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的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僅探討局部性的變項與性別平等認知的關係,未能做全盤性的衡 量研究,希望未來有心於此能做更深入的研究。

因受到時間及地理的限制,未充分推及其他學校和縣市,為求研究結果 能更發揮整體之效果,故今後可將研究範圍擴大,能擴及至外縣市,使樣本 學校數增加,讓樣本更具代表性。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軸,對於性別平等議題的質性研究,並未深入探 討,將來可更進一步加入晤談、行動或教師講述,以呈現多元且不同研究方 式,再加以更客觀的陳述性別平等觀念。

94

參考文獻

1. 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 色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題體檢:兩性觀」,台灣教授協會 印行。

3.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

5.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智勝文化。

6.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

7.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教育學刊,

第15 期,第 1-34 頁。

8. 林淑華、林俊瑩(2002),「『兩性教育機會均等性』的探討與展望」,學校 行政雙月刊,第18 期,第 66-74 頁。

9. 洪久賢(2000),「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專業發展個案分析研究」,師大 學報:教育類,第45 卷,第 2 期,第 37-53 頁。

10.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 查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段葉忠(2003),「影響顧客選擇旅行社決策因素之探討」,臺北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2.高志芳(2004),「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心理出版社。

14.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偏見之分析」,國民教 育,第38 卷,第 1 期,第 7-20 頁。

15.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 育季刊,第7 期,第 87-96 頁。

16.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 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17.郭維欣(2004),「國民小學實施兩性平等教育活動方案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教育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http://www.gender.edu.tw/doc/法令

95

政策/性別平等教育法.doc

19.教育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

http://www.gender.edu.tw/01/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 20.教育部(2004),「國內外兩性平等教育法規彙編」,

http://www.gender.edu.tw/doc/法令政策/國內外兩性平等教育法規彙編.doc 21.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心理出版社。

22.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在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第 61-79 頁,性林文化。

23.陳信峰(2003),「學生兩性平等觀念之調查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24.陳玫君(2002),「兩性平權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兩性平權態 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25.陳盛賢(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性別平等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6.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華泰書局。

27.張玉芬(2002),「性別平等成長團體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張 (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 季刊,第7 期,第 17-23 頁。

29.張鈺佩(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0.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 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葉惠鳳(2002),「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 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葉明芬(2001),「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 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黃明娟(2001),「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需求評估與教學方案成效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34.黃慧真譯,Sally W. Olds&Diane E. Papalia 原著(1992),「發展心理學」,

桂冠。

35.黃政傑(1988),「教育理想的追求」,心理出版社。

36.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錄於黃政傑多元社會課程取向,

96

第81-96 頁,師大書苑。

37.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 季刊,第3 期,第 25-38 頁。

38.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圖書。

39.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40.歐用生(1985),「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 學報,第12 卷,第 91-125 頁。

41.蔡宛純(2003),「兩性平等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2.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 實務」,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3.蔡培村、余嬪(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輯於邁 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 中心:高雄市。

44.劉仲冬(1996),「邁向兩性更平等的機會」,輯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 社會,心理出版社。

45.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揚智文化。

46.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 相關因素之研究」,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7.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

第48 期,第 50-57 頁。

48.謝臥龍(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反思」,高市文教,第 64 期,第 38-48 頁。

49.謝臥龍(1999),「各級學校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邁向二 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5-211 頁,高雄醫學 院:高雄。

50.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 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第7 卷,第 1 期,第 57-80 頁。

51.鍾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2.蘇芊玲(1998),「婦女人權運動之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

97

究雙月刊,第65 期,第 32-42 頁。

53.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女書。

54. Beal, C. R., and Lockhart, M. E. (1989), “The Effect of Proper Name and Appearance Change on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Gender Constan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Vol. 12, pp.195-205.

55.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56. Bhogle, S., and Seethalakshim, R. (1992),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in Indian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Indian Academy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18, pp.49-56.

57. Bitters, Barbara A. and Foxwell Susan (1993), Wisconsin Model for Sex Equity in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ulleti No. 93374. ED358372.

Wisconsin: Wisconsin University.

58.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Vol. 16, pp.297-334.

