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LINE推播新聞之使用行為──以情境理論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LINE推播新聞之使用行為──以情境理論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探討 LINE 推播新聞之使用行為──以情境理論分析. 政 治 大 A Contextual Theory Approach 立. Understanding User Behavior in Push Notification News on LINE:.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曾國峰. v. 博士. 研究生:賴合新. 中華民國一○四年四月.

(2) 致謝 當在鍵盤上敲下「致謝」兩字,象徵著與即將暫別全職學生的舞台,此時 回想起過去 26 年,我從一個會哭會鬧的娃兒,到今日完成一本碩士論文,最辛 苦的莫過於我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和姐姐。謝謝你們一路上無怨無悔的支 持和包容,教導我做人做事的態度和道理,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愛你們! 感謝 TVBS《健康兩點零》的製作人惠虹姐,實習結束的最後一晚您曾對 我說,「人生未來工作的時間多的是!多讀兩年書也好。」堅定了我深造的決 心。來到政大,第一位見到的就是今日的指導教授曾國峰老師,為我簽下即將. 政 治 大. 入伍的保留學籍申請單,這個緣分延續到回來修課、做研究、寫論文。感謝老 師給予我很高的自主性,也在迷茫困頓、不知所云時給予關鍵的提點,以及更. 立. 多對未來人生課題的閒聊,從您身上學習好多!感謝照真老師和淑美老師兩位. ‧ 國. 學. 恩師擔任我的口試委員,提供寶貴、重要、深刻且實際的建議,讓我發現自己 的盲點、正視自己的不足,更感念兩位對我的教導和鼓勵。. ‧. 謝謝研究所時期的好友們,張立、佩茹、俊孝、嘉鼎、榆鈞、魏毅、宥. sit. y. Nat. 嫺、首豪、志濱、明廷、正邦、青雲;大學好友雨萱、艾如、庭瑜;國中好友 翼鳴;五八砲指部好友晉文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你們或者引導我對研究主題. io. n. al. er. 再思考,或者在我需要幫助時給予支持,又或者三不五時「關心」我論文的進. i n U. v. 度,有你們,這篇論文得以更佳完備、也充滿溫度。感謝所有受訪對象,激發. Ch. engchi. 我對研究的認識和想像,希望這些寶貴的經驗能讓更多人了解使用者的期待。 謝謝文心,和妳一起,寫論文也變得浪漫,是妳讓我 25 歲以後的人生變得 精彩、快樂、踏實,謝謝妳包容不完美的我、欣賞時而幼稚時而老派的我,讓 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男人。謝謝所有愛我的、曾經關心過我的人,賴合 新一定會加倍努力、加倍奉還!. 書於乙未年春. 政治大學大勇樓 408 02:14 AM. i.

(3) 摘要 各種行動裝置服務不僅便利了生活,也讓資訊的傳遞更加即時且無界。 2012 年起,五家媒體藉助行動通訊軟體 LINE 在台灣的高人氣,每日固定推播 四則新聞,總訂戶數至今突破 450 萬人,儼然成為一個新興的新聞傳播渠道。 本研究以情境理論的觀點,質化的使用者日誌記錄法和深度訪談法為主, 理解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推播新聞的行為,並透過 HTML5 文字雲分析 機,歸納出各家媒體推播內容的樣貌和趨勢。情境分析構面包含接收與閱讀情 境下的「實體環境」、「社交環境」、「資訊環境」、「先前狀態」和「時間的影. 政 治 大. 響」等;另再針對使用過程中面臨的「人機互動情境」綜合分析使用者的體. 立. 驗。. ‧ 國. 學. 這些情境因素不僅各自影響媒介使用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與新聞內容相互 加強(或制約)吸引力,端賴哪方拉力(或推力)較強。根據訪談結果,「新聞. ‧. 內容」的影響力似乎又更為關鍵。受訪者普遍認為推播新聞的即時性和重要性. y. sit. al. er. io. 低。. Nat. 偏低,新聞價值未能滿足期待,導致對 LINE 推播新聞的需要性和依賴性偏. v. n. 未來業者可考慮設立不同的「主題式官方帳號」,提供針對性的內容;或者. Ch. engchi. i n U. 在目前的官方帳號中,增加一日新聞類型的多元性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就看 媒體如何定位自家官方帳號的角色。此外,在發揮新聞標題創意的同時,仍應 與內文保持一致,避免造成期待上的落差。不斷強化內容品質,並考量主要受 眾的使用情境,可望改善體驗不佳的問題。 本研究以情境理論的觀點,開啟了「推播新聞」的學術研究基礎,並充實 行動新聞領域的實證研究經驗,希望提供未來的研究者和新聞從業人員,一個 了解推播新聞使用行為的先例。. 關鍵詞:LINE、推播新聞、使用情境、使用者日誌、新聞標題文字雲. ii.

(4) Abstract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facilitate our lives, and also assist in delivering information more freely and immediately. Since 2012, five companies send four pieces of news daily through “LINE”,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 in Taiwan. Nowadays, LINE becomes an emerging news channel, with over 450 million subscribers in total. This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ntext theory, by means of diary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users’ behavior of push notifications news in. 政 治 大. different contexts, from news receiving aspect, reading aspect and human-computer. 立. interaction aspect. Besides, analyzing the news headlines by “HTML5 Text Analyzer”. ‧ 國. 學.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media.. Research found that users’ behavior and attitud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 contextual factors, but also by the value of content. Moreover,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y. Nat. sit. factors and content would be reinforcing (or restraining) mutually, depends which one. n. al. er. io. influence users’ behavior and attitude more crucially. According to respondents’. i n U. v. feedback, the value of push notification news, such as immediacy and importance,. Ch. were far from their expectations.. engchi. News editors may plan to set up more than one official account to reach target audience; or to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daily news by existing accounts, making effort to meet demand of more audience. In addition, the headline should be more concordant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news. Keep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tent, taking account of context factors while pushing news, may improve users’ experience.. Keywords: LINE, Push notification news, Using context, Diary method, Word cloud.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從簡訊到行動通訊程式推播新聞................................................ 9. 第二節. 行動裝置與新聞傳播.................................................................. 22. 第三節. 行動新聞使用者情境.................................................................. 30. 第二節 第四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與媒體使用行為概述...................................... 70 情境與推播新聞使用行為之關係.............................................. 77 推播新聞之使用與滿足............................................................ 101. Nat. 第五節 第五章. ‧. 第三節.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分析.......................................................... 59. 學. 第一節. 本章總結.................................................................................... 108. y. 第四章. sit. 第二節. 治 政 研究設計...................................................................................... 50 大 立 59 資料分析.............................................................................................. 研究問題...................................................................................... 45. 研究結論、限制與建議 ................................................................... 112. io. er.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 國.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7. n. al. 參考文獻. 120. 附錄. 129. Ch. engchi. i n U. v. 附錄一:LINE 推播新聞使用者日誌記錄意願調查表 ................................. 129 附錄二:使用者日誌記錄表格........................................................................ 132 附錄三:使用者個人深度訪談大綱................................................................ 133 附錄四:蘋果日報業者訪談大綱.................................................................... 134 附錄五:日誌記錄期間四家媒體推播新聞內容............................................ 135 附錄六:十四名受訪者使用 LINE 推播新聞──閱讀時間分布圖 ............... 140. iv.

