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效教學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首先探討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及其內 涵,並分析有效教學策略的因素。其次,討有效教學應用於課堂教學的相關研究 並進行分析,以及探討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並試圖找出適合公民科 之有效教學策略。並綜合以上述,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有效教學理論基礎

什麼是教學?教學乃是施教者,以適當的方式,使受教者習得有認知意義或 有價值的目的活動(歐陽教,1986)。教師的教學關係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長 久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足見教學之重要性,同時教學應重視實 施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能達成教學目標?學生是否能有效學習?對於什麼是

「有效教學」的主張,應需透過更多的研究基礎、經驗實踐與專業共識,進而定 義「有效教學」(黃永和,2012)。要達成有效教學包含許多環節,例如:內在動 機、概念理解與操作體驗、思考表達,而如何評估有效學習,需在客觀的教學分 析後,不斷的調整教學流程、情境設計與步驟(侯惠澤,2016)。據此,本節探 討過去國內外對於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與理論基礎,瞭解有效教學的意義與內 涵。

壹、有效教學的內涵

關於什麼是有效教學,應先探討其定義,進而瞭解有效教學之意涵,何謂有 效教學?有效教學之定義為何?有效教學應具備哪些教學行為?以下整理出關於 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而分析有效教學之內涵。

10

一、有效教學的定義

關於有效教學的定義,教育部(2013)指出有效教學就是應用適切教學策略,

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包含教學的效能和效率。教學效能指教學目標之達成,教學 效率指教學條件之有效規劃及教學資源之有效運用,張淑怡(2017:4)認為: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達到有效學習為核心,考慮學生背景、先備知識以及學習 需求為基礎,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促進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Borich(2004)指出教師有效教學必須符合五項行為,包括教學必須清晰授 課、多樣化的教學、工作取向教學、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學習成功 率。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之定義,本研究將有效教學策略之定義:教師在教學 的歷程中,以教育專業知識,訂定完善的教學計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並運 用多樣化且適當的有效教學策略於教學當中,進而增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學行 為,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貳、有效教學相關理論之比較

在教學中關於效能的研究,常見有教師效能、教學效能與有效教學三者,其 概念相近,但意義略有不同。以下則分述三者之間的意義與關係。

一、 教師效能

關於教師效能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使用的名詞甚多,如teacher efficacy、

teacher effectiveness、teacher self-efficacy 等,而國內學者也有不同的名稱,如教 師效能、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感等(陳美言,1998)。雖然名稱不盡相 同,但在意義上皆相同,而本研究皆採用教師效能之名稱。

教師效能在定義上,則會因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差異。Armor(1976)

對於教師效能的定義為:「教師本身對學生學習所能產生影響的能力信念」。而 Gibson 與 Dembo(1984)指出「教師相信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程度,即教師本身 對於自身能正面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信念」。進一步的來說,關於教師的教學信

11

念,應包括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所需具備的計畫、組織與發展相關的能力。

(Skaalvik & Skaalvik﹐2010)。由此可見,欲達成教學目標,從教師效能的研究 當中,首重教師自身的信念,才能再擴及影響學生,教師應該保持著一種正向而 積極的信念,並同時具備有計畫、組織與發展教學的相關能力,從而能在教學過 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以致達到教學目標。

關於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自身的反省,Slavin(2003)同樣也指出關鍵在於教 師須具有目的性,研究發現如要預測教師對學生造成什麼影響,最重要的指標是 教師的信念,稱之為教師效能,其為有目的性老師的核心特質,身為教師要具有 目的性,因為一個有目的性的老師會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以修正自身的教 學。有目的性的老師對自我的效能具有很強的信念,所以當遇到教學挫折時較能 堅持下去,直到每位學生都成功學習了(Bandura﹐1997)。進一步來說,教師效 能在於教學時的信念,能夠不斷評估自身的教學,若先前的策略失敗,則會另外 藉由書籍、同事、工作坊等資源以充實自己,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有效學 習。

從過去關於教師效能的研究可以發現,教師效能著重在教師主觀的意識,是 一種對於教學的信念,在教學歷程中不斷的反省自我,有哪些缺失應予以改善,

找出適切的教學策略,運用於教學之中,最後促進學生學習成效,達成特定的教 學目標。

二、教學效能

黃政傑(1993)指出教學效能是指具有效能的教師應用所學的知識於教學實 務中,更重要的是能夠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並檢視 教學原理和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教師應是作為教學知識的開發者。從此定義而 論,教學效能應包含教師自身的效能,並且運用所學知識,調整教學並創新教 學,同時須不斷的反身自省教學的有效性。從此來看,教學效能包含了教師效能 與促進教學的有效性二個面向。

