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七年級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七年級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慧. 博士. 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策略 進行七年級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黃文宣.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八月.

(2) 謝誌 終於到了能夠寫謝誌的時刻,心中的感動實在無以言喻,這幾年來,寫論文 已成為我的噩夢,好像陷入無止盡的深淵一般,數年的壓力累積,對我來說,論 文已近乎是放棄的狀態了。能夠完成這本論文,真的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美慧老 師,一直不斷的鼓勵與提醒我,每次我在陷入困境時,美慧老師總能伸出手拉我 一把,讓我再繼續前行,並且不放棄的叮囑著我,讓我能夠順利的完成論文。在 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良師的典範,期許以後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永遠不放棄學 生且能耐心的指導學生。 另外特別感謝口委們的悉心指導,麗華老師給予在共同備課研究上的指導, 勝耀老師夠給予我許多修改的方向,使研究能夠更加聚焦。以及我一直不斷的請 託當口委的素秋老師,給我許多建議,讓我反省有效教學的意義以及許多論文結 構的問題。 即使論文之路如此崎嶇,一路上還是得到很多人的相助,真是萬分有幸,感 謝我的家人們對我的支持,感謝掬文給我的幫助,感謝懿婷如姊姊一般的對我支 持與鼓勵,感覺妳都比我還擔心我的論文到底可不可以寫完,也真的很感激妳給 我全力的協助,正如妳所說我真的說的:「欠妳太多已經還不完了」。 最後我想謝謝相伴的同學們,感謝瑜庭的相助,謝謝你成為我生命上的貴 人。謝謝育蒼的各種幫忙。謝謝珈彣義不容辭的就答應了來幫我記錄。謝謝威中 給我的幫助與打氣,希望你也能順利完成你的論文。感謝研所同學們對我的不離 不棄,但真的要感謝的人太多,請原諒我沒辦法一一唱名,在此感謝你們成就了 我,我的人生能夠能夠結識你們真的是很幸運的事。. 文宣 謹誌.

(3)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徑,旨在探討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之策略於國中七 年級公民課程中,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各種的有效教學策略,透過共同備課 的運作與觀察,一方面瞭解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並同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學生的學習成效可從各層面而論,依照多元評量的方式,可從學生的課堂表 現、學習回饋單做評量。可發現實施有效教學的行為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效。在教師方面,可以透過共同備課,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 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有效教學策略能提升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二、有效教學策略可與共同備課運作模式相結合。 三、有效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教學應具體化、以遊戲做為評量的方式一。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下列研究建議: 一、對於教師的建議:作為初任教師應嘗試多種教學法的運用。 二、對於共同備課的建議:要確實落實共同備課,引入素養導向的教學。 三、對於未來教學研究者的建議:建構屬於自己有效的有效教學模式。. 關鍵字:有效教學策略、學生學習成效、共同備課、初任教師.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beginning teacher to us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grade Civil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Through various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and observing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I get to find out teachers’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and observe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 simultaneously..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can be analyzed from various aspects— based on multiple assessment, teachers are enabled to assess students from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class and their learning feedback sheets. I found conductin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can indee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For teachers, they can improve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teaching outcome continu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A. The effec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begin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 The combin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C. The effective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D.specification of teaching and games can be as evaluation.. As discussed abov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lative researches: A. For teachers: A beginning teacher should try to us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5) B. For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It’s important to introduce the competencyoriented instruction to make 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C. For the researchers: It’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of your own..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beginning teacher.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有效教學理論基礎 ................................................................................................... 9 第二節 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 ............................................................................................. 19 第三節 有效教學與共同備課 .............................................................................................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3 第一節 行動研究 .................................................................................................................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 35 第三節 課程設計 ................................................................................................................. 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4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48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51 第一節. 有效教學策略實施教學歷程................................................................................. 51. 第二節 學生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 117 第三節 有效教學與共同備課 ...........................................................................................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 149 第二節 建議 ....................................................................................................................... 152 參考文獻................................................................................................................................... 156 附錄一:課堂觀察 ................................................................................................................... 163 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 ....................................................................................................... 166.

(7) 表次 表 4-1 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檢核表 ..................................... 表 4-2 教學策略檢核表 ............................................... 表 4-3 學生評量檢核表 ............................................... 表 4-4 課程教材教具準備 ............................................. 表 4-5 配合多元智慧的「揪麻吉」桌遊 .................................. 表 4-6 配合需求層次理論的桌遊卡牌 .................................... 表 4-7 投影片遊戲說明 ................................................. 52 53 55 58 59 60 61. 表 4-8 各課學習單 .................................................... 63 表 4-9 清晰上課課堂觀察表 ............................................ 64 表 4-10 多樣化教學課堂觀察表 ......................................... 表 4-11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觀察表 ................................... 表 4-12 第一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表 4-13 第二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表 4-14 第三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表 4-15 教學策略觀察表 .............................................. 表 4-16 評量方式觀察表 ............................................... 表 4-17 清晰上課觀察表 ................................................ 67 69 75 76 76 90 91 92. 表 4-18 多樣化教學觀察表 ............................................. 95 表 4-19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觀察表 ................................... 97 表 4-20 第四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102 表 4-21 第五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103 表 4-22 第六課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單 .................................... 104 表 4-23 學業成就測驗紀錄表 .......................................... 117 表 4-24 學生第一課學習單 ............................................ 118 表 4-25 學生第二課學習單 ............................................ 121 表 4-26 同性婚姻學生觀點整理表 ...................................... 125 表 4-27 尊重同性婚姻的態度各項得分表 ................................ 128 表 4-28 學生討論性騷擾與性侵害因應辦法整理表 ........................ 132 表 4-29 學生討論家庭衝突解決方法整理表 .............................. 133 表 4-30 學生討論校園霸凌解決方法整理表 .............................. 135.

(8) 圖次. 圖 2-1 有效教學共同願景 .............................................. 12 圖 3-1 研究實施循環圖 ................................................ 34 圖 3-2 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策略架構圖 .................................... 39.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有效教學之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公民課程中,以提升學生 學習成效。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初任教師面臨的問題 我在歷經教育學程修習與教育實習等多年的學習,當實際的進入到國中的教 學現場後,發現教學現場許多景況與想像中有極大落差。作為初任教師,教學經 驗不足的情況下,發生很多問題,例如課程進度難以掌握、班級秩序無法有效管 控,學生常有睡覺、四處走動、滑手機等問題,當管教學生時,學生產生反抗的 心理,甚至導致師生關係不融洽,間接導致課程在進度嚴重的落後。每次教學 後,我開始自我省思應該如何改善自身的教學,以提升自我教學能力,增進教學 品質,但要如何使教學更加有效呢? 根據相關的研究指出,教師有效教學可分為教學知識與準備、教學方法與技 巧、教師管理、教師態度與師生關係方面(林進財,1999;kyriacou, 1986; Porter & Brophy,1988;Cooper, 1988)。具備高效能的教師應熟悉教學知識與教學 技巧,能有效融合課程知識,師生能夠相處和諧融洽,因此要達成有效的教學, 首先應該先著手於這些重要的教學知能上,才有改變之可能(林進財,2000)。 在學生學習方面,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在課堂中總是意興闌珊,在現今考試 領導教學的教育體制下,教學僅著重在認知性的提升,以求在會考中獲取高分, 因此在學習方面,失去了原本學習的本質。以公民科的學習內容為例,國中生需 1.

