀摩合作夥 伴經營其智慧資本的方式,藉此獲取外來的高階技術。此外,在政府推動協同創 新方面,經濟部為配合「產業升級」與「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等各項政策,已由 技術處於民國 93 年三月積極推動「整合性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先期研究補助 要點」,藉由提供先期研究經費,以鼓勵業界推動協同創新,建立同業與異業技 術合作創新機制,並將其研發成果進一步申請業界科專計畫,期望透過提供補助 款的方式,支援業界從事前瞻性、關鍵性、整合性且具產業效益的共通性創新產 品與技術開發,並藉著計畫執行,能促使企業內部的智慧資本有進一步的提升, 厚植深厚的研發能量,導引廠商持續投入研發資源,創造企業本身與整體產業的 競爭優勢。 在上述背景下,可以暸解協同創新與智慧資本對於企業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 必要性,因此,企業如何運用協同創新及提升智慧資本已成為一個企業提昇競爭 力之重要方式與重要之研究課題。 在未來,企業所面對的挑戰將會更加艱鉅,可預期的,將來產業界推動協同 合作創新的情形將會更加的普遍,所以,如何在協同合作創新的過程中,讓參與 廠商善用其智慧資本,充分發揮出競爭優勢,將會是協同合作創新成功與否的關 鍵要素。近幾年,在智慧資本的研究上,大部分著眼於公司價值的報導與探討如 何有效管理公司內部的智慧資本,並未有文獻著眼於探討產業協同合作創新過程 中,智慧資本所扮演的角色與帶來的競爭優勢。所以本研究之出發點乃希望藉由 對於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兩者間文獻之分析探討,及透過個案研究方法,對 於各種協同合作創新模式中的個案公司作分析比較,以評估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 創新兩者間的相關性。. 2.

(12) 第二節、 1.. 研究範圍與目的. 研究範圍 近年來,國內產業受到金融海嘯波及,致使許多產業獲利不如預期,不論是. 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無一倖免,而國內鋼鐵業界龍頭,中國鋼鐵公司,在 這波金融海嘯中,仍能維持一定的獲利水準,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優質的企業策 略,在策略引導下,中鋼始終扮演著引領整個鋼鐵產業前進的角色,不論是背後 工業原料的提供或技術協助提供,種種策略作為,都足以是整個業界的典範。 中鋼為配合政府政策,協助產業升級,成立八個研發聯盟來大力推廣產業協 同創新,本研究選擇其中汽車扣件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聯盟、汽車 AM 產業模具數 位化技術研發聯盟、高值高效率馬達整合技術研發聯盟,這三個研發聯盟的內部 成員為主要研究對象。選擇這三個研發聯盟來探討智慧資本與產業間協同創新活 動關聯性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這三個研發聯盟的研發成效最為卓著。 2.這三個研發聯盟的成員分別為中鋼垂直與水平供應鏈上的長期合作夥伴,透過 中鋼內部人員協助引薦,有助於提升本研究訪談上的資料豐富性與正確性。. 在協同創新的變數上,依據各個廠商當初參與協同創新活動所秉持的動機目 的與期望中所能獲得的預期利益來進行分類,而在所產生的效益評量指標的變數 上,則站在個案廠商的角度,選取合適的指標變數,以評估智慧資本與不同的協 同創新模式對於其所產生的效益的影響性為何。 本研究在進行的過程中,將會針對以下四點進行探究,以深入瞭解智慧資本 與協同創新兩者間的關連性,並在研究結論中,提出這四項焦點研究的成果。. 1.了解個案公司內部的智慧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社會資本)使用現況?. 3.

(13) 2.不同協同創新模式,對於各項智慧資本重視程度為何? 3.參與協同創新過程後,對公司智慧資本的運用造成的什麼樣影響? 4.參與協同創新過程中,企業透過智慧資本的運用所帶來的競爭優勢為何?.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能達到以下成果與貢獻 1. 了解不同協同創新模式,對於各項智慧資本的重視程度。 2. 了解智慧資本為協同合作創新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3. 建立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的相關性架構,以作為廠商根據自身擁有 的智慧資本特性選擇所參與協同合作創新模式的參考。. 4.

(1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先釐清相關的研究領域,並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接著將所歸納的 要點做整合,進而發展出訪談大綱,然後以文獻為據,進行實務訪談,最後匯集 訪談結論,探討智慧資本對於企業推動協同合作的影響性,以期在實務上與學術 上能有所貢獻。. 圖 壹-1、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5.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透過相關文獻探討,以彙整各項研究理論的基礎定義,全章共分四節, 第一節回顧過去研究對於智慧資本的定義與分類,第二節則針對協同創新的相關 研究做深入探討,第三節為針對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兩者間蘊含何種關聯性之相 關文獻回顧,第四節則透過文獻,探討哪些指標可作為協同創新的衡量標準。. 第一節、 1.. 智慧資本相關研究. 智慧資本之定義 企業要永續經營,強調的是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獲取,在. 20 世紀,知識型產業尚未崛起時,資源基礎理論可用來解釋所有產業或公司成 功的原因,在當時,企業要獲取利潤,除了要擁有這些優越的資源外,更要能有 效利用這些資源的獨特能力(Penrose,1959),而後續更有學者指出, 「資源」是 公司獲利的基礎,也是形成組織「能力」的主要來源,這些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 的主要來源(Grant,1990),現今,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傳統的有形資產, 如:土地、勞力、廠房、機械設備,對於企業固然重要,但已不是企業永續經營 的關鍵要素,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以指數的方式進行成長,企 業必須走在知識發展的前端,才能抓緊商機。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Drucker,P,F)曾經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模式發表看法,他指出在未來,知識將 取代機器設備、資金、原料,成為企業內部主要的生產要素,因此,企業內部無 形資產的重要性,將逐步的取代傳統的有形資產,企業若能善用內部的無形資 產,便能創造出的可觀利潤,且這些利潤並不是傳統會計項目能簡單描述的,無 形資產所創造出的高度價值,足以讓公司維持高度的競爭力,使企業內部核心能 力能夠持續創新以符合時代潮流。 隨著無形資產日漸受到重視,有學者開始針對這些無形資產的內容要素、管 理方式、衡量方式、評價機制、與報導方式進行探究,這些無形資產有一個重要 6.