(6) 表目錄 表 1-1. 台灣 2006 至 2013 年整體廣告量 ................................................................ 2. 表 2-1. LINE 官方帳號長期方案(半年/一年) ................................................ 16. 表 2-2. 新聞 APP 與 LINE 推播新聞比較表 .......................................................... 19. 表 3-1. 本研究三個子題 .......................................................................................... 47. 表 3-2. 推播新聞內容分析表 .................................................................................. 54. 表 3-3. 使用者日誌 1:情境構面記錄內容 ........................................................... 55. 表 3-4. 使用者日誌 2:新聞價值五等量表 ........................................................... 56. 表 4-1. 2014 年 9~12 月《NOWnews》LINE 推播新聞標題關鍵字 ................... 60. 表 4-2. 2014 年 9~12 月《Yahoo!奇摩新聞》LINE 推播新聞標題關鍵字 ......... 61. 表 4-5. 2014 年 9~12 月四家媒體 LINE 推播新聞標題關鍵字 ............................ 65. 表 4-6. 2014 年 9~12 月四家媒體推播九合一選舉相關新聞數量 ....................... 68. 表 4-7.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70. 表 4-8. 受訪者 LINE 推播新聞使用經驗與現況 ................................................... 72. 表 4-9. 受訪者日常獲取新聞資訊之管道(LINE 官方帳號以外) .................... 75. 表 4-10. 使用者 8 天(16 次)記錄之推播新聞接收、閱讀概況 ....................... 78.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4-3. 學. 表 4-4. 治 政 2014 年 9~12 月《聯合新聞網》LINE 推播新聞標題關鍵字 ................. 62 大 立 2014 年 9~12 月《蘋果日報》LINE 推播新聞標題關鍵字 ..................... 63. Ch. engchi. v. i n U. v.

(7) 圖目錄 圖 1-1. 2010-2014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 .............................................................. 2. 圖 1-2. 四家媒體 LINE 官方帳號訂閱人數曲線圖 ................................................. 4. 圖 2-1. LINE 使用人族群特徵描述 ........................................................................ 12. 圖 2-2. LINE 推播新聞傳播過程流程圖 ................................................................ 17. 圖 2-3. LINE 推播新聞操作介面六步驟 ................................................................ 18. 圖 2-4. 新聞 APP 與 LINE 官方帳號推播通知方式 .............................................. 20. 圖 2-5. Belk 的情境模型 .......................................................................................... 35. 圖 2-6. 主觀認知說的情境模式 .............................................................................. 36. 圖 2-7. Assael 的情境模式圖................................................................................... 36.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 .............................................................................................. 48. 學. ‧ 國. 圖 2-8. 政 治 大 媒介使用的結構模式(Weibull, 1985).................................................... 37 立 推播新聞使用者情境構面架構圖 .............................................................. 49. 圖 4-1. 2014 年 9~12 月《NOWnews》LINE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 ................... 60. 圖 4-2. 2014 年 9~12 月《Yahoo!奇摩新聞》LINE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 ......... 62. 圖 4-3. 2014 年 9~12 月《聯合新聞網》LINE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 ................. 63. 圖 4-4. 2014 年 9~12 月《蘋果日報》LINE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 ..................... 64. 圖 4-5. 2014 年 9~12 月四家媒體 LINE 推播新聞標題文字雲 ............................ 67. 圖 4-6. 接收、閱讀、人機互動情境相互關係說明 .............................................. 77. ‧. 圖 3-2. er. io. sit. y. Nat. al. 圖 4-7.3. 《聯合新聞網》11/17~11/24 推播時間 .................................................. 85. 圖 4-7.4. 《蘋果日報》11/17~11/24 推播時間 ...................................................... 85. 圖 4-7.1. n. 圖 4-7.2. v i n C h 推播時間 .................................................... 《NOWnews》11/17~11/24 84 engchi U 《Yahoo!奇摩新聞》11/17~11/24 推播時間........................................... 85. 圖 4-8. 人機互動情境構面綜合評分雷達圖 .......................................................... 95. 圖 4-9. 行動通訊軟體 WeChat 新聞媒體官方帳號頁面 ....................................... 97. 圖 4-10. 閱聽人對 LINE 推播新聞價值滿意度雷達圖 ....................................... 101. 圖 4-11. LINE 推播新聞使用的結構模式 ............................................................ 111. vi.

(8)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智慧型手機已是現代人獲取資訊不可或缺的工具,成熟的行動網路使資訊 交換更為即時且無界。根據 IDG Global Solution(2014 年 7 月 16 日)對全球使 用者的調查顯示,50%平板電腦使用者和 41%智慧手機使用者不再閱讀報紙; 47%平板電腦使用者以及 33%智慧手機使用者不再翻閱紙本雜誌,顯見傳統媒. 政 治 大 的比例雖然較高,但年齡已不再是區分媒體使用行為最有力的變項。當台灣人 立 體的閱聽族群正在被分食。該調查也發現,年齡層較低的使用者選用行動裝置. 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數(197 分鐘)高居全球第一(中央社,2014 年 8 月 13. ‧ 國. 學. 日),傳播者看準大眾對小螢幕的高度黏著,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lication,. 一、 行動媒體產業快速成長普及 a. er. io. sit. y. Nat. 化的趨勢下,使用者和傳播者的行為、習慣會如何翻轉?. ‧. 以下簡稱 App)及行動通訊程式發展出「推播新聞」的傳播模式,在新聞行動. n. iv l C n hengchi U 報業媒體營收主要為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其中廣告收入為最大營收來. 源,觀察歷年廣告量的變化可粗略推估媒體產業的消長。根據尼爾森公司 2013 年的台灣媒體廣告量數據,五大媒體中僅有線電視成長 4.7%,其餘無線電視 (-4.6%)、報紙(-8.9%)、雜誌(-0.9%)、廣播(-12.2%)1的廣告量接連縮減 (見表 1-1)。反觀同年的數位廣告量成長 17.8%(見圖 1-1),自 2006 年以來每 年幾何平均成長率超過 20%。2其中「行動媒體」的成長也帶動行動廣告、行銷 與商務的價值,在多樣化的媒體產業中開闢出一條新的戰線。. 1. 王薇雲、陳韻宇(2014 年 3 月 13 日) 。 〈2013 全年廣告量分析報告〉 ,《凱絡媒體週報》。取自. http://ppt.cc/iKOP 2. 數位廣告包含網站、關鍵字、影音、行動廣告以及社群/口碑行銷等五項。臺北市數位行銷 1.