(10) 學習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內容,如我國的政治運作模式、中央政府與地方 政府的權限等,學生時常抱怨課程內容乏味,需要不斷的記憶。在此情況下,學 習成就較低的學生,甚至沒有學習的動機,嚴重影響學習之成效。 在教師方面,教師疲於應付各種新教育政策,活化教學、創新教學、差異化 教學,被各種新創的教學名詞圍繞著,忙著教師專業發展,有些教師同時還要兼 任行政職務,龐雜的行政事務早已壓得教師們喘不過氣,更遑論深入學習或發展 新的教學方法。然而,即使如此,教學者仍應不斷的精進自己,現今教育發展正 值轉型之際,在十二年國教的施行下,讓學生能夠適性揚才,培養學生帶得走的 能力,而不能只是侷限於課程的認知層面上,欲達到此目標,教師應該要提升教 師專業能力,改善教學方法與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更有成效。 然而,要如何讓學生學習能更有成效呢?相信這是教學現場多數教師的疑 問,我在投入教學之初,也常思索著此問題,直到參加教育部舉辦的有效教學教 案比賽後,藉由有效教學的策略或許能夠改善當前的教學困境。在目前的教育結 構下,身為教師的我無法改變當前的教科書內容,更無法撼動當前的升學體制, 但教師具有能動性,藉由自身的投入,或許能夠影響更多學生,進而能夠影響更 多老師們做出改變。 貳、有效教學之政策推行 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並落實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教師在 有效教學扮演核心關鍵角色(教育部,2013),為此教育部規劃中等學校教師教 學專業能力五堂課,課程內容包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實施策略、有效教 學策略、差異化教學策略、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適性輔導作法等研習課程,共 十八個小時,並在 103 年度七月底完成全國國中百分之百的教師受培率。 在有效教學策略研習方面,研習時數有五小時,實施方式為數位課程三小 時,分為有效教學理念說明與有效教學策略示例。另外兩小時為實作課程,希望 透過實際的策略時作,使教師能更充分的瞭解有效教學的概念,而能達成有效教 2.

(11) 學的願景為教師展專業、教學保品質、學校即社群及學生有成就。並設立「全國 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教學線上研習網」,透過影片提供各領域的有效教學策略,藉 由專業能力的完整研習,且結合其他如差異化教學、多元評量的應用與適性輔導 等各種教學策略,以期有效教學能夠真正落實。 除了有效教學的研習方面,教育部自 103 學年度起,為了鼓勵教師從事有效 教學於課堂當中,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教師有效教學深耕推廣計 畫」 ,各縣市教育局舉辦有效教學的教案競賽,如臺北市自 102 學年起徵選市內 有效教學教案,並將教案設計匯集成冊,同時將教案內容將上傳至臺北市教育局 益教網,作為教學範例,擴大影響層面。 教育部(2013)舉辦全國性之教案競賽,徵選全國各地之教案,希望教師能 夠從事有效教學,並運多元的教學策略,融入各學習領域之中,以培養創新教學 的思考與技巧,以提升教學品質。同時期盼透過甄選教案與發表會的活動,將優 良的教案設計,分享至國中教師端,以使有效教學的理念能深耕落實於教學現場 中。 參、國中公民教育與有效教學 七年級的公民範圍,多屬於認識自我、家庭、同儕、性別、社區等,較多情 意層面,然而國中公民屬於會考的考科之一,教師不得不偏重在認知層面的教 學,使得原本接近學生生活的科目,變得離學生很遠,因而在學習上常常表現興 趣缺缺,教師在教學上也相對無力。 然而要如何擺脫認知的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展現學習動機,進而能夠達成教 學目標,以提升學習成效呢?一位良好的教師能透過熱忱認真的態度和高效能的 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在學習上能夠獲得充分的成長(李咏吟,1993)。國內在教師 有效教學的研究方面,仍有待積極地發展,透過研究途徑,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論 證,藉由教師有效教學理論和實際的運用,瞭解有效教學的全貌、效能的評鑑、 高低效能的指標建立等,有效教學透過這些研究,以促進教學的有效化(林進 3.

(12) 財,2000)。在有效教學策略當中,透過掌握有效教學的行為,使教師能夠時刻 提醒自己並反省自身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重視教師在課前的充分準備,擬定好 妥善的教學計畫,清晰的授課,達到有效率的教學時間運用,使教師能夠有意識 的教學,而不輕易的離題。透過多樣化的教學,使得教學不再枯燥,讓學生能夠 有學習的動機,並且時刻提醒教師需要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能夠投入學習。 並且重視學生學習的成功率,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更有自信,達到好的學習效 果。此外,有效教學強調教師自身不斷的反省自身的教學,透過教師社群的討 論,以求精進自己的教學能力。 本研究透過公民科實施有效教學,希望能夠找出公民科適合的有效教學法, 進而能夠擴展到整個社會學習領域的運用,使得教學能夠更加具有系統性與有效 性,使得教學的品質能更臻良好。 肆、有效教學能使學習有效? 教育部歷年來推行許多教育政策,活化教學列車、創新教學,一直到有效教 學,使許多教師疲於奔命,常常發生應付了事的情況,參與有效教學的意願不 高,對此教育部(2013)指出有效教學是建立在活化教學、創新教學的基礎之下, 能夠活化,能夠創新,能使教師的教學更有效。 過去雖然有許多教育名詞,如差異化教學、活化教學、多元評量等,但其實 都不脫使教學更有效果,有效教學即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在過去自身的學習經 驗中,常見的景象是教師趕著把課程的知識全塞給學生,教師們總是邊抱怨教不 完進度,一邊飛快地揮動粉筆寫下考試的重點,「同學,這裡會考喔,把重點劃 起來!」這句話總是出現在很多國中課堂中。原本以為,我不會成為這樣的教 師,沒想到當角色替換時,在某次上課時,我不經意的說出這句話時,我才開始 反思,我是否只是趕著把課程「教完」,而不是把學生「教會」? 開始思索這個問題後,重新檢視教學內容,學生的課堂反應,發現課堂教學 確實出現問題,需要改善,學生普遍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在此情況下,自然不 4.

(13) 可能有良好的學習成效,然而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我認為身為教師, 應先檢討教學成效,我意識到「怎麼教」比「教什麼」更為重要,改善教學方 法,才有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可能。 有效教學相關研究指出,有效教學可透過幾種方式,如自我省思、同儕教學 觀察、社群對話、自我充實並更新領域學科的專門知識及尋求專業支持等方式精 進(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林進財(2000)認為教師有效教學的研 究從教師教學成效加以量化建立指標,到深入瞭解教學的複雜過程,使教師慢慢 的從外在的評鑑指標,轉而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反省,希望透過有效教學的運用, 使教師有建構自我教學理論的能力,即「教師即研究者」的意涵,投入教學研究 之中。 由於曾經參加過有效教學教案比賽並得獎的經驗,進而有多次機會擔任講 師,進行教案的分享,常在演講後看到老師們對該教案構思感到興趣,不斷的詢 問,使得我也燃起更大的一股熱忱,希望可以投入有效教學的研究,並試圖建構 教師的有效教學系統。在面對我目前的教學困境下,如何運用並發展有效教學的 策略於課堂中?當實施有效教學後,是否真的能使學習變得有效呢?. 5.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運用有效教學策略於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課堂教學 之成效,基於前述的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陳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初任教師運用有效教學策略於七年級公民科教學的學生學習成效。 二、探討初任教師的國中公民科有效教學與教師共備運作模式. 貳、研究問題 一、七年級公民科課程運用有效教學策略後的學生學習成效為何? 二、初任教師與教師社群如何藉由共備課程運作有效教學?. 6.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有效教學策略(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根據教育部(2013a)之有效教學定義:「有效教學就是應用適切教學策略, 達成預期教學目標。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效能(effectiveness)二 是效率(efficiency):教學效能指教學目標之達成,教學效率指教學條件之有效 規劃及教學資源之有效運用」。欲達成有效教學,Borich(2004/2007)指出促成 有效教學應具備以下五項關鍵行為:一、清晰授課;二、多樣化教學;三、工作 取向教學;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五、確保學生學習成功率。即本研究所 稱之有效教學策略。 貳、共同備課 湯才偉(2005)認為共同備課是希望校內的教師集合起來,透過備課這個共同 目的,匯集個人的專長與意念,以提升教學素質,並建立校內教師互相交流的文化。 因此共同備課是校內教師以提升教學素質為目標,並建立教師專業社群的一個途 徑。由劉榮嫦、陳採卿主編(2019)之《師資生備觀議課及教學演示評核回饋機制 專業學習手冊》指出:「透過共同備課的結果,可以在公開授課或觀課時,了解學 生學習過程與成效以及了解課程教學是否達到原先共備時所規劃的教學目標。」說 明了共同備課透過公開授課或觀課,瞭解共備時的目標是否達成。本研究透過在 2015 年臺北市教育局針對共備課程出版了《臺北市國中共備手冊》所提到的共同 備課中的步驟,分別說課、觀課與議課的步驟,完成本研究所稱之共同備課流程。. 7.