(16) 的特性,那便無法用傳統會計方式將其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因此,當我們 深入觀察一間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可以發現這兩者間是有一段差距的, 透過衡量期間的間距,是觀察企業內部無形資產價值最簡單的方式, Galbraith(1969)就明確指出智慧資本是運用腦力的行為,可用來解釋公司帳面 價值與市場價值間的差異。 智慧資本的定義至今尚未有一致性的觀點,每位學者皆有其獨特性的觀點, Roos(1997)指出智慧資本乃是成員知識的總和,與該知識轉換後的實體形成,包 括商標、註冊、流程等; Edvinsson 和 Malone(1997)認為能被轉化為價值的知 識即為智慧資本,且智慧資本是一種公司藉由對「知識」 、 「經驗」 、 「技術」 、 「顧 客關係」 、 「組織能力」等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掌握,進而在市場上享有的持續性的 競爭優勢,Stewart(1997)則指出智慧資本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資訊、 智慧財產、經驗等智慧材料,能爲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加總; 並更深一層的定義,智慧資本要素包含了知識、資訊、智慧財產、和經驗,這些 要素可以協助組織競爭優勢的創造和發展,當這些要素被正式化、有效率的運用 後,可爲組織創造出更高價值的資產,Lynn(1998)認為智慧資本是將組織內部的 知識,經由系統化的處理,轉變為可創造企業價值的知識;Ulrich(1998)指出智 慧資本為組織內員工「能力」與「承諾」的乘積,Rennie(1999)則認為智慧資本 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資產,而非費用。 智慧資本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在國內外已有眾多學者投入相關領域的 研究,學者 Kaplan 和 Norton 在 1996 年就指出當企業投資於顧客、供應商、員 工流程、科技和創新這些構面,所產生的無形價值,就是所謂的智慧資本,因此, 智慧資本對企業的影響並不是財務報表所能輕易的表現出來的,企業透過智慧資 本培育和掌握,便可加速企業內外部資訊與知識的創新、擴散、累進、移轉的過 程,進而產生關鍵的核心能力,以及維持企業持續經營的競爭優勢,智慧資本的 重要性,在一些知識密集性的產業和倚靠創新為收益來源的企業,更是顯而易見 的。 7.

(17) 所以智慧資本,便是將企業內部的員工知識、技能等等這些內隱知識進而透 過手冊、說明書將知識外顯化,將知識轉化為可活用的智慧,而傳統的知識管理 與智慧資本差別在於,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有效率的知識運用以促進企 業資本的價值創造,智慧資本則是強調透過資本要素的確認、衡量、平衡與再利 用,以產生對公司有利用價值的資本,簡言之,智慧資本著眼於價值萃取,精煉 出更有利用的價值,促進公司的利潤回報(Edvinsson,1997)。 表 2- 1 智慧資本定義之彙總表 作者. 定義 智慧資本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內部成員透過腦力的運. Galbraith(1969). 用,將所學的知識與與生俱來才智做結合,成果將反應 在公司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的差異中。 每個成員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ㄧ切知識與能力的 加總,並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以及顧客 資本,人力資本即為公司成員所具備能為顧客解決問題 的能力,並且為創新的ㄧ切來源;結構資本乃是將人力 資本做整合,使人力資本能夠不斷發揮創造價值的能 力,並將成員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組織內部的知識和能. Stewart(1997) 力以進行儲存,透過轉化與儲存兩項步驟,可以促使成 員間知識的快速分享與傳播,顧客資本則為與企業有往 來關係的夥伴,其中包括了上游供應商與下游顧客。 凡是能為企業帶來收益的知識、資訊、技術、智慧財產、 經驗、組織學習能力、團隊溝通機制、顧客關係、品牌 等,皆為智慧資本的內涵要素。 透過公司的知識經驗、組織能力、顧客關係、創新能力、 Edvinsson and 專業技術等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掌握,使公司能真正反映 Malone(1997) 出企業價值,並能在市場上維持其競爭地位。 8.

(18) Brooking(1996). 智慧資本為公司「無形資產」的函數,也是公司的商譽。 當企業在顧客、供應商、內部流程、科技、創新、學習. Kaplan and 與成長這些構面投資,所創造的未來價值累積,即為智 Norton(1996) 慧資本。 由企業內部過程、系統、以及組織文化所衍生出具有價 Petrash and 值卻無實體的資產,如品牌、個人知識、智慧財產權、 Bukowitz(1997) 及組織知識這些促使企業創造價值者。 員工對於組織所反映出的能力與承諾的乘積,它掩藏在 Ulrich(1998). 員工對事物的所採取的看法與做法及組織的政策與系 統的創造過程中,以便於在工作中執行。 智慧資本包含了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組織資本、顧客 資本、利益關係人資本、文化資本、關係資本、流程資. Sullivan(2000) 本、經濟資本,智慧資本必須依據使用者的特性,而進 行分類。 McElroy(2002). 社會創新資本. 故在整合了上述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Stewart(1997) 、 Roos(1997)、Sullivan(2000)、McElroy(2002)等學者的看法之後,本研究認為 智慧資本指的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資訊、智慧財產、經驗等智慧材料, 及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加總。. 2.. 智慧資本之構成要素 Edvinsson & Malone(1997)指出智慧資本的構成要素與公司發展的願景、策. 略有密切關聯,構成要素會因為產業特性、企業營運模式與核心能力的不同而改 變,智慧資本具有開放性,因此很難有制式化的架構來衡量,不同的企業著重的. 9.

(19) 智慧資本的內涵要素也各不相同,Stewart(1994)提出智慧資本的組成構面包含 了人力資本、結構資本與顧客關係資本,Brooking(1996)認為智慧資本由市場資 產、人力資產、智慧財產資產、與企業基礎設施資產所組成。. 圖 2- 1 智慧資本組成要素圖 資料來源:Brooking,(1996)。.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在 Skandia 公司市場價值的智慧資本報導中, 將智慧資本區分成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資本等構面,同時將公司內部的結 構資本,依據特性,區分成組織資本、創新資本、流程資本,期望透過這樣的分 類方式,了解無形資產在企業內部的貢獻。. 圖 2- 2 智慧資本整體架構圖 資料來源:Edvinsson & Malone,(1997)。. 10.

(20) 在這份報導中,著眼於探討智慧資本在組織中所存在的價值,並提出一套企 業未來經營管理的指標,如圖 2-3 所示,過去,企業評價主要依據財務上的表現, 然而,在今日,財務資本已無法完全呈現企業的價值與潛力,隨著營運環境的劇 烈變動,企業經營將會呈現動態改變,以隨時因應營運環境的挑戰,因此經營上 的焦點必須納入智慧資本的概念,將過去財務焦點納入人力、顧客、和企業內部 的營運流程,以及未來企業產品創新、開發的潛力,透過這套經營管理指標,可 以對企業有更深入的瞭解。. 圖 2- 3 Skandia 公司智慧資本指標架構. 資料來源:Sullivan,(1998)。. Roos. et al(1998)針對智慧資本的架構,提出兩項構成要素,分別為人力 資本與結構資本,理論中提出市場價值是由財務資本與智慧資本所組成,而智慧 資本主要分成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人力資本又依據人員特性,區分成能力、態 度、智慧敏捷度,結構資本則依據企業組織特性分成關係、組織化、創新與發展; Lynn(1998)則對架構做出更明確的描述,指出智慧資本應分為人力、關係及組織 11.

