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

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首要載體,漢字教學的成敗攸關於語文教育的優劣,而識 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基礎,語文教育則是一切學科教育的基礎(周碧香,2009)。

識字教育也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上的重要一環(羅秋昭,1994)。智能障礙學生 因其認知特質影響其在語文學習上的成效,識字量不足也一直是他們在語文學習 上的困難,也因此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如何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識字量,也是 特殊教育教學上努力的目標。因此,本節將論述識字之探討、識字教學之探究、

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實徵研究。

壹、識字之探討

清人王筠的《敎童子法》中說到:「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

能識二千字,乃可讀。」可見過去的啟蒙教育也強調「識字」的重要,因為文章 是由文字組成的,識字越多,閱讀才能越方便、越快速,效果越好(羅秋昭,1994)。

探討識字可以從多方面著手,目前的識字教學以漢字為主要內容,因此本節先探 究漢字的特性,再探討識字的概念及發展歷程二部分,以下將分別說明之。

一、漢字的特色

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拼音文字和漢字,二者有極大的差異,

如圖2-1。拼音文字中的字形和詞義,都只有和詞音有直接關係,字形和詞義彼此 之間沒有直接關聯;漢字則是字形和詞義,不僅可以透過詞音發生關聯,詞義和 字形更可直接聯繫,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周碧香,2009)。

圖2-1 拼音文字對漢字之「字形、詞音、詞義」之關係

資料來源:修改自周碧香(2009)。圖解識字教學原理之探討。臺中教育學報,23

(1),60。

除此之外,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周碧香,2009;胡永崇,2002;秦麗花,2002;

馮永敏,2008;萬雲英,1991;羅秋昭,1994),中文漢字除了「六書」的造字原 則外,還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漢字較單純統一

漢字具有單音節(monosyllabic)和孤立性(isolating)的特質,造就每個漢字單 音、獨體、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的特質(周碧香,2009;胡永崇,2002;萬雲英,

1991)。漢字一字一音,它和口語相對應,說出一個聲音,寫字時就可以寫出一 個字。此外,漢字也比較穩定,本身沒有時態、性別和數量的限制。也由於漢 字的單純統一,中國文字歷經五千年,並不因為時空改變而有閱讀上的影響,

因此還兼具了延續性的特色(羅秋昭,1994)。

(二)一字多音多調、多義,具有聲調及變調

同一個漢字可以讀成許多不同的發音,有些是音不同但義仍同;有些是音 不同義也不同。同一個字與不同字構詞或構句時,其字義可能會不同。漢字具 有四聲不變,不像拼音文字多只有輕、重音之分。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詞句裡 可能會產生變調,例如上聲變調(胡永崇,2002)。

(三)多數為形聲字

漢字中約有80%為形聲字,形聲字的特色是一邊表形,一邊表字音,在認 知上容易了解字義(胡永崇,2002;羅秋昭,1994),如:從「木」部的字,「林、

森、李」等都與樹木有關。可以從字形裡去判斷字義,在識字上比拼音文字容 拼音文字: 漢字:

字形→詞音→詞義

字形

詞音 詞義

易多了(羅秋昭,1994)。

(四)具有部首,且部首具有表義功能

漢字之部首類似英文之字根,有利於判斷字義(胡永崇,2002)。

(五)以象形為基礎,具有文化特色

漢字是表形的符號,它是形、音、義結合為一體。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由 獨體象形、合體象形、會意、形聲,每一個字都有為語言而創設的字形,每個 字都賦有意義。因此即使聲音有所改變,意義並沒有變,後人仍看得懂前人的 文字(羅秋昭,1994)。此外,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到目前仍保留 文字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中華文化的意義,也可加深學生對中華文 化及社會的認識(黃沛榮,2006)。

(六)形體清楚,容易辨識

漢字是方塊狀的結構,有簡單筆劃的字,有字形複雜的字,這些字都有屬 於它的特殊形體,遠遠望過去其形體結構時容易辨識(羅秋昭,1994;萬雲英,

1991)。

(七)常用字集合,可組成大量的語詞

一個漢字可以和不同字結合而成為不同的語詞,這種構詞特徵使漢字能以 較少數量的文字,孳衍出為數甚豐的語詞(胡永崇,2002)。目前小學課本裡學 的字約有三千多個,小學畢業的學生就可以看得懂報紙,因為三千字就可以產 生大量的詞以供運用(羅秋昭,1994)。如:學會一個「車」字,就可以組成公 車、火車 、汽車、貨車、腳踏車...等語詞,大量組詞是漢字一大特色。