(16)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首先探討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及其內 涵,並分析有效教學策略的因素。其次,討有效教學應用於課堂教學的相關研究 並進行分析,以及探討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並試圖找出適合公民科 之有效教學策略。並綜合以上述,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有效教學理論基礎. 什麼是教學?教學乃是施教者,以適當的方式,使受教者習得有認知意義或 有價值的目的活動(歐陽教,1986)。教師的教學關係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長 久來看甚至會影響到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足見教學之重要性,同時教學應重視實 施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能達成教學目標?學生是否能有效學習?對於什麼是 「有效教學」的主張,應需透過更多的研究基礎、經驗實踐與專業共識,進而定 義「有效教學」 (黃永和,2012)。要達成有效教學包含許多環節,例如:內在動 機、概念理解與操作體驗、思考表達,而如何評估有效學習,需在客觀的教學分 析後,不斷的調整教學流程、情境設計與步驟(侯惠澤,2016)。據此,本節探 討過去國內外對於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與理論基礎,瞭解有效教學的意義與內 涵。 壹、有效教學的內涵 關於什麼是有效教學,應先探討其定義,進而瞭解有效教學之意涵,何謂有 效教學?有效教學之定義為何?有效教學應具備哪些教學行為?以下整理出關於 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而分析有效教學之內涵。. 9.

(18) 一、有效教學的定義 關於有效教學的定義,教育部(2013)指出有效教學就是應用適切教學策略, 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包含教學的效能和效率。教學效能指教學目標之達成,教學 效率指教學條件之有效規劃及教學資源之有效運用,張淑怡(2017:4)認為: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達到有效學習為核心,考慮學生背景、先備知識以及學習 需求為基礎,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促進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Borich(2004)指出教師有效教學必須符合五項行為,包括教學必須清晰授 課、多樣化的教學、工作取向教學、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學習成功 率。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之定義,本研究將有效教學策略之定義:教師在教學 的歷程中,以教育專業知識,訂定完善的教學計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並運 用多樣化且適當的有效教學策略於教學當中,進而增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學行 為,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貳、有效教學相關理論之比較 在教學中關於效能的研究,常見有教師效能、教學效能與有效教學三者,其 概念相近,但意義略有不同。以下則分述三者之間的意義與關係。 一、 教師效能 關於教師效能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使用的名詞甚多,如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 effectiveness、teacher self-efficacy 等,而國內學者也有不同的名稱,如教 師效能、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感等(陳美言,1998)。雖然名稱不盡相 同,但在意義上皆相同,而本研究皆採用教師效能之名稱。 教師效能在定義上,則會因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差異。Armor(1976) 對於教師效能的定義為:「教師本身對學生學習所能產生影響的能力信念」。而 Gibson 與 Dembo(1984)指出「教師相信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程度,即教師本身 對於自身能正面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信念」。進一步的來說,關於教師的教學信 10.

(19) 念,應包括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所需具備的計畫、組織與發展相關的能力。 (Skaalvik & Skaalvik﹐2010)。由此可見,欲達成教學目標,從教師效能的研究 當中,首重教師自身的信念,才能再擴及影響學生,教師應該保持著一種正向而 積極的信念,並同時具備有計畫、組織與發展教學的相關能力,從而能在教學過 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以致達到教學目標。 關於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自身的反省,Slavin(2003)同樣也指出關鍵在於教 師須具有目的性,研究發現如要預測教師對學生造成什麼影響,最重要的指標是 教師的信念,稱之為教師效能,其為有目的性老師的核心特質,身為教師要具有 目的性,因為一個有目的性的老師會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以修正自身的教 學。有目的性的老師對自我的效能具有很強的信念,所以當遇到教學挫折時較能 堅持下去,直到每位學生都成功學習了(Bandura﹐1997)。進一步來說,教師效 能在於教學時的信念,能夠不斷評估自身的教學,若先前的策略失敗,則會另外 藉由書籍、同事、工作坊等資源以充實自己,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有效學 習。 從過去關於教師效能的研究可以發現,教師效能著重在教師主觀的意識,是 一種對於教學的信念,在教學歷程中不斷的反省自我,有哪些缺失應予以改善, 找出適切的教學策略,運用於教學之中,最後促進學生學習成效,達成特定的教 學目標。 二、教學效能 黃政傑(1993)指出教學效能是指具有效能的教師應用所學的知識於教學實 務中,更重要的是能夠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並檢視 教學原理和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教師應是作為教學知識的開發者。從此定義而 論,教學效能應包含教師自身的效能,並且運用所學知識,調整教學並創新教 學,同時須不斷的反身自省教學的有效性。從此來看,教學效能包含了教師效能 與促進教學的有效性二個面向。 11.

(20) 陳金木(1997)進一步指出,教學效能應包含教師效能與有效教學兩部分, 其認為教學效能係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與 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等各方面的自我信念,及能有效溝通學習目標,有系統的呈 現教材,瞭解學生學習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與促進有 效教學及學習,達成教育目標。具體來說,教學效能是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或效 果(黃儒傑,2003)。 綜上所述,教學效能涵括了教師效能以及有效教學二者,但多數教學效能的 研究是以有效教學為重心,著重在教師從事教學時的具體行為(陳藝分, 2011)。此外,在過去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教學效能與有效教學視作同義字 (林進材,2000),因此本研究中,國內外文獻對於教學效能的研究,若以有效 教學為主,即探討教學時的具體有效教學策略,則納入本研究所指稱之有效教 學。 參、有效教學的理論架構 根據教育部(2013c)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中指出,有效教學的理念架構有四 項,分別為共同願景、核心價值、課室圖像、定義與架構。以下分別論述之。 一、 共同願景 有效教學的共同願景有四大願景,分別如下圖: 圖 2-1 有效教學共同願景.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有效教學宣導簡報公播版摘要,頁 5。 透過有效教學的推行,希望可以達成四大願景,分別是: 12.

