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未來展望

(一) 針對不同的團購消費族群進行探討

由於研究時間的關係,本研究是針對整體團購網站消費者進行探討,在現今 團購族群眾多與人手一機的情況下,未來希望能分別針對 Facebook 社團、Line 群組甚或是部落格、PTT 等虛擬社群討論版進行分類研究,由於現在無線網路的 普及,越來越多人會使用行動上網,在社交類與通訊類的應用程式未來會有越來 越多的使用者,往後研究可以針對行動裝置使用者及各類虛擬社群使用者,提出 更完善的理論模型來進行探討。

(二) 加入其他不同構面之消費者干擾變項

本研究只針對消費者的知覺價值、信任、網路口碑、人格特質對參與團購影 響因素去進行探討,在未來電子商務發展越具完整與無線網路隨手可得的情況下,

消費者的需求勢必會有更進一步的改變,屆時可以再加入網路購物滿意度、品牌 忠誠度、服務品質、負面口碑等其他不同構面之干擾變項,讓此議題之相關研究 能更臻完善,以做為後續研究建構出更完善的消費者團購模式。

(三) 針對不同文化國家的消費者進行網路團購的研究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在臺灣團購市場目前還是以 GOMAJI-夠麻吉為領導 品牌。未來研究可以加入其他國家的喜好的團購網站,例如美國的 Groupon、中 國的百度糯米網,進而探討瞭解他國消費者與臺灣消費者在文化不同下,彼此之 間的差異,藉此發展出更完善的理論與實證結果。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 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 王玟晴(2006)。線上團購之消費者價值認知結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 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3] 王清梅、張筱倩、張慧萍、潘志偉(2012)。促銷模式對消費者促銷知覺價值 與購買意願之研究。管理研究學報。12(1)。59-91。

[4] 王麒富 (2012)。以社會交換理論修正模式探討知識社群之持續使用意願。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5] 江佩蓉(2008)。個體戶大團結,合購搶便宜。30 雜誌。9 月號。

[6] 池文海、陳瑞龍、潘美雪(2009)。品牌權益、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 意與顧客忠誠之探討-以臺灣中油加油站為例。

[7] 吳佩芸(2011)。從個人特質、社會認同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知識隱藏意 圖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位內容科技與管理所碩士論文。彰 化市。

[8] 呂事佳(2012)。以社會交換理論、利他主義及社群認同探討虛擬社群成員知 識回饋之研究-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 資源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9] 呂芳儀(2010)。虛擬社群成員合購動機對合購行為之影響:以電子口碑為干 擾變數。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10] 李佳樺(2011)。消費者參與網路團購意願結構模式之研究-生活型態與網路團 購經驗之干擾分析。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11] 李依珊(2008)。影響消費者進行線上合購行為之因數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 理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12] 李青(2008)。淺談網上團購。現代商業第 2008 卷 15 期。149-149。

[13] 易欣穎(2014)。探討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團購行為之影響-以桃園縣光明國 中女性教職員為例。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14] 林正弘(2006)。主購信任度與認知風險對線上集購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15] 林杏子、吳盛、蔡昆憲(2010)。網路合購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數位教學暨 資訊實務研討會 989-997。

[16] 林秀芬、褚麗絹(2005)。網站特性與認知風險對消費者網路購買意圖影響之 研究。經營管理論叢。第一屆管理與決策 2005 年學術研討會特刊。第 177-189 頁。

[17] 林季謙(2004)。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一)。南華教社所研究生。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36)。

[18] 林東清(2008)。資訊管理-e 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智勝文化。臺北。

[19]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林惠茹(2014)。企業網路服務品質與網路口碑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大 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21] 林湘芬(2009)。女性消費者與網路口碑傳播行為之研究-以 20 歲~ 40 歲女 性購買美容保健產品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 北市。

[22] 林聖偉、李君如(2006)。品牌形象、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 係之研究-以旅行社海外團體套裝旅遊為例。旅遊管理研究 (6-1)。63-81。

[23] 邱鈺娟(2007)。不同人格特質之網路購物消費者在信任、滿意度及忠誠度間 之關聯性研究。長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24] 邵秀芬(2011)。消費者人格特質對網路團購動機的影響。靜宜大學管理學院 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市。

[25]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 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26] 孫非(199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臺北:桂冠。

[27] 孫瑛珍(2013)。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及從眾效應與辦公室團購意願之相關研 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團購意願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市。

[28] 徐明瑋(2005)。集體購物定價策略與競爭環境對加入意圖之影響。國立中山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29] 康馨引(2014)。線上團購信任與消費者猶豫關係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 士在職專班論文。彰化縣。

[30] 張宇超(2011)。團購商業模式分析-以愛合購為例。國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碩 士學程學位論文。新竹市。

[31] 梁定澎(2012)。資訊管理理論。前程文化出版社。

[32] 莊隆泰(2000)。群體採購中間商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高雄市。

[33] 許鈞禹(2012)。以理性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團購網之購買意圖之影響。東吳 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34] 許雅雯(2011)。影響網路團購意願的關鍵因素、網路團購的群體效應衡量、

以及 B2C 電子商務如何轉換成網路團購的模式。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35] 陳正文等人譯(1997)。Schultz, D., Schultz, S. E.,著。人格理論。臺北市: 揚智 文化。

[36] 陳思懿(2004)。網路口碑來源可信度對訊息信任之影響。臺灣科技大學企管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7] 陳紹允(2014)。服務品質、服務價值、滿意度、信任與顧客維繫關聯性之研 究-以網路團購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 南市。

[38] 黃秋祝(2011)。網路團購網站競爭策略行為之探討:愛合購個案研究。國立 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39] 黃婉如(2010)。影響集體購買游泳票劵因素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1-40。臺中市。

