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參與觀察的紀念館相關文學體驗空間之活動

第三章 鍾理和紀念館之文學體驗空間研究與訪談分析

第四節 本研究參與觀察的紀念館相關文學體驗空間之活動

活動依據國外學者 Getz(1991)在《活動管理與理由》一書提出定義為是一種 非經常性舉辦的事件,並能提供參與者在例行的日常生活體認之外,能提供休閒娛樂 及社交或文化體驗的場合。本研究抽樣參與觀察紀念館文學體驗空間內活動為 1.「鍾 理和紀念館:2014 年的笠山文學營」、2.「鍾理和紀念館:2015 年 12 月的百歲紀念活 動」、3.「高雄市文化局:華文朗讀節」、4.「賴和基金會:跟著鍾理和去旅行」、5.「台 灣文學基金會:鍾理和文學之旅。」等五項活動。。

一、2014 年七月「笠山文學營」

「笠山文學營」自 1995 年創辦以來已舉辦 20 個年頭,固定於每年的 6~8 月間舉 行,希望能達成悼念作家與推展文學的雙重目標,鍾理和文學藉由各屆多元的主題討 論,延伸出許多不同的可能:包括「農民文學」、「疫病文學」、「多元化族群文學」、「音 樂文學」、「母語書寫文學」、「地景文學」、「兒童文學」、「傷痕文學」等等

文學營的幾位講師用筆、用音樂、用影像、用教育闡釋他們各自所定義的自然地 域,以挖掘自然寫作的深意,從中學習他們聆聽土地、體驗實踐場所精神的姿態。

在 2014 年七月「笠山文學營」,以鍾理和書寫的文學作品主題為核心,設計適 切議論當代社會議題的主題,透過多元課程為媒介,讓人能親近文學的精妙點、親身 體驗農村的生活與魅力。並用裝置藝術實體重現文學家所創作有關農村的作品,搭配 文學地景,在導覽的過程中,請學員朗讀文學家的作品,想像作者當時創作的農村情 境。讓學員根據文學家作品中的某一段演一齣戲深度參與,並對農村的農作物與產品 作介紹,讓學員深刻體驗鍾理和文學創作的情境與互文對話之書寫。本研究著重在笠 山的文學空間的展演方式與如何跟此場域對話的課程研究。

(一)在課程 1〈鍾理和的原鄉足跡調查分享〉;林吉洋以一篇尋找台灣文學家 鍾理和先生在北平以及奉天時期生活場景而開始的筆記。2012 年 10 月開始一年兩個 月的時間,演講者當時通過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在北京參與環保組織工作,在 其閒暇時,陸續走訪鍾理和在中國的足跡。藉由閱讀鍾理和先生在中國時期的短篇小 說,理解理和先生筆下,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中國實地生活經驗與歷史巨輪轉向的交 疊。對於課程的講解使參與者更能真實的了解鍾理和在華北地區生活的情況,代表當 時台灣人在日本占領區下的中國原鄉的歷史記憶,從嚮往,到飢寒交迫,到失望痛絕,

如《夾竹桃》、《白薯》等作品的描述,當時的滿州國吸引許多移民前往開墾,而屬於 日本領地的台灣,也藉由日本人民的身分,夾帶華語,日本人較為信任的優勢,約 5000 人,前往滿州國,在日本戰敗後,台灣人的身分頓時變的矛盾,在滿州國的台

62

人也被一一清算。如《白薯》文本的記述,大陸人將台灣人看成日本人的奴才與走狗,

是「討厭而可惡的家伙」讓鍾理和先生對原鄉失望而返鄉。

(二)在課程 2〈台灣是一尾鯨魚〉:作家王家祥認為台灣是一尾鯨魚,而台灣 人必須透過流浪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王家祥透過鼓勵台灣年輕人去當雅痞,以流浪 的方式去觀查社會,,尋找真正屬於自我的生命意義。王家祥,自由作家,作品有《文 明荒野》、《四季的聲音》、《自然導告者》、《遇見一顆呼喚你的樹》、《我住在哈瑪星》、

《徒步》等自然寫作,及《小矮人之迷》、《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山與海》、

《倒風內海》、《海中鬼影-腮人》、《魔神仔》等台灣歷史小說,其作品正反映自然不 羈的浪漫童趣風格,讓學員可以考慮他的創作風格,和在東部過著吉普賽人遊牧的生 活方式,去尋找自己的書寫靈感與安置心靈的方式。

(三)在課程 3<書寫腳下土地,眼前人民- 地方書寫要訣>裡,郭漢辰理事 長運用與已故葉石濤先生和陳冠學先生互動的了解來對學員解說地誌書寫的義意。說 明如何去展現個人或家族的生命歷程,如何彰顯地方地景和人文特色,挖掘貼近土地 的故事和感懷,建立從地方出發的寫作觀與生命觀。並舉例鍾理和的笠山農場,陳冠 學的田園之秋,葉石濤的府城天地,還有曾貴海的詩作世界做為舉例,並說明書寫人 物的技巧,如何以物寫人,以人寫人,還有以空間寫人,這需要傾聽家鄉或家族的過 去與未來,並且挖掘隱藏在社會底層的吶喊,還要抓出人民與國家社會的困境,用自 己的真心去觀看這個世界,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書寫出來。在經歷此課程之後,筆者更 能體會如何去書寫自己的生活場域,去記錄自己的家鄉,課程緊貼本屆文學營的主題