(21) (一)教師展專業 教師能夠在教學之中,展現其專業能力,在投入的過程當中,透過不斷的精 進與改正,教師能深化自身專業。 (二)教學保品質 希望所有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品質,不論是在學生端,或者是教師端都能夠有 所斬獲,達到教與學並進的目標。 (三)學校即社群 結合整個學校的教學資源,從學校、教師、社區等,都能夠投入並運用於教 學之中,使得教學能有厚實的資源運用,如藉由老師的共同備課,除了提升與精 進彼此的教學能力,更能凝聚整體教學團隊的向心力。 (四)學生有成就 在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獲得成長,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能 夠有所成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核心價值 教育部推動之有效教學核心價值希望能達成:尊重、創新、合作、好學、效 率等面向,使得教師在教學上能夠尊重、創新、與教師社群、學生、學校能夠多 方面的教學合作,創造出更妥善的教學,以發展更有效率的教學。 三、課室圖像 有效教學欲達成的課室圖像為有四,一為學生學習投入:學生能夠對學習有 興趣與動機,並且投入學習;二是師生真情互動:師生在教學的歷程當中,能夠 有相互尊重,以及熱情的互動,使得教學能夠更加順暢;三則是學生全面發展: 使學生能夠有多元發展的機會,並且讓學生能夠有全面的發展空間;最後是教師 專業表現:教師透過有效教學的施行,可以使得教學更加的具專業化,透過不斷 的自我提升教學品質與技巧,只能教師能更有專業的展現。. 13.

(22) 肆、有效教學策略 瞭解教師在課堂的教學行為與有效教學的關係,在過去的研究中,則有許多 學者針對此進行研究,Borich 在《有效教學法》一書當中提到有有效教學必須具 有五項的關鍵行為。在教育部推動的有效教學也有提供有效教學的介入策略,希 望教師能夠落實有效的教學。 一、Borich 的有效教學 Borich(2004/2007)指出有效教學必備以下五種關鍵行為:清晰的授課、多 樣化教學、工作取向教學、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以下分別 整理並說明此五種必備行為之意涵。 (一)清晰的授課 在教學現場中,最常出現的狀況是課程無法按照進度上完,要趕快趕課,只 見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著課堂的重點,但是底下學生真的能夠吸收的暸這 麼多經壓縮後的重點嗎?反之,如果老師能夠有效控制上課的時間,教學應該能 夠更加順暢,因此教師授課清晰便十分的重要,一方面可能減少替學生複習的時 間,另一方面教師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講課,或者一些形成性 的評量。以下是針對清晰授課之實例(Borich,2004/2007): 1 預先讓學生知道教學目標。 2 提供學生一些內容組織技巧。 3 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與基礎。 4 緩慢並清楚地指導學生。 5 知道學生的能力(理解)程度。 6 使用實例、圖解及示範解釋及澄清概念。 7 每節課結尾時,提供複習或重點總結。. 14.

(23) (二)多樣化教學 面對現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教學困境,尤其在社會科一周只有一節的壓力下, 教師不得不使用最傳統的直接教學法,全面性的掌握課堂,這是在教學上最方面 且最具效率的方法之一了。雖然直接教學法並非不好,但透過結合其他的教學方 法,能讓課堂更加的活潑,透過多樣化的教學,如合作學習法、概念構圖、提問 式教學等,能讓學生轉變成為主動學習者,進而參與課堂,而不再是被動的學 習。提問是創造教學多樣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師需要知道如何提問,以及區 別不同問題的類型,例如聚合性問題以及發散性問題等,與課堂的教學步調相整 合,也能創造出更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此外,多樣化的教學也可以是對教材、設備、展示方式、教室空間的運用 等,來展現教學的多樣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隨堂考試成績、表現評量以 及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以下列舉教學多樣化的實例(Borich,2004/2007): 1.使用引起動機的技巧。 2.透過眼神、語氣與手勢的變化表現熱忱與活力。 3.變化課程內容呈現的方式。 4.混合使用獎勵與強化刺激行為的方式。 5.將學生意見或參與,融入教學之中。 6.在提問上變化各種問題種類。 (三)工作取向的教學 工作取向教學,是針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言,指教師投入在教學準備多久的 時間在其所教授的學科上,如果教師在教學準備花費的時間越多,不斷思考適合 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那麼學生在學會的機會就會相對來得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上 需要思考,如:在一堂課裡預備花多少時間講課?預備引起學生動機?要花多長 時間對學生進行評鑑或如何對學生進行評鑑?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花時間在過 程與學生所需學會的教材上,如果教師將多數的時間運用於教授切題的內容,學 15.

(24) 生的課堂表現會更好。以下列舉工作取向教學之實例(Borich,2004/2007): 1 發展能反應出課程目標的課程計畫。 2 有效處理行政事務、不浪費課堂時間。 3 制止或預防學生不當行為以影響班級秩序最小為原則。 4 針對教學目標選擇最適切的教學模式。 5 計畫統籌單元成果。 (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注意並引導學生是否投入學習過程,也是關鍵行為之一,在上述提到教師進 行工作取向的教學,是著重在教師準備層面上,然而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學 生投入學習課程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學生在課堂常見的分心行為,如滑手機、發 呆、睡覺、講話、離開座位等等,使上課無法專心,導致無法投入於課程學習, 或者課程活動上,使學習成效大大的降低。如果教師耗費了很大心力準備課程, 但是學生卻是無法投入學習,那麼再多的教學準備也是徒勞無功的,因此教師應 注意並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以下茲舉實例(Borich,2004/2007): 1 在教學刺激後,立即誘發所期望之行為。 2 在非評鑑的氣氛下,提供學生提出想法的機會。 3 必要時可以使用個別或分組活動。 4 使用有意義的口頭讚美,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過程。 5 監督學生課堂作業,並在學生自修時,檢視其進步情形。 (五)確保學生成功率 學生成功率指得是學生所能理解及正確完成習作的比率,學生成功率能衡量 出教材的難度,三種難度如:一、高成功度,學生能理解學習事項,只是偶爾會 粗心的犯錯。二、中成功度,學生能部分理解,但是會犯相當數量的錯誤。三、 低成功度,學生完全不能理解學習事項。學生投入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思考與 複習課程內容,其所花的時間也和學生成功率密切相關。 16.

(25) 中高程度的成功率,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精通,但是許多的教師沒有足夠 的時間讓學生能理解的課程內容,若是有充足的時間,能夠更進一步的培養學生 問題解決與批評思考的能力。有效教學的關鍵行為,乃是組織與計劃教學內容, 在教學實施後能有出現中高程度的成功率。學生能在課程內容中,透過適切的難 度,進而挑戰自我,能夠進而自我學習,建構出自我的理解。以下舉出確保學生 有中高成功率的教學實例(Borich,2004/2007): 1 所建立的學習單位及課程內容,能反應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 2 在學生最初回答後,立即糾正錯誤。 3 將教學刺激分成小部分。 4 以容易掌握的步驟順序,安排新舊教材的轉換。 5 變化教學刺激的步調節奏,並持續設計製造教學建構高潮。 伍、有效教學的評量 在實施有效教學後,如何檢視教學是否為有效教學實為重要,本研究據上述 Borich 提出的五項有效教學關鍵行為作為依據,以檢視在實施教學後是否有效。 根據 Borich(2011/2014)提出的有效教學的觀察方法,其提供數個觀察面向在各 個關鍵行為中所應表現出的行為,以下說明各個有效教學行為觀察的檢核表,並 作為本研究的課堂觀察表依據。 一、清晰的授課 (一)告知學生學習目標。 (二)根據課程內容提供學生前導組織。 (三)確認課程相關先備知識。 (四)瞭解學生程度,並給予相配或略高程度之教學內容。 (五)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在過程中隨時確認理解程度。 (六)使用範例、圖例或實際示範以解釋課程內容。 (七)提供複習或總結。 17.