(21) 三大資本。其中人力資本包括組織成員可使用之知識存量、技巧和能力。關係資 本則來自於組織外部且能爲組織創造價值之無形資本。組織資本為除了人力及關 係資本外之智慧資本;Joia(2000)依據資本是否具買賣性,將智慧資本區分成「人 力資本」與「結構資本」兩大類,並進ㄧ歨將「結構資本」區分成「流程資本」 、 「創新資本」、「關係資本」,人力資本因不具買賣特性,且不為組織所擁有,流 程資本為組織內的內部作業流程及組織和其他關係人之間的一切外部作業流 程,創新資本則包括組織文化的成果,關係資本則為組織與外部利害關係人間的 互動情況與內容。近期,學者 McElroy(2002)開始提倡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指出 智慧資本構成要素除了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外,還需考量社會資本構面,並將社 會資本區分成內部社會、外部社會及社會創新等構面,透過這個架構,將智慧資 本的構成要素做一完整性的整合,如圖 2-4 所示。. 圖 2- 4 McElroy 修訂之智慧資本架構圖 資料來源:McElroy,(2002)。. 12.

(22) 本研究參閱了上述學者的論點,認為智慧資本的構成要素包含了人力資本、 結構資本及社會資本,其中結構資本包含既有的創新資本與流程資本,社會資本 則可分類為內部社會資本與外部社會資本,企業藉由智慧資本有效的運用,以提 昇企業市場價值。. 3.. 人力資本 人力資源是企業成功經營的基石,沒有優秀的人力資源,企業無法進行創新. 研發、生產製造、行銷推廣、售後服務、甚至產品改進,企業所做的每一項決策、 活動都與人息息相關,早在 1960 年,學者 Gary Becker 就指出人力資源在組織 內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並指出人力資本指的是企業主為了促使企業員工進步, 在員工教育、訓練、醫療照護等方面的各項花費,這些花費並不屬於企業資產或 財務資本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無法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上看出一個員工所擁有的知 識、技能、健康及對企業的價值,只能盡可能的從財務報表中推測出人力投資所 得到的回饋;Edvinsson and Malone(1997)認為人力資本包括人的知識、行為、 經驗、及教育程度等皆可爲企業創造價值,除此之外,人員互動性、員工教育及 企業資源共享程度亦與企業有重要關係;Brooking(1996)則認為人力資產指的是 企業內部的員工透過發揮能力而得到的資本,包括領導能力、解決企業問題、創 新及組織重整;Stewart(1997)認為人力資本包括企業中所有員工的知識、技術、 能力、經驗及與企業主體之間的隱性互動。並認為人力資本有六個來源方向,分 別為:教育水準、商品型技能/槓桿型技能/專屬型技能的比例、組織中部門人員 的歸類難易度及對附加價值的貢獻程度、人員進修的管道、才能模型、非正式群 屬(即所謂實務社群)的個數幾個方向來確認。 這六個面向中,其中的教育水準與人力資本的大小有絕對的關係;商品型技 能指非專屬任一行業隨時可以取得的技能,即存在技術障礙;槓桿型技能指知識 價值對公司有舉足輕重影響力之技能,如 IC、軟體產業;專屬型技能指公司特 有的技能,無法容易被模仿,如專業顧問群;組織中部門人員的歸類難易度。 13.

(23) 整合上述學者觀點,本研究認為人力資本指的是企業內部員工所擁有的知識、技 術、能力。若能妥善運用人力資本,便能為企業經營帶來持續的進步。. 4.. 結構資本 關於結構資本的意涵,諸多學者皆有其獨到的見解,Brooking(1996)指出凡. 是使組織順利運作的技術、方法與流程即為結構資本,包括了組織文化、評估及 處理風險的方法、員工管理辦法、公司財務結構、市場及顧客資訊的資料庫、溝 通系統等。Stewart(1997)則認為結構資本為企業內部資本,且與人力資本有所 差異,但卻能夠爲企業創造價值的資本,舉凡生產製程、公司內部資料等。並且 認為結構資本的來源主要透過公司內知識文件化的比例及公司專有之知識庫 藏。Roos(2001)認為結構資本包含流程、系統、結構、商標、智慧財產及其他由 企業擁有但不出現於資產負債表中的無形資產。McElroy(2002)指出結構資本包 含了流程資本及創新資本,其中創新資本指企業內的智財權及其他創新能力,流 程資本則為保留在企業內部的知識基礎設備。 結構資本簡單的說,就是指員工下班後仍留在公司,不能帶回家的知識資 產,其內涵包括了資訊技術系統的品質和範圍、公司形象、專利資料庫、組織化 概念、商標專利、版權、文件..等,還有其他一切能將人力資本具體化、權力化 及支援性的基礎結構(Edvinsson and Malone,1997),因此,結構資本為組織能 確切掌握的知識資產,組織透過結構資本的運用,以維持及改善其運作效率 (Bassi and Van Buren,1999);綜合以上學者論點,本研究認為結構資本指的 是存在於企業內部且能供企業組織妥善運用的知識資產,包含專利、生產流程、 組織結構等。. 5.. 社會資本 在 1960 年代初期,就有社會學學者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旨在強調透. 過人際間鑲嵌關係的槓桿運用,將有助於個人的社會資產與財富的創造(Burt, 14.

(24) 1997),至 90 年代開始,開始有許多的組織理論與策略管理學者將社會資本的概 念應用在組織間競爭優勢來源探討的研究上(Uzzi.,1996;Nahapiet & Ghoshal, 1998;McEvily. & Zaheer.,1999;Yli-Renko , et al.,2002),這些關於社 會資本的應用性研究,大都旨在凸顯組織間之社會性互動對組織之經濟活動的影 響。 社會資本是指鑲嵌在組織與組織彼此間的關聯性,對於此一群體中的個別組 織或廠商而言,若能妥善運用彼此間的關聯性,將可提升網絡組織中互補性資源 的交換與結合,以提高組織學習的效能,進而加速組織內部知識的創造(Nahapiet & Ghoshal,1998;Yli-Renko , et al.,2001;Adler & Kwon,2002),從組織 間經濟性互動的觀點來看,有效的組織間統治機制,將有助於合作聯盟之夥伴自 我約束與相互調適,因而可降低彼此間投機主義,促進知識分享與資訊交流,進 而提高知識創造的效率(Dyer & Singh.,1998;Wathne & Heide.,2000)。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社會資本定義為促成團體內或團體間順利合作 的網絡,共享的規範、價值觀與瞭解,McElroy(2002)則將社會資本的概念,導 入智慧資本中,並對其作出解釋,認為社會資本包含內部社會資本、外部社會資 本,內部社會資本可分為自我觀和社會觀兩大類的社會資本,自我觀的社會資本 被視為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關係的價值,此價值能幫助其個體將事情做好,社會 觀的社會資本一樣以個體為論述中心,但與自我觀社會資本不同的是,社會觀社 會資本除了探討個體間的人際關係,更著重在探討個體在公司結構中地位的附加 價值;外部社會資本所包含的是先前學者所提出關係資本(Stewart,1999),並 將其分類為顧客資本和夥伴資本,指的是組織與其顧客和上中下游合作廠商間的 價值關係。 透過上述學者對社會資本的論述,本研究認為社會資本所描述的不只是單純 的網絡關係,更強調個體與個體間的相關性,包含了企業內部員工與員工間的人 際關係網絡、企業內部門與部門間的合作關係網絡、以及企業與其上中下游顧 客、和合作夥伴間的關係網絡。 15.

