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i

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

學生:湛雅喬 指導教授:李堯賢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現況,同時分析不同變項因 素的高職學生在性別平等認知上的差異情形,目的在探討日、夜校學生於不 同的生活背景、環境是否會影響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程度。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立苗栗高商日、夜校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

(N=1323),從學生之個人、學校、家庭及環境之不同變項因素中切入,實 施問卷調查以『機會上的平等』、『家居生活上的平等』、『權利義務上的平等』、

『生理上的平等』及『心理上的平等』分為五個層面,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 料,以SPSS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學制的學生,高職日校學生在整體上,與夜校學生相較之下,日校 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皆高於夜校學生。

二﹒不同性別的學生,於整體上男生的得分較女生低,表示女生對性別平等 認知程度較男生為高。

三﹒升學意願方面,畢業後要繼續升學的學生於整體上得分高於不繼續升學 的學生,表示要繼續升學的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不繼續升學的學 生為高。

四﹒年齡大小,在整體上皆是16 歲以下(含 16 歲)的年齡層得分最高,表 示在高職階段年齡愈小的學生相較年齡大的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 佳。

五﹒生長的地方,在整體上住在都會區的學生得分較非都會區的學生為高,

表示居住在都會區的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高。

(6)

ii

六﹒社會工作經驗上,無工作經驗的學生於整體上得分高於有工作經驗的學 生,表示無工作經驗的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為 高。

七﹒家庭背景上,雙親家庭的學生於整體上得分高於單親家庭的學生,表示 雙親家庭的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單親家庭的學生為高。

八﹒父母管教方式,於整體上以尊重方式的得分較其他管教方式為高,表示 父母以尊重方式管教的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程度較佳。

關鍵詞:性別、性別平等、性別平等教育、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7)

iii

Gender-equity awarenes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 : Ya-Chiao Chan Advisor : Dr. Yao-Hsien Lee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gender-equity awarenes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analyzing the variances of different

variables of gender-equity awareness. The objective is to discuss how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environments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students will affect the intensities of gender-equity awareness of them.

We adopt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on part-time and full-time students (N=1323) in National Miaoli Senior Commercial Vocational School under different factors of students including personal, educational,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statistic analysis, we consider five aspects which include (1) Opportunity equity, (2) Family life equity, (3)Right and obligation equity, (4) Physiology equity, and (5) Mental equity. With respect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 use SPSS software in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below:

1. Different academic systems – Full-time students hav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than that of part-time students in general.

2. Different gender – Boys’ score in average is lower than that of girls’, which means female students have higher gender-equity awareness than that of male ones.

3. Willing to be educated – Students who will to take furt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have higher score in average than those who don’t. The higher score he(she) gets, th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he(she) has.

4. Age – In general, students under 16 (16 is included) get highest scores in

(8)

iv

average. Besides, during the high school period, the younger the students have higher gender awareness than the older students.

5. Place of growth – Students who live in big cities hav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than that of those students who live rural area.

6. Social experience – Students without working experiences get higher score in average than that those without working experiences. The higher score he(she) gets, th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he(she) has.

7. Family background – Students who live with both parents have higher scores of the factor of family life than those who live with a single parent. The higher score he(she) gets, th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he(she) has.

8. Parent education style –Students under democracy education style have the highest score on the opportunity and family life equity. The higher score he(she) gets, the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he(she) has.

keywords: gender, gender equity,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sex-role stereotype

(9)

v

誌 謝

一本論文的完成,除了本身堅忍的毅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師益友的 指導、匡正,乃能臻於有成、止於至善。培育人才是教育的至高目標,良心 又是教育的最高宗旨,高職學生以所學的技術為社會服務,如果有正確的「性 別平等」認知,在就業服務的同時,自然就能夠尊重其他性別的同事或朋友,

進而使社會更加融合,這是撰寫本論文的首要目的,能夠順利的完成,要感 謝的人太多,尤其是國立苗栗高商的程校長為山、李輔導主任玲玲、 主任 文習等人的鼎力支持,田教官傳德大力協助;以及中華大學的論文指導教授 李博士堯賢,口試委員朱博士宗緯、徐博士政義及陳老師棟樑等人的玉成。

伴隨著這些長官及恩師,接受教誨、指導,如坐春風,在坐擁皋比的同時,

滿懷感激之心,願他們都能更上層樓,身體健康,闔家平安;在論文草創之 階,承蒙中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黃主任素惠、林老師鑫琪、台北大學邱老師 祖賢、台中技術學院朱老師瑞國等前輩、曾南均學長、同窗吳葉沼同學等的 切磋、指正,一併誌謝;另表弟連威翔亦惠我良多,謹申謝忱,總之,一句 真誠的話語──謝謝大家,謝謝。

湛雅喬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94 年 6 月 30 日

(10)

vi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誌 謝... v

目 錄... vi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動機... 4

1.2 研究目的………..5

1.3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性別平等的定義 ... 8

2.2 刻板的性別印象 ...11

2.2.1 隱而不見 ... 13

2.2.2 不合事實 ... 14

2.2.3 刻板印象………..14

(11)

vii

2.2.4 零碎孤立……….14

2.2.5 偏頗性別……….14

2.2.6 偏狹失衡……….14

2.3 青春期的自我認定………14

2.4 性知識的瞭解認定與追求………16

2.5 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與重要性………17

2.6 國內外相關研究………18

2.6.1 性別平等教育法……….18

2.6.2 聯合國──「消弭對女性歧視之公約」……….21

2.6.3 澳洲性別歧視法……….21

2.6.4 英國性別歧視法……….22

2.6.5 美國的性別歧視法規……….22

2.7 國內外相關論文研究………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8

3.1 研究架構………28

3.2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29

3.2.1 待答問題……….29

3.2.2 研究假設……….29

3.3 研究工具編制………30

3.3.1 基本資料……….31

(12)

viii

3.3.2 學生性別平等認知之問卷……….31

3.4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33

3.4.1 預試研究樣本……….33

3.4.2 正式樣本……….38

3.5 資料處理與分析………39

3.5.1 描述性統計分析……….39

3.5.2 T-檢定……….39

3.5.3 變異數分析……….39

3.5.4 因素分析……….40

3.5.5 信度分析……….40

3.5.6 效度分析……….40

3.5.6.1 內容效度………..41

3.5.6.2 效標相關效度………..41

3.5.6.3 建構效度………..41

3.6 研究範圍和限制………....41

3.6.1 研究範圍……….41

3.6.1.1 研究樣本………..41

3.6.1.2 研究主題………..41

3.6.2 研究限制……….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43

(13)

ix

4.1 問卷資料分析………....43

4.1.1 受訪者基本資料……….43

4.2 信度與效度分析………45

4.2.1 信度分析……….46

4.2.2 效度分析……….46

4.3 因素分析………46

4.3.1 因素一:女性人格特質……….49

4.3.2 因素二:男女生原型特質……….49

4.3.3 因素三:男性人格特質……….49

4.3.4 因素四:男性反向特質……….50

4.3.5 因素五:中性化特質……….50

4.3.6 因素六:職業角色刻板特質……….51

4.4 T-檢定………51

4.4.1 在五個層面因素上……….51

4.4.2 心理上的層面因素……….57

4.5 變異數分析………63

4.5.1 在五個層面因素上……….63

4.5.2 心理上的層面因素……….68

4.6 驗證研究假設………72

4.6.1 機會上的平等……….72

(14)