(9) 表 1-1. 台灣 2006 至 2013 年整體廣告量. 單位:新台幣仟元. -. 無線電視. 有線電視. 報紙. 雜誌. 廣播. 戶外. 網路(數位). 2006. 4,125,130. 14,906,171. 14,771,396. 6,359,225. 3,965,920. 3,650,537. 3,698,000. 成長率%. -5.2%. -10.6%. -5.0%. -2.8%. 28.9%. 28.3%. 21.3%. 2007. 4,094,286. 14,047,643. 13,667,979. 6,444,696. 3,770,670. 3,351,388. 4,950,000. 成長率%. -0.7%. -5.8%. -7.5%. 1.3%. -4.9%. -8.2%. 33.9%. 2008. 4,445,461. 13,582,111. 11,078,926. 6,050,076. 3,838,620. 3,369,590. 5,976,000. 成長率%. 8.6%. -3.3%. -18.9%. -6.1%. 1.8%. 0.5%. 20.7%. 2009. 4,343,651. 15,819,154. 10,008,866. 5,058,703. 3,761,484. 2,861,572. 6,989,000. 成長率%. -2.3%. 16.5%. -9.7%. -16.4%. -2.0%. -15.1%. 17.0%. 2010. 5,060,629. 19,861,782. 11,955,662. 5,549,827. 4,482,972. 3,288,964. 8,551,000. 成長率%. 16.5%. 25.6%. 19.5%. 9.7%. 19.2%. 14.9%. 22.3%. 2011. 4,899,729. 21,175,082. 10,674,408. 5,677,641. 4,139,539. 3,680,282. 10,215,000. 成長率%. -3.2%. 6.6%. -10.7%. 2.3%. -7.7%. 11.9%. 19.5%. 2012. 3,999,707. 20,059,287. 9,522,068. 5,340,950. 3,555,348. 3,591,644. 11,601,000. 成長率%. -18.4%. -5.3%. -10.8%. -5.9%. -14.1%. -2.4%. 13.6%. 2013. 3,817,132. 20,992,491. 8,679,067. 5,293,617. 3,120,841. 4,168,427. 13,680,000. 成長率%. -4.6%. 4.7%. -8.9%. -0.9%. -12.2%. 16.1%. 17.8%. 學. ‧. ‧ 國. 立.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Nielsen 廣告監播服務、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台北市數位行. 140 120. 單 位 100 : 新 80 台 60 幣 億 40 元 20. 8.36 6.19. 30.74. 26.64. v n i 10.58 17.92. n. al. er. io. 160. sit. y. Nat. 銷經營協會. Ch. 11.08 10.15. i U e6.05 h n c g 9.46. 45. 41.1 35.43 11.12. 5.73. 18.48 行動廣告 社群口碑行銷. 52.68. 63.05. 63.35. 59.34. 66.64. 關鍵字廣告 影音廣告 網站廣告.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f). 年份. 圖 1-1. 2010-2014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 資料來源: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 經營協會(2014 年 6 月) 。 〈2013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暨 2014 預測報告〉 。取自 http://ppt.cc/Oxd~ 2.

(10) 二、 行動通訊跨足新聞平台 除了廣告主轉戰行動市場,行動媒體與傳統大眾媒體間的競合也變得曖 昧,各種載具、功能和內容逐漸匯流。早期的即時通訊軟體是以電腦為載具, 人們被即時通訊軟體牽制在電腦前;如今,行動通訊 App 以免費的文字、語音 和視訊功能吸引消費者,手機成為了現代人重要的社交媒介,卻進一步加深了 人們對即時通訊軟體的依賴。. 政 治 大 數年增 115%,整體行動通訊、社群、照片分享 App 使用次數年增 203%。 我 立. 國際調查研究單位 Flurry Analytics 指出,2013 年全球行動通訊程式使用次 3. ‧ 國. 學. 國資策會 2014 年進行的 App 活躍使用者調查也發現,前十大 App 中有五項屬 於通訊社交類,行動通訊程式 LINE 更登上國人使用度最高的應用程式榜首。. ‧. 不少公司行號看重 LINE 的高人氣,既可吸引用戶主動關注,亦可發送大宗訊. er. io. sit. y. Nat. 息,儼然成為一種簡易、相對便宜且觸達率高的品牌溝通工具。. 2012 年 11 月,《NOWnews 今日新聞》首度使用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新聞,. al. n. v i n Ch 隨後《ETtoday 新聞雲》 、《Yahoo!奇摩新聞》 、《蘋果日報》也 U e n g c h、i《聯合新聞網》 4. 相繼加入行列,各家媒體訂閱人數少則近 60 萬,多則超過 186 萬人。以台灣. 《蘋果日報》為例,紙本報紙發行量從 2009 年平均每日 52 萬份,到 2013 年 7 月已跌至平均每日 40 萬份以下,三年多來負成長近四分之一。5 反觀《蘋果日 報》LINE 官方帳號在 2013 年 10 月初訂戶數僅 36.5 萬人,至 2014 年 10 月 1 日累積超過 174.8 萬訂戶數,短短一年成長率高達 378.9%,2015 年 3 月初已累.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4 年 1 月 14 日) 。 〈社群 App 最夯!研調:行動軟體使用次數年增 115%〉 。取自 http: //news.cnyes.com/Content/20140114/KIT1F3680RPWY.shtml 4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已於今年初退出,終止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服務。 5 洪德諭(2013 年 9 月 11 日) 。 〈蘋果日報連續 11 季閱讀率稱霸發行量反降〉, 《MOL 銘報即時 新聞》。取自 http: //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57243 3. 3.