(25) 第二節、 1.. 協同合作創新相關研究.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協同合作在企業經營策略上,很早就被廣泛運用,但以企業供應鏈的觀點來. 檢視協同合作的應用程度,卻是自 90 年代後才備受重視,在 1990 年代中期,一 些學者提出在產業供應鏈中,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存在著不可或缺的地位,Heide and John(1990)認為在供應鏈體系下,透過協同合作,顧客與供應商之間的聯合 活動,可以集中於合作產品與製程發展的過程;Smith et al.(1995)指出供應商 與買方彼此間的關係必須建立在交換與互惠的基礎下,透過合作關係的建立,各 取所需的資源,因此,部分的供應商與買方會在長期合作關係的基礎上,彼此間 建立了互惠和信任的情感;Narus and Anderson(1996)對於供應鏈協同合作所下 的定義為彼此獨立但具相關性的企業,藉由合作,所能獲得的資訊分享和滿足供 應鏈中顧客特殊需求的能力;Stank et al.(2001)認為協同合作為兩個以上的部 門,基於對彼此深刻的了解、和擁有共同的目標遠景,透過資源的分享以達成共 同的目標;Finley and Srikanth(2005)則指出供應鏈協同合作為多家企業聯合 運作、分享製程、技術及資料,以求整體供應鏈價值最大化及其所服務的顧客價 值最大化;協同合作在供應鏈中所佔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當企業亟欲發展迎合客 戶需求且降低成本的產品或技術時,往往可以透過協同合作來達成目標,合作是 促使供應鏈管理能發揮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在企業擬定的策略著重於少數幾項關 鍵技術時,供應鏈中外部成員技術與能力上的協助就變得更為重要,然而,隨著 科技的進步,為供應鏈協同合作提昇到另一個新的層次,科技日新月異,使資訊 的創造、擴散、累積、移轉更為簡便,供應鏈成員透過協同合作這般高程度資訊 分享的機制及訂定標準化資訊分享的類型與格式,彼此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 也更仰賴彼此核心能力的交流互動,有別於以往必須浪費許多人力、物力和時間 成本的合作方式。 企業推動協同合作的類型可分為垂直式、水平式和完全的協同合作(鄭春. 16.

(26) 木,1997),垂直型式的協同合作,涵蓋對象往往是買方與賣方之間的關係,也 就是供應鏈中的上游與下游攜手並進,透過合作以突破單獨營運時所面對的瓶 頸,藉此,下游廠商可得到較便宜價格的產品,上游廠商則有穩定的下游客戶來 源,且公司能彼此分享發展計畫與技術交流,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營運效率; 水平型式的的協同合作涵蓋對象則為買方與買方,或是賣方與賣方之間的關係,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水平型式的合作對象彼此間可能存在著競爭的關係,企業間 透過協定契約,彼此間利益交換,各取所需,廠商透過水平合作,也可間接比較 對方的營運模式,以發現和消除自身在產品設計、外包、製造及物流活動上的隱 藏成本;完全的協同合作是垂直式與水平式協同合作的動態結合,也是最有效率 的協同合作方式,藉著完全的協同合作,合作廠商能獲得效益極大化的優點,但 往往由於合作夥伴間不易協調,故此項合作方式困難度極高,最難以實現。 隨著全球化市場的來臨以及網際網路所帶來便利性,現今的企業所面臨的挑 戰與日俱增,以往企業單打獨鬥的現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跨越組織疆界的 協同合作,透過協同合作,所帶來的優勢包含有效改善企業流程效率,降低成本 浪費,提高顧客滿意程度,更重要的是,加速產品與技術創新的程度,好讓企業 能夠迅速應對這日新月異的市場。 综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協同合作指的是業界透過垂直、水平或是混合等合作 方式,將眾多廠商整合成一體,在合作體制內,參與者共同分享製程、技術、資 料等等,對內達成降低成本、提高營運效率的目標,對外則達到提高顧客價值、 提升企業整體品牌形象等目標。. 2.. 創新 當企業在面對目前詭譎多變的市場及各種形式的消費者時,單靠一成不變的. 經營手法,是難以長久生存,因此,企業所仰賴以突破困境的方法就是創新,企 業在進行創新活動時,必須高度仰賴內部資源,透過內部資源整合,方能創造出 新的產品與技術來滿足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從中獲取高額報酬,唯有持續 17.

(27) 創新,才能將企業推向高峰,是故,創新策略適用在各行各業,從以往的傳統產 業到目前熱門的電子資訊產業及貼近我們生活的服務業,都必須倚靠創新來吸引 源源不絕的客源。 創新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典學派經濟學者 Schumpeter(1934)所提出,概念是 認為創新是企業利用資源,以新的生產方式來滿足市場之需要,是經濟成長的原 動力,並指出經濟成長的變動性來自系統之技術性變革以及生產組織之變革,創 新主要是透過以下幾項方式來實踐,包含 1.推出新產品或新產品品質 2.推出新 生產方法,可能來自於科學之發現,也可能是產品商業化之新方法 3.新市場的 開發 4.新材料的使用 5.新的產品結構,如獨佔、破除獨占等,Schon(1967)認為 創新為一種從模糊到具體的過程,即把無法估計測量的不確定因素,轉換成可以 量化風險的過程;Drucker(1985)則指出創新是創業家的特定工具,能夠將改變 當作機會,開發成為不同的事業,或提供不同的事業,或提供不同的服務;而創 新也是一種組織化、系統化、理性化的工作,必須倚靠嚴謹的分析,而非直覺性 的;Souder(1988)認為創新對於企業而言,乃是一種新鮮、高風險的創意,且需 具備高度利潤潛力,整體而言,企業在產品、製程或服務上的任何改變皆可視為 一種創新;Brown(1992)則提出創新是企業創造一個獨特競爭優勢的方法,同時 也是指開創一個具有潛力的新產品、方法或一套系統,亦或是創造一個新市場或 者改變競爭者或顧客的行為模式;Robbins(2001)指出創新是指一個新的想法, 並可以將其應用到新的產品、過程或服務的開發或改善上,同時,也認為創新的 層面應包含產品創新、新的生產過程技術、新的結構及管理系統、新的計劃及管 理方案,透過上述學者對創新的見解,可以知道創新是企業經營的關鍵成功要 素,而創新不僅是指新產品、新技術或新概念的推出,也可以是一項新的流程或 新的管理方式的實行,創新不只是企業在科技性上的成就,凡是使現存資源創造 價值的方式有所改變,便可稱之為「創新」(Drucker,1998)。 關於創新的類型,最初是以技術變革的程度來為創新做分類,以往為人所熟 知的創新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漸進式(incremental)創新與激進式(radical)創 18.