x

4.6.2 家居生活上的平等……….73

4.6.3 權利義務上的平等……….74

4.6.4 生理上的平等……….76

4.6.5 心理上的平等……….77

4.6.6 女性人格特質……….78

4.6.7 男女生原型特質……….79

4.6.8 男性人格特質……….81

4.6.9 男性反向特質……….82

4.6.10 中性化特質………...83

4.6.11 職業角色刻板特質………...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9

5.1 研究結論………89

5.2 建議………91

5.2.1 課程設計方面……….91

5.2.2 家長方面……….91

5.2.3 教師的責任方面……….92

5.2.4 教育行政機關方面……….92

5.3 未來研究的建議………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100

(15)

xi

附錄二………..113

(16)

xii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7

圖2.1 生物性別與心理社會性別之差異... 17

圖2.2 經由教育來促進兩性平等的策略與階段………20

圖3.1 本研究之觀念性研究架構圖………29

圖3.2 有效問卷人數統計圖………39

(17)

xiii

表目錄

表2.1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 23

表3.1 問卷正、反向題整理表... 30

表3.2 問卷五個層面題號與題目整理表………32

表3.3 預試問卷各層面之信度分析………33

表3.4 性別平等問卷預試分析結果:各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34

表3.5 性別平等問卷預試分析結果………36

表3.6 正式問卷概況表………38

表4.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彙整表………43

表4.2 正式問卷各層面之信度分析………46

表4.3 心理上的平等-特徵值、解釋變異量及累積解釋變異量………47

表4.4 問卷因素分析題號與題目整理表………48

表4.5 女性人格特質因素結構表………49

表4.6 男女生原型特質因素結構表………49

表4.7 男性人格特質因素結構表………50

表4.8 男性反向特質因素結構表………50

表4.9 中性化特質因素結構表………51

表4.10 職業角色刻板特質因素結構表………..51

表4.11 受測者學制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2

(18)

xiv

表4.12 受測者性別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2

表4.13 受測者升學意願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3

表4.14 受測者生長環境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4

表4.15 受測者社會工作經驗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5

表4.16 受測者家庭背景與五個層面因素之檢定………..56

表4.17 受測者學制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57

表4.18 受測者性別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58

表4.19 受測者升學意願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59

表4.20 受測者生長環境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60

表4.21 受測者社會工作經驗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61

表4.22 受測者家庭背景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檢定………..62

表4.23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五個層面因素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表………..63

表4.24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五個層面因素之各項得分之比較表………..64

表4.25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五個層面因素之 Scheffe 法交叉矩陣表………....65

表4.26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五個層面因素各分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表………..66

表4.27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五個層面因素之各項得分之比較表………..67

表4.28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五個層面因素之 Scheffe 法交叉矩陣表..………..68

表4.29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摘要表…..69

(19)

xv

表4.30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各項得分之比較表………..69 表4.31 受測者不同年齡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 Scheffe 法交叉矩陣表..…..70 表4.32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摘要表…..70 表4.33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各項得分之比較表………..71 表4.34 受測者父母管教與心理上的層面因素之 Scheffe 法交叉矩陣表..…..72 表4.35 高職學生對性別平等認知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87

(20)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1 研究背景

近十幾年來,國內外婦女自主意識漸次提昇,對於兩性「性別平等」的 訴求口號,高入雲霄,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基於厚植性別平等教育資 源,建立無性別歧視的教育環境,以實現兩性平等為教育目標,遂於民國93 年12 月 7 日提出「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19】,並明定性別地位實 質平等之定義(草案第二條);明定「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教學、評量 及相關問題研究發展之內容。」(草案第七條)而高職生在整個學校學習領域 中,是屬於「承上啟下」之階段,屬於人格未定的階段,他們對於性別平等 的認知及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瞭解,都屬於懵懂的階段,事實上高職教育原 本的目的在求一技之長,使學生能於畢業後藉所學之專長,謀一適合己學之 工作;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現今之教育氛圍,普遍認為高職生在各 方面都較低劣,不堪造就,更有部分教育工作人員,鄙視高職生,導致某些 高職生自甘墮落,不求上進。事實上,這些孩子的本性跟一般所謂的明星高 中的學生,並沒有什麼不同,由於社會整體的認知,教育偏狹的導向,導致 這些孩子有了些偏差的行為,其中在兩性平等上的觀念,性別的差異歧視上,

影響頗大。因此,如果有良善的教育主題及適用的教學策略,將有助於導正 這一類的錯亂現象。進而,如果能研擬出一套適合高職學生的兩性平等教育 教學方案,同時又能進行實施教學之研究,使高職學生能夠對自己本身的心 理及生理上的狀態,充分掌握與瞭解,讓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性別平等教 育的目標以及性別平等教育上兩性差異的現象等,都能夠朝向正確的方向發 展,使兩性之間能夠達到真正的平等,進而使家庭和樂、社會和善、國家和 諧、世界和平。

而隨著女性個人情慾的解放及身心發展的探索,自我意識的提昇及對自 我身心的主宰力控制調適等方面的受到重視,追求基本人權的保障及財產擁 有的保障逐漸蔚為風潮,如以美國為例,在十八世紀中葉就已經有了兩性應 該平等視之的呼聲,從西元1848 年追求基本人權的保障及投票權的尊重開 始,逐漸擴展到受教育的權力,個人財產權的擁有等項目上,在眾人的齊心

(21)

2

努力之下,各項女性的基本人權不斷的在提昇。女性無論在政治上及工作就 業上所面對的不平等待遇,隨著婦女受教育比率的普遍,知覺意識提昇,在 爭取平等權益的呼聲之下,更加突顯而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

有鑑於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以

「第二性」描述女性所受到的歧視,是居於次等的地位,女性居於「次等」

的地位,不是天生如此的,而是後天環境所造成的。Kate Miller 則提出「性 即政治」的主張,這個理論的基礎,就是從權力的角度去思維私人生活和親 密關係【53】。

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究竟是先天所造成的,抑或是後天所形成的,女 性在各方面的表現未必比男性遜色,生理上的差異是由生物進化理論演變而 來的或者是由社會的價值觀所構成的,這些種種的結果,已經引起各界廣泛 的討論,例如:心理分析認同理論、社會生物理論、社會建構理論、認知發 展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性別基模理論等六大理論,都是從各種角度方向來 分析探討男性與女性在性別上發展出的差異現象【71】。男女兩性雙方都期望 能藉此項理論的研究,尋求一個真理來支持自己的立場,男性希望能維持既 有的身分與地位,而女性則企求扭轉長久以來所屈居的不平等劣勢。

其實,兩性平等的落實必須依賴於整體社會共識的建立,兩性平等的訴 求,絕不是在要求女性享有特殊待遇或特有權利,而是希望能藉由兩性權力 平等的提倡,追求兩性身心潛能的充分發揮及兩性自我的完全提昇實現。因 此,從事能對整體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教育工作者,勢必要擔負起社會價值 觀的重新建立,積極追求兩性平等信念共識生根的重要使命。

