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使用相關材料簡介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本文使用相關材料簡介

(一)韻書

與《字學集要》關係密切的韻書有三,一為《洪武正韻》,二為《韻學集成》,

三為《聲韻會通》。

《洪武正韻》共有 31 聲類、22 部、76 韻,對當時其他一些韻書、韻圖產生 了很大的影響力,這是無庸置疑的。《韻學集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凡 例〉曰:

元古二百六韻,《韻會》參《平水韻》併為一百七韻,《洪武正韻》析併 作七十六韻,如元支韻內「羈欹寄」,微韻內「機祈」等字,音同聲順,《正 韻》以清濁分之,本宜通用,不敢改也,但依《洪武正韻》定例。

楊耐思(1978:46)也說:

它的音韻系統完全按照《洪武正韻》編輯,計聲母 31 類,韻母 76 類(平、

上、去各 22 類,入 10 類),聲調 4 類。從漢語語音史的角度看,這部韻 書本身的價值是微乎其微的。12

既然自謂「本宜通用,不敢改也,但依《洪武正韻》定例」,也無怪乎楊耐思會 批評《韻學集成》從漢語語音史的角度而言是無甚價值的了。而《字學集要》在 韻部的安排上亦承襲《洪武正韻》和《韻學集成》的系統,就連反切用字也多半 雷同,這是前輩學者鮮少論及《字學集要》韻母特色的主要原因。不過聲母方面 已由 31 個改為 27 個,《字學集要》才因此稍稍突顯了自身的價值。

然而,如果以邏輯概念仔細推敲,《字學集要》在聲母減縮的前提之下,即 使仍按 22 部、76 韻的架構排列,應該還是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而這當中的 演變和沿革,也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文擬定從細處著手,確實掌握每一韻

12 林平和(1975:26-27)認為《韻學集成》的聲母為「七音三十六母」;高龍奎(2004:77)則 認為有 32 個聲母。

部、每一音節的收字情形,試圖還原《字學集要》的韻母系統,以擺脫舊有框架 之下給人的刻板印象。

關於王應電的《聲韻會通》,耿振生(1992a:202)說:

它在表現吳方言特點上做的很徹底,完全按照實際讀音來區別音類,不 受古韻、官韻的約束。

丁鋒(2001)曾對王應電《同文備考》(1540)作過相當完整而細膩的研究。《同 文備考》是一部字書,另附《聲韻會通》和《韻要粗釋》兩種獨立的音書,都是 出自一人之手的姊妹篇。13王應電為江蘇崑山人,他的著作即反映出強烈的吳語 語音特點,並與時代接近的《字學集要》有不少相似之處。趙蔭棠(1957:148)

就說:「從他(按:指《字學集要》)的二十七聲母看起來,不過比《聲韻會通》

少一疑母,其餘全相同。因此我很疑心這書是抄襲前書的。」不過本文卻認為,

音系上的相似不一定只有抄襲一種可能,反而正好說明了《聲韻會通》和《字學 集要》所描繪明代吳語語音特徵的真實性,往往能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此外,其他明、清時期相關的韻書和韻圖,如《南村輟耕錄》、趙撝謙《皇 極聲音文字通》(明初)、濮陽淶《元聲韻學大成》(1578)、葉秉敬《韻表》(1606)

以及吳繼仕《音聲紀元》(1611)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比較材料。

(二)吳語方言-紹興

毛曾、陶承學兩人籍貫均屬會稽,為今天浙江紹興一地。14耿振生(1992b:

356)說:「各個作者總是把他熟悉的方言作為著書的重要根據。」林慶勳師(2005:

91)也認為:

一個人受母語影響相當大,無論成長後在什麼方言地區發展,當他編輯 韻書或韻圖時,必然多少受到母語的制約。

13《同文備考》和《聲韻會通》均有 28 聲類、45 韻類。

14 今「紹興縣是由原會稽、山陰兩縣合併而成的,會稽居東,山陰居西。現在紹興城裡『東頭 埭』和『西頭埭』-東西兩部分的話有些不大的差別,是原會稽話和山陰話方音差異的遺跡。」

(王福堂 1959:81)

因此《字學集要》所反映的音系,很可能即與吳語紹興方言接近,本文以此觀點

表 2:現代紹興方言韻母表 來紹興方言的語音演變〉(2005)以及〈《The Ningpo Syllabary》所附百年前吳語 紹興方言字音〉(2006)兩篇文章。丁鋒(2006:66)歸納出 19 世紀末、20 世

7. 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2004)

至於非吳語地區的方言材料,則根據各家方言學的專論以及袁家驊《漢語方言概 要》(2001)一書為主。有了古代韻書和現代方言兩方面的對照和比較,《字學集 要》的音系就能描繪的更趨完整。

綜合本章的討論,可以了解到《字學集要》不論在漢語音韻史或方言史上的 認識都還不夠透徹,雖然注意到 27 助紐的聲母系統,卻忽略了韻母的價值。因 此希望能藉由本文的觀察研究,還原《字學集要》音系的真實面貌,重新定位《字 學集要》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