(八)具有詞彙之特色

漢字中的「字」只是形體的單位,「詞」才是最小的意義單位〈胡志偉,

1989〉。因此,字在詞裡比在非詞裡更容易辨識,如:「察」在雙詞「觀察」裡 比在雙字非詞「繃察」裡更容易辨識,證明漢字有詞優效果。兒童識字大都以

「詞」為單位,單一漢字呈現的方式其認讀難度將高於語詞呈現之方式(胡永

崇,2008),因為詞是有意義的符號,在解說時容易了解(羅秋昭,1994)。

二、識字的概念

閱讀包含識字、理解二個主要成份。雖然理解才是閱讀最終的目的,但識字 卻是理解的基礎,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具有適當的識字量及流 暢的識字速度,是閱讀理解的基本條件(胡永崇,2002;秦麗花,2002)。Michael Pressley(2010)提到閱讀初學者最典型的困難就是學習認字,在認字上的辨識困難或 是閱讀速度緩慢都是降低閱讀流暢性的重要原因(曾世杰譯,2010)。因此,想要 在閱讀後能理解文章內容,就必須先具備基本的識字能力,此外更需要豐富的詞 庫,來協助我們識字與理解(邱小芳,2008)。

柳雅眉和黃秀霜(2007)綜合國外學者的說明,將識字分為狹義的識字、廣義 的識字二種。狹義的識字是指看到文字後,能唸出文字的發音,但不包括字義的 了解;而廣義的識字包括字形的辨認、字音的辨讀和字義的搜尋三種活動。Berninger 和 Abbolt(1994)認為兒童的字彙辨識能力,應包括正確性(真字、假字、非字的辨 識)及速率(獨立文字與文脈中的文字辨識)(引自秦麗花,2002:3)。柯華葳(1999)

將「字的辨識」分為知識和能力兩個部分,知識是指「組字知識」,即瞭解中文 聲旁和義旁的組織規則;而能力則是指「字形辨認」,也就是能區分字的整個輪 廓。構成一個字的成分包括了字形、字音,以及語意,欲達到真正的識字,不但 要能辨認、唸讀,語意的獲得更可謂是識字的目的,我們必須要了解文字背後所 代表的意義,才能進一步的理解文句當中的意義。陳冠蓉(2009)也指出識字是指 當學生學習過後,能讀出正確的字音並了解該字的意義。

三、識字發展歷程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閱讀能力的基本條件。兒童的閱讀能力,大約 是在四〖六歲形成,四歲左右是兒童閱讀的啟蒙階段;四〖六歲左右則進入兒童 大量識字階段(唐鑫,2008)。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對兒童的識字發展歷程整理如 下。

(一)鄭昭明的識字心理歷程

鄭昭明(1981)認為文字的閱讀需要三方面的心智運作:

1. 字形的學習與區辨:字形的區辨受到筆畫特徵和學習經驗兩個因素影響。如果 在筆畫特徵上有很大差異,則容易進行區辨;學習經驗越多,則能對事物之間 細微差異進行區辨。

2. 建立心理字典的系統:對文字進行包括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的連結,以及一 般文字的知識,如同在心理建立字典,每個字都有自己的位址,也有其形、音、

義的連結。

3. 文字的辨識:經過長久的練習後,在進行文字辨識時,會主動藉由心理字典的 知識去詮釋所看到的文字符號。

(二)Chall的識字發展階段

Chall(1983)提出將兒童識字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零階段(出生到六歲):兒童大多數以學會辨識字母、符號、常用字。

2. 階段一(小一年級到二年級):前期時,兒童開始使用字形和字音的對應關係,

來認識未知的字;後期時,兒童主要以形音的關係識字,他們需要大量的識字,

才可以發展形音義的識字規則。

3. 階段二(國小二年級到三年級):兒童的識字表現已逐漸純熟與穩固,並已達到 識字自動化階段。

(三)萬雲英的識字心理歷程

萬雲英(1991)認為兒童在識字時,需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 泛化階段:初學識字時,兒童僅對字形輪廓建立粗略的暫時連結,也因為對字 形結構的各個部分尚未建立完整的聯繫,常會出現偏旁部首、基本字的結構混 淆,增減筆畫的錯誤,或是方位的倒置。

2. 初步分化階段:學生對所學文字已初步具有完整的形象,對字形結構的各個部 分已有基本把握,不再出現音、形、義的混淆,但偶爾會有猜測和泛化現象。

3. 精確分化階段:透過多次的複習,此時學生對所學的生字均已達到牢固掌握、

精確分化的程度。能區辨字與字之間的異同,也能了解偏旁部首的含意。

(四)曾志朗的二階段平衡模式「激發-綜合」

曾志朗(1991)認為在閱讀文字時,讀者會雙重使用字形和語音等多重線索 來認字,而且不同線索間是互相合作,而非互相競爭,也就是說,中文字的字 形、字音、字義等不同訊息是以平行分佈的方式儲存在記憶的系統中。

讀者在認字的過程中,「激發」階段會先產生。讀者看到字形後,目標字 的各種相關訊息(具有相同部件外形或與聲旁有關的發音之文字)都會被激發 起來。再來是「綜合」階段產生,讀者綜合這些字形與發音的訊息,於腦中尋 找一個最有可能的發音,做出適當地反應,而達到認字的目標。總而言之,中 文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的各項線索資料彼此之間的相互合作產生的共謀效應,

使讀者很快地將字認出。「激發—綜合」理論的識字過程如圖2-2。

使讀者很快地將字認出。「激發—綜合」理論的識字過程如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