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Copied!
2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研究生:許煜青 撰 指導教授:林慶勳 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五 年 十一 月.

(2) 論文摘要. 明.毛曾、陶承學所輯《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1561)一書,原列有 27 條助 紐,並承襲《洪武正韻》 (1375)22 部、76 韻的架構。歷來的研究也因此多著重 在助紐字的討論,忽略了韻母的價值。本文首先掌握全書所有音節的收字情形, 找出聲母、韻母和中古音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根據反切上、下字的系聯結果整 理成音節表,作為研究的始點。其次,以編者籍貫地吳語紹興方言為基礎,結合 同時代、同性質相關韻書、韻圖的比較,建立《字學集要》音系為 28 聲類、40 韻類,進而構擬音值。 本文歸納《字學集要》聲母特點有:一、全濁聲母的保存;二、中古奉微合 流;三、中古莊系歸精系;四、中古從邪崇合流、船禪日合流;五、中古泥疑細 音合流、洪音對立;六、中古匣以云合流。韻母特點則有:一、開齊合撮四呼的 形成;二、合口、撮口韻的縮減;三、舌尖元音的產生;四、三個鼻音韻尾和塞 音韻尾的保存;五、中古江宕二攝合流、梗曾二攝合流等。這些現象,再加上《字 學集要》內部個別音節的歸併情況,或能符合現代吳語方言的語音特徵,或能說 明吳語方言語音歷史的演變過程。然而即使此書包含不少方音的成分,但在某些 方面仍受《洪武正韻》極深的影響,屬於複合音系。. 關鍵詞:字學集要、洪武正韻、紹興方言、吳語、近代音.

(3) 目. 第一章. 次. 緒 論………………………………………………………... 1. 第一節 《字學集要》研究概況…………………………………………….. 3. 第二節 《字學集要》音註體例…………………………………………….. 7. 第三節. 本文使用相關材料簡介………………………………………….... 11. (一)韻書……………………………………………………………………………... 11. (二)吳語方言-紹興………………………………………………………………... 12.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16. 第一節. 前 言……………………………………………………………….. 16. (一)凡例……………………………………………………………………………... 16. (二)歸字原則………………………………………………………………………... 17. 第二節. 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 19. 1 茲子四/2 知禮計…………………………………………………………….……... 20. 3 胡古故……………………………………………………………………….……... 27. 4 於呂據……………………………………………………………………….……... 30. 5 何可臥……………………………………………………………………….……... 33. 6-1 加下駕/6-2 瓜瓦化………………………………………………………..……... 36. 7 遮野夜……………………………………………………………………….……... 41. 第三節. 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 44. 8 回委對……………………………………………………………………….……... 45. 9-1 來亥代/9-2 皆買懈/9-3 乖柺怪………………………………………………….. 48. 10 招了弔…………………………………………………………………………….. 55. 11-1 刀老到/11-2 交巧教…………………………………………………………….. 57. -I-.

(4) 12-1 侯口候/12-2 尤九救……………………………………………………..……... 第四節. 62. 陽聲韻尾韻母—舌尖鼻音韻尾(附舌尖塞音韻尾)……………..... 67. 13-1 延典甸列/13-2 淵遠願月………………………………………………..……... 68. 14-1 閑簡晏八/14-2 還睆患滑………………………………………………..……... 72. 15-1 寒旱幹葛/15-2 官管玩活………………………………………………..……... 77. 16-1 痕很恨麧/16-2 人忍刃質/16-3 昆本困沒/16-4 云吻運勿…………………….. 82. 第五節. 陽聲韻尾韻母—舌根鼻音韻尾(附舌根塞音韻尾)……………..... 92. 17-1 容勇用玉/17-2 紅孔貢六………………………………………………..……... 93. 18-1 郎朗浪各/18-2 良兩亮約/18-3 光廣桄郭……………………………….……... 98. 19-1 庚等鄧格/19-2 京郢正歷/19-3 觥礦橫獲/19-4 營迥詠狊……………………. 104. 第六節. 陽聲韻尾韻母—雙唇鼻音韻尾(附雙唇塞音韻尾)…………….... 114. 20 廉檢念恊…………………………………………………………………………. 115 21-1 含感紺合/21-2 咸減陷洽………………………………………………..…….. 118 22 林錦禁入…………………………………………………………………………. 123. 第七節. 小 結………………………………………………………………. 126. 第三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的聲母……………………………... 128. 第一節 《字學集要》聲母概述……………………………………………. 128 (一)《字學集要.切字要法》27 助紐……………………………………………... 128 (二)《字學集要》28 聲母及其特點綜述…………………………………………... 132 (三)《字學集要》反切上字用字表……………………………………………….... 134. 第二節. 全濁聲母的保存…………………………………………………... 138. (一)保留中古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母………………………………….. 139 (二)清濁聲母相混現象…………………………………………………………….. 140 (三)濁塞音和濁塞擦音聲母不送氣……………………………………………….. 142. 第三節. 中古精章知莊四系的分合……………………………….……….. 145. (一)中古莊系歸精系……………………………………………………………….. 146 (二)中古從邪崇合流、船禪日合流……………………………………………….. 148 (三)《字學集要》「之」系聲母的擬音…………………………………………….. 150 - II -.

(5) 第四節. 其他聲母的分合…………………………………………………... 152. (一)中古奉微合流、匣以云合流………………………………………………….. 152 (二)中古泥疑細音合流、洪音對立……………………………………………….. 155. 第四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的韻母……………………………... 158. 第一節 《字學集要》韻母概述……………………………………………. 158 (一) 《字學集要》與《洪武正韻》 、 《韻學集成》的韻部關係………………….… 158 (二)《字學集要》40 韻類及其特點綜述…………………………………………... 161. 第二節. 四呼的形成與分佈………………………………………………... 164. (一)開齊合撮四呼的形成………………………………………………………….. 164 (二)合口、撮口韻字的縮減……………………………………………………….. 166. 第三節. 舌尖元音的產生…………………………………………………... 170. (一)「支紙寘」韻與「齊薺嚌」韻的合併……………………………………….... 170 (二)[ï]韻的產生…………………………………………………………………….. 172. 第四節. 陽聲韻尾和入聲韻尾的討論……………………………….…….. 175. (一)[-m]、[-n]、[-N]和[-p]、[-t]、[-k]的保存……………………………………. 175 (二)唇音聲母中[-m]混入[-n]的傾向………………………………………….…… 176 (三)中古江攝字與宕攝唐韻開口字合流………………………………………….. 178 (四)中古梗曾二攝合流…………………………………………………………….. 179. 第五節 《字學集要》韻母擬音……………………………………………. 180 (一)擬音原則……………………………………………………………………….. 180 (二)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 181 (三)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 185 (四)陽聲韻尾韻母—舌尖鼻音韻尾(附舌尖塞音韻尾)…………………………… 188 (五)陽聲韻尾韻母—舌根鼻音韻尾(附舌根塞音韻尾)…………………………… 191 (六)陽聲韻尾韻母—雙唇鼻音韻尾(附雙唇塞音韻尾)…………………………… 193 (七)《字學集要》韻母擬音總表………………………………………………….... 194. - III -.

(6) 第五章. 結 論………………………………………………………... 198. 第一節 《字學集要》聲韻調總整理………………………………………. 198 (一)《字學集要》28 聲母…………………………………………………………... 199 (二)《字學集要》40 韻類…………………………………………………………... 202 (三)《字學集要》的聲調………………………………………………………….... 205. 第二節 《字學集要》的價值………………………………………………. 205 (一)《字學集要》所體現的吳語特徵…………………………………………….... 205 (二)《字學集要》的性質………………………………………………………….... 207. 參考書目……………………………………………………………..... - IV -. 209.

(7) 第一章. 第一章. 緒 論. 緒 論. 明.毛曾、陶承學輯《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以下簡稱《字學集要》) (1561), 共收有 12,000 餘字。書前有陶承學於萬曆二年(1574)所作的〈序〉 ,交代了成 書經過:1 學曩在南臺,按行吳中,得韻學一編。愛其四聲貫穿,類總相屬,下有. 註釋,多本《說文》 ,不詳撰者名氏。覽而歎曰: 「豈即徐、李撰述之遺耶? 雖傳之百世可也。」顧簡篇脫遺,字畫舛譌,漫漶未裁,將復淪沒,慨然 惜之。及守新安,嘗延致同邑儒者毛君曾處,師席與之,涉獵理藪,采摭 藝林,揚搉異同,芟繁剔冗。蓋自嘉靖丙辰[1556]迄辛酉[1561],始獲成 編。2 序文之後為〈總目〉 ,載有全書韻部和聲母的總綱。韻部方面,以「元亨利 貞」分成四卷,共 22 部、76 韻: 第一卷 東董凍篤/支紙寘/齊薺嚌/魚語御/模姥暮 第二卷. 灰賄誨/皆解戒/真軫震質/寒旱翰曷/山汕訕殺. 第三卷. 先銑霰屑/蕭篠嘯/高杲誥/歌哿箇/瓜寡卦/嗟姐借/陽養漾藥. 第四卷. 庚梗更格/尤有宥/侵寢沁緝/覃禫䵩沓/鹽琰豔葉. 可見韻目的領字和安排,與《洪武正韻》 (1375)大同而小異。3聲母方面,則列 有〈切字要法〉27 條助紐,分別為:影「因煙」 、日「人然」 、心「新鮮」 、從「‫ڄ‬ 涎」 、泥「迎妍」 、來「零連」 、清「清千」 、幫「賔邊」 、見「經堅」 、喻「勻緣」、 照「征氊」 、滂「娉偏」 、定「亭田」 、澄「澄廛」 、並「平便」 、勤「擎虔」 、溪「輕 1.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今存世者有萬曆二年(1574)周恪校正本、天啟五年(1625)朱錦重刊 本,本文所依據的版本為前者。 2 所謂「徐、李撰述」即指南唐徐鍇(920-974)的《說文韻譜》和南宋李燾(1115-1184)的《說 文五音譜》。 3 《字學集要》與《洪武正韻》韻目的比較,參見表 14。 -1-.