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 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第一百五十三條亦規定:「婦女和兒童從 事勞動者,應按其年齡及身體狀態,予以特別之保護。」第一百五十六條則 規定:「國家為奠定民族生存發展之基礎,應保護母性,並實施婦女、兒童福 利政策。」而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六項亦特別指出:「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 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從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來看,兩性平等本來就是受到國家所保障的基本人 權,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以今日國內社會各階層而言,一方面受到傳統 父權思維的影響,二方面由於東方女性較為保守,因此,民主化及婦女爭取

(22)

3

性別平等運動的發展過程較為遲緩,兩性平等並未能在實質上獲得應有的重 視及關懷。緣於此,兩性平等是目前亟待努力的教育目標之一,而兩性平等 教育必定成為教育制度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由於傳統性別的偏見深植於人心,迫使女性有時必須自願選擇或放棄某 些工作或非自願的被雇主拒絕從事於某些工作,造成職業上的性別區隔及就 業機會的性別不平等;在家庭方面,生「子」情結仍然困擾著大部分的家庭,

父母從子女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有意無意之間對男女生表現出不同的 期待,常常自覺或不自覺的在子女身上複製出社會刻板化的性別角色,而在 家事的分工上,也大多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口號之上,沒有能夠落 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在學校行政之上,國小低年級的老師幾乎全都是女性教 師,行政及訓導、高年級的老師則大部分是由男老師擔任,而在教材方面,

也都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意識型態,都在強調以男性為主的父性家庭傳承。目 前國內兩性不平等的現狀雖然漸有改善;但是,仍然未能臻於完善,尤其無 性別偏見的校園環境亟待建立,亟需從教育著手,以更具體的行動推動兩性 平等社會的共識成形,並且能夠落實在實際的生活之中。因此,兩性平等教 育課程的研發,以及兩性平等教學成效的研究,實在有其時代的重要性。

臺灣本土的婦女運動於聯合報副刊發表了「傳統的男女社會角色」後於 焉開展;之後,又發表了「兩性社會的風嚮」,同時提出了「新女性主義」的 理念、口號,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接踵而來的是各個婦運團體的努力,鍥 而不捨的精神,諸如:單身條款、懷孕條款的廢除,育嬰假等措施的實施,

多項不利於女性的條款、法規,都逐一的取消或廢除,對於男女兩性平等的 實踐,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尤其,更讓人振奮的是,在婦女新知基金會的 努力催生下,經過漫長的十二年的審議,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了「兩性工作 平等法」;同時,自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八日起正式實施。此外,民法親屬篇對 於夫妻財產制的不合理規定,也歷經婦女團體積極努力的奔走,推動了十一 年後,亦已經立法院於民國九十一年元月四日三讀通過,這項法案的通過,

可使夫妻雙方居處於弱勢的一方獲得較多的保障。在眾人的努力下,相信在 不久的將來,能夠使兩性平等,真正的落實,而不只是空有口號【24】。

高職教育是技術專精教育,學生的來源本來就較高中生來得複雜,但是,

這些學生卻會關係到社會安定秩序的建立,國內的教育,這十多年來,幾乎 將整體的資源都投注在大專教育之上,高職生相對成為「弱勢」的一環,乏

(23)

4

人照料,例如:民國七十八年在清華大學成立了兩性與社會研究室,民國八 十年在高雄醫學院又成立了兩性研究中心,民國八十四年在中央大學也成立 了性別研究室,這些知名大學,雖然也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各種關於兩性平 等的期刊或論文,同時,舉辦各項研討會,在諸多的論文當中,所探討的主 題清一色都是談論到教師及大學生對於兩性關係的看法及態度,對於高職學 生的部分,大多是略而不談,如:「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 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42】,又如:「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 性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46】,又如:「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 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10】,再如:「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 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51】,又如:「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平權態度 關係之研究」【3】,又如:「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 之研究」【39】以上多篇學術性論文,都忽略了高職生的性別角色及態度。事 實上,高職生在性別的角色及態度上與一般教師的認知,及大學生的認同是 迥然不同的,高職生正處於Erickson 自我認同亦或角色混淆的關鍵期【59】,

如何透過教育發展適當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平權觀念影響他(她)們的一生甚 鉅。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高職生為主角,透過全面性的分析性別角色 的發展、人生的閱歷,對性別的認知及態度,期許為經,以當今社會文化中 刻板的兩性不平等現象為緯,鉤勒出高職生對於性別平等態度的正確意識,

務期使性別平等的意識能向下紮根,甚而向上開花結果,則幸甚之矣!

1.1.2 研究動機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這就說明了兩性之間原本就應協 力齊心共創理想,共擔責任。人生而有男女之別,這應是指「性別」(gender)

方面的差異而言,其他:如能力(Ability)、智慧(Intelligence)、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s)等,原本就沒有孰優孰劣之問題存在,只是在傳統世俗文化的傳 承下,男女的性別差異就有顯著的優劣高低之分了,尤其在封建父權的東方 社會更加明顯,如婦女應服從「三從四德」之教條,及男性優於女性的有「三 妻四妾」、「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至聖先師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是故,一言以 蔽之,就是把女性「物化」了。

從孩童時代開始,父母親在購買書籍玩具時,會有明顯的差異,給男孩 買的大多是科學益智類的書刊,卻給女孩買芭比娃娃,從小就認定了男女生

(24)

5

的發展是不同的,女生的工作就應該是相夫教子,是柔弱的,是須要被保護 照顧的;而男生就是保護者,是未來國家的棟樑,成大功、立大業是男人的 責任。在學校教育上亦有明顯的性別差異,譬如:女生就須要學護理、烹飪 等柔性的課程,而男生則學科技、建築等等陽剛性的課程;在多元的社會中 亦復如此,例如:男性普遍被認定領導統御較強,管理效果較佳;更有甚者,

在國民小學的課本有這樣的教育內容:「爸爸在沙發上悠閒的喝茶看報紙,媽 媽卻在掃地,整理家務」,從小學時代,我們就認定了男人對家事是可以不用 操心、操勞的,家事都是女人應該做的,忽視或者埋沒女性對於國家建設、

道德重整、社會發展的各種貢獻,甚至在各行各業默默耕耘工作的女性,在 教科書中都沒有代表出現,這種孤立女性的貢獻,顯示出女性不是主流歷史、

文學、科學或其他各種文明活動的一部份,久而久之,就使得女性的地位逐 漸邊緣化,這些的偏差教育及作為,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中,

為了消除性別上的歧視,對性別不平等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別隔離現象,教育 部遂於民國八十六年頒布了「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其目的就是讓兩性均 能處於平等的基礎上,不會因為生理、心理或社會文化之價值差異而使不同 性別的學生受到潛能發展的限制,並期望藉此方案的實施,能建立一個具有 公平正義、互相尊重的安樂祥和的社會。

本研究的主旨方向,是要瞭解高職學生在性別平等上的需求與認知,探 討處於年輕體壯性別觀念漸趨成熟的高職生對兩性性別平等的看法,在推動 性別平等教育時,須瞭解青少年本身的性別意識,以及早已存在的性別刻板 印象或是對性別平等教育的需求與知覺程度。

國內的學者專家,在性別平等的教育研究方面,大多偏重於如何規劃兩 性性別平等的課程目標、課程內涵的研究與探討,以及設計出師生互動的性 別偏見等研究【14、37、49】,同時,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態度或認知調 查等項也大多只偏重在國中、國小的教師身上【46、29、30、10】,對於以高 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高職學生對兩性性別平等上的認知意識,仍付之闕 如;因此,本研究乃以國立苗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日、夜間部的學生為研究 對象,筆者以為高職生所代表的性別平等意識,無論在程度上及意義上的認 知,都遠較國中及國小學生來得熟稔與正確,實有其研究與探討之必要。

