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朝集使與帝國統治

第二節 朝集使的禮儀職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加以消化、整理、建檔,作為國家施政的考量, 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 控。較特別的是非例行性召見,通常是皇帝懷有特殊目的,期望在該場合 下傳遞某種信息給朝集使,諸如對大臣的賞罰,傳閱特殊事物等,展示並 加強皇權。

第二節 朝集使的禮儀職能

朝集使的命名,取其赴京朝集,參加元會之意。137因此,朝集使不僅 是傳遞情報資訊的使者,本身的政治意涵也相當強烈。元會禮是君臣關係 重新締造的場合,138朝集使以地方代表之身份參與,諸州貢士與貢物的陳 列,皆有地方臣服的意味,因此,朝集使攜帶進京的事物中,簿冊是行政 需求,貢士與貢物是政治(禮儀)需求。

禮儀不僅是規範個人行為準則的標準,亦是歷代君王維持國家統治的 方式之一,唐律的精神是「禮主刑輔」,亦可看出禮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朝 集使最為人所知的禮儀職能是參與元會禮,在京期間亦須出席各項國家祭 祀與禮儀活動,觀察《大唐開元禮》與史籍書中朝集使所參加的禮儀活動,

可探索這些禮儀在政治上的意涵,以及朝集使居中的角色。

(一) 貢物與貢士

唐代取士的方法,大致可分為歲舉和制舉兩種,歲舉屬常科,每年舉

137 《資治通鑑.陳紀》「高宗太建十三年(581)」記載房恭懿任德州司馬時,政績良好受 文帝賞識,文帝並於諸州朝集使面前稱讚房氏,對此,胡三省注曰:「隋志:每元會,

諸州悉遣使赴京師朝集,謂之朝集使」。另《資治通鑑.隋紀》「煬帝大業十二年(616)」

條:「春,正月,朝集使不至者二十餘郡」,注曰:「漢儀:正旦大朝會,諸郡計吏皆 覲。隋之朝集使,亦此類也。」參照:參見:《資治通鑑》,卷175,〈陳紀〉「高宗宣 皇帝太建十三年(581)冬十月壬辰,新豐令房恭懿」條,頁5448;卷183,〈隋紀〉「煬 帝大業十二年春正月」條,頁5702。

138 (日)渡邊信一郎,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

(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頁3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制舉是天子臨時選集有才能者的考試。舉子的來源依管道差異而有不 同的稱呼,由中央和地方各學館,如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崇文館、弘 文館等,經過規定的學業考試,選拔送到尚書省者,稱為生徒;若是不經 學館者,則為鄉貢。139《唐摭言.統序科第》紀錄武德四年(621)四月一 日敕:「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理體,為鄉里所 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斯我唐 貢士之始也」。140鄉貢是先在縣考試,選取合格者送至州府,州府考試勝出 者會同生徒一起參加中央的考試。141各州府向朝廷貢舉的人士,不僅要通 過學業的考試以外,亦要符合德性上的要求,「方正清循,名行相副」;若 是貢舉人「德性無聞,妄相推薦」,或是「才勘利用,蔽而不舉者」,地方 官會被科「貢舉非其人」罪。142至於各地貢士的人數,大體上沿襲隋朝舊 制,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有才能者不受此限。143

地方貢舉在前往京師赴試之前,州府會舉行鄉飲酒禮,設宴歡送。144

《通典.選舉典》:「每歲仲冬,郡縣館監課試其成者,長吏會屬僚,設賓 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行鄉飲酒禮,歌鹿鳴之詩,徵耆艾、敘 少長而觀焉。既餞,而與計偕。」。145《通典》云仲冬舉行鄉飲酒禮,就時 間而言過晚,何況舉子在餞別禮後就要「與計偕」,146和朝集使一同上京;

139 《新唐書》,卷44,〈選舉志〉,頁1161。

140 (五代)王定保撰,黃壽成點校,《唐摭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卷1,「統序 科第」,頁1。

141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頁43。

142 《唐律疏議》,卷9,〈職制律〉「貢舉非其人」條(總92),頁183。

143 《通典》,卷15,〈選舉典〉,「歷代制.大唐」,頁353。

144 先秦時的鄉飲酒禮源自氏族成員的同居共食的習慣,其基本功能為「明長幼之序」與「賓 賢能」。到了隋代,隋文帝時開始在中央國子監與地方州郡縣的學校中舉行鄉飲酒禮,

故隋朝的鄉飲酒禮就已與貢士制度有關連。唐初的鄉飲酒禮兼有尚齒與尚賢的功用,皇 帝會依當時的需求,各有側重,如太宗與睿宗關注在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著重「尚 齒」,高宗、武后時大興科舉,士子受到關注,故重在「尚賢」,有學者認為鄉飲酒禮 與貢舉制度的結合應該是在這個時期。玄宗時,正齒位禮已從鄉飲酒禮中分離出來,鄉 飲酒禮是在中央與地方施行,正齒位禮則在縣舉行。參見: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 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22:2(2004),頁245-266。

145 《通典》,〈選舉典〉,卷15,「歷代制.大唐」,頁353。

146 貢士與朝集使的關係,亦可見《唐摭言.鄉貢》:「鄉貢里選,盛於中古乎!今之所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日朝見皇帝後,需至國子監謁先師,舉行謁廟禮。156謁廟禮是由學官開 講、質問疑義,並令所司準備飲食,當日朝請官五品以上與朝集使皆會前 往觀禮。157這項儀式中,參與的朝臣皆是中高級官員,甚至「宰輔以下皆會 而觀焉」。158中央官的列席表示對舉子的重視,而朝集使身為地方代表,又 是將貢舉人由地方送至中央的使者,在貢舉人的謁廟禮中出席自有其必要 性。