(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牽」 、穿「稱川」 、端「丁顛」 、曉「興掀」 、精「精箋」 、明「明眠」 、審「聲羶」、 敷「分番」、奉「墳煩」、逸「刑賢」以及嘆「汀天」,代表 27 聲類。 各卷之首均附有〈目錄〉,取每一音節的領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方式 排列(有音無字則空白),與內文相互對應。如第一卷「東董凍篤」韻: 一東平董上凍去篤入. 二空平孔上控去酷入. 三翁平塕上瓮去屋入. 四烘平嗊上烘去熇入. … 卅二馮平奉上鳳去伏入. 這項體例其實是模仿自章黼的《韻學集成》 (1481),其〈凡例〉曰: 「每韻目錄 以領字之音逐一布定音切聲號。」即陶承學於〈序〉中所謂「四聲貫穿、類總相 屬」之意,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簡單的音節表。 第四卷最末還附錄〈詩學唐韻平聲〉 ,並以刊刻者周恪〈書字學集要後序〉作 結。4 編纂者毛曾生平不詳。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三十四則收有孫鑛所撰〈橋陶 公承學墓誌銘〉一文,可知陶承學(1518-1598)字子述,號泗橋,嘉靖 26 年進 士,授中書舍人,遷南京御史,出為徽州知府,歷河南布政使,官至南京禮部尚 書,年 81 卒,謚恭惠。文章最後敘述到「初居紹興府,後徙今居,在城東四十 里,曰陶家堰,隸會稽」 ,對於《字學集要》的編纂過程則隻字未提。5因此本文 只能暫時從語音等內部證據著手觀察,無法以外部證據作為參考。 以上為《字學集要》全書內容的大概。本章將預備分成三個部份進行介紹: 一、 《字學集要》的研究概況,即對前人文獻的探討;二、 《字學集要》的音註體 例;三、簡介本文所使用的相關材料,包括時代相近、性質相近的韻書以及現代 方言,也就是研究方法的說明。. 4 5. 周恪生平不詳。 《紹興府志》卷五亦載有陶承學生平,但同樣未提編輯《字學集要》一事。 -2-.

(9)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字學集要》研究概況. 關於《字學集要》一書的研究史,在本論文之前,似乎還沒有專著出現,不 過一些談論明、清等韻內容的相關著作和篇章,均多少已有所涉及。其中以《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為最先: 前列〈切字要法〉,删去群、疑、透、床、禪、知、徹、娘、邪、非、 微、匣十二母,又增入勤、逸、嘆三母。蓋以勤當群,以逸當疑,以嘆當 透,而省併其九母,又無說以申明之,殊為師心自用。 爾後的研究,大致接續《四庫提要》之說而展開,依年代先後簡述如下。 1.羅常培〈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1931:516): 文中雖以中古字母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於最末將宋、元以來删併中古 36 字 母的韻書、韻圖分成三派,第三派即以葉秉敬《韻表》 (1606) 、王應電《聲韻會 通》 (1540)以及《字學集要》為代表。羅常培解釋《字學集要》的聲母說: 「蓋 以勤當群,以歎當透,以逸當疑而實混於喻。」是一改《四庫提要》 「以逸當疑」 的說法,並認為這三本書「所混併者皆不免受《中原音韻》以後之影響。」 2.劉文錦〈《洪武正韻》聲類考〉(1931:249): 文章最終亦引上述羅常培的話,但又繼而補充:「雖猶未能盡同北音,然較 諸《洪武正韻》則已漸合於實際矣。」可見羅、劉二氏將《字學集要》與《中原 音韻》 、 「北音」合說,是視《字學集要》為北方官話的系統。而《四庫提要》 「殊 為師心自用」的批評,也是從正統和標準語的角度,抹殺了《字學集要》的方音 性質。 3.趙蔭棠《等韻源流》(1957:146-148): 本書將《字學集要》列於「明清等韻之存濁系統」 (第三編第五節) ,同樣針 對《四庫提要》之說提出不同的見解:. -3-.

(10)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現查「以勤當群」與「以歎當透」的話是對的,至言「以逸當疑」,恐 怕有誤。 「逸」係「喻」母字,其助紐「刑賢」係「匣」母字,而「寅延」 又係「喻」母字,此蓋「匣喻互通」之象,與「疑」母無關。「泥」母之 助紐字,既曰迎妍銀言(疑) ,復曰寧年(泥) ,是「疑」母與「泥」母相 併也。除此之外,以「禪」與「日」歸併,以「微」併「奉」,俱非當時 雅音。從他的二十七聲母看起來,不過比《聲韻會通》少一疑母,其餘全 相同。因此我很疑心這書是抄襲前書的。 趙蔭棠以為「逸」母等於「喻」母而非「疑」母的看法,與羅常培相同。此外又 觀察到中古疑、泥二母合併,禪、日二母合併以及微、奉二母合併的現象,點出 了《字學集要》「非當時雅音」的性質。 4.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1965:643): 文中「音變錐頂考察」一表曾根據趙蔭棠《等韻源流》的研究,對《字學集 要》進行考察,所反映的音變項目有「唇音的分化」 、 「非、敷的合流」 、 「莊、章 系的合流」 、 「莊、章、知系的合流」以及「于、以的合流」五項,至於韻母和聲 調的部份則全數空白。 5.林平和《明代等韻學之研究》(1975:42-46): 聲母方面亦採取前引趙蔭棠的說法,韻母方面則認為《字學集要》的特色等 同於《韻學集成》: a. 韻尾有陰陽之別,陽聲韻有-n、-N、-m三類,開口韻尾尚未消失。 b. 遮者蔗韻之獨立。6 c. 入聲附配陽聲韻,如東董送屋是歸併《廣韻》之東、冬、鍾三韻, 入聲即配《廣韻》之入聲屋、沃、燭韻。7 d. 與《中原音韻》異者,除入聲外,尚多出三部,即齊微之分開合, 魚模與蕭豪之各分洪細。 這是目前蒐集到的資料中最早論及《字學集要》韻母的著作,然而卻和《韻學集. 6 7. 《韻學集成》 「遮者蔗」韻相當於《字學集要》 「嗟姐借」韻。 《韻學集成》 「東董送屋」韻相當於《字學集要》「東董凍篤」韻。 -4-.

(11) 第一章. 緒 論. 成》的特點無甚差別,主要原因在於二者均承襲《洪武正韻》22 部、76 韻的架 構。8 6.李新魁《漢語等韻學》(1983:231-232): 本書將《字學集要》歸為「表現明清時代讀書音的等韻圖」 (第八章) ,又說: 這二十七個聲母,較之三十六字母,少了疑、微、非、邪、禪、床、知、 徹、娘九母,這大概表示當時的疑母已經消失,變入 0 聲母(一部份字合 入泥母) ,微母也是如此。而非母與敷母合一,邪與從、禪、床與澄合一, 知與照、徹與穿合一,娘與泥合一。這個聲母系統,與《韻學集成》 、 《韻 學大成》相去不遠,它們都保存了全濁音聲母,只是其中某些聲母合併了。 李新魁與趙蔭棠相異之處有:中古疑母、微母字已經消失,變成零聲母;非、敷 二母合併,邪、從二母合併,禪、床、澄等母合併,知、照等母合併,徹、穿等 母合併以及娘、泥二母合併。不過兩人都指出了《字學集要》為保存中古濁音聲 母的系統。 7.魯國堯〈《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1985:221-228): 文中對照自《韻鏡》 (-951) 、元刊本《玉篇》 、 《事林廣記》 (1330-1333)至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1366)和《字學集要》等韻書、韻圖的助紐字系統,再 加上《聲韻會通》的聲母總共六種材料,認為後三者均反映出若干吳方言的語音 特徵。其中提到《字學集要》的部份有:第一,輕唇音只剩[f-]、[v-]兩個,也就 是中古非、敷二母吳方言併為[f-],奉、微二母併為[v-];第二,中古從、邪二母 合一;第三,中古知、照二組合流,並可設想在古代吳方言(至少是北部吳方言) 精組、知照組與見組原本是鼎足而立的。第四,中古禪、日二母相混;第五,中 古匣、喻二母合一;第六,中古泥母細音和疑母細音合併。魯國堯首次把《字學 集要》與吳方言連結起來,繼趙蔭棠所謂「非當時雅音」之後,更進一步還原《字 學集要》的方音性質。 8.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1992a:202-203): 本書將《字學集要》列為「南方方言區等韻音系」 (第四章第三節) ,作了迄 8. 《字學集要》 、《洪武正韻》 、《韻學集成》三者的韻部關係,參見第四章第一節。 -5-.