1.2 研究目的

(25)

6

目的根源於動機,動機決定著目的,鑑於清晰的研究動機,本次研究的 目的主要有下列四項:

一、比較不同背景、性別學生之性別平等觀念。

二、檢視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在性別觀念上的差異,並探就差異原因。

三、檢視個體、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性別平等觀念之差異。

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內高職實施性別平等課程的參考。

1.3 研究流程

在相關文獻中得知,關於男、女兩性之間的議題,已有多位學者論述。

本研究亦針對性別平等認知部份加以闡明,因此,本研究先確立研究方向,

及進行相關文獻蒐集並加以瞭解,再建立研究架構,爾後針對當前學生兩性 關係之面向現況研析,經由問卷設計與調查回收統計資料,及建立研究假設 與設計實施,透過資料處理與分析檢測其在性別平等主題上得出結果,再針 對其問題提出結論與建議,詳細研究流程如圖1.1:

(26)

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問題與目的

訂定研究方向

確定研究題目

蒐集相關資料

問卷設計 研究設計

問卷調查與回收 研究假設驗證

資料處理與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建立研究假設

相關文獻探討

圖1.1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27)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性別平等的定義

本次研究的重心,在於針對「性別平等」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一些不合 理現象的探討及規劃出性別平等教育方案的設計與成效,故須先擬訂出性別 平等的定義,以做為一切理論的基礎:何謂性(sex)?何謂性別(gender)?

這二者之間,本來就是迥然不同的;「性」指的是天生生理上的不同;而「性 別」則是後天由社會所造成的【72】。

「性」指的是男性或女性之間最基本的生理差異,譬如:生殖器官及生 殖能力方面的不同,當然,也包括諸如:身高、第二性特徵等生理上的差別。

而對於兩性之間由於基因的差異,對認知可能產生的影響,目前尚未有很明 確的證據,仍然只限於一種推測的理論而已【70、72】。在男女兩性生理方面,

青春期前的男性與女性,除了生殖器官有所差異以外,身體其他部分的差異 則是非常小的,而女性在青春期的發展上是比男性早約兩年左右,最後的結 果則是無論在身高或體重上,男性都比女性來得高、大;至於其他生理上的 發展,大略而言諸如:聲音上男性比女性來得低沉,女性沒有喉結,男性臉 部的體毛較多且密的生理現象【70】。

性別則是指男性與女性之間除了上述生理上的種種差異以外的所有的不 同,是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行為的模式,是在特別的社會歷史情境中成為一 個男人或女人的社會特徵,例如:男人在領導統御上通常比女性強,女性較 易感情用事,優柔寡斷,這些推論與遺傳基因相比較,環境因素對男性與女 性的影響比較明顯,譬如:相信女生數理能力較差的教師,可能不會鼓勵女 生就讀數理科系,而相信自己女兒數學較差的父母,可能也不會像對兒子一 樣協助或者鼓勵女兒學習數學【70、72】。

性別平等教育就是人權教育,也可以說是道德的教育,更可以說是人文 的教育;它是現階段教育改革的一環,它的目標在使男女兩性之間彼此有愛,

能夠創造出宇宙繼起的生命,使男女兩性之間彼此能夠互相敬重,建立倫理 的基礎,使男女兩性能夠實現自我,能夠相輔相成,致力於資源的開發與利 用。當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漸漸萌芽生根之時,社會也漸漸地從根深柢固的

(28)

9

性別觀念中甦醒過來,不斷的嚴厲檢視我們教育的入學機會、教育結果,以 及整個的教育歷程中,仍然能夠發現到存有許多不合理、不合時宜、不平等 的現象,有心人士及教育界先進開始去探索與研討不同的途徑與不同的策 略,力求改革務實。然而,有些走的是危險途徑,有些走的是死胡同,部分 路途則雲深不知處,到底應該如何才能促進真正的性別平等教育,是需要家 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努力才是【7】。

有些人把「性別平等」的理念,看成是「男女無別」的機會均等,以打 破「男女有別」的封建社會思想與行為要求;更有些人把「性別平等」,視為

「男女的競爭」或「男女兩性的戰爭」機會均等主義。其實,男女兩性原本 就是天造地設,一陰一陽的組合,這本來就是自然之道,原本就不應有「男 尊女卑」的觀念,男女兩性之間,原本就應該相輔相成、互相扶持、互相吸 引、互相喜悅;一味強調爭取男女機會均等為男女之間的戰爭為人類最長久 的戰爭(The longest war)【79】,實在是非常不妥的比喻,若性別男女成為敵 人,且起戰爭,為了求勝,必須對敵人殘酷,必須攻打敵人,殲滅敵人,那 麼,人類的命運又將如何呢?因此,為了追求男女兩性真正的平等,應該力 求男女兩性性別真正的平等。

Linn&Peterson【70】曾指出性別平等的定義,係尋求兩性在社會及個人 的成就和經濟上報酬的平等,意即不因性別的不同,均可自由選擇學校及工 作,而不會受到社會的非難,個人的潛能能夠獲得充分的發展以及需要的滿 足。Walby 則認為性別平等教育在於致力改變原有社會在家事生產、工作就 業、政治暴力、性及社會文化制度等方面,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情形【44】。

Bitters&Foxwell【57】認定性別平等的定義是:希望從以性別產生的偏好中 釋放,讓男女發展其在家庭及其在職場上所需要的技術,並符合個人的興趣 和能力去發展,共同建立兩性之間夥伴的關係,促進共同合作的能力,建立 滿意及穩定的家庭關係,擴展職業機會,減少性別偏見及兩性角色之刻板化 與性別歧視現象。Klein【67】以為性別平等的宗旨在於:性別平等要建立在 倫理道德以及人性尊嚴上,能夠跳脫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並且積極發展個 人潛能,互相尊重,消弭性別偏見、歧視與衝突,營造出兩性和諧共享的社 會。

國內學者蘇芊玲【52】認為性別平等在於破除以生物觀點論斷及誇大兩 性性別差異的謬誤,並進而檢視後天社會文化所長期建構出的性別刻板印象

(29)

10

以及性別歧視,藉由後天教育的多方努力,積極匡正偏頗的性別文化,協助 個人省思內在已內化而不自覺的性別偏見,培養平等尊重他人的能力,並進 而檢討及改變不合時宜的文化觀念、社會制度及法令依據,營造出沒有性別 歧視的社會制度及教育環境。

謝臥龍【48】則認為性別平等的定義,在於能夠清楚的認知到兩性在生 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異同,並解構自我內在性別歧視之意識與迷思,進而 建構出兩性適性發展與相互尊重的新文化。

蔡培村與余嬪【43】指出性別平等的意義,就是要消除不因性別的不同 而有差別的待遇或受到不當的限制與歧視(差異的平等);男女皆有平等機 會,去開發潛能、選擇適性發展、追求自我實現(機會的平等);突破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創造兩性和諧的環境,能夠建立互尊、互重、互諒、互信的和 諧社會(人文的平等)。

