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服務品質的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服務品質的概念

2.2.4 服務品質的模式

24

別力,知識及技能。

七、Parasuraman, Zetihaml 及 Berry【57】

Parasuraman, Zetihaml 及 Berry 將一般顧客評估服務品質時所考慮 的服務屬性分為十項,分別為接近性(Access)、溝通(Communication

)、勝任能力(Competence)、禮貌(Courtesy)、信用性(Credibility

)、可靠性(Reliability)、反應性(Responsiveness)、安全性(Security

)、有形性(Tangibles)、瞭解(Understand)/熟知(Knowing)顧客。

三人並於 1988 年更進一步將 1985 年所提出之十項構面減縮為 五項:

(一)可靠性(Reliability)

準確提供所承諾服務的能力。

(二)有形性(Tangibles)

實體設施、設備與服務人員的儀表。

(三)反應性(Responsiveness)

服務人員提供服務的意願與即時性。

(四)保證性(Assurance)

服務人員的態度、專業知識、表達信任感與自信心的能力。

(五)同理心(Empathy)

服務人員對於個別顧客關心和照顧的程度。

25

一、服務作業特性之服務品質模式

Sasser, Olsen, Wyckoff【60】依據服務業的作業特性,認為可由三個 構面來衡量服務績效:原物料水準(Level of Material)、設備(Facilities

)及人員(Personnel)(如圖2.7)。

圖2.7 服務作業特性之服務品質模式 資料來源:【60】

此外,他們並提出幾項建議:

(一)服務觀念 服務觀念:

1.實體產品 2.外顯服務 3.隱含服務

服務傳遞系統:

1.原物料的績效

2.服務氣氛與產品形象 3.員工的服務態度

服務水準:

以下列項目之績效水準定義:

1.原物料 2.設備 3.人員 被管理者加以定 義,以便創造

運作後加以 創造

顧客感受的服務水準 透過廣告與交易 行為的溝通

26

管理者應考慮無形因素對顧客決策的影響,並以整套服務(

Service Package)的觀念來經營企業。

(二)服務傳遞系統

在服務傳遞系統中,製造與銷售間的介面十分重要,因為服 務本身的無形性、易逝性、異質性與不可分割性,使得管理者面 臨較多的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較多的機會。

(三)服務水準

管理者與消費者之間對於服務觀念與服務水準看法上的差異

,可透過不斷的從顧客身上獲得回饋,以瞭解顧客真正的感受與 期望,以及廣告、宣傳媒體的使用等,來塑造顧客的期望與感受

,使其對公司的訴求更具有認同感。

二、認知服務品質模式

圖2.8 認知服務品質模式 資料來源:【36】

Gronroos 於1982 【36】年提出一服務品質模式,認為服務品質是 技術品質(Technical Quality)、功能品質(Functional Quality)、公司

如何提供

(How)

提供什麼

(What)

期望服務 認知服務

z 傳統行銷活動 z 外在影響因素

企業形象 技術品質

認知服務品質

功能品質

27

形象(Corporate Image)三個不同成分的函數。1984 年更進一步提出較 詳細的服務品質模式,認為服務是消費過程中需要較高消費者涉入的產 品,在買者與賣者互動中,由於製造與消費的同時性,消費者將較可能 注意及評估服務的資源及活動,而消費者對服務的經驗,亦將影響其對 所受服務品質的消費後評估,亦即影響服務的認知品質。因此,消費者 比較認知服務與期待服務這個過程的結果將得到認知的服務品質,也是 消費者本身對服務認知的結果。因此,服務品質依賴兩個變項:期望服 務與認知服務。Gronroos 即依此發展了一個服務品質模型,如上圖2.8

三、PZB 服務品質模式

Parasuraman, Zetihaml 及 Berry【57】於 1985 年利用深度訪談之方 式,訪問銀行業、信用卡公司、證券經紀商與產品維修等四個行業的管 理人員(包含行銷、生產、高階管理與顧客關係等部門)有關該公司:

(一)若以顧客觀點來看,何謂服務品質,(二)改善或控制服務品質 的步驟,(三)在提供高品質服務時,曾遭遇之問題。其研究結果得知

:顧客認知的服務與期望服務之間有差距存在。他們嘗試建立一個服務 品質模式,以找出可能存在的差距,以及影響差距大小的因素,因而發 展出如圖2.9之模式。

此模式將服務視為一種動態過程,服務品質決定於顧客的滿足程度

,其受制於顧客過去的經驗與主觀的認知。基於以上的觀念,以及強調 服務過程是一種互動關係,因此,此模式將顧客的認知、心理、社會等 因素以及管理者的認知考慮在內,而提出了五個服務品質缺口(Gap)

(一)缺口1(顧客期望-管理階層認知缺口,Consumer Expectation-

Management Perception Gap)

由於管理者並不完全瞭解顧客對服務的期望,以及顧客個人 隱私或其他原因,使得顧客所期待的服務與管理者所認知的顧客 期望之間存有差距,因而影響了服務品質。其中,影響顧客期望 的因素包括:口碑、個人需求及過去經驗。

28

(二)缺口2(管理階層認知-服務品質規格缺口,Management Perceptio- Service Quality Specification Gap)