-地誌書寫,也是研究者對於文學體驗空間的互文性,所重點研究的方向。

(四)在課程 4<音樂中的故鄉事:創作與美濃的牽繫>被安排於晚飯後的七點 到九點之間,說是課程,更像是小型的客家音樂演唱會,由知名客語歌手林生祥演唱 其所創作的原創歌曲,如《臨暗》、《種樹》、《野生》、《我庄》等歌曲,其中由鍾永豐 作詞的《臨暗》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作詞人獎,《種樹》獲得第十八屆 金曲獎最佳演唱類最佳作詞人獎。課程主題著重在美濃的鄉土鄉情的音樂創作與演繹,

以課程中展演的《臨暗》為例;《臨暗》的歌詞是敘述遊子在都市他鄉,下班黃昏時,

想念起故鄉的母親,還有母親所煮的菜餚,臨暗是客家話,是指日落到夜晚懸月前的 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裡,一家子陸續回巢,孩子幫忙生火餵豬,母親做田回來 煮飯,這是傳統的美濃農村的生活景象,而在青年人口外移嚴重的美濃,《臨暗》更 是帶著淡淡鄉愁憂傷,如四面揚唱起楚歌一般招喚在外地的遊子回家。全課程可以體 會到林生祥、鍾永豐先生藉由音樂創作與演唱來反應故鄉的變化與反美濃水庫抗爭的 重現展演,在學員之間演繹繞梁而深刻感動。

(五)課程 5<不只是旅行從台灣電影看地誌書寫>,講師鄭秉宏在此課程說明 電影如何去紀錄書寫地誌和歷史風景,並記錄各時域當代人文特色。如在最美好的時

63

光中可以看到早期高雄渡船的模樣,從各式各樣的電影在有意或無意之間記錄下每個 時代的風景,也許過了許久再度觀看時,已經是不同於現在的面貌了,課程中講師引 用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楊德昌《獨立時代》《一一》、

張作驥《黑暗之光》、王家衛《春光乍洩》等電影,去說明電影文本記錄地景,書寫 地景的方式。

(六)課程 6<鏡頭下的地誌書寫>中,漂浪.島嶼先生在此由攝影技巧導入如何 對社會關懷,以及用更多元的角度呈現事實的真象,拍出有故事的照片。並讓人體驗 攝影的原理,拍攝好照片的技巧,與抓出景色的重點。但筆者認為,真正的文化記錄 還是需要配合文學的記述,才完整記錄一個地方的人文思想與場所精神。

(七)觀察課程 7<鍾理和筆下的美濃>課程由鍾理和的孫女鍾怡彥解說鍾理和 文學作品筆下的美濃,讓人感受鍾理和對美濃笠山的情感與文人情懷。課程講解鍾理 和文學文本裡所描寫的地理環境,如《笠山農場》與《薄芒》裡的笠山、人字山、磨 刀河、羌仔寮溪、中正湖等等…。氣候方面如午後雷陣雨的書寫《西北雨》,關於乾 旱天災書寫有《竹頭庄》、《山火》、《阿煌叔》、《親家與山歌》、《旱》、《雨》等作品,

生態方面有竹子、檳榔、官山、柚木花、相思樹花、檬果花還有斑鳩等描寫。田園景 色,則舉出《作田》、《笠山農場》等文本,在菸葉種作,則以《菸樓》一文為代表。

鍾理和文學文本裡提到的飲食甜點有粄條、番薯、鴨蛋湯、蘿蔔乾、冰果室等等。 服 飾配件有對藍衫的描寫如《笠山農場》「兩人都穿著袖管和襟頭同樣安了鮮麗彩色的 雙藍長衫,漿洗的清藍整潔,就像年輕女人的心」。還有對美濃保守的觀念的書寫等 等,本研究認為這些都可以成為在文學空間中展演的重要素材,如環境氣候生態可以 進行導覽旅行,美食冰品與藍衫可以規劃成文創商品,作為地方特色進行販售。

(八)而課程 8〈鍾理和文學意象創作與地景踏查〉成功的展示了鍾理和的文學 體驗,並設計了文學展演的方式與舞台,由美濃當地稻草人藝術家,果然紅學堂負責 人羅元鴻帶領導覽,從草原的挖石農夫和斗笠草屋建設,藉著實地踏訪館區配合朗讀 鍾理合作品結合裝置藝術將文學作品的場景重現學員眼前。並且帶領學員進入理和小 徑,一路上遭遇並且講解美濃的農作物木瓜的生長特性,與伯公對客家人的重要性,

介紹旅程上的環境生態,並進入阿濱伯的家,鍾理和一家的信件都是在這裡收件,講 師羅元鴻並在理和小徑的金屬標牌的路段上邀請學員即興演出平妹與理和久別相遇 的戲碼,並且朗讀一段《貧賤夫妻》文本裡的夫妻相遇的情節,在體驗經濟的十大特 點中,這段旅程,成功的展示了鍾理和的文學體驗,並設計了文學展演的方式與舞台,

讓參與的學員感到十分的驚喜,留下美好的印象。讓參與的學員感到十分的驚喜,留 下美好的印象。

64

圖 3- 14 阿濱伯的家與平妹理和,重逢角色扮演。

(九)在課程 9,藉由種子飾品製作教學讓學員了解各種植物種子特性,加深對 土地的情感記憶,並從製作飾品的過程得到參與感、成就感。

(九)在課程 9,藉由種子飾品製作教學讓學員了解各種植物種子特性,加深對 土地的情感記憶,並從製作飾品的過程得到參與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