(26) 二、多樣化教學 (一)有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二)藉眼神、聲音、手勢等變化展現熱忱和表達。 (三)變化教學活動(如:解釋、提問、討論、練習)和教學媒體運用。 (四)混和運用獎勵與增強物。 (五)使用不同類型的問題與提問模式,問題模式可分為發散性與聚斂性。而探 詢則為澄清、引出、導正。 三、工作取向教學 (一)根據課文及課程綱要,發展教學單元及課程設計。 (二)有效處理行政以及文書干擾。 (三)挑選對應教學目標的合適教學策略。 (四)以明確定義的事件,達成單元成果。 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一)提供指導性的練習。 (二)針對指導性的練習,提供回饋。 (三)使用個別化或自我導向的教材與活動,以促進學習。 (四)使用有意義的言語讚賞。 (五)藉由巡視與頻繁的檢核進度,監督學生課堂作業。 五、確保學生成功率 (一)單元及課程組織反應之前課程相關學習內容。 (二)給予學生回饋,以延伸並增強學習。 (三)計畫課程的程度符合或略高於學生現階段的理解程度。 (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銜接新的教學內容。 (五)建立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18.

(27) 本研究將會據此檢核行為,製作成課堂觀察檢核表,如一,並且請協同研究 者進入課堂,透過共同備課的準備完成工作取向的教學,以挑選合適的教學策略 與方法,以充分的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在課程實施中,同時請協同研究者進入課 堂觀察,藉由課堂觀察檢核表,以檢視是否有符合有效教學的關鍵行為。. 第二節. 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 現有有效教學之相關研究,不外乎對教師行為的觀察設計、各科運用有效教學 的策略,也有運用統計分析探討有效教學的元素並試圖找出關聯,但少有針對公民 科的有效教學研究,或僅針對部分教學方法討論,本章將整理各類型教學法運用於 社會學習領域的可行性,並根據公民科特性討論有效教學之應用與教學策略。 壹、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法相關研究 本研究欲欲以國中七年級公民科第一冊為範圍,在本冊的規畫中,先以個人為 核心,並層層向外推展,從性別、家庭、學校再到社會,涵蓋的範圍很廣,因此在 本研究的教學法上選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認知面向而論,以概念構圖的教學方 式,讓學生能夠達到基礎的記憶階段進而分析所學,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體現本冊中 重視的瞭解他人與自我的互動情意面向,以遊戲式學習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整體 的學習動機,最後配合本冊家庭的學習內容,找出適合的時事議題,進行議題中心 教學法。 鄧毓浩(2006)認為公民科教學最重要的是藉由教育管道培養學生真實的公民 態度與素養,並非僅為公民知識的傳授,更須包含公民資質訓練及公民行動實踐之 情意與價值學習,又如陳淑芬(2003)公民科教學以情意教學為重,因此多元化教 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便顯得重要。簡羽均(2007)彙整多位國內學者之論點發現,不 同教學方法如直接教授法、價值澄清法、批判思考法、合作學習法、議題中心教學 法等,若能依照教學情境與課程內容之需要交互應用,對於學生在公民課程的學習 19.

(28) 具有相當助益,以下說明本研究所運用之教學法相關研究,包含合作學習、概念構 圖、議題中心以及遊戲式教學等教學法。. 一、合作學習教學 簡妙娟(2000)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教師依照學生能 力、性別、家庭背景…等不同因素,將學生分配成若干異質性小組,透過小組獎勵 及個人獎勵方式,使學生在合作的學習情境下互相幫助,共同學習以提升個人的學 習成效並達成團體的共同目標,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透過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教 師利用各種教學策略與方法以鼓勵小組成員間彼此相互協助,進行團隊合作,並學 習如何透過小組溝通以找尋或建構知識。藉由小組的分工合作,每一個成員都需有 不同的作用,並做出對小組有貢獻的事情,例如:引導小組討論、找尋問題答案、 或是公開發表意見。每個組內成員都是為彼此的學習負責,以求達到共同的目標, 分組合作同時也是重視學習歷程,而非只是最後的學習結果,透過整個學習歷程, 讓學生能夠有嘗試學習的機會。 (一)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有數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本研究將使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 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TGT)其中的概念,作為教學的設計依據。 1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 STAD)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是由 Slavin 在 1978 年所發展出來的教學法,其實施的步 驟依序為:教學階段(全班授課) 、小組學習階段、小組報告與師生討論階段、小 考測驗階段、小組表揚階段。STAD 將學生異質性的分組,以四到五人為一組,每 組學生根據能力、性別、社會性、心理性等面向進行分組,每一組內均有較優者, 也有學習較落後者,學生必須透過團體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透過組內的相互協助,盡可能的讓組內成員在完成學習單元之後,將會進行一 20.

(29) 個教學評量,且該評量方式是個別測驗,每位學生要獨力完成自己的測驗,作為個 人成績以納入組別成績的計算,以獎勵有進步的小組。 STAD 的特點有以下三點,第一,是以精熟教材為主要目的。第二,進行個別 測驗及使用進步轉換成積分。第三,強調均等的成功機會。它最適合初次採合作學 習的教師使用,為目前所有合作學習法中最常被研究的合作學習法(吳耀明,2005) , 也是合作是教學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 2.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TGT) 小組遊戲競賽法在理念上與小組成就區分法類似,由 David DeVries 和 Keith Edwards 所發展出的教學法。小組遊戲競賽最適合教授有單一正確的答案、有明確 的定義。 在小組練習後,有學業遊戲競賽,採異質性的分組,每組有三到六個成員學習 團體,同一組成員在完成教師所發的工作單後,完成工作單的學習活動,舉行小組 之間測驗的競賽。小組遊戲競賽法著重在學藝競賽代替考試,以精熟教材的內容。 (二)合作學習運用於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 在合作學習被廣泛的運用在各個教學領域當中,以下整理出與社會科相關的 研究,說明合作學習在社會領域運用之情形。 簡妙娟(2000)以高二學生進行一學期的公民教學實驗,比較講述法、合作學 習 STAD 以及合作學習 Jigsaw 等三種方式在公民科學習成就、學習動機、民主法 治態度、同儕社會關係與合作技巧等項目中的效果,發現合作學習在增進公民科法 律單元的學習成效、民主政治態度與同儕社會關係有其成效,且優於講述法,她建 議合作學習雖能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增進人際關係與合作技巧,但仍需根據教材性 質、學生程度而採用多樣化教學法以增進學生學習動機,若長時間執行固定教學流 程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也容易感到厭煩。陳淑娟(2015)以行動研究法,探討合 作學習對於國中社會領域歷史科之影響。其教學設計結合了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進行教學,並透過課堂的觀察與學生訪談,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在實 21.

(30) 施合作學習後,發現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可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學生藉由同儕 互動增加合作意願、可以改善師生互動關係,使教學變得有彈性、有助於教師的自 我專業成長。林筱薇(2016)的行動研究有相似的研究發現,她發現合作學習可以 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行動歷程也提升教師 專業成長。 而小組遊戲競賽法相關的研究中,如謝曜營(2014)、楊曼琳(2015)研究結果皆 發現,小組遊戲競賽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且有助於提升合作學習意願、學 生學習動機,並且增進學生學習之成效。此外,陳國彥(2014)認為,競爭是教育 性競賽中的一個關鍵成分,透過比賽來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競賽的目 的在於教育,而非娛樂,應以學習為重,並且須有明確定義的教育目標。 由前述研究發現,合作學習法對於提升學習動機、增進同儕互動有幫助,而實 施合作學習時,透過小組遊戲競賽的方式可以提升合作的意願,故在本研究在教學 上先會以小組遊戲競賽的方式為主,亦如前述研究的建議,若僅使用同一教學法容 易使學生感到厭煩,因此在實施數節課後,將再視實際需要以小組成就區分法,進 行教學,希望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達到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之目標,進而提升學生 學習的成效。. 二、概念構圖(心智圖)教學 孫易新(2001)指出心智圖就如大腦中的地圖,為每一關鍵主題標示明確且詳 細的道路指引,提供使用者整體概念,協助蒐集與整理大量資訊以提升工作效率與 學習效果,是一種良好的分析與思考工具,因此也被視為有效教學的策略,幫助學 生統整思考,吸收資訊更有效率,尤其公民科諸如法律、經濟等單元又有許多不同 層次的概念需要梳理,以下說明心智圖的內涵與社會學習領域相關的研究。 (一)概念構圖之意涵 概念構圖就是將教材或文章的概念抽取出一個「核心概念」為主題,藉由學習 22.