(28) 新。Tushman & Nadler (1986)依創造性程度,將產品創新分為漸進型 (incremental)、綜合型(synthetic)與突破型(discontinuous)三類。漸 進型創新以標準生產線所生產的現有產品加以延伸,或附加一些特性。綜合型創 新以創造性的方式結合現有意念或技術,在現有產品的部分製造流程重新設計, 保留傳統流程的優點,汰換掉缺點,進而創造出具特色的新產品。突破式創新則 運用或開發新技術與創意,將傳統產品製造流程完全汰換掉,發展出新產品設計 技術與流程。Henderson 與Clark(1990)則以產品結構的觀點探討創新,他們 認為將技術變革區分為漸進式與激進式兩類並不完整,有些既有企業在發展類似 漸進式創新時,雖然既有技術面臨的改變幅度不大,但卻窒礙難行。由於產品由 許多零件所組成,因此Henderson 與Clark 主張在開發產品時,需同時具備元件 知識( component knowledge)與架構知識(architectural knowledge)。其 中元件知識是關於產品各項核心設計概念,以及如何於特定元件中實現這些概念 的知識;架構知識則指元件如何整合並連結成一完整系統的知識。 Henderson 與Clark 進一步以「創新對元件的影響」及「創新對元件間連結 的影響」兩構面,將創新區分為模組式、漸進式、激進式及架構式創新四類: 1.. 激進式創新:創造出新的核心設計概念,同時,也因應新核心設計概念開 發新的元件與架構,此類創新將導致新主流設計的產生。. 2.. 漸進式創新:個別元件設計的強化與延伸。至於元件的核心設計概念與連 結方式則並未改變。. 3.. 模組式創新:針對現有產品的幾種元件及核心設計做摧毀式創新改變,但產 品架構及元件之間的連結則並未改變。. 4.. 架構式創新:以新方式連結既有元件,而每項元件的核心設計概念及相關科 學、工程等知識則並未改變。元件在規格大小或附屬設計參數等方面的改變 將導致新的交互作用與連結方式,架構創新一般由此而生。. 19.

(29) 圖 2- 5 創新活動的類型 資料來源:Rebecca、Henderson and Clark.,(1990)。 Holt(1983)則主張創新應由技術創新開始,再進入組織乃至行銷方式,所以 將創新分為透過知識的使用,來創造和執行新的技術之技術創新。而其結果可以 是「產品創新」,亦可以是「製程創新」。以及使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系統之管理 創新。用新的人際互動型態之社會或組織創新。保障和運用資金的新方法的金融 創新。最後則是產品及服務的新行銷方法的行銷創新。 目前企業推動創新的力量可分為科技推力與市場拉力(Narayanan,2004), 科技推力趨動的出發點在於為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產品、技術層次,次要目 的才是滿足市場需求,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相對的,市場拉力的主要目的則是 滿足特定市場需求,次要目的才是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產品層次。 综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創新指的是在因緣際會下,利用機會來創造出新的產 品、服務與工作內涵,其類型概分為漸進式創新、激進式創新、混合式創新三種, 而推動企業不斷創新的力量來源為科技推力與市場拉力,透過這兩股力量的驅 動,促使企業不斷的創新,將會使企業成長,整個產業水準亦會有所提高。. 3.. 協同合作創新之定義 目前業界積極推動協同合作創新活動,進而帶動整體產業升級,在整個協同. 合作創新網絡中,廠商透過彼此技術與資訊的交流,在產品創新程度上有進一步 20.

(30) 的提升,並可在產品與創新技術的表現上,有亮眼的成績,而在學術上,亦有許 多研究指出透過協同合作創新網絡,能帶給參與廠商所產生的效益上有顯著的進 步,在Gupta 與Souder(1999)的研究中,透過分析新產品開發專案的資料後, 指出在產品協同創新研發的過程中,協力廠商參與的程度約高,越能降低新產品 開發週期;學者Kessler(2000)研究不同產業的產品開發專案後,指出一些能 妥善運用外部意見與技術的廠商,例如採納參與廠商所提供之意見,則其開發成 本相對較低;學者Eisenhardt 與Tabrizi (1995)亦在研究電腦產業時發現,透 過協同合作創新機制來開發新產品與技術,可以有效地縮短產品與技術的開發週 期;學者Finn(2001)等人指出在許多產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中,產業領導者會賦 予參與的協力廠商設計、開發及製造的責任。主要目的在於善加利用協力廠專業 的核心技術能力,以改善產品開發的效率與效能。產業領導者亦能藉此分散部分 的開發成本與責任;Ragatz(1997)在分析60 家企業後,也發現在產品與技術 協同創新的過程中,由於有協同廠商的參與,對於物料品質、技術提供與運用、 開發成本及週期皆有正面的幫助。而藉由提昇參與廠商在創新開發過程中的角 色,協同創新網絡的領導者能更有效的納入其餘參與廠商的意見,以利產品的改 善;整合上述學者觀點,可以得知透過協同創新網絡的建構,整個網絡的參與廠 商,無論是網絡領導者亦或是協力廠商,皆可獲得以下優勢:. 1.. 對於產品與技術的開發週期時間與成本能有效降低。. 2.. 透過參與協同創新,參與廠商皆能獲取新產品、新技術的資訊,並在協 同創新過程中,共同承擔產品與技術的開發責任與風險。. 3.. 由於是共同研發創新,對於提升產品的品質與所產生的效益會帶來正面 的影響。. 當創新活動與協同合作結合在一起,所發揮出來的將會是一加一大於二的乘 數效果,而在學術研究上,對於協同合作創新也有各自的看法,在國內,邱五岳 21.