(11) 積超過 190 萬人。對於日漸萎縮的報紙發行和新聞產業,似乎在行動通訊平台 與推播技術中找到新的空間和藍海。. 1,860. 2,000 1,800 單 位 : 訂 閱 數 ( 千 人 ). 1,532. 1,600. 1,414 1,263 1,128. 1,400 1,200. 959. 1,000. 800 510 600 365 400 271. 1,043. 1,202. 1,262. 1,635 1,312. 1,717 1,424. 1,352. 蘋果日報. 814 544. 572. 318. 365. 634. 416. 458. 655 492. 672 520. YAHOO NOWnews. 200 0. 立. 政 治 大. 聯合新聞網. 學. ‧ 國. 607. 702 572. 圖 1-2 四家媒體 LINE 官方帳號訂閱人數曲線圖 圖片來源:本研究繪製. ‧ sit. y. Nat. John B. Thompson(1995)歸納大眾媒體的幾項特徵,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 io. er. 術及制度方法、隔離開資訊的生產製造和接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以. al. 及一對多的資訊分發等。當一種新興的資訊載體,其使用者達到一定數量且與. n. v i n Ch 生活完全結合、成為大眾採納的新科技行為時,就可稱之為「新媒體」 (王貞 engchi U. 子、劉志強,2006)。LINE 在台灣的使用率高達八成,其官方帳號推播媒體的 訂閱量和成長性具備大眾媒體的潛質;然而 LINE 每日推播新聞的則數有限 (官方限制) ,在資訊量和議題的多元價值性尚無法與傳統大眾傳媒比擬,且接 收者是獨立的個人。因此本研究將 LINE 定位為「具有大眾傳媒特質的個人媒 體」 。LINE 目前仍是免費軟體(特定遊戲、貼圖商品或加值服務除外),各家新 聞媒體帳號訂閱人數少則五十萬、多則將近兩百萬,相較逐年下跌的報紙發行 量高出甚多,值得本研究進一步了解其潛在問題與傳播內涵。. 4.

(12) 經由行動科技推波助瀾,新聞的核心價值──「即時」與「新」變得更名符 其實,人們可利用任何的閒暇時間來接收新聞。但是,以行動通訊程式 (LINE、WeChat)、社群網站(Facebook、Twitter)或應用程式發送新聞,雖 可在最短時間將新聞「推」給大眾,閱聽人卻可能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被「最 新」的推播通知給打擾,甚至被淹沒。「推」的策略不僅直接挑戰閱聽人對內容 的喜好和需要,也可能被使用者面臨的「情境因素」(如:使用者作息、使用手 機和 LINE 的行為、其他媒體使用習慣等)所影響,因此,傳播者和閱聽人都 應該正視推播新聞的效果和副作用。. 政 治 大 「Content is king」的說法向來被傳播界視為真理,但在行動的時代,本研 立. 究認為情境(context)是另一項值得關注的因素,未來甚至可能出現「Context. ‧ 國. 學. is queen」或「Context is king」的說法。觀察現存四家媒體經由 LINE 推播的新. ‧. 聞訊息,娛樂性內容的比例甚高,在追求點擊率和廣告量的驅力下,各家媒體. y. Nat. 的報導有趨於一致的傾向。這類問題已普遍存在於既有媒體,但媒體工作者似. er. io. sit. 乎仍以舊媒體的思維和邏輯重複相同的內容複製工作,如同麥克魯漢 (McLuhan, 1967)所言,媒體用舊科技的心理制約和感官反應來面對新科技。. al. n. v i n 學者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差異在於「過程和形式」 ,而非資訊的種類 Ch engchi U (錢玉芬,2007)。林照真(2011a)則肯定手機新聞的主體性,建議媒體公司. 應藉著手機的普遍性,了解使用者的動機與行為,開發更有效率的傳播網絡。 因此,本研究聚焦於 LINE 推播媒體的傳播過程,以及閱聽人使用推播新聞的 脈絡,深入了解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經驗與態度,以挖掘潛在的需求 和期待。. 首節結尾,欲釐清本研究的一項觀念,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是目前 最常被使用來進行網路服務的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之一,其他電子產品 如平板電腦、數位相機,甚至智慧型手表、眼鏡均可能具備類似功能和特性, 5.

(13) 任何可連網、可執行應用程式的行動裝置皆包含於本研究討論行動新聞 (mobile journalism)和推播新聞的範疇。因此,「智慧型手機」與「行動裝 置」等名詞在本文會視前後文脈絡交互使用,以概括這類普遍存在且不斷變化 的行動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Westlund, 20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長久以來,新聞與個人生活即存在相互依賴的關係,如今行動通訊技術的 立. 使用門檻和成本不斷降低,使得新聞傳播也步入了「行動化」的時代。當 LINE. ‧ 國. 學. 作為一種具有大眾傳媒特質的個人媒體,「行動」、「社交」與「新聞」三者的概. ‧. 念在行動裝置上匯聚,彼此緊密鑲嵌,催生出推播新聞的新傳播方式。閱聽人. y. Nat. 研究經常關注的問題,諸如對媒介的使用動機與行為、對內容的需求或喜好、. er. io. sit. 心態上的挫折或滿足,都因「新傳播模式」而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此外行動 裝置的隨身特質不再限制使用的時間或空間,多變的情境因素值得本研究進一. n. al. 步探討。. Ch. engchi. i n U. v. 過往閱聽人研究大多以「個人特質」作為預測人類行為的構面,諸如年 齡、性別、族群、社經地位或教育程度等易於測量的人口統計特質;或是人 格、智商、認知特性、學習模式、語言能力、邏輯能力等必須借助標準來測量 的純粹個人特質。對此,Michael(1980)曾下過一個精確結論,無論測量人格 特質的標準如何進步,人格特質在預測個人於不同情境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所 能解釋的變異量百分比永遠不會超過 10%。也就是說,研究者常忽略「情境」 在閱聽過程中發揮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著重於 LINE 推播新聞閱聽人的使用 情境,為手機推播新聞建立情境研究的基礎,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6.