(31) 者的理解把相關的概念加以組織,在此概念構圖中學習者必須以聯結語說明各個 概念之間的關係,以構成其概念圖(陳嘉成,1998) 。概念構圖的類型則有許多不 同種的形式,Jones、Palincsar、Ogle 與 Carr(1987)指出概念構圖主要有幾種形 式,如階層構圖(hierarchy maps) 、蛛網構圖(spider maps)和鎖鏈構圖(chain maps) , 此外,洪麗卿(2002)的研究也加入魚骨構圖(fishbone maps) 、權衡秤圖(weighing scales)及環扣構圖(venn diagrams) ,等多種形式,視課程內容與文章內容的特性, 而有不同的概念構圖形式。概念圖是一種圖像化的學習方式,在進行概念圖繪製前, 必須要先有系統性的分析、歸納整理,以合適的聯結語說明並區分各個階層,以形 成概念圖(張淑伶,2016)。 (二)閱讀理解與概念構圖運用於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 閱讀理解與概念構圖的教學方式多運用非常廣泛,在社會學習領域中的研究 也不少,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以心智圖、概念構圖、閱讀理解作為 關鍵字搜尋,整理出相關的研究。 洪麗卿 (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之建構研究發現,概念構圖教學對學生 社會科認知領域學習成效有顯著的影響,其研究認為合作構圖比個人構圖更能提 高學習成就,且有助於學生社會溝通的能力發展。康家馨(2011)將學生分為心智 圖教學方案組與一般講述法教學組,並將學生公民科整體學業成就測驗結果進行 共變數分析,發現心智圖組的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經深度處理及圖像輔助記憶,故整 體學業成就顯著優於一般講述法組的學生。范美玲(2014)以國中一年級學生作為 實驗對象,以心智圖教學法作為實驗組,講述教學法作為對照組,最後檢視學生學 習成效發現,心智圖教學法可有效提升學生公民科學習成效,且學生對於心智圖教 學法接受度高也因此樂於學習。 陳麗卿 、王薇棠、吳司宇、陳明蕾(2015)以閱讀理解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 域之有效教學研究發現:1 閱讀理解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生於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學習 文本理解;2 對於低成就的學生,該策略在直接理解的學習上有顯著成效;3 閱讀 23.

(32) 理解策略教學對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的詮釋理解層次的學習, 均有顯著成效。 張淑伶(2016)分析多篇概念構圖運用於不同領域的教學研究,指出概念構圖 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較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且學習成效上的立 即效果及學後保留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小組合作有助於學生繪製完整概念構圖、運 用概念構圖於說明文能提升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用概念構圖也會影響到 教師教材選擇與教學態度的提升,透過合適的教材,教師需挑選合適學生的教材, 予以指導。在教學態度上,也會因此改變趕課模式,能夠停下腳步以瞭解學生對於 學習內容是否能夠有效的吸收,並且適時作出調整。 綜上所述,可發現概念構圖的教學可激發學生在公民科之學習動機,學生接受 度也高,並較講述教學法更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此外,概念構圖教學對於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也有明顯幫助。 三、議題中心教學法 (一)議題中心教學法的意義 議題中心教學係指以爭論性議題為課程設計的核心,由教師綜合相關的學科 知識,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法,將議題的正反不同觀點俱呈,學生藉由不同角色及觀 點的替換,討論出共識的一種教學法(董秀蘭,1998)。 具體而言,議題中心教學的特質如下(董秀蘭,1998;劉美慧,1997): 1.經歷衝突情境:以爭論性議題為核心,使學生經歷認知失衡,最後再重新建構自 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價值的來源、衝突及選擇,並了解如何運用 正當程序規範衝突,使衝突成為促進民主發展的動力。 2.著重深度學習:慎選議題,並對每一個議題深入探究,使學生的學習超越表面層 次,進入深層的理解層次。 3.訓練高層次思考:強調以連貫性、系統性的心智思考歷程解決問題。 過程中,學生要主動蒐集資料,運用經驗及知識作為判斷依據,成為知識的主動建 構者。 24.

(33) 4.科際整合:議題常涉及多元的範疇,若以科際整合的模式進行,較能提供學生對 議題全面性的了解。 5.營造開放的教室環境:老師必須鼓勵學生發表己見,並尊重學生的想法,而同學 彼此之間也要尊重不同的觀點,在挑戰彼此的想法時,要記住被挑戰的是觀點,而 非個人。 6.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教師並非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應該扮演刺激學生批 判思考的角色,幫助學生建構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解釋,鼓勵學生對問題在合法 正當的前提下,採取公民行動。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歷 程中,因衝突而生的認知失衡將使學生經驗重組,教師應善用問題解決模式來設計 問題情境,提供必要訊息方向,引導學生尋求證據、與同儕溝通、討論,主動參與 學習,共同質疑現狀,探索富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更豐富、有意義。也是 老師與學生一同對議題做深度的探討,使學生的學習超過表面的認知層次,進入到 深層的理解,並透過教學過程中的廣泛閱讀、辯證、調查,學習到問題解決、反思 探究、批判思考的能力,為民主國家的公民參與作好準備(李沛青,2011)。 (二)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科運用之研究 1998 年及 1999 年,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分別在國中及高中進行議題中心 教學法對公民參與態度的準實驗研究,對國中生而言,議題中心教學法有助於提升 公民參與態度,且學生普遍反應自己學到更多知識、理解到他人同的想法並提高了 學習興趣、資料統整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在高中雖未達顯著水準, 不過學生普遍反應此教學法有助於提升公民科學習興趣,幫助了解議題的不同本 質及理解他人不同意見。 溫春琳(2002)以國中二年級公民與道德科學生的議題討論課程作為觀察,並 透過反省日誌、訪談等方式進行研究,發現學生多數喜歡以議題中心方式上課,因 可訓練思考與統整組織能力,且上課方式活潑,亦可培養關心社會問題的習慣。簡 25.

