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期刊、作者與評鑑形式指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期刊、作者與評鑑形式指標

研究者針對問題進行研究,將所得的結果以文字或是任何形式發表,撰寫論 文過程中已歷經千辛萬苦,在投稿的過程中,很可能經歷退稿、修正等階段,這 些過程對研究者就像是一個磨練,研究者可以在修正的過程中,彌補不足之處,

展現最佳成果。在研究者與論文審查者良好的互動下,學術研究得以持續性的成 長進步,此過程稱為審查制度。透過第三者針對投稿文章之評論方式,稱之為期 刊論文審查制度,最佳的論文審查者應屏除個人喜惡,單就文章內容給予適當的 評價,協助研究者釐清該研究成果的優缺點,指出研究過程中的盲點,研究者也 可以從中獲得改進的方向;對於新的研究理論或觀點,論文審查者也應展現廣大 的胸襟,給予理性的評價,不應一昧的排斥與批判。李伯重(2017)認為健全的 學術審查具有一定的倫理,應該守規矩,對於新的理論也能理性地提出建議,促 進學術研究之發展與變遷,論文審查不應該是找碴制度,也不應該淪為恩怨情仇 之戰場;如此一來,學術研究才能持續不斷地精進。

整體而言,一篇期刊論文在被刊載之前,有好幾個階段性工作必須完成,研 究者如同披荊斬棘的完成每一個關卡,最終才能成功刊載期刊論文。首先,在研 究階段之前,研究者必須要訂定研究主題,針對研究主題分析其關鍵詞彙,以關 鍵詞(字)搜尋相關文獻,分析主題的研究發展趨勢,進一步探究各篇文獻在該 主題中的影響力,掌握影響力大的關鍵性文獻,製作文獻清單並閱讀文獻,在對 相關主體有一個概略性的認知後,即可開始探討研究問題並進行研究,隨後在撰 寫論文的同時亦需隨時注意是否有最新的文獻刊載,有效的管理文獻以利於有系 統地完成一篇論文著作,最後根據各種刊物的宗旨,可為完成的論文著作選擇一 種適合的期刊進行投稿作業;接著,當期刊編輯部收到研究者的投稿論文時,會 針對論文格式及內容進行各項審查,例如:形式審查、編輯審等,在各種審查的 過程中,如未能符合其要求,期刊編輯可將該篇論文退審,退回的論文大致可分 為適合刊登和不適合刊登二種情況,以下針對適合刊登的論文進行說明,投稿者 針對審查意見進行論文的修改或校正,如有無法認同或特殊狀況,可以向編輯部 提出說明,透過一來一往的溝通協調,最終獲得期刊接受,該論文才能刊登。研 究者將論文撰寫到被期刊接受刊登、再被研究者利用的循環,繪製成以下期刊論 文生命週期圖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 期刊論文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在期刊論文撰寫與發表之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即為作者與期刊編輯,

以下就二者負責之任務與相互影響關係詳加說明:

一、期刊編輯的功能與定位

每一本期刊都有其發展方針與宗旨,因此期刊編輯必須針對投稿之論文進行 審查,首先即是審查其論文內容是否與期刊宗旨相符;符合資格之論文才會進行 內容之實質審查,由 1-2 位以上之審查委員進行論文審查;最後由期刊編輯或編 輯委員會決議刊載論文之卷期與順序。以《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半年刊》審稿辦 法為例,其審查制度包含三個階段:初審、外審、編輯審。第一階段「初審」是 將投稿論文做初步之篩選,確認投稿者是否填具相關資料、投稿之文章形式是否 符合徵稿辦法之公告、以及其文章內容是否與刊物宗旨相符等;第二階段「外審」

是將初審通過的投稿文章,請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審查作業,此階段對投稿 作者與審查者均須匿名,以提升審稿之公正性;第三階段「編輯審」是將由責任 編輯確認外審委員建議刊登之文章品質後,提交予編輯委員會審查,審查過程亦 以匿名審查為原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2018)。

廣泛

閱讀文獻 確認

研究主題

掌握 關鍵文獻

進行 研究分析

撰寫論文

選擇 投稿刊物 投稿

期刊編輯 審查作業 依審查意見

修改論文 接受 論文刊登

排版與 格式校對

論文刊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例,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係以優良 的研究者為主組成,參與編委會之研究者不一定有給職,在專任人員少的情況之 下,編委會常以以下方式運行:委由編委會成員之一的研究者,負責投稿稿件之 審查運作,該成員即為責任編輯,由責任編輯推薦、邀請審查委員為投稿至該期 刊之論文進行審查,審查結果經責任編輯整理後提到編委會議上由編委會成員投 票表決刊載之文章、期數與篇數。黃毅志、曾世杰(2008)提出在審查程序中可 能會面臨的問題:(一)審查耗時:審查程序的繁複,為能加速審查作業進行,