(14) 一、. 分析 LINE 推播新聞日常呈現的內容樣貌。. 二、. 理解閱聽人選擇使用 LINE 推播新聞的動機與行為。. 三、. 探索使用者接收、閱讀推播新聞的情境脈絡。. 四、. 解讀 LINE 推播新聞所扮演之角色、與其他新聞媒介的相互關係。. 依循上述目的,展開三個研究子題,分別對「推播新聞內容」、「閱聽人使 用行為與情境」、「閱聽人對 LINE 推播新聞的需求與依賴」三方面進行分析,. 政 治 大 仍未出現推播新聞相關研究,希望建立推播新聞的具體概念、釐清新聞與行動 立. 經第二章文獻探討後,於第三章研究方法提出具體研究問題。由於學術界目前. 通訊 App 結合後,新聞的內容、形式呈現何種樣貌;進而瞭解個人使用 LINE. ‧ 國. 學. 推播新聞的情境、行為和態度,以辨識這群正歷經轉變且狀態不明的社會實. ‧. 體。本研究期望提供學術討論和業界應用推播新聞的基礎,重新思考傳播策. n. al. er. io. sit. y. Nat. 略、商業利益與新聞價值之間的動態平衡。. Ch. engchi. 7. i n U. v.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現今科技的發展特性之一,即是在市場考量下不斷走入家庭與日常生活, 科技產品具有高度的可親近性,特別是當一些媒介科技成為重要的資訊或娛樂 管道時,人們對科技的依賴將日益增加(盧嵐蘭,2005,頁 262)。傳播科技的 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學術研究,手機新聞相關研究直至近三到五年才逐漸受到重 視,得以參考借鏡。過往文獻中,手機新聞的「內容研究」略顯不足、「推播新 聞」的概念尚未確立,公、私領域一再互跨,使用者的需求、喜好和使用脈絡 值得更細膩與個人化的檢視。. 立. 政 治 大.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回顧文字簡訊及其應用於新聞服務的發展,進而介. ‧ 國. 學. 紹行動通訊程式 LINE 及其官方帳號服務,以及媒體和報業應用 LINE 作傳播新 聞的方式。簡述 LINE 推播新聞的傳播流程與介面,歸納「推」的特質異於傳. ‧. 統媒體之處。第二節回顧新媒體科技和行動裝置的討論,探討行動裝置的關鍵. y. Nat. n. al. Ch. engchi. er. io. 脈絡」,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態度和偏好。. sit. 特性如何反映在新聞產業的變遷,並回顧手機新聞相關研究,藉以思考「情境. i n U. v. 第三節聚焦於「情境理論」,不同領域對於情境的定義和分析構面雖然不 同,但都致力於觀察和歸納影響使用者行為的環境因素。承接前兩節對 LINE 推播新聞和行動裝置研究之討論,進一步探討使用者面對不同的「接收情境」、 「閱讀情境」和「人機互動情境」時,所產生的媒體使用行為有何差異。最後 根據情境理論與過往研究,明確定義本研究欲分析之構面。. 8.

(16) 第一節. 從簡訊到行動通訊程式推播新聞.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新聞,是指新聞媒體每日透過 LINE 發送新聞簡訊給訂 閱者,訂閱者每日會收到兩次推播訊息,各包含兩則頭條新聞訊息及數則新聞 連結,形式上與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簡訊類似。而由於內容具有新聞 照片等多媒體的傳輸,型態上更貼近於 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多媒體簡訊。拜行動網路之賜,消費者無須額外付費即可訂閱 LINE 官方帳 號,使得訊息可在瞬間觸達百萬受眾,其影響力在行動科技世代勢必更為彰. 政 治 大 介面,思考其傳播管道的特性和價值如何回饋於人。 立. 顯。本節簡要回顧行動新聞的發展歷程,並介紹 LINE 推播新聞傳播模式和和. ‧ 國. 學. 一、 手機簡訊與新聞. ‧. 1990 年代末,新聞媒體已開始嘗試使用呼叫器(Pager)來傳送新聞消息,. sit. y. Nat. 而手機文字訊息新聞的前身,應可從 1991 年興起的簡訊服務開始追溯。簡訊的. al. er. io. 本意是充分利用各種頻寬,20 世紀末突然盛行,流行的原因與社會、經濟因素. v. n. 有關。例如相較於電話費用更便宜、可隨時收發、保護隱私,且能減少面對面. Ch. engchi. i n U. 互動時的前置動作與時間(王佳煌,2005)。2000 年代初期,已開發國家陸續 有媒體透過 SMS 和 MMS 簡訊服務來發送新聞,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西 班牙的《國家報》(El Pais)(Westlund, 2013)等。. 根據交通部電信總局統計,2004 年簡訊發送量為 24 億 4,900 萬通,營收達 66 億 8,600 萬元,同年 1111 人力銀行進行的調查亦發現,國人最常使用的手機 功能以簡訊(93.06%)為主,顯見文字訊息自手機普及以來的重要性。反觀 2014 年末的跨年夜,中華電信估計全日的簡訊發送量較 2013 年減少約 35% (1,300 萬則);台灣大哥大簡訊則減少 5%,行動數據日均傳輸量卻成長 2 倍,. 9.

(17) 足見行動數據對簡訊功能的替代性。6 在簡訊平均價格 1.3 至 3 元的時代,民間 使用已經普及,卻仍因成本過高而未被新聞媒體或企業做為日常發送消息的普 及工具。7王品集團品牌副總經理高端訓(2012)在書中即言,簡訊對於企業屬 於高成本的行銷工具,若每通降為 0.1 元才可能是簡訊行銷的時代。. 《聯合線上》自 1997 年電信市場開放以來,曾與各電信業者合作推出多項 無線加值服務,2002 年 3 月推出 EgoLife 簡訊服務,提供跨平台、跨手機的定 時發送簡訊新聞服務,也同時研發可夾帶文字、圖片、動畫和影音的 MMS 多. 政 治 大 字簡訊新聞的興衰後,亦轉以 MMS 發送新聞(Cheng & Bruns, 2009),為行動 立. 媒體簡訊新聞(陳卓君,2002 年 8 月 21 日)。中國的《雲南日報》集團歷經文. 新聞帶來更多成長空間。至今台灣仍有少數媒體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出 MMS 新. ‧ 國. 學. 聞電子報加值服務,如《中時》報系與遠傳電信合作提供「時報 MMS 新聞快. ‧. 遞」服務,每日發送焦點新聞的照片及圖說,有不同時段供訂閱者選擇,並收. y. Nat. 取近百元的月租費。整體而言,早期使用 SMS 或 MMS 發送新聞的嘗試,即看. er. io. sit. 準手機使用族群的成長性。然而傳統簡訊存在字數少、則數有限和成本過高的 限制,使用者也須額外付費,因此並未被新聞媒體普遍採用。.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簡訊還來不及降價,就進入了行動寬頻的世代,近年出現多款行動即時通 訊軟體,如 LINE、WhatsApp、WeChat、KakaoTalk、SAMSUNG ChatON、 Apple iMessage 等,透過 Wi-Fi 或行動數據來傳送免費的文字及語音訊息,對使 用者而言更便宜,即時性和互動性也相對提高。根據全球電信與媒體市場調研. 6. 洪聖壹(2015 年 1 月 1 日) 。 〈4G 效應太夯!五大電信跨年簡訊下滑、影音社群使用倍增〉 ,. 《ETtoday》 。 台灣大哥大(2015 年 1 月 1 日) 。〈4G 年節問候、拜年新風潮 上網傳輸量年成長二倍〉。 7. 消基會(2007)調查發現,台灣電信業者簡訊服務價格不論網內、網外,比起鄰近亞洲國家. 都高人一等。中國、香港、日本三地共 10 家業者,每則簡訊價格介於 0 至 2.1 元新台幣。 10.