「性別」不是決定於生理,而是一個人內化的性別特質與表現在外的性 別化行為(或性別角色)。因此,「性別」不只兩種,而是多種。換句話說,

一個人可以擁有一個以上的性別化取向與不同的性別化行為,而各種性別化 取向與性別行為都只是暫時性的性別特質,沒有高低之分。簡言之,性別平 等是指:「各性別的權利、義務、責任與機會一律均等,而且各性別間應該相 互尊重」【21】。

所謂「性別平等」,其精神即在由最根本性別歧視進行剖析,如何能建立 一個人人被尊重,個個能發展的體制,自立立人,自尊尊人,自愛愛人的大 社會環境,使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身心健康,以兩性性別平等為基礎,學會 尊重不同族群、階層、年齡的歧異,這也符合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極力推廣的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e)的目的,使教育達到真正全人發展【28】。

「平等」的內涵應包括「共通」與「多元」,而非一味地強調兩性相同對 待的平等;在多元文化與後現代強調「主體」與「尊重差異」的思潮中,性 別教育推動者或許可以不同的視窗正視兩性性別差異。過於躁進和偏激的女 性主義論者,以女性至上來對抗父權知識的思維,反倒是值得我們檢討與深 思的;思考「女性主義教學」的可行性,設計以女性的觀點發展利於她們的 教學方式與教材,而非一味地反對「差別待遇」【8】。

(30)

11

「性別平等」的內涵,應使受教者在學習歷程中檢視並解構自我潛在之 性別歧視意識與迷思,認知兩性在心理、生理及社會層面的異同,而性別平 等所涵蓋的範圍與議題是多元面貌的,必須與生活環節緊密結合,才能建構 出兩性適性發展與相互尊重的新文化【36、49、15】。

「性別平等」係指兩性之一切權利義務──包括人權、生存權、財產權、

受教權,及社會地位、社會參與等,同等獲得尊重與保障。性別平等地位的 建立是一持續性與長遠性的全民運動,須依恃社會各層面與多元化的管道來 協力推動,其中「教育」更被視為是推動性別平等最經濟且最有效的方法

【63】。它是一種生活經驗傳習與專業知能學習的歷程,因此,性別平等教育 乃是未來教育改革,促進兩性平權的重點工作之下【13】。

所謂「平等」包括「均等」(equality)與「公平」(equity)之義。均等 的「均」可解釋為「均一」;「等」是「相等」;「公平」則是相當、公正、正 義、公道不偏。「均一」是同質;「相等」是等量,所以均等是「同質」或「等 量」,不是性質相同,就是數量相等。「公平」(equity)是指:

1.「相當」是相稱,是合乎自然法則。

2.「公正」是程序無瑕疵,沒有人為的歧視,不因人為因素而加以歧視。

3.「正義」是合道德的善,合社會最大的效益,藉智慧的善意運用,於個人、

社會帶來最大的結果。

4.「公道不偏」是在當事人及相關的人感受,覺得相稱,不會生不平之鳴。

【7】

綜合以上之敘述,性別平等的理念就是在打破傳統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 印象及性別偏見,讓男女都能適性發展,不限於性別,皆能達到自我潛能的 充分發揮,並完成自我的實現。也就是說性別平等的意義就在消弭性別偏見、

歧視與衝突,營造兩性和諧社會,並追求兩性身心潛能的充分發揮及兩性自 我的完全實現,當面臨選擇時,決定的因素不再是個人的性別,而是個人的 興趣及能力。

2.2 刻板的性別印象

提倡兩性平等的主要目的,是在打破男性與女性長久以來錯誤的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增加兩性的自覺,讓生物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優越不再,

(31)

12

社會上的性別(social gender)趨於公平,每個人都有正確的兩性性別平等的 態度,進而能促進兩性之間的互信,不受限於自己的性別角色【73】。

兩性性別平等的目的,是在使男女雙方都能夠站在公平的立足上發展潛 能,不會受到心理、生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經由教育 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原則下,

共同建立和諧的多元社會。因此,兩性平等教育應該是能夠讓受教育者在學 習的歷程中,檢視並解釋自我潛在的性別歧視意識與迷思,認知兩性生理、

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異同,建構在兩性適性發展與相互尊重的新文化之上【9】。 刻板的性別印象(stereotypes of sex)是指我們對某一種人或事或物所形 成的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雖然,有時候也能夠幫助我們快速的分類與了解;

但是,也很容易造成我們僵化的認知,而忽略了彼此的差異性。Basow【55】

認為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指對男女兩性以彼此的特質加以簡單地分類。陳皎眉

【22】則提出人們對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與特質的一套,固定 且刻板的印象看法,就是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Shaffer【78】則認為性別的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根植於內心深處的認知系統,用來解釋卻常常曲解男女兩 性的行為模式。李卓夫【3】提出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意義為:社會以及個人 以性別角色為最初的分類基礎,而對兩性所應該擁有的特質、特徵、行為及 規範的穩定看法。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好動,女人文靜」等性別 平等的錯誤概念,即是性別刻板化印象。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得到一 個結論,那就是;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就是人們依循著兩性的生理及文化 差異,透過社會化的結果,產生對男、女兩性過度概括化與僵硬化根源柢固 的刻板印象。

人在剛出生時,是沒有「我」的概念,更遑論有「性別」的概念。人到 底如何知道不同性別的存在,又如何知道自己的性別?自我性別如何確立?

Kohlberg【65】沿襲著 Piaget 的看法,認為自我性別確立的過程是認知發展 的結果,並將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一、性別認定階段(gender identity)

與二、性別恆定階段(gender constancy)。「性別認定階段」出現在二歲到三 歲之間,此時的兒童能夠很正確的說出自己與他人的性別。「性別恆定階段」

則出現在六歲至七歲之間,這時的兒童已明顯具有物體保留的觀念,知道性 別是無法被改變的。Wehren&de Lisi【81】的研究,進一步擴展了 Kohlberg

【65】的看法。他們認為:在性別恆定階段之前,應先出現「性別穩定階段」,

(32)

13

也就是在Kohlberg【65】所提出的二階段理論之中,再加上「性別穩定階段」,

亦即是:一、性別認定階段;二、性別穩定階段;三、性別恆定階段。而且,

「性別穩定階段」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由「性別不穩定」階段,再經由「性 別假穩定」階段,進而到「性別真穩定」階段。Beal 與 Lockhart【54】的研 究更進一步擴展了Wehren 與 de Lisi【81】的看法,他們認為:從「性別穩 定階段」到「性別恆定階段」之間,應該還有一個過渡階段,也就是說,自 我性別確立是經過四階段的,即是:「性別認定階段」到「性別穩定階段」到

「性別過渡階段」到「性別恆定階段」。譬如:未達「性別恆定階段」的兒童,

容易受到外表與名字的誘導,而對性別產生誤解。

Eaton&Von Bargen 提出:自我性別確立的過程分為四個時期:一、是標 示期(labeling)──兒童知道自己被標示為女孩或男孩,然後學會標示別人 為男孩或女孩;二、是穩定期(stability)──兒童知道性別不會因為時間不 同而有所改變;三、是動機期(motive)──兒童了解到性別是無法被改變,

即使他想改變也沒有辦法;四、是恆定期(constancy)──兒童了解到改變 一個人外表、衣服、活動等,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別【60】。而Slaby&Frey 則認為性別自我確定的過程只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性別認定階段;二、是 性別穩定階段;三、是性別恆定階段【74】。同時,Bhogle&Seethala kshim