(34) 睿芝(2015)以校內是否廢除制服為主題辦理辯論,學生得以有邏輯的思考與自身 相關的議題,從查找資料、換位思考與梳理論述的過程中,學習對於社會公共議題 的關懷、觀察與判斷,為公民素養培力紮根。李沛青(2011)整理相關研究指出, 將議題中心教學融入社會課,學生的政治認知、態度、行為及公民功效有顯著提升, 此外發現此法提升了學生思考、歸納、表達、判斷、辯論等能力,且對社會科的興 趣及日常生活的應用能力也會增加,且其融入在公民與社會課程教學現場可行性 高,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學生亦對此教學方式有正向積極回饋。 溫春琳(2002)實施議題中心教學法,將社會上發生的議題經適當處理作為教 材,使學習經驗不致於與現實脫節,又能實踐教育目標,使學生具備現代公民應有 的特質與能力,能夠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獲得解決問題、批判思考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辨態度,讓學生透過教學過程中,學習到蒐集資料,傾聽各方的意見, 尊重與接納不同的觀點,這些皆是民主社會中應具備的公民素養,因此這是一種適 合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公民的有效教學法之一。 四、遊戲式教學 (一)遊戲式教學的意義 遊戲無人不愛,透過有目的性的任務設計,將遊戲融入教學中,可寓教於樂, 幫助學生用更有趣的方式習得知識,Prensk(2007)便說明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可為學習帶來正向教育意義、提升學習者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並在遊 戲過程中體驗並藉此沉浸其中,饒見維(1996)認為遊戲教學法為一種教學策略, 盡可能把教學活動轉化為遊戲,使學生在遊戲中可進行有意義、有挑戰性的學習, 邱孝茹(2007)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必須以認知性的思考完成遊戲的挑戰,在 從事遊戲的過程參與者學習與他人一起遊戲的技能以及互動的技巧。遊戲式教學 旨在建構一個有趣、實作導向的學習環境,藉由學生團隊合作達成具有挑戰性的特 定任務,當任務完成時,學生也因過程中彼此的互動與腦力激盪習得教師所設定的 教學目標。 26.

(35) 隨著時代的演進,可運用於教學中的遊戲種類也不盡相同,侯惠澤(2016)透 過桌上遊戲、數位遊戲等方式,學習者可在遊戲前提升動機、過程中專注於尋找問 題並解決問題,進而在認知學習中獲取知識。蘇昱暘(2013)提出桌上遊戲的特點, 相當適合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遊戲的內容能考慮到教學對象的認知程度,遊戲規 則的設計要讓學生能簡單易學好上手,並且要控制遊戲進行的時間,這樣就能符合 教學的需要。而隨著密室逃脫遊戲的流行,也開始有教師將密室逃脫遊戲融入教學。 然而,遊戲式教學亦非漫無目的只求快樂,許瑀倢(2017)便提到遊戲式教學 除樂趣與遊戲外,更需注意遊戲中的規則與秩序,遊戲中的秩序與規則需融合教學 者所要傳達的教學內容,並須注重遊戲是否能吸引玩家,並要能使學生在遊戲過程 有共同的社群,使遊戲式教學不會僅限於遊戲過程中,而是可以在課後、生活中持 續延伸。 (二)遊戲式教學法在公民科運用之研究 陳麗卉(2012)發現語文遊戲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較能融入課程學習,並在課 堂上表現認真,亦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產生課後的主動學習,此教學法營造良 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整體成績表現進步。蘇昱暘(2013)以桌上遊戲對國小生進 行自然科教學,發現透過遊戲的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習者學習動機,多數學生的反饋 也良好,惟遊戲的時間控制很重要,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並讓學生下課有時間自 主練習,此外,遊戲的器材也要方便保管、方便使用,教學設計若能引起學生興趣, 對教學則可事半功倍。洪菊吟(2017)分享以「扮家家遊」桌遊融入教學,協助國 小學生在性別平等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透過遊戲可引導學生敘說自己的家庭故 事,也讓師生互動更緊密。鏡週刊(2017)致力於研發以公民素養為主題的桌遊教 案,創辦人之一的吳建毅表示他在設計遊戲時,經常會參考公民課本內容,也會就 時事發想一整套遊戲,像是媒體素養或是隨機殺人事件等,他與團員們都希望能透 過遊戲提升參與者的公民素養與情緒管理能力。許瑀倢(2017)發現學習者經過桌 上遊戲教學後,在色彩調色的學習認知有顯著成效,其中女性又較為顯著,對於低 27.

(36) 成就學習者的效果又高於高成就學習者。 近年來也越來越多教師嘗試在設計教案過程較為複雜難度也較高的密室逃脫 遊戲,謝詩婉(2017)學生對於密室逃脫活動有非常大的學習動機,而在解謎的過 程中,每位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的位置貢獻不同的專長,不同於在教室內的合作學 習,較常是高成就學生帶領低成就學生,此外他也提到教師所設計的密室逃脫活動 需以學生學習為主,因此題目的設計不能太過天馬行空,必須先設定好應用領域與 範圍,再針對特定能力指標或課程目標進行題目設計,如此才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 動機並便於檢驗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遊戲式教學普遍對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有正向效果,也可以將學習 延伸到遊戲後,惟教案設計、遊戲規則訂定較具有難度,且需要妥善掌控遊戲器材、 規則與時間。. 第三節 有效教學與共同備課 在有效教學中,重視教師社群的運作,參照教育部所提供的有效教學計畫,希 望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運作共同備課模式,此觀點與 Borich 的有效教 學法相符合,透過工作取向的教學,讓教師能夠在教學前做好準備,也正是由教師 共同備課、議課、觀課等,讓使有效教學能夠落實。以下說明共同備課的相關概念 與研究。 壹、共同備課的意義 湯才偉(2005)認為共同備課是希望校內的教師集合起來,透過備課這個共同 目的,匯集個人的專長與意念,以提升教學素質,並建立校內教師互相交流的文化。 鄒鈺萍(2009)認為共同備課的意義是指每一位教師都是學習者,教師定期以小組 的形式,就學生學習有關的範圍,一同進行計畫、探究、討論與省思,透過一連串 的活動以求教學的改進,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集思廣益,建立動態的教學模式, 從學生的表現與反應來回饋教學,以幫助學生能夠學習得更好,一面能夠提升教學 28.

(37) 效能,另一方面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由劉榮嫦、陳採卿主編(2019)之《師資生 備觀議課及教學演示評核回饋機制專業學習手冊》指出:「透過共同備課的結果, 可以在公開授課或觀課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與成效以及了解課程教學是否達到 原先共備時所規劃的教學目標。」 貳、觀課的注意事項 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實施要點中,指出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每 位校長與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公開授 課科已經成為教師的基本要求,而實施備議觀課時實施應注意以下之要點,丁一顧、 鄒鈺萍(2007)指出觀課時有以下注意事項:1.觀課前,可事先與教師討論觀課的 重點,同時應將共同備課時所關注的焦點進行觀察。2.觀課應抱持學習的態度,並 盡量不要干擾或影響班級教學。3.觀課的技術應該事先進行訓練,除了可以避免干 擾,也能對教學者提供最具體明確的協助。 劉榮嫦、陳採卿(2019)觀課的要點如下:1.開放教室,共同學習,教師應該 要有勇氣把教師打開,邀請同儕或家長進入課堂,讓親師都可以在課室共同學習, 以精進教學。2.檢視共同備課的成效,由社群成員一起檢視共同備課成效,確認課 程設計與實際教學的落差,以來回滾動式修正,使教師教學能更專業,提升學生學 習品質。3.了解多元智能助其適性發展,可透過共備夥伴、跨領域的教師與家長的 觀課,從不同角度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發現優勢或者差異,進而能引導學生適 性發展。 另外盧敏玲(2007)也指出教師在進行觀課時,應該對教師所教學的內容有透 徹的認識,需要對課程的整體有深入的認識,在課堂進行前,應有相關的檢視項目, 如下:1.技術性方面的評估,內容包括教師表達方面,如說話語調、眼神接觸、課 室管理;師生互動,如是否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或者與學生保持正向的互動關係; 教學安排,如教學流程是否流暢,以及是否能有效運用教學法。2.教師個人素質方 面的評估,教師個人方面的評估包含,教師的熱誠、師生關係、儀容與態度,都將 29.