(31) (2006)在其研究中,認為協同價值創新合作為「企業組織從顧客的需求為出發 點,而非以產業現狀、規範或競爭的標竿為考量,透過兩個多或更多的獨立企業 分享、規劃以及預測未來需求,滿足顧客未被滿足的需求,利用協同合作開拓全 新市場,以提升顧客與企業價值」;林泰成(1992)在協力網絡觀點下模具產品創 新類型之探討的研究中,針對協力網路創新所下的定義為「中心廠納入協力廠共 同進行模組產品創新時,對於協力成員的選擇及相關管理動作」;在國外,學者 Tether(2002)認為協同創新指的是公司自身主動的與其它組織來合作成立研發 和科技創新專案工作,而傳統的外包作業不屬於協同創新領域,主要原因是外包 作業中,廠商並未自身主動參與研發,該學者並認為協同創新所帶來的效益並非 短期就可以在公司的財務報導上就可以表現出來;Walters and Rainbird(2007) 認為協同創新是指組織透過網絡架構,善用合作夥伴與自身的競爭優勢,來進行 產品與技術服務的研發,以得到新產品與技術上的回報,故協同創新結構中包含 流程創新管理和產品創新管理;從上述關於協同合作創新定義的研究中,可以了 解協同創新屬於策略聯盟的一部份,協同成員從選擇至管理等每一個階段都是重 要工程,但協同合作創新不僅侷限於從顧客需求出發及單一產業,部份協同創新 的形式包括了跨產業的合作且目的在為了改善目前的經營困境,故本研究認為協 同合作創新指的是「公司透過不同產業網絡,找尋共同研發創新產品、技術的合 作夥伴,並藉由積極參與研發專案,善用合作夥伴與自身的核心技術,促使產品 與技術發展順利,進而提昇公司的企業價值。」. 4.. 協同合作創新的模式 Walters and Rainbird(2007)將協同合作創新的形式區分成流程創新管理與. 產品創新管理,流程創新指的是在新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流程中導入創新技術,產 品創新指的是在現有或即將開發出的產品與服務中,導入創新技術,兩者的區別 在於流程創新是將創新技術導入生產流程;產品創新是將創新技術導入新產品與 服務;賴明弘與林泰成(2002)則以模具產品廠商為案例,在探討中心廠與協力 22.

(32) 廠共同進行產品創新時,所構成協力網絡創新形式的研究中,以企業創新管理的 組織型態為基礎,提出內化階級型與市場決定型兩種協力網絡創新形式,其中「內 化階級型」重視規則性並且強調是在固定合作網絡組織內,以按部就班的方式進 行創新,因此較適合在穩定發展、變動不大的競爭環境中運作,這種形式的創新 屬於漸進式創新。而「市場決定型」則運用自由市場機制,藉由開放式的網絡管 理形式,以吸取快速吸取眾多的創新來源,集結出從根本改變現有競爭環境的突 破式創新;林泰成(2002)以台灣工具機業為案例,探討模具產品協力網路創新類 型的研究中,將協力合作網絡創新形式區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開放式與封閉 式,前者為協力網絡中的中心廠,透過善用新協力資源,進行模組產品的創新; 後者為協力網絡中的中心廠,透過原協力資源的活用,進行模組產品的創新。其 中新協力資源意指非既有進行產品分工的協力廠,可能僅是中心廠為了進行新模 組產品的開發,因而尋找的協力創新成員。而原協力資源即為既有進行產品分工 的協力廠;張文德(2001)在協力廠商參與產品創新之類型探討中,以「協力廠提 供之產品(或服務)價值」和「協力廠參與程度」兩項指標,發展中四種協力合 作創新類型,分別為成本降低型、品質改善型、價值提昇型、價值創造型。. 圖 2- 6 協力廠商參與產品創新之類型 資料來源:張文德,2001。. 23.

(33) 在該研究中,以台灣工具機業為案例,探討模具產品的協力合作創新,而四 類型各項定義如下. 成本降低型: 協力廠參與程度低和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也低,意即在產品創新 過程中,與中心廠之間的互動層次不需太高。且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亦低,這類通常屬提供製程服務的協力廠,因其對中心廠而言,僅能在製程方面 著力於成本降低,故稱為成本降低型的參與類型。. 品質改善型: 協力廠參與程度高但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低,這類協力廠一般屬按圖 施工的模組(或單體)組裝廠,因產品設計來自中心廠,協力廠只是依中心廠規格 需求進行組裝生產,但因其產品製程等級已較單純加工零件更為複雜,協力廠與 中心廠須就產品內容進行密切互動,才能加速產品開發和降低異常發生頻率。因 其不具備產品開發設計能力,故在產品創新過程中,僅能就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 提供予中心廠在設計上的改善建議,主要的效益在改善品質,故稱此類為品質改 善型的參與類型。. 價值提升型: 協力廠參與程度相對較低但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高,這類協力廠雖具 備產品開發設計能力,但因其產品特性發展仍受中心廠掌握,且中心廠也擁有此 類產品的相關知識,故此類協力廠能以其技術能力,對其提供的產品(模組或單 體)進行功能強化和性能提升,而這對中心廠而言,即為模組式或架構式的創新, 而其效益主要是對其產品進行功能的強化或性能的提升,故稱此類為價值提升型 的參與類型。. 24.

(34) 價值創造型: 協力廠參與程度相對較高且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亦高,這是最高等級 的協力廠,擁有從產品概念開始,開發設計到生產製造的能力。因其所屬產品相 當專業,且中心廠通常亦無(或擁有少部分)此類產品知識。故其對中心廠而言, 此類協力廠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最佳的貢獻應在創造全新功能的產品,故稱此類 為價值創造型參與類型。. 本研究採用張文德(2001)研究中所提出的四種協同合作創新類型並結合協 同合作創新所能帶給參與者的預期效益及參與者參與協同合作創新的動機目 的,整理成四項協同合作創新模式,分別為成本降低型、品質改善型、價值提昇 型、價值創造型。. 成本降低型: 參與此類型協同合作創新的廠商,主要基於公司營運上的考量,為了達成降 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目標,於是尋求協同創新活動,在既有產品與生產流程上,找 尋導致成本浪費的關鍵,並藉此導正過去生產上的錯誤流程。. 品質改善型: 參與此類型協同合作創新的廠商,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現有產品與生產流程 上的缺陷,藉著參與協同創新的機會,可以暸解同業間的合作廠商在這些產品與 生產流程上所做的努力,並藉由截長補短的方式,改善產品與生產流程上的缺點。. 價值提昇型: 此類型協同創新是由業界中的標竿企業所主導,對於標竿企業而言,參與協 同創新,能達到帶動業界整體技術成長的目的,對於其他非標竿企業的合作夥 伴,能達成吸收標竿企業核心技術的能力,進而增加自身企業內部核心能力的深 25.

