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邊安全合作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許多制約的因素,因此,中共可試圖主導創建 多邊機制,抓住安全合作的時機,先尋找各國共同利益,並且整合各國不同意見,

主導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的創建。一方面,可以消除或減少外界對於中共的安全 威脅,另一方面,發揮中共作為東北亞大國的主導作用,將可營造出中共愛好和 平的形象,大幅改善過去以來中共對外的觀感,有利中共推動多邊安全合作。

無論是從哪一學派的觀點建構東北亞安全,在建構東北亞安全合作的過程 中,首先要培養東北亞國家的共同安全觀,使其擁有共同利益,發展出共同政策 目標,而展開多邊合作。另外,各國的合作方式,可以在雙邊合作框架下邁向多 邊合作機制。在建構多邊合作管道上,可以先從二軌外交作為對話合作基礎,最 終再推動東北亞多邊安全和合作對話機制。

第二節 未來展望

面對詭譎多變的東北亞戰略環境,中共必須要發揮主導東北亞戰略格局調整 的角色,而究竟危機是否能成為轉機,仍有待中共未來如何面對東北亞的安全困 境。觀察今日的朝鮮半島局勢,若要從根本解決北韓核問題,必須建立各國之間 的互信,才能在安全議題上獲得重大合作,因此,目前中共在東北亞的戰略,即 使以在此區重建各國的相互信任開始,進而消除各國對於中共本身的疑慮,同時 間接強化東北亞各國之間的安全合作的意願。

一、事件展望

首先,在解決北韓核問題上,中共避免被北韓一再牽制而損害戰略利益,因 此無論是在「六方會談」框架下進行多邊合作,亦或是與有關國家進行雙邊談判,

中共未來都必須要重新審視目前的朝鮮半島政策及東北亞戰略,而擬定出更為全 面性的根本方案,並以此作為制定中共外交戰略的重要核心。畢竟就東北亞的內 部環境而言,北韓並非此區的唯一問題,因此,各國家之間惟有透過加強雙邊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多邊合作,才能在東北亞和平下,以免中共在此區的國際地位受到影響。

其次,未來區域合作會是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核心進程,無論是何種議題,只 有透過各國的協調合作才獲得合理的解決,故未來各國皆應調整其戰略目標及施 行政策,才能在大國利益的相互競合下,避免戰略利益受到損害。目前在東北亞 地區,中共正積極強化與日、韓兩國的戰略合作,從發表的《中日韓合作》白皮 書中,更可看出中共從戰略角度進行合作,與日、韓進行各領域之間合作,以求 推進中、日、韓三國合作進程,作為未來東北亞和平繁榮與穩定的基礎。2

再者,與大國關係的發展同樣也影響中共的外交戰略。未來中美關係仍然會 是中共外交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中美關係對中共和東北亞地區有全面性和戰略 性影響,而如何與美國在東亞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共存,將會是未來中共外交的核 心問題。目前兩國透過固定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會議中,成功推動中、

美雙方的合作進程,並且以雙方互利的情況,以及創造雙贏的局面為目標。

最後,缺乏多邊安全機制將使得東北亞區域安全更為脆弱,以及充滿更多不 確定之因素。未來,要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首先必須克服與美國雙邊同盟的相容 性問題,一旦能夠在此問題上獲得解決,將使得推動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議題 上受到更多國家支持。依目前東北亞的局勢看來,若要達成東北亞的多邊合作,

應先從雙邊合作開始,再逐步進展到多邊安全機制的形成。例如,中日兩國之間 安全矛盾亟待解決,故兩國必須以長遠的利益作為考量,才有助於建構安全合 作。在長遠目標上,未來的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的構想應先從建立互信開始,消 除各國之間的領土、安全等疑慮,才可以真正達成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建立。

未來期待在東北亞多邊合作機制建構完成的同時,不只可以增加各國的相互信 任,避免各國原有衝突的惡化,並確保東北亞安全環境的長期穩定。

尤其在 2011 年 12 月 19 日,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逝世後,新上任的領導 人金正恩未來對於核武計畫的發展,以及對於重啟「六方會談」的態度如何,將

2 中日韓合作(1999-2012)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tytj/zcwj/t930269.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隨時可能會改變朝鮮半島的情勢,並且對於未來東北亞的安全局勢,一樣會造成 重大的變化,因此,無論對於中共或是其他周邊國家而言,即使面對目前看似穩 定的朝鮮半島局勢,但未來仍然有待長期觀察,透過各國在共同安全合作,東北 亞地區才能獲得更為全面性的安全環境。

二、研究展望

從目前的本論文的研究中,首先,筆者已將不同的學者對於國際多邊安全機 制之定義,給予較為全面性的描述,並且企圖在東、西方學者現有的定義基礎上,

再進而提出關於筆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歸納出中共 未來在朝鮮半島事件的政策走向是否有所變動。

另外,在對於北韓核武危機與中共的外交戰略上,已初步將中共在「六方會 談」之立場與北韓核武發展的互動過程,試圖進行統整與分析,透過現有的發展 與各國互動關係,歸納出各方對於北韓政策的綜合立場,但未來仍需要後繼研究 者持續觀察北韓實際的核武發展,才能夠在此事件發展上隨時給予政策修正。

最後,在於有關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構想上,透過現有各方不同立場的整 理,冀望給予在制定有關多邊外交或是執行東北亞政策些許的可能建議,並希望 在後續的研究計畫中,可以提供部分基礎。同時筆者也期許後繼的相關研究者,

能夠再完整對於此相關之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多邊機制與中國的定位。北京:時事 出版社,2007 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際熱點與中國的外交應對。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8 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9-2010)。北京:世界知 識出版社,2010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上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 大屯出版社,2006 年。

牛軍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巨克毅主編,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新視野。臺北:鼎茂圖書,2007 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李柏彥譯,Evans S. Mediros 著,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 樣。臺北:史政編譯室,2011 年。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 年。

孟慶義、趙文靜、劉會清,朝鮮半島:問題與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倪建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唐永勝、徐棄郁,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上,2004 年。

唐彥林,東亞秩序變遷中的中國角色轉換。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

徐能武,國際安全機制:理論與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編,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9/2010)。北京:時事出版社,

20101 年。

陳永芳譯,B. Guy Peters 著,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3 年。

陳峰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年。

郭樹勇譯,羅伯特˙基歐漢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傅國良、曹炳陽,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臺北:海鴿文化,2004 年。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劉杰,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

潘世偉主編,俞新天等著,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2008 年。

潘忠岐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5 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5 年。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閻學通、金德湘主編,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閻學通、孫學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閻學通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安全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蘇長和等譯,羅伯特˙基歐漢著,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二)期刊論文

Cao Huayin,「試析東北亞新框架」,改革論壇學報,2004 年第 10 期(2004 年),

頁 27-36。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 43 卷第 1 期(2004 年),

頁 105-124。

于美華,「朝鮮半島形式與中國政策分析」,現代國際關係,1996 年第 10 期(1996 年),頁 34-38。

仇發華,「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作用及其受局限的原因分析」,東北亞論壇,第 14 卷第 2 期(2005 年),頁 23-27。

巴殿君,「論朝鮮半島多邊安全合作機制」,東北亞論壇,第 13 卷第 1 期(2004 年),頁 42-46。

王正毅,「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

王正毅,「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