(38) 影響著學生,若教師無法建立良好的儀容與態度表率,或者破壞了師生關係,將會 產生學生抗拒學習的心理,導致學習成效降低之可能。3.處理學習內容的評估, 學習的成效在於是否有好的學習內容,而教師如何選取及處理學習內容,便成為學 生學習的關鍵,因此在觀課時,應瞭解教師是否對學科及課程有深入的認識、教師 能否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確切的反應教學目標,教師是否能掌握學習內容的特徵, 預知學生在學習前可能會遭遇的困難。 參、議課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劉榮嫦、陳採卿主編(2019)議課有以下三項原則:1.抱持學習態度,所有參 與議課的教師應抱持正向態度,透過對話交流,帶來不同的思考面向,並產生創新 的教學行動。2.投注友善的眼光,議課不在評量評鑑公開授課的教師的教學,而透 過善意的眼睛,檢視教學的成果並改善教學。議課時應聚焦於學生的學習情形與師 生互動,秉持支持與欣賞的態度,提供安全互信的環境,才能正向激勵教師專業成 長。3.關注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議課,重點在於觀察學生學習表現。 根據學習目標,探討學生學習成功與困惑之處,進而提出解決之道。議課的重點在 於進行教學省思,與同儕間進行專業的對話,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批判性的思 考,以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使而促成一個教學動態化的歷程。 在 2015 年臺北市教育局針對共備課程出版了《臺北市國中共備手冊》 ,其中提 到議課的重點有三:1.根據學習目標,討論教與學成功與困惑之處。2.針對課堂實 際案例,進行教材教法討論,檢討共同備課的成效,並提出改進策略,以修正教學 設計。3.分享自己從觀課中學到什麼。 從上述的重點來看,議課將有助於瞭解自身的教學行為,作為進一步改善的參 考依據,促使教學的專業能共獲得成長,不論是授課者或是觀察者都能在議課中提 出自我的看法進行討論,使得教學能更精進。 肆、共同備課在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 透過共同備課、共備等關鍵字搜尋,發現無論是論文或是期刊,皆較著重於整 30.

(39) 體性介紹或分析的角度敘寫共同備課,如蔡秋季(2016)研究中小學教師運用臉書 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課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發現以增進自我專業成長與教學 能力的動機最為強烈,而教師參與動機、參與現況與參與意願態度越正向,整體專 業成長表現也越良好。王金國(2017)給予共同備課一些建議,如營造良好的團體 氛圍、建立團體規範並創造開放平等的對話情境、掌握實踐結果修正教學設計等。 顏國樑(2017)提出中小學教師實施公開授課之困境,例如支持系統尚待建立、備 課時間長、教師工作負擔沉重無餘裕進行、公開授課後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效 果有待證明等。也有部份不同科共同備課之文獻,但較偏向於經驗分享與自我敘說, 如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分享教學專業團隊中國小四年級繪本教學、英 文字彙與句型教學等不同課程共同備課與公開授課之心路歷程與成果。楊佩文、卯 靜儒(2015)整理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英文科與化學科教師跨校共備社群之經驗分 享。游秀靜(2016)發現教師因學校推廣學習共同體而進行公開授課,從中體會共 同備課、議課的美好經驗且獲益良多。至於社會學習領域的共同備課文獻十分稀少, 僅有蔡文琦(2019)分享新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團在當學期提出「跨校共備」的新嘗 試,藉由與鷺江國中社會領域教師群共備課程,設計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活動,實 作教案並討論、修正教學的可能問題,增能彼此的教學專業,準備並完成實踐新課 綱的第一步,惟無從得知其共備之教學成效,因此,本研究後續將討論公民科共同 備課對照有效教學理論,彌足為社會學習領域共同備課懸缺的文獻貢獻些許價值。 伍、小結 有效教學多面向的教學方法,其中受到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透過教師自身 的專業,投入到教學準備、教學計劃、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師生教學互動、教學 評量、教學態度等面向上,本研究旨在探討公民科有效教學,並希望透過與共同備 課的結合,瞭解有效教學的共同備課運作模式,做為初任公民教師的教學建議,基 於先前有效教學之研究,以下整理出重要的共同備課事項. 31.

(40) (一)Borich 的有效教學法 透過其指出的五項有效關鍵行為,編製成課堂觀察表,透過共同備課的運作模 式,觀察教師與學生的情況,並透過學生、共備教師的討論與回饋以完成本研究。. (二)共同備課運作模式 結合先前議課相關研究,做為初任公民教師的共同備課模式,希望以開放的態 度,教師社群可以進到課室之中,以經驗分享的方式,進行同儕的相互學習,透過 說觀議的模式,在其中應要營造良好的氣氛,透過觀注學生的學習表現,修正自身 的教學,不斷的進行滾動式的修正教學,以提升教學的品質,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 (三)教學法的選用 在教學法的選擇上,本研究採用我與七年級公民科第一冊課程內容相近的教 學法,如何作學習、概念構圖、閱讀理解等作為主要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希望透過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改善學生學習社會科的學習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 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取徑,結合有效教學的運用到公民科 當中,透過課堂觀察表、教師共同備課、學生訪談資料,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時也 能力求改善實際教學所面臨之問題,以求不斷的精進教學品質,達到「有效教學」 。. 32.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分成五節,第一節為行動研究,說明本研究循環的流程。第二節為研 究場域與參與者。第三節為課程設計,說明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各課的安排。第 四節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第五節為研究倫理。. 第一節 行動研究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取徑,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使用行動研究法 可以解決在教學中所遭遇到的問題,以及以探究與批判的態度進行教學之反省, 藉以改進教學實務工作。所謂的行動研究即是實務工作者採取質疑、研究與批判 的態度,在行動中加以反省並改進,增進對實務的了解,並且改革所處的環境 (歐用生,1999)。運用有效教學的方法,本身即具有在教學中改進的概念,因 此透過行動研究的研究取徑,瞭解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實際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學 習成效,以檢視有效教學的可行性。 壹、研究實施流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透過運用有效教學法於教學中,以國中七年級社 會學習領域公民第一冊為教學內容,實施期間為一學期,分別以第一至三課為第 一循環,第四至六課為第二次循環,每次循環後,透過我與協同研究者進行教學 反思,如:檢視課堂觀察表、學生的學生回饋單、研究反思紀錄、學生訪談等, 希望透過教學反思,修正教學,並再次發展調整後的教學方案,共歷經兩次期程 後,完成課程之實施,以檢證並試圖發展出適合公民科有效教學之方法,達成本 行動研究之結論,並撰寫成研究報告。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可示意如下 3-1 研究實 施循環圖。. 33.

(42) 圖 3-1 研究實施循環圖. 確立研究主題 與方向,設定 研究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 並分析與探討. 擬定有效教學 行動方案. 經過共同備課模 式,發展有效教 學策略,並計畫 課程. 研究者自身反思 後,並依教學情 況進行教學的修 正與調整. 從學期初至學期中一次 (三課),期中至期末 一次(三課),全冊六 課,共兩次循環。 經兩次循環後,課程實 施結束,分析相關資 料,撰寫本研究之結果 與建議. 協同研究者與學 生訪談意見蒐集 與整理研究者反 思筆記. 實施教案至研究 場域,協同研究 者進行課堂觀察. 檢核學生學習成 效、學生回饋單、 課堂觀察紀錄等.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 A narrative poem is a poem that tells a story. Narrative poems can come in many forms and styles. They can be long or short, simple or complex, as long as they tell stories.

Speakers on a team must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o present arguments and examples that support the team’s stance, and rebut the opposing team’s arguments to the greatest

 Teacher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thre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of Direct Instruction, Enquiry Learning and Co-construction outlined below and

This study primarily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初中聆聽範 疇的學與教 策略-

• Flipped Classroom: Promote students to do pre-study tasks and allow teachers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lesson time. Major plat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