通常會就投稿期刊進行形式審查,排除與刊物格式、宗旨不符之論文;(二)審 查品質:評審的專業能力、審查態度與文字表達,評審的判斷與意見是否公正且 專業,具建設性的評審意見將有助於投稿作者重新檢視論著的缺失;(三)評審 倫理:審查者利用審查之權利,以任何不合理之理由拒絕刊載特定投稿者的論 著。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對於論文內容的審查是需要同領域 的專家才能提供作者專業性的評價,但有些狀況是難以避免的,例如:人情壓力、

個人喜好、觀點差異都可能會影響審查結果,為此喻陽(2018)針對專家審查制 度提供建議,以避免因論文審查者個人之好惡影響審查結果,包含訂定明確的專 家審查迴避制度、建立健全的編審制度、增加審查的透明度、建立無障礙的申訴 與回溯機制、以及建立追究制度等,提供專家學者參與審查時之依據,避免審查 同好或具有利益關係之作者文章,培養具有責任的期刊編輯,以監督審查者,維 持審查工作的科學性、公正性與客觀性。陸偉明(2009)認為學術要進步,研究 論文一定要經過公平公正之評論,審查者進行獨立之審查與檢視,作者與審查者 亦可透過審查意見評論與回覆達到學術對話與互動,有效提升整體學術研究之發 展。匿名審查即是編輯將送審之文章遮掩作者後提供給審查者進行審查,在作者 與審查者雙方皆不知對方是誰的情境下,單就文章內容進行評論,此方法可以降 低審查者對作者之刻板印象或個人喜好而影響評論之結果。

而採用匿名審查即具有公正性?Van Rooyen 等人(1999)研究指出,部分 審查者在匿名審查制度之保護下,採用極為嚴苛的字句評論或打壓作者之研究,

若公開文章作者與審查者之名單,審查者在評論的語氣上會較為圓潤,但公開名 單之審查方式同時也會影響審查者之審查意願。綜觀整體,對於審查者而言,在 不知道文章作者是誰的情況下,相對較能以嚴謹之態度審查,不會因為作者是否 為該專業領域中之權威者,對於該權威者寫之文章即抱持拜讀之態度,與個人見 解不符時,反而認為是自身之錯誤,對於審查意見也罕以嚴苛的語氣給予評語,

避免自己未來投稿之文章被該權威者審查時被報復。又當作者與審查者為同儕關 係時,審查者在審查該文章時,可能會加入自身對該作者之好惡,進而影響審查 結果。譚令蒂、朱敬一(1990)提到,研究者的學術聲望會隨著投稿文章品質與 被期刊接受之篇數等決定,審查方式將會影響研究者的學術聲望累積的速度。筆 者認為匿名審查是必要的,對審查者而言,進行論文審查時,可以忠實地評論該 論文內容;對作者而言,獲得中肯的評論亦有助於調整、修改論文研究方向,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提升自我之專業。

任冰(2003)認為期刊本身的質量高低與權威性與否,取決於期刊編輯等工 作人員的素養。這也說明期刊編輯對刊物的重要性,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具備對學 科領域之專業知能,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發展,適時地透過編輯委員會討論、決 策或更改期刊發展趨勢與走向,當確認期刊宗旨或目的後,未來審查、收錄、刊 載論文均須依照該宗旨或目的進行。同時,期刊編輯也是學術論文的守護者,制 定投稿須知、論文寫作格式和稿件審查原則等,平等對待每一篇投稿的論文,選 擇合適的論文審查者與監督審查內容,作為論文作者與審查者之間的溝通橋樑。

二、期刊編輯與作者間的關係

作為學者、研究者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期刊,稱之為學術期刊。學術期刊所 刊載的文章,均須經過期刊編輯及學者專家之審查,才得以刊載。在學科發展過 程中,學術期刊扮演著引導學科研究、傳播理論、發現新知等功能,促進學術研 究交流的繁榮,作為研究者磨練自身學術能力之平台。

期刊稿件來源可分為:(1)學者、研究者自行投稿;(2)期刊編輯向外邀稿;

(3)創立專欄,培養了解學術趨勢之學者。多數期刊稿件之來源係由學者、研 究者自行投稿,通常投稿者會優先評估欲投稿期刊之知名度、在學界之權威性,

以及投稿至文章內容主題符合期刊發展方針與宗旨之刊物;對期刊編輯而言,這 一類型的稿件,因投稿者本身可能是非廣為人知之學者專家,文章內容優劣可能 參差不齊,此時,期刊編輯必須發揮其神聖的職責,確實地審閱每一篇文章,不

以及投稿至文章內容主題符合期刊發展方針與宗旨之刊物;對期刊編輯而言,這 一類型的稿件,因投稿者本身可能是非廣為人知之學者專家,文章內容優劣可能 參差不齊,此時,期刊編輯必須發揮其神聖的職責,確實地審閱每一篇文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