12

陳金木(1997)進一步指出,教學效能應包含教師效能與有效教學兩部分,

其認為教學效能係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與 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等各方面的自我信念,及能有效溝通學習目標,有系統的呈 現教材,瞭解學生學習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與促進有 效教學及學習,達成教育目標。具體來說,教學效能是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或效 果(黃儒傑,2003)。

綜上所述,教學效能涵括了教師效能以及有效教學二者,但多數教學效能的 研究是以有效教學為重心,著重在教師從事教學時的具體行為(陳藝分,

2011)。此外,在過去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教學效能與有效教學視作同義字

(林進材,2000),因此本研究中,國內外文獻對於教學效能的研究,若以有效 教學為主,即探討教學時的具體有效教學策略,則納入本研究所指稱之有效教 學。

參、有效教學的理論架構

根據教育部(2013c)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中指出,有效教學的理念架構有四 項,分別為共同願景、核心價值、課室圖像、定義與架構。以下分別論述之。

一、 共同願景

有效教學的共同願景有四大願景,分別如下圖:

圖2-1 有效教學共同願景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有效教學宣導簡報公播版摘要,頁 5。

透過有效教學的推行,希望可以達成四大願景,分別是:

13

(一)教師展專業

教師能夠在教學之中,展現其專業能力,在投入的過程當中,透過不斷的精 進與改正,教師能深化自身專業。

(二)教學保品質

希望所有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品質,不論是在學生端,或者是教師端都能夠有 所斬獲,達到教與學並進的目標。

(三)學校即社群

結合整個學校的教學資源,從學校、教師、社區等,都能夠投入並運用於教 學之中,使得教學能有厚實的資源運用,如藉由老師的共同備課,除了提升與精 進彼此的教學能力,更能凝聚整體教學團隊的向心力。

(四)學生有成就

在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獲得成長,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能 夠有所成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核心價值

教育部推動之有效教學核心價值希望能達成:尊重、創新、合作、好學、效 率等面向,使得教師在教學上能夠尊重、創新、與教師社群、學生、學校能夠多 方面的教學合作,創造出更妥善的教學,以發展更有效率的教學。

三、課室圖像

有效教學欲達成的課室圖像為有四,一為學生學習投入:學生能夠對學習有 興趣與動機,並且投入學習;二是師生真情互動:師生在教學的歷程當中,能夠 有相互尊重,以及熱情的互動,使得教學能夠更加順暢;三則是學生全面發展:

使學生能夠有多元發展的機會,並且讓學生能夠有全面的發展空間;最後是教師 專業表現:教師透過有效教學的施行,可以使得教學更加的具專業化,透過不斷 的自我提升教學品質與技巧,只能教師能更有專業的展現。

14

肆、有效教學策略

瞭解教師在課堂的教學行為與有效教學的關係,在過去的研究中,則有許多 學者針對此進行研究,Borich 在《有效教學法》一書當中提到有有效教學必須具 有五項的關鍵行為。在教育部推動的有效教學也有提供有效教學的介入策略,希 望教師能夠落實有效的教學。

一、Borich 的有效教學

Borich(2004/2007)指出有效教學必備以下五種關鍵行為:清晰的授課、多 樣化教學、工作取向教學、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以下分別 整理並說明此五種必備行為之意涵。

(一)清晰的授課

在教學現場中,最常出現的狀況是課程無法按照進度上完,要趕快趕課,只 見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著課堂的重點,但是底下學生真的能夠吸收的暸這 麼多經壓縮後的重點嗎?反之,如果老師能夠有效控制上課的時間,教學應該能 夠更加順暢,因此教師授課清晰便十分的重要,一方面可能減少替學生複習的時

在教學現場中,最常出現的狀況是課程無法按照進度上完,要趕快趕課,只 見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著課堂的重點,但是底下學生真的能夠吸收的暸這 麼多經壓縮後的重點嗎?反之,如果老師能夠有效控制上課的時間,教學應該能 夠更加順暢,因此教師授課清晰便十分的重要,一方面可能減少替學生複習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