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五節 本章總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第五節 本章總結

LINE,是台灣普及度最高的即時聊天的工具,也是情感聯繫的工具,官方 帳號服務啟用後,各大企業、名人、政府單位進駐,建立起產品、品牌、服務 與消費者、粉絲溝通的橋樑。新聞媒體陸續加入,媒體官方帳號訂閱人數迅速 成長,但經本研究觀察、訪問後發現,這些數字似乎無法反映使用者的需求和 期待。

一、 LINE 推播新聞的角色

LINE 推播新聞的角色,可從傳播者端和閱聽人端分別討論。對媒體業者而 言,是藉由 LINE 官方帳號的高人氣吸引使用者造訪新聞網頁、培養使用者對 媒體的黏著度。根據推播的內容樣貌,反推業者為達到上述目的所採取的策 略,無疑是以傳遞「娛樂性新聞」和吸睛的新聞標題為主。

而對本研究的受訪者而言,會根據對特定媒體的「偏好」訂閱不同官方帳 號,或被貼圖等宣傳活動所吸引。14 名受訪者中,只有 1 名(F5(n))將 LINE 作為主要的新聞來源;4 名受訪者(M2(u)、M3(y)、F1(u)、F4(y))將之作為接 觸他類資訊和新知的管道,與其它新聞來源互補;3 名受訪者(F7(n)、F8(n)、

F9(a))對 LINE 推播新聞的觀感較差,不想再繼續使用;其他 6 名則認為可有 可無,不會主動積極利用之。終止訂閱的理由,則多半是內容不符所需、立場 與自己不符,或推播通知造成干擾等。

二、 推播新聞內容的現存問題

在推播新聞內容的部分,訊息則數偏少是受限於 LINE 官方的限制,媒體 業者無權調整,然而四家媒體的報導策略相似,整體的娛樂新聞比例過高、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時性偏低,是被詬病的一大原因。對此,蘋果日報網路中心邱助理副總編輯表 示,LINE 並沒有提供用戶族群分析的機制,而是透過長期觀察新聞發布後的點 閱數字,了解閱聽人對於政治、硬性的新聞題材較不感興趣,生活、趣味性和 娛樂新聞較能引起共鳴,因而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來挑選發布的新聞。也就是 說,目前的推播模式,是業者所認為效益極大化的均衡結果。

儘管如此,隱晦性的標題主詞,常造成讀者期待上的落差,失望的經驗多 於驚喜。女性主角佔了多數版面,對女性讀者的吸引力有限,過度誇大、露骨 的內容,也可能造成男性讀者的反感。反觀重大的社會、政治新聞,相對來說 著墨甚少,甚至在本質上還是偏向娛樂性的內容。新聞的重要性、即時性若無 法滿足閱聽人的需求,導致對該媒介長期的依賴、信賴和需要性不高。或許媒 體業者可從長期的效益進行評估,而非僅著眼於單則新聞的點閱數字。

三、 情境因素的作用

經由訪談發現,新聞內容在使用媒介的情境中,所挾帶的「資訊含量」(資 訊的可利用度、議題吸睛程度、標題的構成或形式等),是閱聽人決定要不要繼 續閱讀的重要因素。而本研究關注的「情境因素」對於閱讀行為的影響效果,

雖不如新聞內容本身來得關鍵,但卻可能促使閱聽人點閱原本不那麼想看的新 聞。

如封閉的公車上、無聊的課堂上、飽餐後的閒暇時間、下班的空檔,使用 者常漫無目的地滑手機、開臉書、開 LINE,試圖尋求一些有可看性的內容來填 補空白,此時情境因素成為加強點閱的助力。反之,情境也可能是阻礙點閱的 干擾因素,如網路訊號品質不佳、正處於工作狀態,或時間緊迫等,這些不利 於閱讀的情境,也就是對新聞內容吸引力的考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在「實體環境」構面,常影響使用者閱讀動機的因素大致有,「無線網路的 建置」與「行動網路接收品質」、該場合的「無形規範」(如在電影院、教室或 工作時須關閉手機),以及「聲音的干擾」。而人們經常閱讀新聞的地點,如餐 廳、通勤、家中、辦公室、學校等,大多與個人的生活作息或工作時間相關,

各個場合有不同的使用手機合宜性,在家中的自由度最高;通勤是有利於閱讀 新聞的場合,但也存在站立、坐姿的差異,以及當時的擁擠、嘈雜程度、或個 人精神狀態影響;在餐廳會受到用餐專注程度、同伴之間關係等影響;辦公室 與學校則視個人當時的工作狀態而論。

「社交環境」構面會根據不同的互動形式而產生「社交先決」、「社交與 閱讀併行」和「閱讀先決」的行為策略。在與人「面對面互動」時,多數受訪 者會選擇忽略收到的推播訊息,採取社交先決或與閱讀並行的方式,沒有受訪 者會為了看新聞而冷落對方,顯示與人面對面互動的連結性最強。使用手機進 行「即時通訊軟體聊天」時,較多受訪者願意先看標題再決定,三種行為策略 都會發生。而與旁人「沒有實際互動的共處」時,雖與獨處無異,但該場合人 員的「關係」、「任務內容」等無形規範仍可能影響使用行為,如嘈雜的人聲 或上課專注的同學會限制個人使用手機的動機。閱讀先決模式也較常發生在個 人獨處時。

「先前狀態」構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在「心情感受」和「工作任務」兩方 面。輕鬆、愉悅、無緊迫時間壓力或工作結束時,較願意接收、閱讀推播新 聞。反之,由於推播新聞的重要性普遍不高,一旦使用者處於忙碌、疲憊或工 作的狀態,難以引起點閱動機。人們的工作狀態和情緒常與時間相關,因此

「先前狀態」構面部分的影響因素與「時間的影響」構面相互依存。推播時間 若能依循閱聽人的作息和工作時程,比如接近用餐時間、休息時間或通勤的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間發送訊息,可彌補內容吸引力的不足。

根據第二章(P. 37)提到的「媒介使用結構模式圖」(Weibull, 1985),上層 結構說明了個人使用媒介的習慣性模式,是受到個人所處的社會情勢、對媒介 的需求,以及獲得媒介的可能性所影響,此兩者則是經由整體「社會結構」所 形塑。媒介使用習慣進而影響對特定媒體的喜好或傾向。而下層結構則說明影 響實際媒介使用的因素,包含媒介傾向、情境因素、媒介內容以及使用的脈 絡。本研究發現,「媒介內容」與「個別情境」對使用行為的影響並非各自獨 立,而是彼此互補或干擾,端賴哪方的「拉力」較強。如前述提到在無聊、封 閉的情境,會促使個人閱讀平常不一定想看的訊息;而若是非常有興趣的議 題,也能夠克服情境的不利因素,進行下一步的閱讀行為。依循上述理由,本

研究調整部分的媒介使用結構模式圖下層結構,作為本章之總結。

圖 4-11 LINE 推播新聞使用的結構模式 圖片來源:本研究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