【56】也提出與 Slaby&Frey【74】相同的三階段性別自我確定過程理論。

國內外教科書中充滿著父權至上意識形態的支配色彩,兩性性別不平等 的現象,比比皆是;Streitmatter【77】及 Sadker&Sadker【75、76】都曾歸納 出教科書中的兩性性別偏見以致影響性別機會的不平等,綜合而言其二人的 主張,可歸納出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的類型有六項:

2.2.1 隱而不見(invisibility)

隱而不見是指無視於女性在各種人生舞台上出現的頻率及其重要性,刻 意將女性隱匿於幕後,使教科書少有成功的女性,無論在各單元或附件或圖 片或內容中,女性出現的比例遠不及男性出現的頻繁,歐用生、黃政傑、李 元貞等國內學者,在檢視各級學制教科書中,男女出現的比例相當懸殊,而 教改會(1996)對國民小學社會科十二冊的課本中內容的分析結果,竟然男 性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比例高達98%,而女性只有出現 2%的比例【40、35、2】

(33)

14

2.2.2 不合事實(unreality)

不合事實乃指教科書中對於具有社會意義的議題或對於社會經驗生活的 描繪敘述不切實際,膚淺且簡略以致使男性普遍對女性存有歧視與偏見,男 性因教科書中的誤導,而得到不正確的認知,此種偏見深值於內心,已成牢 固而不可破,更使社會中亦充滿以男性為主的大沙文主義。

2.2.3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刻板印象是指從小由家庭、學校、文化差異所接收到對男女性別不平等 的認知,這些認知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功能上的需求而有所改變,永久採 取固定的認知,譬如:男性擔任主管,女性只能擔任秘書之職;男性是醫生,

女性是護士;檢察官、警官均是男性,女性永遠只能任副手。

2.2.4 零碎孤立(fragmentation / isolation)

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女性事蹟或女性的文化常常與整體的內容不相融洽,

往往以突兀的方式出現在書中較不重要的章節之中,幾乎是成了零碎孤立的 現象。

2.2.5 偏頗性別(biased-sex)

教科書中常常使用性別偏頗的語言,大部分的用詞都以男性代表全稱,

如mankind、man、chairman,中文都以「他」、「他們」代表第三人稱的男女,

而「她」、「她們」卻不能。教科書中到處都顯示出男主管女副主管的描寫。

2.2.6 偏狹失衡(unbalance bias)

教科書中當論及某些觀點或史實時,對於不同族群、不同性別、不同文 化背景等,常偏重其一,而對於其他族群或性別未能做平衡的報導,使學子 未能得悉全盤之真象,此即為失衡偏狹之項。例如:各種史書中大都以男性 為君臨天下之描述,而對上古社會本屬母系社會之事實,卻隻字未題;又如:

對於在科學的領域上,大凡有貢獻或卓絕發明者的記載或敘述,仍然集中在 男性之上,對於女性科學家往往略過不提【7】。

2.3 青春期的自我認定

(34)

15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均為十六至十八、九歲的高職學生,依心理學大師 Buhler 依據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之次序,提出了人類的五個發展階段理論──

分別為:(一)十五歲以前屬「兒童期」;(二)十五歲至二十五歲屬「青春期」

或「成年前期」;(三)二十五歲至五十歲屬「成年期」與「中年期」;(四)

六十七歲或七十歲屬「老年期」。依據Buhler 大師的分段理論,高職學生正 好處於人生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青春期」或「成年前期」,而人類能主 宰自己的生活,具有發展自己本身的能力,是經由選擇、創造、自我實現、

價值判斷等方式,以健康且正面的方法完成發展,在這段期間的高職生,首 次清楚的瞭解生活是自己的,會開始主動分析自己發展至今的經驗,同時會 注意到自己的潛力發展和自我需求【34】。

Levinsin 亦曾針對人類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分類:他將成人的發展過程 分為四個階段──(一)十七歲以下為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二)十七歲到二 十二歲為早成年轉換期;而高職生正是處於此「早成年轉換期」的階段,正 在學習成人生活的形態、種類和各種生存於社會的知識、技巧及能力,他們 正在為脫離父母、家庭的保護、檢束及心理上獲得完全的獨立而做準備、整 理,在這段時期的青少年是更須要社會的關懷及體諒,不應該動輒於苛責、

辱罵,使其能以尊嚴之方式適應社會,進而迎合社會,最終服務社會【69】。

Havighurst 的理論任務發展,將十六歲至二十三歲的青少年歸類為晚青 少年期及青年期,在這個年齡階層的青少年,正學習著如何完成情緒上的控 制,以及準備結婚生子,過著傳統家居生活的心理調適,選擇自己喜愛又能 發展的工作,完成社會傳統道德體系的發展任務【62】。

Erikson 則提出人生八個發展的階段,其中十二歲到二十歲為青春期,屬 於人生發展的第五個階段,這種階段理論,是他從社會文化的觀點而做的分 類依據,以為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而發展出不同的類 別,每一個人的成長階段都會有來自不同的道德、輿論、社會等方面的壓力,

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危機,而正處於青春期的高職生,正在學習如何認定自己、

辨識自我的階段,青澀年齡的他們,能夠認定人生的方向,就能夠界定自己;

能夠知道人生的意義就能夠完成自我的辨識。如果對自己不了解,迷惑了人 生的大方向,自然就不能扮演各種角色,承擔各項任務,自然就很容易產生 角色混亂的危機【34】。

(35)

16

基於上述各家的理論與解釋,正足以說明高職的學生處於十六歲至十 八、九歲之間,他們一方面要完成自我獨立前的準備,適應社會各項的生活 規範、學習各種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又要積極的投入、學習成人世界的處 事原則及生活態度,發展出認同社會、認同自我的道德體系。

2.4 性知識的瞭解認定與追求

(一)黃德祥教授以為介於十六歲到十八歲處於高職階段的青少年,從 接納自己的身體及外貌,表現出適宜的性別角色行為,到(二)與同年齡男 女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到(三)情緒獨立的發展,不再依附於父母或其他 的人,到(四)追求經濟上的獨立,相信自己能夠自食其力,到(五)選擇 與準備職業,嘗試進入工作的世界,到(六)發展符合社會的期望認知技能 與概念,到(七)瞭解並努力表現出負責的行為,到(八)為未來的婚姻與 家庭做準備,到(九)建立價值的體系,以符合現實世界的需求等九項的發 展階段任務,依上項的分類,可以看出「獨立與兩性互動的學習階段」佔了 極大的部份【38】。

Havighurst 則從社會的期望、個人行為的發展及教育的需求等觀點,認 定人生中的發展階段每一段都有關鍵期的存在,能夠學習完成各個階段發展 的任務,才能夠順利的繼續渡過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高職生雖處於青澀的 青春階段,但憑著自我在性別上的認定,努力扮演好個人性別上的角色,尊 重而且平等的對待同性及異性,自然能夠順利的走向下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62】。

