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此一架構企圖從公司內部自有優勢、國家優勢,及內部化優勢的角度來評 估企業於國際化之初到後期成長發展時期的影響因素因子,以及在分別擁有不 同優勢的情況下,一間企業可能選擇的不同進入模式(見表2-6)。

表 2-6 折衷理論

擁有優勢

所有權優勢 內部化優勢 區位優勢 市場

進入模式

授權(Licensing)

  

出口(Export)

  

國外直接投資

(FDI)

  

資料來源:Dunning(1981).

2.3.5 服務業國際化理論

如前所述,過去的國際化研究多半專注在製造業,而非服務業上(Javalgi, Griffith, and White, 2003),主要的衝突點在於進入模式的不同,Erramilli(1990)

曾針對美國175 家服務業進行研究,發現進入模式在不同的產業間有顯著差異,

就算在同產業內,也會因為自身優勢或文化差異導致廠商使用不同的進入模式。

Dahringer(1991)認為大部分的服務無法將服務生產及服務消費分開,因此消費 者接受服務的同時,必須要有能提供相同質量的服務提供媒介在現場,這增加了 服務業國際化的困難。近年來學者之所以認為其有所不同乃因為服務業本身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各階段策略部分。

Parasuraman, Valarie and Leonard(1988)定義了服務的四項特性:無形性

(Intangibility)、易逝性(Perishability)、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異質性

(Heterogeneity),並陸續有學者認為由於產品特性的不同,製造業與服務業在國 際化策略,尤其是進入策略上應有不同。Lovelock and Yip(1996)表示雖然學者 將服務業與製造業視為不同群體是因為這四樣特性的不同所造成,但這四點特性 並不能解釋所有的服務項目,認為應有更細部的分類。

Erramilli(1990)認為服務業國際化面臨最困難的挑戰在於無法分割性,將 服務依特性分作硬服務(Hard-Services)及軟服務(Soft-Services)兩類,硬服務 是指那些無形性和不可分離性相對較低的服務,例如電腦軟體、建築設計等提供 服務與接受服務者可以分處兩地的服務。軟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則幾乎是同時發生。

Ball, Lindsay and Rose(2008)在探討服務業國際化進入模式時,表示這樣的分 類可以更有效的區別不同類型的服務業,更可以釐清服務業進入模式的可能性

(見表2-7)。

然而在Erramilli 後續的研究中認為,透過資訊科技的運用,可以將原先需 要人員提供的知識有形化,並透過標準化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管理,服務業應可透 過這種方式快速擴展;服務業亦可透過資訊科技來妥善管理合作對象所提供的資 訊,並有效整合異地的消費者資訊,使得廠商得以快速調整以進行跨國營運

(Erramilli, 1992)。

資料來源:Ball, Lindsay, Rose(2008).

在國際化動機的部分,在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並無太多不同。Erramilli and Rao(1990)將服務業進入國際市場之動機分為兩類:追隨現有顧客(Client Following)及開拓海外市場(Market Seeking),與 Dunning 的主張類似。

麥嘉容(2002)將國際市場進入動機分為三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差距較大的在於影響進入模式的因子上,Ekeledo and Sivakumar(2004)研

究顯示服務業選擇海外市場時,屬於硬服務的業者與製造業業者沒有顯著差異,

而軟服務與製造業則有顯著的差異;Blomstermo, Sharma and Sallis(2006)的研

究則得出軟硬服務之間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有很大的不同,由於軟服務較需要直 接與顧客接觸,因此軟服務更傾向選擇控制程度較高的進入方式,而硬服務則與 製造業的考量類似。

Erramilli and Rao(1990)利用管理、財務資源投入程度與市場專屬性資源 投入程度來分析九種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投入程度,茲將此九種類型之特性說明 如表2-8。

而後,Erramilli and Rao(1993)在後續的研究中繼續將進入模式分為兩類:

部分掌控與完全掌控。透過交易成本理論,並從企業資產特定性的高低來觀察企 業會選擇哪一類的進入模式,結果發現在提供服務的不可分割性、企業大小、文 化差距、企業資產特定性越高時,企業越不願意選擇部分掌控的進入模式。(見 表2-9)

一般而言,高掌控模式將同時增加風險與報酬,而低掌控模式雖可降低風險,

但常需以犧牲報酬為代價。因此服務業國際進入策略的選擇,通常是在控制程度 與資源承諾成本之間做一取捨,而取捨的標準則是在於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程度。

資料來源:Erramilli and Rao(1990).