(12)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今為止最深入的研究,對於《字學集要》的聲母、韻母內容,均有突破性的見解。 所列聲母特點如下: a. 「迎妍」一母包括了古泥母和疑母,在書中細音字二類完全合流, 洪音字仍存在對立。 b. 古匣、喻二母字在書中已完全合流,「刑賢」 「勻緣」兩母實屬同一 音位,前者用於洪音,後者用於細音。 c. 一部份古知、照系變入精系。 d. 古從母、邪母合流。 e. 古船、禪、日三母合流,分屬「澄廛」「人然」。 f. 古奉、微二母合一。 體現吳方言的韻母特點則有: a. 寒、山分韻,古一等開口舌齒音有歸入山韻的。 b. 陽韻中姜、江對立。 c. 庚韻中古二等韻獨立。 d. 古舌齒音合口字多轉入開口音。 書中還為《字學集要》27 個聲母、22 個韻部構擬音值。耿振生不僅視《字學集 要》為「南方方言區等韻音系」 ,尤其對韻母特點觀察入微,使《字學集要》不 再只是《洪武正韻》或《韻學集成》的附庸,賦予了全新的價值。 9.李新魁、麥. 耘《韻學古籍述要》(1993:358-359):. 內容所述簡要。 10.王松木《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2000:63-64): 主要是參考上述諸說作一扼要的敘述,但於文後評價:「該書整體所展現的 音系是書面語讀書音,而非區區之吳地方音。」與李新魁的定義接近。 11.林慶勳師〈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2005): 文中列舉 23 種明、清時期作者籍貫屬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韻書、韻 圖,考察其反映吳語音韻特徵的成分。林慶勳師即以前人研究成果,將《字學集 -6-.

(13) 第一章. 緒 論. 要》的比較視野擴展到其他同時期、同性質的著作,並依據編纂者毛曾、陶承學 均為會稽人士的線索,定位《字學集要》音系基礎為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的紹興 方言。 經過以上簡單的介紹,可從中大致看出《字學集要》一書的研究過程及其脈 絡。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開始,前輩學者們多著重在聲母的討論,然而也只 限於〈切字要法〉27 助紐字所給的提示,對全書內部的收字情形並未作過仔細 的觀察,唯有魯國堯(1985:221-228)和耿振生(1992a:202-203)的分析最 為深入翔實。至於韻母方面,除了林平和(1975:45)曾經提出《字學集要》的 特色與《韻學集成》相同之外,其餘幾乎付之闕如,這當然是因為《字學集要》 與《洪武正韻》 、 《韻學集成》在分韻的安排上差別不大,認為沒有特別談論的必 要,同樣直到耿振生的研究問世之後,才得以確立《字學集要》韻母的價值。另 一方面,關於《字學集要》一書的性質,也可分成三種認知:一是羅常培、劉文 錦的北方話系統;二是李新魁、王松木的讀書音系統;三是魯國堯、耿振生、林 慶勳師的吳方言系統。《字學集要》不屬於北方話音系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但該 書究竟反映的是含有書面語成分的讀書音系統,還是純粹的吳語音系,或是二者 兼而有之、雜糅並存,就成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第二節 《字學集要》音註體例. 《字學集要》內文的形式與〈目錄〉相互對應,平上去入之間的搭配關係一 目了然,在此亦舉第一卷「東董凍篤」韻為例: 一. 平 東、蝀、冬、வ ○ 上 董、懂、൬ ○ 去 凍、棟、涷、湩 ○ 入 篤、竺、毒、督 ○. 二. 平 空、悾、箜、倥、崆、硿、涳 ○. -7-.

(14)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上孔 ○ 去 控、鞚、倥、空 ○ 入 酷、嚳、哭 ○. … 卅二. 平 馮、渢、逢、縫 ○ 上奉 ○ 去 鳳、鵬、朋、奉、俸、縫 ○ 入 伏、虙、宓、袱、茯、栿、服、鵩、菔、箙、႔、輹、复、復、 ○. 澓、洑、垘、匐 表示「東董凍篤」韻共有 32 組四聲相承的音節,彼此之間存在著聲母或介音上 的差異,主要元音和韻尾則完全相同,其餘的 21 個韻部也都如此。而《字學集 要》的注音仍以反切為主,輔以其他方式,體例說明如下: 一、反切所標本音 指標注在領字底下的反切,代表整個音節所有字的讀音,如:. 東德洪切,動也,東方陽氣動於時為春,又姓,又複姓…。 董多動切,督也,正也,固也,又姓,又藕根,又骨董…。 凍多貢切,冰凍。 篤都毒切,厚也,厚而力也,又困也。 則平聲「東、蝀、冬、வ」都讀作「德洪切」,上聲「董、懂、൬」都讀作「多 動切」 ,去聲「凍、棟、涷、湩」都讀作「多貢切」 ,入聲「篤、竺、毒、督」都 讀作「都毒切」,以此類推。本類反切,為全書音系的討論基礎。 二、又音 指某字除了與其領字同音之外,還有他種讀法,也就是所謂的一字多音。書 中運用下列多種方式來表現: 1.又某某切. 鑴目旁氣,又鼎屬,又大鍾,又戶圭切。 -8-.

(15) 第一章. 緒 論. 泚水清,又此禮切。 2.又某聲調. 蝀螮蝀虹也,又上聲、去聲。 湩乳汁,湌羶飲湩,又水濁也,又上聲。 3.又音某. 鏃箭鏃,又音蔟。 慫驚也,悚也,動也,敬也,惡也,怨也,又音總。 4.又某韻. 絭纕臂繩也,又曲也,又先韻。 乞與也,與人物也,又質韻。 由上面四種注音方式衍生的例字則有:. 洚洪水也,又平聲陽韻音降。 勠勠力,併力也,《左傳》勠力一心,又蕭韻音聊,尤韻畱、澑二音。 懵懵懵無知貌,或作懜,又上、去貳聲,敬韻音孟。 5.解釋一字多音的音義關係. 從牆容切,就也,順也,又姓。從有六音,又去聲,隨行也;又見上音,縱直也, 跡也;又音綜,放肆也;又音悤,從容舒緩也;又陽韻音幢,高貌。. 重直隴切,輕重之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凡物不輕而重,則上聲;因其重 而重之,與再重鄭重,皆去聲。. 不僅將某字的所有讀音一併列出,更說明不同讀音各有哪些不同的意義,而這類 例子書中還有不少。 三、引用書籍 《字學集要》也常常出現引用其他書籍音讀的情形:. 丕《洪武正韻》併音坏,大也。. -9-.

(16)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玉魚欲切,寶玉,陽精之純,有五德,烈火燒之不熱者真玉也。又《雅音》以育、 欲同音。. 慵懶也,《正韻》音戎,《雅音》音蟲。 大致而言, 《字學集要》歸字時仍以《洪武正韻》(書中或簡稱《正韻》)為重要 根據,而《中原雅音》 (書中或簡稱《雅音》)則往往作為相異讀音的比較,如《字 學集要》 「丕」字的領字為「坏」 ; 「玉」字和「育、欲」二字讀音有別; 「慵」字 的領字為「戎」,均是從《正韻》而不從《雅音》。9《洪武正韻》既為明代官修 韻書,對《字學集要》自然有很大的影響,關於這點往後還會不斷提到。《中原 雅音》的部份則需和《韻學集成》互相參看,本文從略不再討論,不過至少可以 從旁證明, 《字學集要》與當時雅音有別的事實。10此外,引用到的古籍另有《正 義》 、 《釋文》 、 《左傳》 、 《五音篇》 、 《玉篇》 、 《韻會》 、 《廣韻》等等,但都只有一、 兩個例子。 經由上述《字學集要》的音註體例可以看出,其實在一字多音及其所引《中 原雅音》兩個部分,仍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尤其是一字多音,或許能彌補「本 音」的不足,甚至還可能從中獲得新的發現,對於《字學集要》音系的研究,無 疑相當的重要。只可惜全書一字多音的數量龐大,難以在短期之內作仔細的分析 和處理,因此本文主要還是根據「本音」的反切,建立起《字學集要》的整體音 系。11. 9. 楊耐思(1978:46-47)說: 「近人錢玄同、趙蔭棠却斷定『中原雅音』非書名,而是當時普通 官話的名稱。…現在有《韻學集成》摘錄了《中原雅音》的許多內容這一事實,錢、趙的說法不 攻自破。」據此本文暫時將《中原雅音》加上書名號。 10 「 《韻學集成》摘錄的《中原雅音》內容,共 1,300 餘條,有注音,有釋義,還有少數牽涉字形 的。」 (楊耐思 1978:47)邵榮芬另著有《中原雅音研究》 (1981)一書。 11 本文未處理一字多音的不足之處,是論文口試時經楊秀芳教授提醒指正,日後會再作補充研 究。 - 10 -.