Erikson 以為青少年時期身心的發展是在追求自我的認定,這其中包括了 性別的認同、意識型態的認同、職業的認同等等,隨著思考能力的成熟發展,

青少年很自然的會去思考將來自己在成人社會中所居處的位置及所扮演的角 色,同時確立自己的性別,並學習分辨性別角色的不同行為,達成性別認定 的發展趨勢【34】。

在各種不同的性別化取向中,中性化的性別取向者同時具有男性特質與 女性特質,能夠隨著情境的改變,彈性地表現適當的「情境性別」,在適應上 可能比其他性別取向者來得更好。如圖2.1。

中性化取向者在自尊、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人際吸引比其他性別化取

(36)

17

向者較佳;中性化取向者比非中性化取向者的因應策略更佳更具正面性、性 吸引力、幸福感與自我概念,在人際互動中,給對方的壓力較少【21】。

圖2.1 生物性別與心理社會性別之差異 資料來源:【21】

2.5 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與重要性

性別平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提出「社會建構」才是造成男女表現 與發展最大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破除社會對性別平等的刻板印象及迷惑,

必須修改不合時宜的社會制度及法令規章,更進一步的使學習者能檢視自己 可能潛在的歧視現象,從而改善此項缺失走向正常化。進而能夠破除此種不 正當的性別不平等,甚而歧視的「社會建構」,改變與修正性別平等的認知與 行為。由於社會的形成本來就是有男女性別不同的事實;只是,很可惜的,

過去各項制度的製訂過程都往往只考慮到男性的立場,只有男性可以參與,

由於製定制度與法令者,常常以「想當然耳」的論點來評論女性,使性別不 平等的現象,更形嚴重,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不斷強化過去對性別不平 等錯誤印象的詮釋,傳遞已經完全與現行社會秩序及認知背道而馳的古裝連 續劇,類似此等缺失,確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因此,假若大家都能夠重視

「性別平等」教育,以此為基礎,大家也才能學會彼此互相尊重不同的族群、

不同的性別、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文化差異的歧視,這也正符

固著的 性別角色

性別刻板 化印象

刻板化 性別行為 加強

心理社會 性別

(依據生理特徵、文 化與環境之要求)

性別化傾向 性別化行為

改變性別化行 為,以適應情境 豐富、加強或修正

情境改變

生物性別

(依據生理特 徵)

(37)

18

合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極力推廣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e)的目的,使教 育朝向真正「全人」發展。

因此,目前雖然有關「性教育」的推動已經有十多年了,但以「性別平 等」為出發點的討論則付之闕如,因為不當的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觀念已經 根深柢固,想要在短時間完全改變,事實上,是有些困難所在;近年來,性 別平等教育已經成為各級學校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教師的性別意識 覺醒並未臻於理想,自然教材內容仍然空洞。事實上,「性別平等」教育是結 合「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解讀」兩部分的概念,其最後的目的在於增進 人際關係的知能,減低並消除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所謂的人際 關係的意涵則有:了解人性的本質與內涵、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意義、提 供互相了解與溝通技能的訓練;對於性別角色意涵的解讀則是:傳統性別角 色社會的歷程與影響、解讀性別角色再社會化的策略。所謂「性別平等」,其 精神即在由最根本性別歧視進行剖析,如何建立一個人人都被尊重,個個都 能夠發展的體制,自立而後立人,自尊而後尊人,自愛而後愛人的大社會環 境,使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身心健康【28】。

2.6 國內外相關研究

2.6.1 性別平等教育法

政府為了能夠將「性別平等」的觀念,變為徹底的實踐,遂於民國93 年6 月 23 日以華總一義字第 09300117611 號令公布施行了「性別平等教育 法」,內文中第一條即開宗明義的指出:「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 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 本法。」而依「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草案」【19】第二條規定:「性別地 位實質平等,係指任何人不分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

應受到相同的對待;若有受到不平等對待者,應積極提供資源及機會等協助,

以確保其地位之平等並維護其人格尊嚴。」

「性別平等教育法」對各項名詞的解釋亦清晰明確:在第二條中有云:

一、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二、學校──指公私立各級學校。三、性侵害──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所稱性侵害犯罪之行為。四、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

(38)

19

害之程度者: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 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以性 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 益之條件者。五、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指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之一方 為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者【18】。

促進性別平等,教育應積極扮演橋樑的角色,藉由教育以促進兩性平等 的策略與階段:如圖2.2。經由教育以推動「兩性平等」的策略,是能以教育 的特性,在潛移默化之中促成兩性的平等,在落實這種觀念與作為,最主要 的工作是教育者必須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認同,從重視此類議題開始,進 而達成共識,整合資源、擬定計劃全力完成。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宏觀的「兩 性平等」意念,教育指導者亦應確保重視性別公允的學校資源分配的合理化,

這些都應由雙方密切配合,避免不必要的反彈與抗拒,從而能建立共識,通 力合作,促成「兩性平等」的重要指標。謝臥龍曾主張在學校與行政單位的 體制內設置性別平等委員會,旨在防治校園性別歧視、性別偏見與性別隔離,

進而評估教育資源、環境、教材、課程與教學策略是否性別平等,而研發出 性別平等的教育措施【47】。

(39)

20

策略確認 與實施的 制度化

策略確認與 實施的補強

評估

策略的實施

解決的策略

確定資源

確定推展 的障礙

制訂性別 平等的目標

確定性別 平等的議題

制度化階段實施階段初期階段

策略上的抉擇策略上的抉擇

圖2.2 經由教育來促進兩性平等的策略與階段 資料來源:【64】

(40)

21

2.6.2 聯合國──「消弭對女性歧視之公約」

聯合國公約有關性別平等教育之規定亦列於「消弭對女性歧視之公約」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的第三篇第十條(Part Ⅲ,Article 10)中,條文內容規定如下:

各國應當採取適當的方法,基於男女平等的原則,消弭對女性的歧視並 確保他們與男性在教育上享有同等的權力──

一、無論在鄉村或城市地區的學前教育、一般教育、技術專業教育、高 等技術教育以及所有的職業訓練中,確保男女的生涯和職業輔導、學習途徑 及各類文憑取得擁有相同條件。

二、男女生有參與相同課程、相同考試、相同水準資格之教職員以及學 校場所和設備的平等權力。

三、在所有層次、所有形式的教育中,並藉由鼓勵男女合校和其他能幫 助達成目標的教育方式,消弭任何形式的男女刻板概念,特別是重新修訂教 科書、學校計畫及教學方式。

四、男女生有相同的機會獲得獎學金及其他研究獎勵。

五、男女生有相同的機會進入繼續教育的計劃,包含成人和識字計劃,

特別是那些致力於儘早減少男女之間的任何教育鴻溝之計劃。

六、減少女性學生的輟學率,並為提早離校的未成年女性組織計劃。

七、男女有相同的機會參與運動及體育課。

八、男女有相同的機會獲得特定教育之計劃的資訊,以協助確保健康和 家庭的福利,包含家庭計劃的訊息和諮詢。

2.6.3 澳洲性別歧視法(Sex Discrimination Act 1984)

澳洲的性別歧視法是關於「以性別、婚姻狀態、懷孕、懷孕的潛在性

(potential pregnancy)或家庭責任為基礎的歧視,亦包含性騷擾之歧視的問

(41)

22

題。」亦即是「要儘可能的認知到在工作、貸款、教育、物品設備和服務的 提供、土地的分配、社團活動和聯邦法律及計劃的管理上,禁止以性別、婚 姻狀態、懷孕、懷孕的潛在性或家庭責任為基礎對人們的歧視。確保每一位 個體在法律之前與之下都是平等的,並有權力獲得法律平等的保護及利益,