(35) 度與廣度,整體而言,若整個產業的技術與生產出的產品比起以往有達成價值提 升的目標,則整個協同創新便是成功的。. 價值創造型: 此類型協同創新是由一群技術頂尖的標竿企業所共同主導,這些標竿企業參 與協同創新之目的是希望能透過協同創新過程,以研發出前所未有的新產品與新 技術,進而透過新產品與新技術,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收益。. 第三節、. 智慧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關聯性. 科技的進步,帶給民眾更便利、高尚的生活品質,但也帶給企業必須不斷追 求創新的推力與拉力,隨著顧客需求的增加,企業必須藉由縮短創新產品與服務 的研發週期,提供更多樣性、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技術服務等各種方式方能立即的 滿足需求,然而,單靠企業自身進行研發創新,其成果有限,故企業間協同合作 創新變成了一種趨勢。Ragatz 等人(1997)將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整合協力廠的 成功關鍵因素,分為管理項目因素和專案環境因素兩大部分。. 管理項目因素: 首先,在這方面最為重要的考量便是彼此的合作關係。協力廠的參與程度與 新產品開發專案的技術複雜度、策略重要性和專案規模有關。而透過週期性面對 面會議、共同在同一地點工作,都是產品開發過程的重要管理作為。其次,開放 而直接的跨組織溝通,也是重要的管理項目。其他像是分享教育訓練資源、進行 資訊系統的連結(如EDI、CAD/CAM、E-MAIL)、人員共同作業、技術分享、正規 化的信賴關係發展、顧客需求資訊的分享、技術資訊分享、實體資產(如設備) 分享、正式的風險分攤和利潤報酬機制和所產生的效益衡量標準的協議等,均為 重要的管理項目。. 26.

(36) 專案環境因素: 針對專案環境因素部分,關切的重點在於專案開始之前應有的作為。首先, 第一要務為選擇適當的協力廠。其次是在整合協力廠之前,能清楚瞭解其核心能 力所在。接著,便是雙方經營高層對彼此在新產品開發合作上的承諾。. 最後,針對協力廠成功整合提出模型,在模型中,分為關係架構差異因素和 資源配置差異因素兩大部分,從這個解釋模型中,大致可以瞭解在進行協力廠整 合時,有哪些成功關鍵項目必須要掌握。. 圖 2- 7 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 資料來源:Ragatz、Handfield and Scannell,(1997)。. 1.. 人力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在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中提到 27.

(37) 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尤其是企業內部人員素質與教育訓練。李仁芳(1999)指出以 往台灣企業是「聚力分金」 ,未來必須是「聚智分金」 ,以合作創新的方式維持企 業的穩定成長。林泰成(2002)在研究中指出,參與廠商內部人員的教育訓練將會 影響其對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吸收能力。張文德(2001)指出參與廠商內部研發人員 素質越高,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則越能提供較高的開發能力。經由上述學者論 點,可以了解若企業內部擁有優秀的人力資本,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將能提供 更高的開發能力且能夠更有效率的吸收協同創新過程中所開發出的技術能力。. 2.. 結構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在新產品開發過程成功整合協力廠的解釋模型中亦曾. 提到結構資本的重要性,並詳盡的指出,在進行協同創新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各 個協力廠的核心技術,以避免核心技術重複而導致衝突的發生。Finn 等人(2001) 曾指出高技術能力的廠商加入協同創新,所帶來的優勢包含改善產品與技術開發 的效率與效能、降低開發成本、提升產品與技術可靠度、降低失敗風險。林泰成 (2002)在其研究中指出協同創新過程中,參與廠商所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與知 識會影響產品與技術開發的效率。張文德(2001)曾指出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充 分發揮參與廠商所累積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將有助於提升技術開發的品質,降低 產品與技術的執行成本,更能有效的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因此可以了解若企業具 備健全的制度、高度的核心能力、持續改善品質與技術的想法,則能夠吸引其他 協力廠與其共同開發,並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3.. 社會資本與協同合作創新間的關聯性 Ragatz 等人(1997)曾提到協同創新過程中,合作廠商間的信賴關係、廠. 商間的技術分享程度、彼此間的溝通方式會影響整個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成功 與否。Singh and Mithchell(2005)認為協同研發,有助企業獲取廣泛的資訊, 取得知識、技術,表現出較佳的所產生的效益水準;Dyer and Singh(1998)企業 28.

(38) 必須在組織內外發展有效的合作機制,方能使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並轉化為最大利 潤;Kim and Mauborgne(2005)認為企業夥伴的配合可以迅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 能力,降低成本結構,使企業可以發揮原有的優勢,並獲取規模經濟,且企業夥 伴的配合將使價值創新的阻力降到最低,而得以順利推動該主張,以獲取價值創 新的成功;整合以上學者論點,可以了解若企業欲進行協同創新時,可透過其所 擁有的社會資本,吸引到新的協同合作廠商,帶來新的技術支援,並且在協同創 新過程中,資訊在內外部網絡中,能迅速、確實的傳達與分享。整體而言,企業 可透過其所擁有的高度社會資本,成功的達成協同創新目標。. 從學者論點,可以推論,協同合作創新與企業擁有何種程度的能力有密切相 關,而智慧資本所代表的便是企業的價值,即企業能力的表徵,由於企業間的協 同合作促使企業內部現有的智慧資本能夠有效發揮,所缺乏的智慧資本構面則藉 由協同關係,與夥伴產生互補作用,進而產生產品與技術創新的成果。 Walters and Rainbird(2007)指出企業進行協同創新主要有三項動機,分別 是從合作夥伴中找尋組織內部所缺乏的互補性技術、降低風險、開拓新的產品市 場;張文德(2001)在其研究中曾提到,在 1980 年階段,台灣產業間協力網路的 運作方式主要是透過製程的切割,將產品分配至不同企業進行同步生產,以產生 資源互補、快速交貨的企業競爭優勢。時至今日,這種方式已不復用,主要原因 是既有廉價勞力優勢喪失,競爭環境的變動越趨快速,然而「專業分工」和「彈 性互補」兩大基本競爭優勢,仍是協力網路在研發創新時強而有力的競爭利器(賴 明弘,2002)。過去,「製造協力網路」階段累積了製程、技術、人力等合作基 礎,現今應將其轉換成「創新協力網路」。透過眾多參與者所擁有能力的整合與 分工,進而提升整體的創新能力。. 29.

(39) 第四節、. 協同合作創新所產生的效益. 協同合作創新研發的主要目的在於有效的取得或移轉創新產品與技術,所涉 及的層面相當廣泛,除了參與公司研發單位的技術外,還涉及公司既有的人力素 質、管理方式及公司內外部網絡互動關係等各個構面,學者 Kerssens-van Drongelon et al. (2000) 指出研發單位的所產生的效益管理缺乏結構性、評估 目標不明確、研發成果不確定性高、和擔心影響組織創造力等因素,都是造成研 發所產生的效益衡量的困難;朱文儀(1992)指出協同合作創新所成立的研發聯盟 許多成果是無形的,因此難以用「量化」的尺度來衡量,況且從競爭的角度來看, 使用財務上的指標評估聯盟運作所產生的效益會有誤導之處,況且時間上的落差 更可能導致尚未實現的利益不易事後客觀的評估;因此,要在各個層面詳盡衡量 協同創新所產生的效益並不容易,多少會涉及主觀的價值判斷,而在文獻上也大 多僅止在觀念性的架構做探討。 黃吉村(2003)以「深度、關聯度、貢獻度及整體滿意度」四個主觀評量構面 發展出技術創新量表,在該研究中,「深度」指的是能爲團隊解決新產品研發重 要問題的程度;「關聯度」指的是研發成果能帶動新產品開發的程度;「貢獻度」 指的是研發成果能縮短新產品設計週期貢獻的程度及降低新產品設計成本貢獻 的程度; 「整體滿意度」則為研發成員對於整個研發過程及研發成果的滿意程度; 俞慧芸(1995)對於技術移轉所產生的效益之衡量,分為兩部份,分別是「技術採 用所產生的效益」和「技術能力所產生的效益」,前者指的是研究機構傳遞特定 技術內容,促使廠商採用承接技術的情形;後者則指廠商技術能力的提升程度; 李仁芳(1993)則以主觀「廠商滿意度」以及客觀的「聯盟安定度」 、 「聯盟目標達 程度」以及「聯盟的產品是否上市」為所產生的效益目標,用以衡量廠商進行協 同合作創新時,所成立的研發聯盟所產生的效益;方世杰(1999)則以廠商的觀點 提出六項所產生的效益之衡量準則,用以衡量研發聯盟從事協同創新的所產生的 效益,分別為「參與廠商認為成本降低之效益程度」 、 「參與廠商認為專案達成原. 30.