(17)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本文使用相關材料簡介. (一)韻書 與《字學集要》關係密切的韻書有三,一為《洪武正韻》 ,二為《韻學集成》, 三為《聲韻會通》。 《洪武正韻》共有 31 聲類、22 部、76 韻,對當時其他一些韻書、韻圖產生 了很大的影響力,這是無庸置疑的。《韻學集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凡 例〉曰: 元古二百六韻, 《韻會》參《平水韻》併為一百七韻, 《洪武正韻》析併 作七十六韻,如元支韻內「羈欹寄」 ,微韻內「機祈」等字,音同聲順, 《正 韻》以清濁分之,本宜通用,不敢改也,但依《洪武正韻》定例。 楊耐思(1978:46)也說: 它的音韻系統完全按照《洪武正韻》編輯,計聲母 31 類,韻母 76 類(平、 上、去各 22 類,入 10 類) ,聲調 4 類。從漢語語音史的角度看,這部韻 書本身的價值是微乎其微的。12 既然自謂「本宜通用,不敢改也,但依《洪武正韻》定例」,也無怪乎楊耐思會 批評《韻學集成》從漢語語音史的角度而言是無甚價值的了。而《字學集要》在 韻部的安排上亦承襲《洪武正韻》和《韻學集成》的系統,就連反切用字也多半 雷同,這是前輩學者鮮少論及《字學集要》韻母特色的主要原因。不過聲母方面 已由 31 個改為 27 個,《字學集要》才因此稍稍突顯了自身的價值。 然而,如果以邏輯概念仔細推敲,《字學集要》在聲母減縮的前提之下,即 使仍按 22 部、76 韻的架構排列,應該還是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而這當中的 演變和沿革,也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文擬定從細處著手,確實掌握每一韻. 12. 林平和(1975:26-27)認為《韻學集成》的聲母為「七音三十六母」 ;高龍奎(2004:77)則 認為有 32 個聲母。 - 11 -.

(1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部、每一音節的收字情形,試圖還原《字學集要》的韻母系統,以擺脫舊有框架 之下給人的刻板印象。 關於王應電的《聲韻會通》,耿振生(1992a:202)說: 它在表現吳方言特點上做的很徹底,完全按照實際讀音來區別音類,不 受古韻、官韻的約束。 丁鋒(2001)曾對王應電《同文備考》 (1540)作過相當完整而細膩的研究。 《同 文備考》是一部字書,另附《聲韻會通》和《韻要粗釋》兩種獨立的音書,都是 出自一人之手的姊妹篇。13王應電為江蘇崑山人,他的著作即反映出強烈的吳語 語音特點,並與時代接近的《字學集要》有不少相似之處。趙蔭棠(1957:148) 就說: 「從他(按:指《字學集要》)的二十七聲母看起來,不過比《聲韻會通》 少一疑母,其餘全相同。因此我很疑心這書是抄襲前書的。」不過本文卻認為, 音系上的相似不一定只有抄襲一種可能,反而正好說明了《聲韻會通》和《字學 集要》所描繪明代吳語語音特徵的真實性,往往能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此外,其他明、清時期相關的韻書和韻圖,如《南村輟耕錄》 、趙撝謙《皇 極聲音文字通》 (明初) 、濮陽淶《元聲韻學大成》 (1578) 、葉秉敬《韻表》 (1606) 以及吳繼仕《音聲紀元》(1611)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比較材料。. (二)吳語方言-紹興 毛曾、陶承學兩人籍貫均屬會稽,為今天浙江紹興一地。14耿振生(1992b: 356)說: 「各個作者總是把他熟悉的方言作為著書的重要根據。」林慶勳師(2005: 91)也認為: 一個人受母語影響相當大,無論成長後在什麼方言地區發展,當他編輯 韻書或韻圖時,必然多少受到母語的制約。. 13. 《同文備考》和《聲韻會通》均有 28 聲類、45 韻類。 今「紹興縣是由原會稽、山陰兩縣合併而成的,會稽居東,山陰居西。現在紹興城裡『東頭 埭』和『西頭埭』-東西兩部分的話有些不大的差別,是原會稽話和山陰話方音差異的遺跡。」 (王福堂 1959:81) 14. - 12 -.

(19) 第一章. 緒 論. 因此《字學集要》所反映的音系,很可能即與吳語紹興方言接近,本文以此觀點 為基礎,討論時往往用紹興作為對照印證的首要方言點。而關於紹興方言的語音 材料,目前蒐集到的有下列幾種:(按年代先後排列) 1.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 2. 王福堂〈紹興話記音〉(1959) 3. 陳海洋《中國語言學大辭典》(1991:500-501) 4.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1992) 5. 吳子慧〈紹興方言本字考〉(1997) 6. 游汝傑《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2001a:97-100) 其中以王福堂〈紹興話記音〉一文的符號系統最為簡潔,也最具代表性;而錢乃 榮《當代吳語研究》一書則錄有吳語 33 個方言點的「字音對照表」 (1992:77-433) , 能詳細提供紹興方言常用字的讀音,兩者均為本文所採用的主要依據。以下按王 福堂的系統,將現代紹興方言 29 個聲母(表中不包括零聲母)和 56 個韻母列成 聲母表和韻母表:. 表 1:現代紹興方言聲母表 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 舌面. 舌根. 喉門. 發音方法 塞. 清. 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pH. tH. kH. b. d. g. 濁. 塞. 清. 擦. 不送氣. ts. t˛. 送氣. tsH. t˛H. dz. d¸. 音. 濁. 擦. 清. f. s. ˛. h. 音. 濁. v. z. ¸. ˙. n. . 鼻音. m. l. 邊音. - 13 -. N.

(20)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表 2:現代紹興方言韻母表 韻. 陰聲韻. 鼻化韻. 呼 開. . a. o. . Å. F. Q). e). O). 齊. i. ia. io. i. iÅ. iF. iQ). ie). iO). 合. u. ua. uo. u. uQ). ue). uO). 撮. y. 韻. 陽聲韻. 入聲韻. 聲化韻. 呼 開. ´N. aN. ÅN. 齊. iN. iaN. iÅN. iUN. ia/. uaN. uÅN. UN. ua/. 合. a/. Q/. uQ/. o/. e/. O/. io/. ie/. iO/. uo/. ue/. uO/. ´/. 撮. m` ` n` N` l`. 除了現代紹興方言之外,還有清末記音可供參考,資料來源為丁鋒〈一百年 來紹興方言的語音演變〉 (2005)以及〈《The Ningpo Syllabary》所附百年前吳語 紹興方言字音〉(2006)兩篇文章。丁鋒(2006:66)歸納出 19 世紀末、20 世 紀初的吳語紹興方言字音,聲類有 28 個,韻類有 54 個(其中陰聲韻 18 個、陽 聲韻 22 個、入聲韻 14 個),能為明代迄今提供語音演變的線索。 當然,與紹興同為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的各個方言點,甚至於其他吳語地區 的方言,也都可作為研究的憑藉。15相關語料除了趙元任(1928)和錢乃榮(1992) 之外,另有:(按年代先後排列) 1. 桐廬縣志編委會《桐廬方言志》(1992) 2. 張潔〈蕭山方言同音字匯〉(1997) 3. 江蘇省地方志編委會《江蘇省志.方言志》(1998) 4. 顏逸明《浙南甌語》(2000) 5. 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 (2002) 6. 蔣冰冰《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2003) 15. 紹興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是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B9》 (1987)的分區。 - 14 -.

(21) 第一章. 緒 論. 7. 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2004) 至於非吳語地區的方言材料,則根據各家方言學的專論以及袁家驊《漢語方言概 要》 (2001)一書為主。有了古代韻書和現代方言兩方面的對照和比較, 《字學集 要》的音系就能描繪的更趨完整。. 綜合本章的討論,可以了解到《字學集要》不論在漢語音韻史或方言史上的 認識都還不夠透徹,雖然注意到 27 助紐的聲母系統,卻忽略了韻母的價值。因 此希望能藉由本文的觀察研究,還原《字學集要》音系的真實面貌,重新定位《字 學集要》的性質。. - 15 -.