免於以性別、婚姻狀態、懷孕、懷孕的潛在性為基礎的歧視。」

2.6.4 英國性別歧視法(Sex Discrimination Act 1975)

英國的性別歧視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點出對於性別歧視的兩大定義:分 別為「直接的歧視」和「非直接的歧視」二項。

直接的性別歧視:就是指當某人基於性別、相較於男性,在對待女性時,

給予較不利的待遇,則屬於直接的歧視。而非直接的性別歧視,是指對兩性 在形式上的待遇可能是平等的,但實質上對於某一性別是歧視的。所謂非直 接的歧視是指某人設下一些條件或要求,而女性必須要達成這些條件或要 求,以符合資格,獲得一些利益或避免一些損失。這些條件和要求必須要符 合:一、對男性和女性有相同的規定或要求。二、女性要符合或達成這些規 定或要求的機會,與男性相較之下,要小很多。三、如果女性無法符合這些 要求或規定時,會造成損失。四、設下這些規定或要求的人,無法提出具體 的理由解釋,這些要求與符合者的性別是沒有關係的。

2.6.5 美國的性別歧視法規

一、「美國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Title Ⅸ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其目的主要在消極的禁止教育中各項的歧視行為,包含招生與招募、計劃活 動的參與、獎學金的提供、住宅設備的供給、課程的參與、輔導及測驗材料 的提供、就業輔導等。

二、美國的女性教育平等法則規定以積極的意圖透過系統性的獎勵與補 助,協助各項促進兩性平等的課程與活動的實施,包含確保女性有進入高品 質教育計劃的途徑;研究和發展促進兩性平等的課程與教學策略,與地方層 級合作促進兩性性別平等,使女性與女孩都能達成教育上的卓越、高教育成 就並且能夠完全的參與。

三、禁止性別歧視:在美國,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其性別,而受到排擠,

(42)

23

無法參與聯邦補助的教育計劃或活動,或者被拒絕從中獲利與遭受歧視。【20】

2.7 國內外相關論文研究

性別平等教育在教育部及各界的積極推動下,近年來各院校研究所及相 關單位發表了相當多探討此類專題的論文,茲列表整理說明如下:

表2.1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 研究

對象

年度 主題 作者 內容

國小 2002 性別平等成長 團體對國小兒 童輔導效果之 研究。

張玉芬【27】 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 測)的實驗設計。國小五 年即為研究對象,採性別 平等成長團體課程可降低 實驗組成員之性別角色刻 板印象,並提升成員之自 我概念。

國小 2003 兩性平等教育 方案對國小學 童班級輔導效 果之研究

蔡宛純【41】 採二因子不相等組實驗組 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對國 小三年級學童進行研究,

發現:實驗組的女學童在 性態度量表上的立即性及 延宕性後測分數顯著高於 男學童。

國小 2003 性別平等班級 輔導方案對國 小五年級學生 之性別角色態 度及兩性相處 行為影響之研 究。

許雪芳【16】 採實驗研究法之統計控制 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 進行研究,發現性別教育 課程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兩 性相處行為具有立即性及 延宕性的輔導效果。

(43)

24

表2.1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續)

研究 對象

年度 主題 作者 內容

國小 2004 國民小學實施 兩性平等教育 活動方案之研 究

郭維欣【17】 採二因子不相等組實驗 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對 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研 究,發現:實驗組在兩性 平等教育態度量表上的 分數明顯高於控制組。

國小 2004 解構性別迷 思…國小性別 平等課程實踐 之行動研究。

高志芳【12】 以教室為個案,採用合作 行動研究法,透過觀察、

訪談文件分析的蒐集資 料方式,將性別議題融入 國小四年級綜合活動領 域課程,研究發現:個案 班級的學童再性別平等 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呈現 出性別迷思程度不一的 轉變。

國小 2004 性別平等教育 課程對國小一 年級學生性別 知識與性別角 色態度影響之 研究。

王敏如【1】 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採準 實驗研究法,接受性別平 等課程的學生,性別知識 與性別角色態度皆優於 未接受平等教育課程的 學生,不因性別的不同而 有差異,因家長社經地位 的不同在延宕學習後有 顯著的差異,高家庭社經 地位的學生性別知識的 認知程度與對性別角色 態度的正面看法皆優於 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

(44)

25

表2.1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續)

研究 對象

年度 主題 作者 內容

國中 2001 國民中學兩性 平等教育融入 式教學實施研 究—以家政科 為例

葉明芬【32】 以質化研究為主,輔以量 的方法,對國中一年級學 生進行個案研究,發現:

女生的自主意識覺醒顯 著,女生的性別偏見比男 生顯著。

國中 2002 高雄市國民中 學性別平等教 育評鑑指標之 建構研究。

陳盛賢【25】 運用模糊得懷術與修正 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評 鑑指標史的性別平等教 育評鑑指標的精確性提 高。

國中教 師

1998 影響國中教師 性別角色刻板 化態度與兩性 教育平等意識 相關因素之研 究。

賴友梅【46】 以問卷調查法對國中教 師進行研究,發現:男教 師仍然掌控學校行政事 權;教師教學態度仍深為 性別刻板角色所左右;教 師對於教職〞性別形象〞

的重視大過於〞專業能 力〞;中壯年教師不僅有 較明顯的性別偏見,他們 對兩性教育的態度也較 不平權。

高中職 2001 高中職學生兩 性平等教育需 求評估與教學 方案成效之研 究

黃明娟【33】 採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 法及實驗研究法,結果:

高中職兩性平等教育需 求獲得確認;兩性平等教 育教學實施結果對學生 兩性平等觀念及態度有 積極正向的成效。

(45)

26

表2.1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續)

研究 對象

年度 主題 作者 內容

高職 2002 大眾傳播媒體 性別訊息融入 性別平等教育 團體對青少年 性別平等觀念 與態度之研究

葉惠鳳【31】 以質性研究為主,採參與 觀察法與訪談法,對高職 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研 究,發現:能強化成員原 本正確之性別平等觀念 與態度,成員能發現並批 判大眾傳播媒體偏差之 性別訊息。

士官 學校

2004 美國海軍士官 學校學生對種 族與性別平等 之研究

Tomazic,Rocco Guy【80】

以問卷調查法對軍職學 生進行研究,發現:兩性 對平權的認知差異,是隨 著家庭環境成長、教育背 景,以及對宗教信仰的程 度,而影響個人的態度。

大學 (挪威, Bergen 大學)

2004 從依斯蘭教與 科學的觀點論 性別與知識

Kanzari,Kristin

【68】

以文獻分析法進行研 究,本論文歸納出:(1) 重現理論必定是任何實 際理論的中心。(2)依斯蘭 教信仰的系統,及科學方 法的資料與分析均支持 論點(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Text Structures, Rhetorical Functions and Language Items in Academic Texts.. Use of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 Content demands – Awareness tha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weather is different and we need to wear different clothes / also culture. impacts on the clothing

0 allow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to gain confidence and the skills of studying in English, allow time for students to get through the language barrier, by going through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Freely write an added part to the original motive, make sure your new part is of a different duration to the ostinato motive (say, more than two bars in length) so that they have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