(40) 訂目標的程度」 、 「參與廠商對專案運作過程之滿意程度」 、 「參與廠商評估技術商 品化的潛力」 、 「參與廠商評估本身技術能力提昇的程度」 、 「參與廠商對專案所開 發之技術的採用程度。」 本研究沿用方世杰(1999)研究中用來評估協同創新所產生的效益之六項指 標,並結合上述學者(黃吉村,2003;俞慧芸,1995;李仁芳,1993)所提出的技 術創新與技術移轉所產生的效益之指標,整理成六項效益衡量指標,分別為「目 標達成度」 、 「成本降低之效益」 、 「聯盟運作過程之滿意度」 、 「技術商品化潛力」、 「技術能力提昇程度」 、「技術之採用程度」 ,藉此用以衡量協同合作創新的所產 生的效益。. 31.

(41) 第參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 近幾年來,受到全球經濟局勢波動的影響,使得企業經營所面臨的困境越來 越繁雜,每個企業主無不希望自身企業能突破現有經營困境,邁向收益長紅,然 而單靠傳統獨資的經營方式,已非上上之選。為了有效應對全球競爭白熱化與資 訊科技迅速發展,協同創新的概念醞釀而生。加上政府積極推動下,業界協同創 新的情形已普遍可見。而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所擁有的智慧資本扮演 著很重要的影響因素(Ragatz,1997)。 智慧資本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即成為顯學,其與經營所產生的效益間的關聯 性,也早在過去研究(ex:楊朝旭,2006)中就已明白提出。在整合過去文獻後, 本研究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社會資本(McElroy,2002)三種類 型。並將協同創新整合為成本降低、品質改善、價值提升、價值創造四種模式, 以深入探討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智慧資本所帶來的影響性與智慧資本在業界的運 用情形。此觀念研究架構如圖 3-1。. 32.

(42) 圖 3- 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變數. 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本節共分三部份,依序對於研究架構中所提及的三個 主要變數智慧資本、協同創新以及作為協同創新所產生的效益的衡量指標做更為 明確的描述。. 1.. 智慧資本 本研究首先對智慧資本做出定義說明,並依據文獻,將智慧資本的類型分成. 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社會資本(McElroy,2002),以下為其細項定義。 智慧資本: 指的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資訊、智慧財產、經驗等智慧材料,及能 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加總(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33.

(43) Stewart,1997;Roos,1997;Sullivan,2000;McElroy,2002)。 人力資本: 指的是企業內部員工所擁有的知識、技術、能力。 (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Brooking,1996;Stewart,1997) 結構資本: 指的是存在於企業內部且能供企業組織妥善運用的知識資產,包含專利、生 產流程、組織結構等。(Brooking,1996;Stewart,1997;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Roos,2001;McElroy,2002)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所描述的不只是單純的網絡關係,更強調個體與個體間的相關性, 包含了企業內部員工與員工間的人際關係網絡、企業內部門與部門間的合作關係 網絡、以及企業與其上中下游顧客、和合作夥伴間的關係網絡。(Nahapiet & Ghoshal,1998;Yli-Renko , et al.,2001;Adler & Kwon,2002;McElroy, 2002). 2.. 協同創新 這部份首先介紹協同、創新這兩項名詞定義,進一步依據文獻所指,詳述協. 同創新的內涵,其次,根據協同創新的文獻結合協同創新所能帶給參與者的預期 效益及參與者參與協同創新的動機目的,將協同創新分成:成本降低、品質改善、 價值提升、價值創造四類型(張文德,2001),以下為其細項定義。 協同:. 34.

(44) 業界透過垂直、水平或是混合等合作方式,將眾多廠商整合成一體,在合作 體制內,參與者共同分享製程、技術、資料等等,對內達成降低成本、提高營運 效率的目標,對外則達到提高顧客價值、提升企業整體品牌形象等目標。(Heide and John,1990;Smith,1995;Finley and Srikanth,2005;鄭春木,1997) 創新: 指的是在因緣際會下,利用機會來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與工作內涵,其類 型概分為漸進式創新、激進式創新、混合式創新三種,而推動企業不斷創新的力 量來源為科技推力與市場拉力,透過這兩股力量的驅動,促使企業不斷的創新, 將會使企業成長,整個產業水準亦會有所提高。(Schon,1967;Drucker,1985; Tushman & Nadler,1986;Narayanan,2004) 協同創新: 公司透過不同產業網絡,找尋共同研發創新產品、技術的合作夥伴,並藉由 積極參與研發專案,善用合作夥伴與自身的核心技術,促使產品與技術發展順 利,進而提昇公司的企業價值。(邱五岳,2006;林泰成,1992;Tether,2002; Walters and Rainbird,2007) 成本降低型協同創新: 參與此類型協同合作創新的廠商,主要基於公司營運上的考量,為了達成降 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目標,於是尋求協同創新活動,在既有產品與生產流程上,找 尋導致成本浪費的關鍵,並藉此導正過去生產上的錯誤流程。(張文德,2001) 品質改善型協同創新: 參與此類型協同合作創新的廠商,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現有產品與生產流程 上的缺陷,藉著參與協同創新的機會,可以暸解同業間的合作廠商在這些產品與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Co-teaching has great potential when defined as a form of collaboration that involves equal partners contributing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tise to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Conscious learning and explicit, systematic teaching of different text‐types, including the features they involve, enable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proficient language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Good joke tellers can add whatever they want to the joke as they tell it, but they clearly know the details of the beginning , mi ddle and ending of the joke.. It is also

Children explore the online world alone, but they use message boards to share what they find and what they do in the different creative studios around the virtual space.. In

To make friends, people need to spend time together so they can discover their common interests and have a.. comfortable rapport with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