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限制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第五章 研究結論、限制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研究者在 2013 年 9 月中即訂閱了數家媒體 LINE 官方帳號,並從下半年開 始關注各家官方帳號的推播新聞,直到 2015 年 3 月,四家媒體在報導風格、推 播形式和推播時間上,並未有顯著變化。媒體透過最受歡迎的行動通訊軟體推 播新聞,將訂閱者引導回主網站,但卻僅以點擊數字和有效點閱率來評估閱聽 人的喜好,包含持續增加的訂閱人數,似乎忘了停下腳步思考,使用者的體驗 好不好?閱聽人到底需要什麼新聞?

現代的閱聽大眾對傳統媒介的依賴大不如前,迅速轉移到可連網的電子載 具,如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媒體業者紛紛趕搭上行動化的趨勢設計 內容。以《蘋果日報》來說,為了滿足使用不同載具的行動用戶,業者設計了 手機網站、iPhone App、Android App、Win Phone App、iPad App 等版本的介面 方便用戶瀏覽,LINE 官方帳號也屬於行動新聞市場佈局中的一部分。各家媒 體、各種形式的行動新聞工具競爭者眾,業者勢必更應善用新聞與 LINE 結 合,與個人社交緊密相依的特性,才可望讓新聞官方帳號從中突圍。

經訪談得知,受訪者們獲取新聞的態度普遍「被動」,會主動造訪新聞媒體 網站的受訪者較少,多數仍是以新聞聚合的平台(如 Facebook、LINE 或

PTT)獲取新聞,其中 Facebook 已被視為重要的新聞來源,包含閱讀朋友分 享、按讚的新聞,以及新聞媒體粉絲專業發布的消息,都能在個人的動態時報 上所見到;LINE 推播新聞亦有類似特性,一旦訂閱,就可能在任何情境下收到 新聞訊息。此種媒介特性,一來可能降低個人主動獲取新聞、挖掘資訊的動 機;卻也促使部分受訪者基於對新聞的需求、對個人惰性的意識而選擇訂閱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播新聞,強迫自己與時事接軌。然而這種被動的態度,卻「未」減少個人獲取 新聞的「量」,反而因著行動載具的特性,及對社群網站、行動通訊軟體的高度 黏著,隨時隨地都暴露在各種資訊之中。

於是本研究以「情境」作為主題,探討情境因素如何影響推播新聞使用時 的行為與態度。討論面向包含「接收情境」、「閱讀情境」中的實體環境、社交 環境、資訊環境、先前狀態和時間等五大構面;以及「人機互動情境」中的 LINE 操作介面易用性、新聞網頁操作順暢度、網頁圖文編排滿意度等構面,再 將這些情境因素與新聞內容的樣貌進行綜合分析。

除了在第四章描述個別情境如何影響使用行為,研究結果發現,情境因素 不僅單方面影響使用行為,也會和新聞內容共同影響使用推播新聞的行為,甚 至是加強(或制約)訊息內容的吸引力,端賴哪方的拉力較強。而新聞的價值 能否滿足閱聽人的需求和期待,往往影響了使用者長期訂閱的意願。本研究補 充了情境質化研究的不足,特別是對行動新聞、推播新聞領域的探索。

研究情境理論的兩大學派──「客觀存在說」和「主觀存在說」,最大的差 異在於前者強調情境是藉由「得以客觀觀察的外在刺激」所界定;後者則認為

「能夠引起個人心理狀態變化的因素」,才能稱為是情境。本研究發現,不同的 受訪者面對特定的情境(如公車上、吃飽飯、或睡覺前),確實有著相似的使用 行為。受訪者卻是經過訪談過後也才自我意識,影響當時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因此,情境因素的刺激有時介於客觀與主觀之間,正在被影響時未能知覺,卻 可在後續回想、記錄使用行為時清晰辨識這些刺激的存在。

總結本研究,開啟了以情境理論觀點探討行動新聞使用行為的契機,確立

「推播新聞」這一概念並提供學術討論的基礎,對新聞內容進行的描述性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可做為日後研究的參考。由於科技進步,新聞行動化已是現在進行式,未來也 不會停歇,生活中的各種產品、各種媒介都可能與新聞結合,「資訊過載」反而 是將來需要重視的問題。媒體業者關心如何有效「推銷」新聞給閱聽人之餘,

也應思考如何生產、篩選更符合大眾需求、期待、有助於提升整體社會風氣的 優質內容,才不枉身為「新聞媒體」的使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