(18) 公司 Informa Telecoms & Media 的調查,2012 年全球每日 App 聊天訊息發送量 高達 190 億則,已超越手機簡訊的 176 億則(郭和杰,2013 年 4 月 30 日),行 動裝置持續普及,兩者傳輸量的差距勢必持續擴大,隨之影響的可能就是透過 手機閱讀新聞的行為與習慣。. 二、 行動通訊程式 LINE 與推播技術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簡稱 IM)軟體對現代人並不陌生,對年輕 的數位原民族群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工具之一。早期的 msn、Yahoo 即時. 政 治 大 訊、照片或檔案來連結彼此。近年行動科技成熟,傳統的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人 立 通和 Skype 等知名軟體,提供兩人或多人使用電腦即時互傳文字、語音、視. ‧ 國. 學. 口流失,伴隨使用者多年的即時通訊服務相繼退役,或朝向行動用戶與行動應 用程式介面轉型。8 其中,LINE 是台灣人使用率最高的應用程式,使用率高達. ‧. 七成三,超過八成的使用者至少每週會使用一次。9. sit. y. Nat. al. er. LINE 簡介. io. (一). v. n. LINE 最初由韓國 NHN 株式會社(NHN Japan)在日本的子公司「LINE 株. Ch. engchi. i n U. 式會社」所開發,於 2011 年 6 月正式對外發布,智慧型手機用戶可透過網際網 路盡行免付費的文字訊息、語音通話和視訊通話等服務。2013 年初,LINE 用. 8. 以微軟的 MSN 即時通訊軟體為例,自 1999 年推出 Windows Live Messenger(簡稱 MSN). 後,高峰期曾有三億用戶,至 2013 年第一季僅剩約一億用戶。微軟於 2012 年 11 月 6 日在 Big Blog 發表「Talk to your Messenger Contacts on Skype (http://blogs.skype.com/2012/11/06/skypewlm/) 」一文,宣告自 2013 年第一季起,全球(中國 以外)的 MSN 服務將陸續與 Skype 整併,Skype 為續存軟體。台灣地區已於 2013 年 4 月 8 日 正式退役。 9. LINE 在全球用戶超過 3 億,2013 年九月官方公布數據顯示在台灣擁有 1700 萬用戶,下載量. 高居全球第三,每 10 個台灣人中就有 7.3 人使用 LINE,密度為世界第一。參考自:蘋果日報 (2013 年 12 月 02 日) 。 〈蘋果調查:叫我全球第 1 73%台人瘋 LINE〉。 11.

(19) 戶數首度突破 1 億人大關。2013 年 4 月,NHN Japan 正式更名為「LINE 株式 会社」獨立營運,同年 5 月進軍台灣成立分公司──「LINE Taiwan」。2014 年 4 月全球使用人口突破 4 億人,其中 5000 萬來自日本,1700 萬來自台灣。. 根據 LINE 的官方數據(圖 2-1),LINE 使用者佔全台智慧型手機用戶 92% 以上,男女比約 1 比 1,年齡分布主要是 50 歲以上的高消費力年齡層,佔 28.5%,其次為 30 至 39 歲(23.2%),與一般印象使用者多為低消費力的年輕 族群有所不同。使用者一半以上是一般上班族,過半集中於北部地區。. 政 治 大 使用者年齡比例. 立. 性別比例. 男性 50.8%. er. io. al. n. 管理(高薪) 階級 21.9%. Ch. engchi. i n U. 超過8萬 9%. 4萬~8萬 32%. 一般職員 54.2%. 圖 2-1. v. 使用者月收入. 使用者職業 其他 11.6 學生 % 12.3%. 30~39歲 23.2%. sit. Nat. 40~49歲 20.3%. 20~29歲 18.7%. y. 女性 49.2%. 50歲以上 28.5%. ‧. ‧ 國. 學. 15~19歲 9.3%. 4萬以下 59%. LINE 使用人族群特徵描述. 資料來源:LINE 企業官方帳號申請簡報. 蔡瑋哲、蔡英德(2013)研究發現使用者認為 LINE 的操作比其他行動通. 12.

(20) 訊程式(Skype、WhatsApp、WeChat)更易上手,可以加強人際關係和通訊相 關的活動。郭馨棻(2013)以質性社交日誌的方法,讓使用者記錄每日使用智 慧型手機的行為,同樣發現行動通訊程式下的溝通更著重於「關係維持使用」, 相異於手機既有的通訊功能著重於策略性使用不同。相關研究均佐證行動通訊 程式與日常生活的高度依賴,而 LINE 抓住手機身為情感連結工具的特點,開 發多元的貼圖、遊戲和官方帳號等服務。. 除了一般免費的通訊及娛樂服務,LINE 也提供進階用戶或企業機構多項須.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 LINE 作為台灣行動通訊程式的典型,並關注 LINE 官方帳號如何被應 立 付費的「業務合作」服務,主要有「官方帳號」、「貼圖」和「其他」三大類。. 用在新聞傳播過程之中。. ‧ 國. 學. 推播技術. ‧. (二). io. er. technology),或稱推送技術」的名詞解釋如下:. sit. y. Nat.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2003)對「推播技術(push. al. n. v i n 1996 年底,由美國電腦界推出的網際網路應用技術。它 Ch engchi U. 將資料直接遞送到用戶端的電腦,主動讓用戶得到最新的新 聞和資訊。在伺服端有專門的推播軟體用以製作和操作推播 內容;用戶端則是利用個人電腦上的軟體接收與展示資訊。. 推播技術的運作方式為,客戶端(client)訂閱伺服器(server)提供的訊 息「頻道」,一旦有新的訊息,伺服器便將此推送給客戶端。電子郵件的簡單郵 件傳輸協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以及 1990 年代流行的點播 技術,能夠傳遞新聞和股市數據,即屬於推播技術範疇。推播技術常用於訂閱 訊息,包括股票數據、體育、拍賣消息、在線聊天、線上遊戲、遠端監視以及 13.