[40] 黃清溪(2015)。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品牌知名度對微熱山丘鳳梨酥購買意 願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屏東縣。

[41] 黃暖媛(2012)。以理性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之行為的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42] 楊爭怡(2013)。Facebook 購物社團購買意願之研究-不同人格特質之干擾分 析。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43] 楊惠琴(2006)。網路合購知覺風險與合購意向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國 際貿易學系碩士班國際企業組碩士論文。臺北市。

[44] 楊鎮遠(2005)。價格資訊對集體購物加入意圖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45] 廖哲民(2007)。網站服務品質、價格和信任對消費者忠誠度的影響。國立中 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桃園市。

[46] 熊震宇(2014)。以理性行為理論、擴充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從眾行為對 APP 遊 戲使用行為之影響以 Candy Crush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47] 劉麗滿(2015)。品牌形象、促銷方式與知覺價值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

以台南地區小北百貨為例。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臺 南市。

[48] 蔡文凱(2005)。主題遊樂園服務品質、顧客滿意、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 之研究-以月眉育樂世界探索樂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49] 蔡文輝(1990)。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50] 蔡惠靜(2011)。從服務品質與知覺風險觀點探討合購價值對滿意度之影響-以傳統合購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51] 蔡璧如、陳冠利(2011)。促銷與通路之組合對消費者知覺價值的影響。管理 研究學報。11(1)。131-155。

[52] 戴瑋(2010)。知覺風險、知覺價值、消費者社會心理因素與其網路團購意願 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53] 簡皓祐(2014)。資訊品質對訊息來源可信度及網路口碑傳播之探討-以美食部 落格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54] 魏宏霖(2009)。主購者特質、群購訊息與群購特性對 Internet 線上集群購物 之購物意向相關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英文部分

[1]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pp. 173-181). New York: Holt.

[2] Arndt, J. (1967). 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3), 291-295.

[3]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

[4] Anand, K. S., & Aron, R. (2003). 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Management Science, 49(11), 1546-1562.

[5] Alaszewski, A. (2003). Risk, trust & health. Health, Risk & Society, 5(3), 235-239.

[6] Blau, P. M. (1964). Exchange & power in social lif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7]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7(6), 1191.

[8] Baier, A. (1986). Trust & Antitrust. Ethics, 96(2), 231-260.

[9] Bone, P. F. (1995). Word-of-mouth effects on short-term & long-term product judgm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2(3), 213-223.

[10] Buttle, F. A. (1998). Word of mouth: understanding & managing referral marketing.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6(3), 241-254.

[11] Bettman, J. R., Luce, M. F., & Payne, J. W. (1998). Constructive consumer choice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3), 187-217.

[12] Cattell, R. 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 Social Psychology, 38(4), 476.

[13]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 factual study [14]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92). 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6), 653-665.

[15] Cropanzano, R., & Mitchell, M. S. (2005).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6), 874-900.

[16] Chiu, C. M., Huang, H. Y., & Yen, C. H. (2010). Antecedents of trust in online auction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 9(2), 148-159.

[17] Chathoth, P. K., Mak, B., Sim, J., Jauhari, V., & Manaktola, K. (2011).

Assessing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ross cultu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S & Indian full service hot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0(2), 233-242.

[18] Chang, E. C., & Tseng, Y. F. (2013). Research note: E-store image, perceived value & perceived risk.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6(7), 864-870.

[19] Deci, E. L. (1980).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termination. Free Press.

[20] Doney, P. M., & Cannon, J. P.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51.

[21] Duhan, D. F., Johnson, S. D., Wilcox, J. B., & Harrell, G. D. (1997). Influences on consumer use of word-of-mouth recommendation sourc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4), 283-295.

[22] Dodge, J. (1999). Two Web Sites let consumers join forces for lower prices.Wall Street Journal, 20, B-1.

[23] Datta, P. R., Chowdhury, D. N., & Chakraborty, B. R. (2005). Viral marketing:

new form of word-of-mouth through internet. The business review, 3(2), 69-75.

[24] Emerson, R. M. (1962).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7(1), 31-41.

[25] Emerson, R. M. (1976).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 335-362.

[26] Emerson, R. M.(1981).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7] Eysenck, H. J. (1990). Genetic &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thre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8(1), 245-261.

[28]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s, intention, &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 research. Massachussets: Addison-Wesley.

[29] Fishbein, M., & Ajzen, I (1980). Underst&ing attitudes &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ur.

[30] Feick, L. F., & Price, L. L. (1987). The market maven: A diffuser of marketplace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1(1), 83-97.

[31] Gelb, B., & Johnson, M. (1994).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causes &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15(3), 54-58.

[32] Gefen, D. (2000). E-commerce: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 trust. Omega, 28(6), 725-737.

[33] Gefen, D. Ridings, C. M.,. & Arinze, B. (2002).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1(3), 271-295.

[34] Gefen, D., Rao, V. S., & Tractinsky, N. (2003, January).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rust, risk & their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need for clarifications. InSystem Sciences,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10-pp). IEEE.

[35] Gefen, D., Karahanna, E., & Straub, D. W. (2003). Trust &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MIS quarterly, 27(1), 51-90.

[36] Godes, D., & Mayzlin, D. (2004). Using online conversations to study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science, 23(4), 545-560.

[37] Goldsmith, R. E., & Horowitz, D. (2006). Measuring motivations for online opinion seeking.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6(2), 2-14.

[38]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39] Homans,G. 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Harcour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40] Holmes, J. H., & Lett, J. D. (1977). Product sampling & word of mouth.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7(5), 35-40.

[40] Holmes, J. H., & Lett, J. D. (1977). Product sampling & word of mouth.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7(5),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