(22)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第一節 前 言. (一)凡例 一、本表以《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影印)所收明.毛曾、陶 承學輯《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1561) (以下簡稱《字學集要》)為主要依據, 版本交代作「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影印原書版框高二一三毫 米寬二二八毫米」。 二、本表以《字學集要》22 韻部為基礎,按照各韻韻母構擬後的性質排列,分 成「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 、 「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 、 「陽聲韻尾韻母— 舌尖鼻音韻尾(附舌尖塞音韻尾)」 、 「陽聲韻尾韻母—舌根鼻音韻尾(附舌根塞 音韻尾)」以及「陽聲韻尾韻母—雙唇鼻音韻尾(附雙唇塞音韻尾)」等五個部 份。各韻之中再依原書反切下字系聯(附反切下字用字表),區別開齊合撮 四類,每一韻類自成一張音節表,凡音韻地位有不合之處,則以「附註」作 為說明。 三、表中縱向為《字學集要》28 聲母,按發音部位排列,依序為雙唇音(補普 蒲莫) 、唇齒音(方符) 、舌尖中音(都他徒奴力) 、舌尖前音(子七徂蘇)、 舌尖面音(之丑直式而) 、舌根音(古苦渠五)以及零聲母(於)和喉音(呼 下雨);橫向則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不分陰陽。 四、每一音節只錄領字,字旁標上原書反切,若有兩字並排的情形,表示音韻地 位完全一樣,本文稱之為重出韻紐。 五、訛字的訂正,以《洪武正韻》 (1375)和《韻學集成》 (1481)兩書為主要校. - 16 -.

(23)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勘材料,並參酌其他相關資料。 六、關於《字學集要》聲母的內容和擬音,請參見第三章;韻母的內容和擬音, 請參見第四章。. (二)歸字原則 《字學集要》的反切多半承襲自《洪武正韻》和《韻學集成》。而關於《洪 武正韻》反切的系聯工作,曾有劉文錦(1931)和應裕康(1962)兩位先生作過 考訂,寧忌浮(1998:6)說: 前輩學者劉文錦先生依據七十六韻本反切用系聯法考訂《洪武正韻》聲 類,失敗是難免的。《洪武正韻》的反切基本上承襲《增韻》舊切。由於 粗疏或倉促,小韻所屬韻部變了,可反切不變,造成反切與分韻矛盾,反 切下字與被切字不在同一韻部,即 A 韻字作 B 韻字的反切下字。1 應裕康(1970b:283)也說: 造成系聯不能求得真正韻類的原因,我以為除了反切下字兩兩互用的情 形外,最主要的是,雖然《正韻》把舊韻的二○六韻,併為七十六韻,但 是反切往往仍沿用舊切,沒有多少改變。 總而言之, 《洪武正韻》反切的系聯工作並沒有成功,尤其是反切下字的部份。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韻紐經過一番改併之後,反切卻沒有跟著替換成適當 的字而產生的結果。 《字學集要》雖在韻部的安排和反切的使用上承襲自《洪武正韻》和《韻學 集成》,但內部實際已將某些音節合併,並取消大量的重出韻紐,對於韻部的改 併可說是更為徹底。所以在繼續沿用舊切,以及對韻部作進一步改併的對比之 下,《字學集要》反切的系聯過程,想當然爾會碰到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 幸好《字學集要》書中有「四聲相承」的關係可供參考,所得的結果,或許愈能 接近真實狀況。然而即使了解到《字學集要》反切本身已存在著根本上的缺點, 1. 《洪武正韻》分有 76 韻本(1375)和 80 韻本(1379)兩種。 (寧忌浮 1998:3)而這裡的《增 韻》,即為宋.毛晃、毛居正父子所輯《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1162)的簡稱。 - 17 -.

(24)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卻還是不得不靠系聯的方法來區別韻類,因此音節表中凡遇有反切下字混用(即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不同類)而不知該如何取捨的時候,運用下列原則作為最後歸 字的依據,就顯得相當的重要。 本音節表歸字的原則如下: 一、各韻先依反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大致分成開齊合撮四類。 二、如果互有相承關係的幾個音節經系聯之後發現屬於不同韻類,則仍以原書四 聲相承為首要歸類原則,不因系聯結果的不同而拆開。 三、每一韻類之中,同一發音部位聲母的音節往往成組出現,因此歸字時只要沒 有韻紐重出的情形(即音韻地位相同的兩組字),應盡量把同一發音部位的 字放在一起。 四、張琨(1985:257)曾經提出: 「在吳語中《切韻》合口韻的合口介音多半都 消失掉了,只有在舌根音喉音聲母後邊開口的對立大致仍然存在。」這正好 與《字學集要》中合口、撮口韻字並不豐富的現象相一致。所以相對地,在 掌握第二、第三兩點「重合不分」的原則以後,還可根據此項吳語方言的特 徵,將模稜兩可的各組音節歸入開口韻或齊齒韻當中。而這條原則,尤其適 用於反切下字開合混用特別嚴重的雙唇音字。 五、若按照上述原則判斷,仍無法決定究竟該歸為何類的情形之下,則以現代紹 興方言或其他吳語方言的讀音作為歸類的依據。 以上五條原則,其實也就是本文處理《字學集要》音節表時所用的方法。但 例外之外總還有例外存在,語音的現象原本就無法以三言兩語來概括,因此最後 呈現出來的音節表,是視情況斟酌過後的結果,不必全然與原則相符合。. - 18 -.

(25)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第二節 陰聲韻尾韻母—零韻尾. 本節內容包括《字學集要》 「支紙寘」 、 「齊薺嚌」 、 「模姥暮」 、 「魚語御」 、 「歌 哿箇」、「瓜寡卦」、「嗟姐借」七個韻部,系聯後各韻類排列順序如下:. 《字學集要》韻部. 本文韻類. 本文擬音. 四呼. 1. 茲子四. ï. 開口呼. 2. 知禮計. i. 齊齒呼. 3 模姥暮. 3. 胡古故. u. 合口呼. 4 魚語御. 4. 於呂據. y. 撮口呼. 5 歌哿箇. 5. 何可臥. o. 開口呼. 6-1. 加下駕. a. 開口呼. 6-2. 瓜瓦化. ua. 合口呼. 7. 遮野夜. iç. 齊齒呼. 1 支紙寘/2 齊薺嚌. 6 瓜寡卦 7 嗟姐借. 說明:本表第一欄為《字學集要》22 韻部,經系聯後可得 40 韻類,即表中第二 欄。韻類的名稱,取自所屬各聲調中使用次數最高的反切下字。而本文韻類擬音 的過程以及用四呼取代中古四等、二口的理由,分別參見第四章第七節「《字學 集要》韻母擬音」和第二節「四呼的形成與分佈」。. - 19 -.

(26)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1 茲子四/2 知禮計 《字學集要》 「支紙寘」韻和「齊薺嚌」韻的反切下字多有重複互用的情形, 如果將兩韻合併之後再依反切下字系聯,又可分成兩類,一為「茲子四」類,一 為「知禮計」類。2反切下字用字分別如下:. 1 茲子四(開). 2 知禮計(齊). a. 茲 2 津私、私柤咨、咨津私. a. 知 4(支)旨而、宜 3 延知、夷 2 延知、兮. b. 之(支)旨而. 2 延知、黎 2(離)鄰知、靡(迷)綿兮、題 杜兮、而(兒)如皮、之(支)旨而、皮蒲靡、. 平. 溪(谿)牽奚、奚延知//西 2 先齊、齊前西 b. 眉(枚)謨杯 c. 微(肥)符非、非(霏)芳微 a. 子祖似、似詳子、姊祖似. a. 禮 7 良以、里 7 良以、綺 2(起)墟里、弭. b. 氏(是)上旨、旨(紙)諸氏. (米)莫禮、以羊里、几(己)居里. 上. b. 委(猥)烏賄、比(彼)補委//止(紙)諸氏、 氏(是)上旨、此雌似 c. 尾無匪、匪(斐)敷尾 a. 計 7 吉器、器去冀、冀吉器、寄吉器//意. a. 四 2 息漬、漬(恣)資四 b. 吏 2(利)力至. 3 於戲、戲許意//智 2(寘)支義、至 2(寘) 支義、詣(異)以智、義(異)以智、吏(利). 去. 力至//俻. b. 蔽(祕)兵媚、媚(妹)莫佩 c. 未無沸、沸(費)芳未 註:「茲 2」表示反切下字「茲」出現兩次;「私」無數字顯示,表示僅出現一次,下同。. 如前所述,依反切下字的系聯來區別韻類,是一種必要且不得已的手段,但 是光靠系聯,又無法求得《字學集要》真正的韻類。在這種矛盾之下,勉強利用 相承關係而將各類反切下字全部系聯起來,已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了。因此,關. 2. 「茲子四」類和「知禮計」類各自互為不同的韻部,而非同一韻部裡的兩個韻類,但因兩者來 源密不可分,所以放在一起討論。參見第四章第三節「舌尖元音的產生」。 - 20 -.