(21) 高級網路監控等(維基百科,上網日期 2014 年 2 月 24 日)。近年智慧型手機 和應用程式普及,推播服務和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的名詞才廣為人 知。. 行動通訊程式藉由推播技術達到即時、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訊息 傳布。然而,推播服務即時、大量、成本低的優點同時衍生出它的缺點。使用 者可能毫無選擇訂閱看似有用的資訊,不僅佔用網路資源和裝置效能,也花費 大量時間在過濾資訊;商人運用推播技術大量發送廣告文宣、無法針對特定群. 政 治 大 到推送訊息(國家教育研究院,2003)。 立. 組發送資料和追蹤接收情形,如同電視和廣播頻道,且唯有當用戶上線才能收. ‧ 國. 學. 本研究將 LINE、WhatsApp、WeChat 等應用程式歸類為「行動即時通訊. ‧. 類」,專指設計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運行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 y. Nat. 雖然以上 App 陸續推出電腦版(如 LINE)或網頁版(如 WeChat)等可在電腦. er. io. sit. 進行操作,但為了與早期的即時通訊軟體(MSN、Skype、Yahoo 即時通等)有 所區隔,並強調「行動」的特性,因此以「行動即時通訊軟體」(Mobile Instant. n. al. Ch. Message Application)稱之最為妥適。. engchi. i n U. v. 三、 LINE 官方帳號與「推播新聞」應用 (一). LINE 官方帳號使用現況. LINE 官方帳號(official accounts)屬於進階的付費服務,目前與 LINE 官 方帳號合作對象,包含企業品牌、娛樂訊息、明星藝人、體育、遊戲、公共服 務和生活/新聞等企業、機構或個人。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可向大眾發送多種 形式的內容,包含文字、音訊、影片、圖片和定位訊息,然而費用門檻甚高, 購買該服務者以明星藝人和企業品牌為主,兩者即占了所有官方帳號的八成。. 14.

(22) 除了各大企業,不少政府機構──如台南市、台中市、新北市、桃園縣、高 雄市和台北市政府,也看中 LINE 的宣傳價值而開設官方帳號向市民傳話。以 2013 年 7 月上線的台中市政府官方帳號為例,市府資訊中心即訂定「臺中市政 府 LINE 官方帳號訊息發送作業說明」,明訂市府員工使用官方帳號的標準作業 流程,包含按時效性分級處理訊息,對推播新聞的則數、字數、圖片解析度、 影片格式和連結等均訂定標準以供遵守,並指示同仁應以「朋友」的角度撰稿 或製作,儼然扮演起政府公關、宣傳的角色。. 政 治 大 企業推出 LINE 官方帳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看中其官方帳號訂戶對於自 立. 家網站會員或產品消費的「轉換率」。根據 LINE 的官方分析,有 58.6%的官方. ‧ 國. 學. 帳號使用者會閱讀官方帳號寄來的訊息,但只有 27.1%會點擊連結網址,即使. ‧. 閱讀率稍低,但以 LINE 推播媒體每日數百萬人的推播效率,影響力仍不可小. y. Nat. 覷。企業通常在初期以衝高訂戶數為短期目的,各出奇招吸引使用者加入官方. er. io. sit. 帳號,效果最好的誘因如推出企業專屬貼圖(陳怡如,2014 年 5 月 19 日)。若 再搭配完整的行動購物介面,讓商品資訊、會員註冊和購買行為一條龍串接,. n. al. i n 即可能讓官方帳號的免費訂閱戶成為實質的消費者。 Ch engchi U (二). v. LINE 官方帳號收費機制. 探討 LINE 推播新聞,必須先了解官方帳號的營利模式,原因在於該服務 的應用範圍和發訊限制受到 LINE 公司推出的方案而有所不同。LINE 官方帳號 的收費對象是針對購買服務之企業,而非訂閱內容之閱聽人。獲利模式主要來 自於三個架構10: 1. 企業貼圖上架費:8 張貼圖/100 萬元新台幣。. 10. 參考自邱煜庭(2013 年 9 月 23 日) 。 〈LINE 官方帳號的價值在哪裡?〉 ,《INSIDE》 。 15.

(23) 2. 設定費(contract fee):含稅,一次性(one-off)收費 25 萬元新台幣。 3. 簡訊發送月費(Monthly messaging fees):依照客戶的粉絲數與推播訊 息次數而定有不同方案(詳見表 2-1)。. 表 2-1. LINE 官方帳號長期方案(半年/一年) 粉絲數(Number of fans). 每月訊息 則數上限. 1~100K. 100~300K. 300~600K. 600K↑. 10. 180,000. 300,000. 420,000. 540,000. 12. 220,000. 340,000. 460,000. 580,000. 14. 260,000. 380,000. 500,000. 620,000. 立. 政 治 大. 價格單位:新台幣元/含稅. 本方案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前有效. 資料來源:LINE 企業官方帳號申請簡報11. ‧ 國. 學. 官方帳號推播新聞(push-notification news). ‧. (三). 「推播新聞」為本研究自行命名,特指使用推播技術或其他相似技術,透. y. Nat. io. sit. 過行動網路所進行的一對多新聞推送服務,接收載具大多是訂閱者的行動裝. n. al. er. 置。曾經加入台灣版 LINE 官方帳號的新聞媒體共有五家──《NOWnews 今日. Ch. i n U. v. 新聞》、 《ETtoday 新聞雲》12、《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蘋果日. engchi. 報》 ,其中《ETtoday 東森新聞雲》於 2014 年 1 月 8 日推播完當日新聞後即終 止服務,目前僅剩四家。. LINE 推播新聞的傳播過程如下圖 2-2 所示;傳播者經由 LINE,將自家的 新聞網站內容以文字標題和超連結的形式,發送(推播)到訂閱者的行動裝置 中。訂閱者可立即觀看到所接收到的文字標題,進而點選超連結造訪新聞網 站,閱讀完整的新聞內容,傳播者可以觀察網站的點擊量來推測觀眾的喜好。 11 12. 取自 http://ppt.cc/qqy3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已於今年初退出,終止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服務。 16.

(24) LINE 推播新聞操作介面六步驟如下圖 2-3 所示。. 回饋. 傳播者 推 播. 新聞網頁 (內容). 行動通訊 APP LINE. 立. 行動裝置 (智慧型手機). 閱讀 政 治 大 使用. ‧ 國. 學. 閱聽人. ‧ LINE 推播新聞傳播過程流程圖. y. Nat. 圖 2-2. n. er. io. al. sit. 圖片來源:本研究繪製. Ch. engchi. 17. i n U. v.

(25) 【圖 2-3.1】應用程式 LINE 收到來自 【圖 2-3.2】LINE 聊天清單中顯示尚 新聞媒體推播的文字新聞訊息。. 立. 未閱讀的推播新聞訊息。.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2-3.3】進入該官方帳號聊天頁 【圖 2-3.4】點擊左圖的文字標題可進. ‧. 面,可見每日新聞標題及小圖示,往 入該則推播訊息所提供的所有連結, 下滑動可回溯訂閱以來的歷史內容。. 且可另見數則次要新聞的連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3.5】點擊圖 1.3.3-4 的新聞連 【圖 2-3.6】關閉圖 1.3.3-5 的廣告視 結後,透過外部瀏覽器造訪該媒體網 窗後,可開始閱讀該則新聞內容。 站新聞頁面,並出現廣告小視窗。 圖 2-3. LINE 推播新聞操作介面六步驟 18.