表 2-9 服務業進入模式分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cLaughlin and Fitzsimmons(1996)提出服務業國際化五大策略,分別為 跨國擴張(Multi-Country Expansion)、跟隨顧客(Follow your Customers)、進口 顧客(Importing Customers)、服務拆解(Service Unbundling)、全球接力(Beating the Clock):

一、 跨國擴張(Multi-Country Expansion)

企業面對母國市場飽和,或是為了使服務提供相關設施或品牌效益達到規 模經濟以降低成本時,將採行此一策略。企業直接跨越國界經營,提供的服 務內容可能與母國相同,也可能因當地國經濟環境或文化而做調整改變。

二、 跟隨顧客(Follow your Customers)

服務廠商所服務的顧客中,有些會進行國際擴張,而客戶在進行國際擴張 時,除非環境變動過大或受法規限制,否則將傾向與曾合作過的廠商繼續 合作,因此服務廠商常隨著顧客國際化而隨之進行海外據點擴張,跟隨顧 客進行國際化。

三、 進口顧客(Importing Customers)

如前所述,部分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具有不可分割性,當這類服務的提供需 倚靠特定設備或特定人力,而設備與人力無法跨國移動時,服務廠商將無 法進行一般定義的國際化,而可能採取進口顧客的策略模式,也就是將國 外的消費者引進國內來進行服務,例如醫美產業即是透過這樣的模式進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服務拆解(Service Unbundling)

若服務廠商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過於複雜,或因供應鏈過於龐大或其他因素 影響,使得服務難以複製至其他國家營運時,此類服務企業得以採取服務 拆解的策略,將複雜的服務流程簡化並予以分割,將被分割的部分進行國 外營運。除了從供給面分析外,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亦需求不同程度 的服務,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可能無法負荷來自高經濟發展國家廠商 所提供的服務,因此廠商可將其服務拆解,僅提供可被接受或需求的部份 服務。

五、 全球接力(Beating the Clock)

部份無法實體化、不可儲存的服務在資訊科技的進展之下,已經可以透過 某些方法將其有形化及儲存,而有些服務可以透過服務拆解進行分割,在 全球化社會來臨的現在,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可以拆解成幾個部份,分別由 不同國家的服務業者進行服務,使得此類服務由全球各國進行接力服務。

由上述討論可以發現,過去學者在討論服務業國際化行為時,常分作策略 面、資源面、執行面來看;策略面指因企業策略的不同而在國際化行為上有所不 同(Erramilli, 1992; McLaughlin and Fitzsimmons, 1996; Lovelock and Yip, 1996),

資源面主要探討因服務業本身特性不同,以及涉入程度的不同而做出的不同反應

(Dahringer, 1991; Erramilli, 1992; Erramilli and Rao, 1992; Blomstermo, Sharm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策、文化環境而影響本來服務的經營模式(McLaughlin and Fitzsimmons, 1996, Lovelock and Yip, 1996)。

五力分析

Porter(1979)提出一項產業分析的工具—五力分析(Five Forces Analysis),

並於2008 年提出修訂版本。五力分析構成一個產業分析的架構性思考,描述產 業中的競爭狀況,並以它作為制定策略的開始。Porter 認為影響市場競爭態勢的 有五項因素,分別為「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供應商議價力」、

「消費者議價力」、「產業內競爭」,藉由分析這五項因素可以一窺該產業的競爭 環境狀況,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將影響一產業的獲利能力,見圖2-2。

一、 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希望進入這個產業並爭得一席之地時,同時也加強了原料、人工 等生產要素的競爭,最終可能導致產業盈利水準的下降。此類的威脅程度 高低在於該產業的進入障礙,以及預期產業內公司的反應策略為何。Porter 認為進入障礙包含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資本需求、轉換成本、與規模無 關的競爭優勢、通路優勢、政府法令等等。

二、 替代品的威脅

替代性產品往往容易被忽略,因為其性質很可能不相似,但可以替代類似 的功能。如果替代品的威脅很高,將降低產業的獲利能力,限制產品的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些產品出現變化導致其吸引力大增,或是兩件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很低時,

替代品的影響力即會提高。

三、 供應商議價力

若供應商掌握了關鍵零組件或技術,其議價能力往往較高,且下游廠商無 法將其轉嫁到更下游的消費者上,造成產業內的競爭劇烈;就以往經驗看 來,若供應商集中程度高於產業內集中程度、更換供應商需要極高轉換成 本、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沒有替代品或是具有高度差異化時,供應商議價 力會提高,甚至當供應商認為該產業有利可圖是,將以向下整合的方式進 入產業,壓縮產業的利潤。

四、 消費者議價力

相反來說,下游的顧客同樣也可能具有強勢的力量,尤其是當產業提供的 產品差異化程度低、消費者一次採購量極大、轉換成本不高,或是產品對於 消費者來說並非關鍵,此時消費者將會非常計較產品價格,也可能產生向 上整合的反應。

五、 產業內競爭

產業內既有的競爭者之間的對抗關係是最為顯而易見的,影響產業獲利的 往往是產業內各家公司的競爭強度以及各公司競爭的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資料來源:Porter(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