(27)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於整個系聯的過程和結果,決定於各韻「反切下字用字表」中作一次性簡明扼要 的呈現,主要透過「a、b」兩組反切來表示。a 組反切下字代表可以相互系聯成 一類,其中如果有以「//」隔開的,意指彼此之間雖然兩兩互用,但仍可依四聲 相承的關係系聯起來。b 組則為有問題的反切下字:反黑者代表音韻地位不合, 往往是根據其他歸字原則(而非系聯結果)歸入本韻類的,然後連帶造成未反黑 者不能與 a 組反切下字放在一起,其中如果也有以「//」隔開的,意指彼此之間 所屬韻類相異,如「知禮計」類上聲 b 組分成「比委」和「止氏此」兩組,是因 為前者「委」字屬於「回委對」類字,而後者「氏、此」二字屬於「茲子四」類 字。 「茲子四」類和「知禮計」類平聲同時出現反切下字「之」,表示「之」字 實屬於「知禮計」類(a 組),而非「茲子四」類(b 組且反黑,其被切字「時」 歸為此類是根據其他歸字原則,不是依靠系聯的結果);又兩類上聲同時出現反 切下字「氏」,表示「氏」字實屬於「茲子四」類(置於 b 組只是因為不得已必 須和反切下字「旨」系聯在一起,所以並未反黑處理以顯區別) ,而非「知禮計」 類(b 組且反黑) ;同理,兩類去聲亦同時出現反切下字「吏」 ,表示「吏」字實 屬於「知禮計」類,而非「茲子四」類。 往下各韻的體例,也都以此為基準。而《字學集要》40 個韻類當中,就只 有「知禮計」類有 c 組反切下字,關於這個問題,等留到後面的「附註」再作說 明。. - 21 -.

(2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1 茲 子 四 [ï] 平. *. (開口呼). 上. 去. 補. p*. 普. pH. 蒲. b. 莫. m. 方. f. 符. v. 都. t. 他. tH. 徒. d. 奴. n. 力. l. 子. ts 咨 津私. 子 祖似. 恣 資四. 七. tsH 雌 此茲. 此 雌氏. 次 七四. 徂. dz 詞 詳茲. 似 詳子. 寺 祥吏 1. 蘇. s. 私 柤咨. 死 想姊. 四 息漬. 之. tS. 丑. tSH. 直. dZ. 式. S. 而. Z. 時 仁之 1. 是 上旨 1. 侍 時吏 1. 古. k. 苦. kH. 渠. g. 五. N. 於. O. 呼. h. 下. ˙. 雨. w˙. - 22 -. 入.

(29)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茲子四」類 *. 附註. 第二章音節表聲母、韻母的擬音將分別在第三章、第四章作詳細討論,本章 先行標列音值,主要是為了對照之用,下同。. 1. 本韻類反切下字「之、旨、吏」借用齊齒呼「知禮計」類字,在此音韻地位 不符。但由於本類是從「支紙寘」韻中獨立出來的,和部份「知禮計」類字 的來源相同,因此兩類之間反切下字的混用,實屬於一種正常的現象。. - 23 -.

(30)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2 知 禮 計 [i] 平. (齊齒呼). 上. 去. 補. p 悲 逋眉 1. 彼 補委 1. 祕 兵媚 1. 普. pH 紕 篇夷. 庀 普弭. 譬 匹智. 蒲. b 皮 蒲靡. 婢 部比. 避 毗意. 莫. m 迷 綿兮. 米 莫禮. 袂 弥蔽. 方. f. 霏 芳微 2. 斐 敷尾 2. 費 芳未 2. 符. v 肥 符非 2. 尾 無匪 2. 未 無沸 2. 都. t. 低 都黎. 邸 典禮. 帝 丁計. 他. tH 梯 天黎. 體 他禮. 替 他計. 徒. d 題 杜兮. 弟 待禮. 第 大計. 奴. n 泥 年題. 伱 乃里. 泥 乃計. 力. l. 離 鄰知. 里 良以. 利 力至. 子. ts 齎 牋西. 濟 子禮. 霽 子計. 七. tsH 妻 七夷. 泚 此禮. 砌 七計. 徂. dz 齊 前西. 薺 在禮. 嚌 才詣. 蘇. s. 徙 想里. 細 思計. 之. tS 支 旨而. 紙 諸氏 3. 寘 支義. 丑. tSH 摛 抽知. 侈 尺里. 眙 丑吏. 直. dZ 馳 陳知. 雉 丈几. 治 直意. 西 先齊. 式. S. 詩 申之. 始 詩止. 試 式至. 而. Z. 兒 如皮. 耳 如此 3. 二 如俻 4. 古. k 雞 堅溪. 己 居里. 寄 吉器. 苦. kH 谿 牽奚. 起 墟里. 器 去冀. 渠. g 奇 渠宜. 技 巨綺. 芰 奇寄. 五. N. 於. O 伊 於宜. 倚 隱綺. 意 於戲. 呼. h 羲 虛宜. 喜 許里. 戲 許意. 下. ˙ 夷 延知. 以 羊里. 異 以智. 雨. w˙. - 24 -. 入.

(31)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知禮計」類. 附註. 1. 本韻類反切下字「眉、委、媚」借用合口呼「回委對」類字,在此音韻地位 不符,這是延續《洪武正韻》和《韻學集成》反切用字的結果。 「知禮計」類 為中古止、蟹二攝開口字, 「回委對」類為中古止、蟹二攝合口字,屬於唇音 開合口混切的問題。寧忌浮在〈《洪武正韻》支微齊灰分併考〉(1998:3-7) 一文中指出, 《洪武正韻》實際上分有 76 韻本(1375)和 80 韻本(1379)兩 種,前者「悲、彼、秘(與「祕」字同音)」三字均為「支紙寘」韻字,其反 切下字卻為「灰賄隊」韻字,反切下字與被切字不同類的情形和《字學集要》 相同;後者則將「悲、彼」二字改置於「灰賄」韻,取消了類隔的現象,而 將「秘」字改置於「未」韻。3《字學集要》「知禮計」和「回委對」二類唇 音補母「悲、彼、秘、杯、背」五字的部份現代吳語讀音舉例如下:4(錢乃 榮 1992:106-215). 平 上 去. 紹興. 宜興. 溧陽. 金壇. 丹陽. 悲. pe52. påI55. pQ445. pei31. pe22. 杯. pe52. påI55. pQ445. pei31. pe22. 彼. pi334. påI55. pQ445/piz445. piz323. piz44. 秘. pi33. pij324. piz412. piz44. piz41. 背. be22. båI231. bQ231. pei44. pQ41. 表中所有地區「悲」字都和「杯」字同音, 「秘」字卻不和「背」字同音,多 少反映出《洪武正韻》80 韻本的改置有其緣由。而「彼」字在各方言點的念 法則存在分歧,如紹興、金壇、丹陽等地的讀音接近「知禮計」類,宜興的 讀音接近「回委對」類,其中溧陽一地更兼有兩種讀音,正好能與當時中古 止、蟹二攝幫母字開合口混切的情形相印證。 2. 前文提到過的 c 組反切下字,即為本韻類方、符二母的「微、非」 、 「尾、匪」 和「未、沸」等字,而造成無法跟 a 組反切下字系聯的原因,就在於相承的 平上去三聲皆兩兩互用。不過今紹興方言「費、肥、尾、未」等字均讀作[i] 3. 《洪武正韻》80 韻本比 76 韻本多出「微、尾、未、術」四個韻部。 (寧忌浮 1998:3) 「回委對」類補母上聲「Є」為罕見字,沒有讀音可供參考。. 4. - 25 -.

(32)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韻(錢乃榮 1992:217-218),或許可作為方、符二母等音節應歸為本類的佐 證。 3. 本韻類反切下字「此、氏」借用開口呼「茲子四」類字,在此音韻地位不符。 說明同「茲子四」類「附註」注 1。 4. 本韻類未收「俻」字。 《洪武正韻》去聲「寘」韻和《韻學集成》「支紙寘」 韻「二」字均作「而至切」,符合其音韻地位。. - 26 -.

(33)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3 胡古故 《字學集要》「模姥暮」韻依反切下字系聯可自成「胡古故」一類,反切下 字用字如下:. 3 胡古故(合) 平. a. 胡. 7 洪孤、模莫胡、謨莫胡、粗(麤)倉胡、乎(呼)荒胡、孤攻乎//都 4 東徒、徒同都//. 無(扶)逢夫、夫(敷)芳無//蘇孫租、租宗蘇 上 a. 古 10 公土、五 8 阮古、補博古、祖摠五、土統五 去. a. 故 18(顧)古慕、祚靖故、慕(暮)莫故 b. 遇(御)魚據. - 27 -.

(34)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3 胡 古 故 [u] 平. (合口呼). 上. 去. 補. p 逋 奔模. 補 博古. 布 博故. 普. pH 鋪 滂謨. 普 頗五. 鋪 普故. 蒲. b 蒲 薄胡. 簿 裴古. 步 薄故. 莫. m 模 莫胡. 姥 謀補. 暮 莫故. 方. f. 敷 芳無. 撫 斐古. 赴 芳故. 符. v 扶 逢夫. 武 罔古. 附 符遇 1. 都. t. 都 東徒. 覩 董五. 妒 都故. 他. tH ဢ 通都. 土 統五. 兔 土故. 徒. d 徒 同都. 杜 徒古. 度 徒故. 奴. n 奴 農都. 弩 奴古. 怒 奴故. 力. l. 盧 龍都. 魯 郎古. 路 魯故. 子. ts 租 宗蘇. 祖 摠五. 作 臧祚. 七. tsH 麤 倉胡. 楚 創祖. 措 倉故. 徂. dz 徂 叢粗. 粗 坐五. 祚 靖故. 蘇. s. 所 疎五 2. 疏 所故 3. 之. tS. 丑. tSH. 直. dZ. 式. S. 而. Z. 古. k 孤 攻乎. 古 公土. 顧 古慕. 苦. kH 枯 空胡. 苦 孔五. 庫 苦故. 渠. g. 五. N 吾 訛胡. 五 阮古. 誤 五故 4. 於. O 烏 汪胡. 塢 安古. 汙 烏故. 呼. h 呼 荒胡. 虎 火五. 謼 荒故. 下. ˙. 雨. w˙ 胡 洪孤. 戶 侯古. 護 胡故. 蘇 孫租. - 28 -. 入.