由於貢士是州長官提拔選任,與貢物一同隨朝集使入京,在元會禮上 接受皇帝接見,被視為各府州向中央貢獻的人才。159在唐初的元會禮儀 中,貢舉子的地位似乎不高,因諸州貢物可陳列在御前,但貢舉人只能在 朝堂拜列。對此,左拾遺劉承慶於武后長壽二年(692)上疏:「孝廉秀異,

既充歲貢,宜列王庭。豈得金帛羽毛,升於玉階之下;賢良文學,棄彼金 門之外?」他認為這是「貴財而賤義,重物而輕人」,建議貢舉人在元會禮 中引見時,列席於方物之前。160至此貢舉人在元會禮中的地位才得以改 善。

元會禮中諸州貢獻的貢物,也是由朝集使負責運送。《資治通鑑.唐 紀》「貞觀十七年(643)」條:「先是,諸州長官或上佐歲首親奉貢物入京 師,謂之朝集使」。161唐代前期的貢物可分為七種:每年常貢、雜貢、別索 貢、訪求貢、折造貢、額外獻、絕域貢。162每年常貢是《唐六典》、《通

以求材實,仕進之漸,期為根本,取舍之閒,尤宜審慎。比來所試,但委郎官,品位既 卑,焉稱其事。自今以後,應武舉人等,宜令侍郎專知。」武舉的改變應是受到文舉的 影響,既然文舉由考功員外郎轉至禮部侍郎主持,武舉亦隨之改易,由兵部員外郎轉至 兵部侍郎專知。參見:《唐會要》,卷59,〈尚書省諸司〉「兵部侍郎」,頁1030。高 明士,《隋唐貢舉制度》,頁176。

156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頁128。

157 《冊府元龜》,卷181,〈帝王部.崇儒術〉,頁559。

158 《通典》,卷15,〈選舉典〉,「歷代制.大唐」,頁357。

159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頁83。

160 《唐會要》,卷76,〈貢舉〉「緣舉雜錄」,頁1383-1384。

161 《資治通鑑》,卷197,〈唐紀.高宗貞觀十七年〉條,頁6193。

162 因常貢無法滿足帝室需求,才出現了雜貢、別索貢、訪求貢、折造貢等其他形式的貢 獻。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第二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頁189-1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典》、《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等書所記載的諸州土貢。163 朝廷規定朝集使上繳的貢物,皆需為當地所出。《天聖令.賦役令》「貢 獻」條:

諸朝集使赴京貢獻,皆盡當土所出。其金銀、珠玉、犀象、龜貝,

凡諸珍異之屬;皮革、羽毛、銀、罽、羅、紬、綾、絲、絹、絺、

布之類,漆、蜜、香、藥及畫色所須,諸是服食器翫之物,皆準絹 為價,多不得過五十匹,少不得減二十匹。通以雜附及官物市充。

無,則用正倉。其所送之物,但令無損壞穢惡而已。不得過事修理,以 致勞費。164

朝集使上貢之物,有珍貴的金屬物品、有皮革布疋、也有漆、蜜、香、藥 以及供作畫顏料等「服食器翫之物」,除了要「當土所出」以外,還需「準 絹為價」,不得多於五十匹,也不得少於二十匹。165諸州上貢之物可以雜附 物與官物市充,若無,則用正倉所藏之物。對於貢物的品質,令文僅要求

「無損壞穢惡」即可,以免徒增勞費。《天聖令.倉庫令》「贓贖輸送」條也 提及雜附物與朝集使的關係:

諸贓贖及雜附物等,年別附庸調車送輸。若多給官物,須雇腳者,

還以此物迴充雇運。其金銀、鍮石等,附朝集使送。物有故破、不 任用者,長官對檢有實,除毀。在京者,每季終一送。皆申尚書 省,隨至下納。166

163 唐代的貢物種類繁多,朝集使所納的僅是常貢下的元正貢,李錦繡由納貢人員的角度出 發,將朝集使視為納貢官的一種。其他擔任納貢官的人員,額外獻及別索貢由某物官或 進某物使輸納,進物官使為縣尉或縣主簿,其地位相當於運送租庸調物的副綱。進物官 使的出現反映了額外獻的發展及固定,進貢官使的複雜身分,反映了唐貢獻類型的複 雜。參見: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第二冊)》,頁189、201-202。

164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 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賦役令〉唐令27,復原唐令49「貢獻」條,頁478。

165 《通典》只云:「准絹為價,不得過五十疋」,未如《天聖令》將價值下限列出。參見:

《通典》,〈食貨典〉,卷6,「賦稅.大唐.天下諸郡每年常貢」,頁112。

166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 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倉庫令〉唐令19,復原唐令43「贓贖輸送」條,頁 2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條旨在論述各地的贓贖物、雜附物的運輸事宜,一般物品皆由庸調車輸 送,金銀、鍮石等少數貴重金屬委由朝集使送至京。鍮石可作為官員的飾 品,167亦被民間用來製作佛像。168據李錦繡考證,雜附物即雜附徵、雜徵,

是為了貢獻雜物而增設的一種徵斂。169金銀、鍮石等交由朝集使運送的理 由,與其為價值貴重的貢獻物有關。

唐代法令中規定諸州貢獻之物需為當地特產,即謂「當土所出」、「任

唐代法令中規定諸州貢獻之物需為當地特產,即謂「當土所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