59. Corey, G.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60. Eaton, W., O., and Von Bargen, D. (1981),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Gender Understand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Vol. 52, pp.1020-1027.

61. Gray, Susan Webster (2004), “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Gender-Equity Factors in NCAA Division I-A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from 2001-2003,”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62. Havighurst Robert J. (1978), Development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Wiley, Horgan, Dianne D.

63. Harvey, G., and Nobel, E. (1985),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for Achieving Sex Equality through Education, In Klein, S. S. (Eds.),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ality Through Education (pp.17-28),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4. Havery G. and Hergert L. F. (1986),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in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Vol. 25, No. 4, pp.290-299.

65.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98

66.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aychometrika, Vol.

39, pp.31-36.

67. Klein, Susan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8. Kanzari, Kristin (2004), Perspectives from Lslam and Science on Gender and Knowledge,Universitetet I Bergen (Norway).

69. Levisi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70. Linn, Marcia C. and Peterson, Anne C. (1985), Facts ND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ex Differences, In Klein, Susan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53-77,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1. Lips, H. M. (199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ex and Gender, In sex and gender: An introduction (pp.37-71),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72. Measor, Lynda and Sikes, Pat (1993), Gender and Schools, New York: Cassell.

73. Nash, M. A. (1991), “Changing Roles of Men and Women: Educating for Equity in The Workplace,” Curriculum Guid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9410).

74. Slaby, R. G., and Frey, K. S. (1975),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Vol. 46, pp.849-856.

75. Sadker, M. P. and Sadker, D. M. (1982), Teachers, Schools, and Society, Lnd ed, NY: McGraw-Hill.

76. Sadker, M. P. and Sadker, D. M. (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NY: Longman.

77. Streitmatter, J. (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Every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78.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79. Tavris, C. and Offir, C. (1977), The Longest War---Sex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80. Tomazic, Rocco Guy (2004), Racial and Gender Equity in High School Navy Junior ROTC units,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99

Brunswick.

81. Wehren, A., and de Lisi, R. (1983),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Understanding: Judgments and Explan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Vol. 54, pp.1568-1578.

100

附錄 附 錄一 一

性 性 別 別 平 平 等 等 教 教 育 育 法 法 施 施 行 行 細 細 則 則 草 草 案 案 總 總 說 說 明 明

「性別平等教育法」 (以下簡稱本法)於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 日公布施行,爰依第三十七條「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 定之。」規定,擬具「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 ,共計二十 五條,其要點如次:

一、明定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定義。 (草案第二條)

二、明定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 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可能發生之情 形。 (草案第三條)

三、明定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和職場之性侵害或性騷擾 事件,因對象不同,其依循法規及處理方式亦有所不同。

(草案第四條)

四、明定教育部、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及學校擬定年度實施 計畫之相關事宜。 (草案第五條)

五、明定教育部、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應進行督導考核之相 關事宜。 (草案第六條)

六、明定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教學、評量及相關問題 研究發展之內容。 (草案第七條)

七、明定諮詢服務之內容。 (草案第八條)

八、明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性別平等意識之 定義。 (草案第九條及第十條)

九、明定有關教育部、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及學校處理有關

業務之專人置用。 (草案第十一條)

101

十、明定學校建立安全校園空間之事宜。 (草案第十二條)

十一、明定公告周知之內容。(草案第十三條)

十二、明定基於歷史傳統及特定教育目標之定義。(草案第 十四條)

十三、明定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並提供必要之協助。

(草案第十五條)

十四、明定本法第十六條所稱之考績委員會、申訴評議委員 會及教師評審委員會限縮解釋為僅為校級而言。(草案 第十六條)

十五、明定為提昇教師和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設計性別平等 相關課程。(草案第十七條至第十八條)

十六、明定性別平等教育原則,包括教材編寫、審查及選用 之相關內容。 (草案第十九條)

十七、明定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之內容。(草案第二十條)

十八、明定有關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之防治,細則未規定者,

依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辦理。 (草案第二十一 條)

十九、明定成立調查小組成員應符合之條件,明定具有性侵 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專業素養之專家學者之資格認定,

明定雙方當事人之權力差距之定義。(草案第二十二條)

二十、明定報告之內容。 (草案第二十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