(35)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胡古故」類. 附註. 1. 本韻類反切下字「遇」借用撮口呼「於呂據」類字,在此音韻地位不符,但 依四聲相承的關係歸為本類。《廣韻》「附符遇切」,遇韻合口三等字。《韻學集 成》「模姥暮」韻「附」字亦作「符遇切」,反切下字與被切字不同類的情形 和《字學集要》相同。而《字學集要》 「所」字底下注: 「元從疏舉切, 《正韻》 疎五切…」,又「疏」字底下注: 「元從御韻所據切,《正韻》所故切…」,從 側面點出了早期中古魚、模二韻主要元音不分,到《洪武正韻》之後魚韻才 從模韻獨立出來的演變過程。 《洪武正韻》去聲「暮」韻「附」字作「防父切」, 雖然「父、附」二字屬於同一韻紐,不合乎反切的原則,但至少「父」屬於 模韻字,沒有和魚韻字混淆。 《韻學集成》和《字學集要》的反切往往承襲《洪 武正韻》而來,唯獨「附」字仍作「符遇切」,不知原因為何。 2. 「所」字原書底下注: 「元從疏舉切, 《正韻》疎五切…」 ,依《字學集要》反 切使用慣例,此處應從《洪武正韻》「疎五切」。 3. 「疏」字原書底下注: 「元從御韻所據切, 《正韻》所故切…」 ,依《字學集要》 反切使用慣例,此處應從《洪武正韻》「所故切」。 4. 「故」字《字學集要》原作「胡」 , 「胡」為平聲字,在此音韻地位不符。 《洪 武正韻》去聲「暮」韻和《韻學集成》 「模姥暮」韻「誤」字均作「五故切」, 因此「胡」字疑為「故」字之誤,據此而改。. - 29 -.

(36)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4 於呂據 《字學集要》「魚語御」韻依反切下字系聯可自成「於呂據」一類,反切下 字用字如下:. 4 於呂據(撮) 平. a. 於. 6 衣虛、居 3 斤於、朱 2(諸)專於、如(殊)尚朱、余(于)雲俱、須(胥)新於、魚牛. 居、虛休居、俱斤於. 上 a. 呂 6 兩舉、許 3 虛呂、舉 2 居許、語偶許//與 2 弋渚、主腫庾、庾弋渚、渚腫庾 去 a. 據 7 居御、豫 2 羊茹、慮 2 良據、遇 2 魚據、御 2 魚據、預羊茹、茹(孺)而遇. - 30 -.

(37)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4 於 呂 據 [y] 平. (撮口呼). 上. 去. 補. p. 普. pH. 蒲. b. 莫. m. 方. f. 符. v. 都. t. 他. tH. 徒. d. 奴. n. 力. l. 閭 凌如. 呂 兩舉. 慮 良據. 子. ts 苴 子余. 苴 子與. 怚 將豫. 七. tsH 趨 逡須. 取 此主. 覰 七慮. 徂. dz 徐 祥於. 敘 象呂. ଉ 徐預. 蘇. s. 胥 新於. 諝 私呂. 絮 息據. 之. tS 諸 專於. 主 腫庾. 著 陟慮. 丑. tSH 樞 春朱. 杵 敞呂. 處 昌據. 直. dZ 除 長魚. 柱 直呂. 筯 治據. 式. S. 書 商居. 暑 賞呂. 恕 商豫 1. 而. Z. 殊 尚朱. 汝 忍與. 孺 而遇. 古. k 居 斤於. 舉 居許. 據 居御. 苦. kH 墟 丘於. 去 丘舉. 去 丘據. 渠. g 渠 求於. 巨 臼許. 具 忌遇. 五. N 魚 牛居. 語 偶許. 御 魚據. 於. O 於 衣虛. 傴 於語. 飫 於據. 呼. h 虛 休居. 許 虛呂. 噓 許御. 下. ˙. 雨. w˙ 于 雲俱. 與 弋渚. 豫 羊茹. - 31 -. 入.

(3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於呂據」類. 附註. 1. 「恕」字《字學集要》原無反切。《洪武正韻》去聲「御」韻和《韻學集成》 「魚語御」韻「恕」字均作「商豫切」,符合其音韻地位,據此補上。. - 32 -.

(39)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5 何可臥 《字學集要》「歌哿箇」韻依反切下字系聯可自成「何可臥」一類,反切下 字用字如下:. 5 何可臥(開) 平 a. 何 13 寒哥、禾 4 寒哥、戈 2 古禾、波補禾、哥(歌)居何 上 a. 可 10 口我、我 2 五可//果 5 古火、火 4 虎果 去 a. 臥 9(餓)五箇、箇 5 古課、過 2 古臥、佐 2(左)子賀、賀 2(荷)胡箇、課苦臥. - 33 -.

(40)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5 何 可 臥 [o] 平. (開口呼). 上. 去. 補. p 波 補禾. 跛 補火. 播 補過. 普. pH 頗 普禾. 叵 普火. 破 普過. 蒲. b 婆 蒲禾. 爸 蒲可. 蔢 傍箇. 莫. m 摩 眉波. 麼 忙果. 磨 莫臥. 方. f. 符. v. 都. t. 多 得何. 嚲 丁可. 癉 丁佐. 他. tH 佗 湯何. 妥 吐火. 唾 吐臥. 徒. d 駝 唐何. 柁 待可. 馱 杜臥 1. 奴. n 那 奴何. 娜 奴可. 稬 奴臥. 力. l. 羅 郎何. 裸 郎果. 邏 郎佐. 子. ts ٨ 子戈. 左 臧可. 左 子賀. 七. tsH 蹉 倉何. 瑳 千可. 剉 千臥. 徂. dz 醝 才何. 坐 徂果. 座 徂臥. 蘇. s. 鎖 蘇果. 娑 蘇箇. 之. tS. 丑. tSH. 直. dZ. 式. S. 而. Z. 古. k 歌 居何 戈 2 古禾 哿 賈我 果 2 古火 箇 古課 過 2 古臥. 苦. kH 珂 丘何. 渠. g. 五. N 莪 牛何. 於. O 阿 於何. 呼. h 訶 虎何 鞾 許戈 ቞ 虛可 火 虎果 呵 呼箇 貨 2 呼臥. 下. ˙ 何 寒哥. 雨. w˙. 娑 桑何. 可 口我. 課 苦臥. 我 五可. 餓 五箇. 妸 烏可 2. 侉 安賀 2. 荷 下可. 荷 胡箇. - 34 -. 入.

(41)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何可臥」類. 附註. 1. 「馱」字《字學集要》原無反切。 《洪武正韻》去聲「箇」韻「馱」字與「惰 杜臥切」同一韻紐; 《韻學集成》 「歌哿箇」韻目錄雖作「馱唐佐切」 ,但內文「馱」. 字底下注: 「元唐佐切, 《正韻》併音杜臥切…。」在此應以「杜臥切」為是, 據此補上。5 2. 本韻類古母有「戈、果、過」等重出韻紐,呼母有「鞾、火、貨」等重出韻 紐。《洪武正韻》「歌哿箇」韻分成開口、合口兩類,中古歌、戈二韻讀音有 別。 (應裕康 1970b:314) 《字學集要》則將合口韻歸入開口韻,合併了許多 同音字,只剩下這六組重出韻紐。張琨(1985:237)說:「果攝歌戈韻的開 合對立在這些吳語方言中都消失了,只有在溫嶺方言中歌讀kμ,火讀hu。」 今紹興方言除了「鍋(與「戈」字同音)」字讀作[ko52],和「歌」字同音, 而「鞾」為罕見字讀音未知之外,其餘「裹(與「果」字同音) 、過」二字的 主要元音已讀成[u]韻,「火、貨」二字的主要元音也已讀成[v`]韻,均與本類 其他字的讀音相異(錢乃榮 1992:308-310) 。因此, 《字學集要》在歸併《洪 武正韻》「歌哿箇」韻裡的同音字之後,還保留「戈、果、過、鞾、火、貨」 等六組重出韻紐,本文認為這或許和多數現代吳語方言中,部份中古果攝字 往往高化讀成[u]韻,與中古遇攝模韻字讀音合流的現象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換句話說,這幾個重出韻紐字,元音受到高化作用的影響,已和其他「何可 臥」類字的讀音不同。. 5. 《韻學集成.凡例》 : 「每韻目錄以領音之字逐一布定音切聲號。」所謂「目錄」 ,指的就是列於 各韻之前的音節表。 - 35 -.