由於資源、市場限制及高階管理階層承諾,使得經理人員即 使正確的認知到顧客的期望,亦不一定能夠提供顧客所期望的服 務。例如,維修廠明明知道快速服務是顧客所期望的,卻因缺乏 有經驗的技術員工及需求的不穩定,使得尖峰時間無法提供快速 的服務。

(三)缺口3(服務品質規格-實際傳送服務缺口,Service Quality Specification-Service Delivery Gap)

即使組織訂有明確的的作業程序及品質規格,亦無法確保高 水準的服務品質績效,服務公司的員工對顧客所認知的服務品質 有極大的影響,而因為互動的關係,員工的績效很難標準化。

(四)缺口4(實際傳送服務-外部溝通缺口,Service Delivery-External Communication Gap)

廣告及其他傳播工具對顧客的期望及認知亦有影響,媒體過 多的承諾與保證可以提高顧客消費前的期待,但當實際服務無法 達到所期望的水準時,將降低顧客認知的服務品質。即公司忽略 告知顧客服務相關的資訊時,亦會影響顧客認知的服務品質。

(五)缺口 5(期望服務- 認知服務缺口,Expected Service-Perceived Service Gap)

顧客對服務品質高或低的判斷端視顧客對服務的期望與認知 服務間的比較而定,確保良好服務品質的關鍵就是要符合或超出 顧客對服務品質的預期,而顧客對服務品質的預期與認知都可以 透過一些管理作為來改變。

三位學者認為顧客所認知的服務品質決定於其期望服務與認知服務 之間差距的大小(即缺口 5 之大小)。而服務品質會受到服務設計、行

29

銷、傳遞的影響,因此缺口 5 與缺口 1、缺口 2、缺口 3、缺口 4 之間存 在函數關係,即:缺口 5 = f(缺口 1,缺口 2,缺口 3,缺口 4)。

圖2.9 PZB 服務品質模式 資料來源:【57】

PZB 模式又認為當期望服務高於認知服務時,顧客對服務品質將不滿意

,且隨著其間差異的增加而趨向完全不可接受的品質。當期望服務等於認知 服務,則顧客對於服務品質將是滿意的。當期望服務小於認知服務,則顧客 對於服務品質是很滿意的,且隨著其間差異的增加而趨向理想品質。

Parasuraman 等三人針對1985 年所提出之服務品質模式,嘗試找出衡量 顧客認知服務品質的尺度,因而發展出一套22 個項目的問卷 ( SERVQUAL

),以此評估顧客認知的服務品質。由22 個項目組成五個認知品質構面的服 務品質衡量尺度,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是目前廣為接受的服務品質量表 與消費者的 外部溝通 口頭溝通

顧客期望 個人需求

認知的服務

實際傳送服務

(含接觸前後)

將知覺轉變為 服務品質規格

管理階層對顧 客期望的認知 顧客

服務業者

缺口 4 缺口 1

缺口 5

缺口 3

缺口 2

過去經驗

30

。此量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為設計22 個項目以確定一般民眾對服務品質 的期望,第二部份則為配合這些項目來評量顧客對於某公司或產業所提供之 服務的服務品質的認知。其五大構面如下:

表2.1 SERVQUAL 五大構面

SERVQUAL五大構面 原PZB之十大構面 說明

有形性(Tangibles) 有形性 實體設施、設備與服務人員的 儀表

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 準確提供所承諾服務的能力 反應性

(Responsiveness) 反應性 服務人員提供服務意願與即時 性

保證性(Assurance)

信用性、勝任力、

禮貌、溝通、安全 性

服務人員的態度、專業知識、

表達信任感與自信心的能力

同理心(Empathy) 接近性

瞭解/熟知顧客

服務人員對於個別顧客關心和 照顧的程度

資料來源:【56】

四、PZB 服務品質擴展模式

此方法首由 Weiner 於 1985 年提出【69】,其仍以 PZB 模式為主 要參考藍本,同時加上 Booms 及 Bitner 於 1981 年提出的服務七 P,

其不同於以往「期望」和「實質」之間的比較,而加入一項更合乎邏輯 及心理層面的考量,並由之提供一套行銷組合(Marketing Mix),思考 由設計、訓練員工等手法來增加顧客滿意。其探索過程如圖 2.10 所示:

31

圖 2.10 PZB 服務品質擴展模式 資料來源:【69】

五、動態模式

Boulding 等人【25】與 Teas【65】認為顧客對於服務的期望(

Expectation)應分為應該的期望(Should)及可能的期望(Will),「應 該期望」是指顧客認定在理想狀態下服務所應表現出來的品質水準;而

「可能期望」是依顧客本身認定在現實狀況下,服務可能表現出來的品 質 水 準 。 他 們 認 為 應 該 期 望 與 可 能 期 望 對 於 顧 客 服 務 品 質 認 知 (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有很大的影響。他們並提出服務品質的動 態模式,闡述顧客在剛接受服務後,他對於服務品質的認知是依據(一

)Prior Expectation-可能(Will)以及應該(Should)表現出來的服務,

(二)Actual Delivered Service-做比較而取得。顧客會在接受與該服務相 關的資訊後調整其 Prior Expec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