(42)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6-1 加下駕/6-2 瓜瓦化 《字學集要》「瓜寡卦」韻依反切下字系聯可分成兩類,一為開口韻「加下 駕」類,一為合口韻「瓜瓦化」類。反切下字用字分別如下:. 6-1 加下駕(開). 6-2 瓜瓦化(合). 平 a. 加 12(嘉)居牙、巴 2 邦加、牙牛加. a. 瓜 4 古華、華胡瓜. 上 a. 下 13 亥雅、馬 2 莫下、雅語下. a. 瓦 2(踝)戶寡、寡 2 古瓦. 去. a. 駕 7 居亞、亞 3 衣架、架 2 居亞、罵(禡) a. 化 2 呼話、畫胡卦、話胡卦、卦古畫 莫駕、稼居亞、嫁居亞. - 36 -.

(43)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6-1 加 下 駕 [a] 平. (開口呼). 上. 去. 補. p 巴 邦加. 把 補下. 霸 必駕. 普. pH 葩 披巴. ຂ 匹馬. 怕 普駕. 蒲. b 杷 蒲巴. 跁 傍下. 罷 皮罵. 莫. m 麻 謨加. 馬 莫下. 禡 莫駕. 方. f. 符. v. 都. t. 他. tH. 徒. d. 奴. n 拏 奴加. 力. l. 子. 打 都馬. ༰ 奴下. ပ 乃亞. ts 樝 莊 1 加. 鮓 側下. 詐 側駕. 七. tsH 叉 初加. 姹 齒2下. 詫 丑2亞. 徂. dz 槎 嵳加. 䶘 茶下. 乍 嵳駕. 蘇. s. 沙 師加. 灑 沙下. 嗄 所稼. 之. tS. 丑. tSH. 直. dZ. 式. S. 而. Z. 古. k 嘉 居牙. 賈 舉下. 駕 居亞. 苦. kH 呿 丘加. 跒 苦下. 髂 枯架. 渠. g. 五. N 牙 牛加. 雅 語下. 訝 五駕. 於. O 鴉 於加. 啞 倚下. 亞 衣架. 呼. h 呀 虛加. 閜 許下. 罅 呼嫁. 下. ˙ 遐 何加. 下 亥雅. 暇 胡駕. 雨. w˙. - 37 -. 入.

(44)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加下駕」類. 附註. 1. 本韻類子母反切上字「莊」借用「郎朗浪各」類之母平聲字,在此音韻地位 不符,但依四聲相承的關係歸為子母。「樝」為中古莊母字,《洪武正韻》平 聲「麻」韻「樝」字亦作「莊加切」 ,但由於《洪武正韻》章、知、莊三系合 流,所以不會產生類隔的現象。而《字學集要》精、莊二系已經合併(即子、 七、徂、蘇四母) ,與章、知二系(即之、丑、直、式、而五母)形成對立, 因此此處可能是沿襲《洪武正韻》舊切,而在中古莊系歸精系之後未改用適 當反切上字的結果。至於「莊」字本身仍屬於《字學集要》之母的現象,或 許可視為此一演變過程的殘留。6 2. 本韻類七母反切上字「齒、丑」係為丑母字,在此音韻地位不符,但依同一 發音部位往往成組出現的原則歸為七母。 「姹、詫」均為中古徹母字,亦可視 為中古章、知二系繼莊系之後,也即將與精系合流的開端。. 6. 參見第三章第三節「中古精、章、知、莊四系的分合」。 - 38 -.

(45)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6-2 瓜 瓦 化 [ua] 平. (合口呼). 上. 去. 補. p. 普. pH. 蒲. b. 莫. m. 方. f. 符. v. 都. t. 他. tH. 徒. d. 奴. n. 力. l. 子. ts. 七. tsH. 徂. dz. 蘇. s. 之. tS. 丑. tSH. 直. dZ. 式. S. 而. Z. 古. k 瓜 古華. 寡 古瓦. 卦 古畫 1. 苦. kH 誇 枯瓜. 跨 苦瓦. 跨 苦化. 渠. g. 五. N. 於. O 窊 烏瓜. 掗 烏寡. 攨 烏化. 呼. h 花 呼瓜. 下. ˙. 雨. w˙ 華 胡瓜. 化 呼話 踝 戶寡. 畫 胡卦. - 39 -. 入.

(46)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瓜瓦化」類. 附註. 1. 「卦」字《字學集要》原無反切。《洪武正韻》去聲「禡」韻和《韻學集成》 「麻馬禡」韻「卦」字均作「古畫切」,符合其音韻地位,據此補上。. - 40 -.

(47)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7 遮野夜 《字學集要》「嗟姐借」韻依反切下字系聯可自成「遮野夜」一類,反切下 字用字如下:. 7 遮野夜(齊) 平 a. 遮 5 之奢、耶于遮、奢詩遮//邪 2 除嗟、嗟咨邪//靴 2 上 a. 野 4 以者、也 3 以者、者 3 之野 去 a. 夜 8 寅射、謝詞夜、射神夜. - 41 -.

(4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7 遮 野 夜 [iç] 平 補. p. 普. pH. 蒲. b. 莫. m 䫡 弥耶. 方. f. 符. v. 都. t. 他. tH. 徒. d. 奴. n. 力. l. 子. (齊齒呼). 上. 去. 乜 弥也. ϯ 名夜. ts 嗟 咨邪. 姐 子野. 借 子夜. 七. tsH. 且 七野. 笡 千謝. 徂. dz 邪 除嗟. 灺 似也. 謝 詞夜. 蘇. s. 些 思遮. 寫 先野. 卸 司夜. 之. tS 遮 之奢. 者 之野. 蔗 之夜. 丑. tSH 車 昌遮. 撦 昌者. ᆾ 充夜. 直. dZ. 式. S. 奢 詩遮. 捨 始也. 舍 式夜. 而. Z. 蛇 石遮. 社 常者. 射 神夜. 古. k. 苦. kH. 渠. g 瘸 巨靴 1. 五. N. 於. O ဃ 於靴 1. 呼. h. 下. ˙ 耶 于遮. 野 以者. 夜 寅射. 雨. w˙. 爹 丁邪. - 42 -. 入.

(49) 第二章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節表. 「遮野夜」類. 附註. 1. 本韻類未收「靴」字。 《洪武正韻》平聲「遮」韻和《韻學集成》「遮者蔗」 韻均收有韻紐「靴毀遮切」,符合其音韻地位。. - 43 -.

(50)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 第三節 陰聲韻尾韻母—元音韻尾. 本節內容包括《字學集要》 「灰賄誨」 、 「皆解戒」 、 「蕭篠嘯」 、 「高杲誥」 、 「尤 有宥」五個韻部,系聯後各韻類排列順序如下:. 《字學集要》韻部 8 灰賄誨. 9 皆解戒. 10 蕭篠嘯 11 高杲誥. 12 尤有宥. 本文韻類. 本文擬音. 四呼. 8. 回委對. uei. 合口呼. 9-1. 來亥代. ai. 開口呼. 9-2. 皆買懈. iai. 齊齒呼. 9-3. 乖柺怪. uai. 合口呼. 10. 招了弔. iEu. 齊齒呼. 11-1. 刀老到. au. 開口呼. 11-2. 交巧教. iau. 齊齒呼. 12-1. 侯口候. Fμ. 開口呼. 12-2. 尤九救. iFμ. 齊齒呼. - 44 -.

數據

表 2:現代紹興方言韻母表          韻
表 6:《字學集要》反切上字用字表          四呼    聲母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補  補 9 愽 3 博 3 逋 3邦必布伯悲北  補 4 卑 4 悲 3 必 3布 2 陂 2 逋兵彼班 愽畢筆壁晡  逋 4 博 3 布 2 奔晡邦補愽北邊  普  普 13 匹 5 披 2 竝  匹 8 普 4 披 4 紕 3 篇滂丕僻  普 9 鋪 3 滂 2 頗撲   蒲  蒲 12 傍 2 皮薄部 備步弼簿  毗 6 蒲 4 部 4 婢 3薄 2 皮 2 步避  蒲 8 薄 3 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幼稚園需要根據學券兌現組所發出的函件,於其指定日期前下載「學生兌現學券資格 紀錄」(即以下以粗體字顯示的報表) [圖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鋼結構產生變形主要係由於承受反覆應力 作用、局部應力集中或承受過大荷重,引

a 全世界各種不同的網路所串連組合而成的網路系統,主要是 為了將這些網路能夠連結起來,然後透過國際間「傳輸通訊 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傳統造假主要依靠文字, 最多輔 以造假圖片,但近年來各種深假 技術出現,通過換頭術、真聲

 透過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的圖畫 圖畫 圖畫 圖畫與少許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或者完全沒有 文字的結合,來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或說故事 傳遞資訊

通過蒐集學生在各方面(包 括學習 過程和結果 )的學習 顯證,然後詮釋資料,判斷 學生的表現,藉以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