(26) 圖片來源:本研究整理. 比較 LINE 推播新聞和一般新聞 APP 的特性,新聞 APP 提供相對多元的新 聞類型和數量,唯使用者必須主動下載該應用程式;而 LINE 推播新聞則是依 附於行動通訊軟體 LINE 之中。大多數新聞 APP 也具備新聞推播的功能,使用 者可選擇是否開啟。就研究者觀察,新聞 APP 推播的內容以即時、重大消息為 主,如地震資訊、體育快報、政治動態或國際焦點,推播次數少,不定時也不 定量。而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新聞有固定的推播額度,新聞編輯需自行斟酌哪 些內容適合推播、何時推播,以發揮最大傳播效益。LINE 推播新聞屬於定量、. 政 治 大. 不定時的推播方式,新聞主題也不只限於即時或重大消息。三者比較如下:. 立 APP 常態新聞. 各新聞媒體自家的新聞 APP;. io. n. al. 傳播性質. 訊息介面. 高. y. 每日多次更新. 少(不定量). Ch. 不定時發送(不一 定每天都有). sit. Nat. 發送時間. 最多. 高. engchi. LINE 官方帳號 推播新聞. 行動通訊程式 LINE. 或針對特定主題開發之新聞 APP。. 新聞含量. 即時性. APP 推播新聞. er. 訊息載體. 新聞 APP. ‧. 比較. ‧ 國. 媒介. 學. 新聞 APP 與 LINE 推播新聞比較表. 表 2-2. i n U. v. 使用者須主動下載特定新聞 APP. 少(定量). 每日早晚各一次 稍低. LINE 使用者主動訂 閱媒體官方帳號. 主動閱讀. 被動接收. 被動接收. 新聞 APP. 行動裝置通知清單. 彈跳視窗與 行動裝置通知清單. 表格來源:本研究整理. 經由下圖 2-4 比較新聞 APP 與 LINE 官方帳號推播通知方式的差異。圖 24.1 及圖 2-4.2 均是新聞 APP 的推播訊息,前者為高雄八一氣爆當天,「中廣新. 19.

(27) 聞爆 APP」的密集快報;後者為蘇格蘭公投結果出爐後各家媒體的即時推播, 均顯示於行下拉通知清單。而圖 2-4.3 為 LINE 推播新聞的彈出視窗,不論使用 者原本正在執行何種程式,均會跳出推播訊息提醒閱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al. er. io. 【圖 2-4.1】中廣新聞爆 APP 在高 【圖 2-4.2】蘇格蘭獨立公投各家. Ch. v. 新聞 APP 即時推播. n. 雄 81 氣爆當天的連續新聞推播. engchi. i n U. 【圖 2-4.3】LINE 推播新聞的彈出視窗 圖 2-4. 新聞 APP 與 LINE 官方帳號推播通知方式 圖片來源:本研究整理 20.

(28) 綜合 LINE 官方帳號的企業方案及研究者的觀察,LINE 推播新聞每日推送 的訊息數量有限、僅能透過行動裝置點擊連結,以及通知不定時、彈出視窗具 有干擾性等限制。因此傳播者如何善用載具特性、考量讀者的使用情境及需求 來組合新聞,成為編輯人員的重要課題。此外,使用者若長期依賴罐頭式的推 播訊息,會如何影響個人獲取新聞資訊的動機和主動性?第二節會從新媒體和 行動裝置的特性切入,探討近年新聞環境的變遷,以及新聞行動化後,可能擁 有不同閱聽經驗的獨立個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29) 第二節. 行動裝置與新聞傳播. 行動裝置日趨多功,不僅打破傳統媒體的時間與空間框架,促使新聞傳播 的即時性與滲透率更勝以往,也讓個人的公、私領域界線變得模糊。行動新媒 體在某種程度替代(displacing)了既有媒體提供資訊的功能,同時彼此也存在 互補(complementary)的關係。無庸置疑,可攜帶性是行動裝置最主要的競爭 優勢,當乘載內容的裝置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使用者的需求、行為,以及媒 介產生的效果就可能有所轉變。. 政 治 大 根據上節對 LINE 官方帳號的討論,可發現其主要扮演企業行銷的角色, 立. 經由官方帳號的推播新聞同樣具備行銷的色彩,產製邏輯類似於「行動行銷」. ‧ 國. 學. (mobile marketing)。Tähtinen(2006)曾整理數名研究者對行動行銷的定義,. ‧. 行動行銷主要是基於「時間與位置」,使用無線媒介發佈為顧客增加價值的各種. y. Nat. 訊息,並進行商品、服務和理念的宣傳,使公司或利益關係人受益(Barnes &. er. io. sit. Scornavacca, 2004; Scharl et al., 2005)。行動行銷的差異化,始於行動媒體的關 鍵特性,因此本研究認為,欲了解行動新聞和使用者的行為、態度,也必須探. al. n. v i n 討行動裝置的關鍵特性,如何對舊有的新聞傳播方式產生質變。 Ch engchi U 一、 行動裝置特性. 「新媒體」這個名詞從 90 年代後期沿用至今,涵括了一種擴展性、多樣性 的傳播科技應用形式(McQuail, 2000;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頁 36)。早 期電腦中介網絡被視為新媒體時,Kiesler, Siegel & McGuire(1984)認為「互 動性」是網路與傳統媒介最大的差異之處,提供人們更便捷的溝通方式;新媒 介消費者比起舊媒介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與控制權(Pavlik, 1998)。整體而言, 「互動」的特質是近代學者們公認的新媒體特徵,傳播者、觀眾和消費者彼此. 22.

(30) 之間產生新的關係,Flew(2002)更指出網路的雙向傳播特性,就是新媒體之 所以為「新」的意義。. Levinson(2009)進而提出「新新媒體」的概念來指涉起源於 20 世紀末、 興盛於 21 世紀的網路媒體和社群網站。新新媒介的主要特質是「生產者即消費 者」,此類媒介之間的關係既競爭又互補,擺脫傳統媒體上對下的單向傳播(闕 志儒,2012),具有促進社會變遷、文化多樣性和資訊平等的影響力(Lievrouw & Livingstone, 2002)。然而,在媒介科技以空前速度演化的今日,「新」的意義 也只是相對的概念。. 立. 政 治 大. 近年快速興起的行動媒體,被視為是繼電影、電視、個人電腦之後的「第. ‧ 國. 學. 四屏」(Betti, 2003),除了匯聚新媒體特性,更具備了容易攜帶、連結不間斷、. ‧. 個人化和小螢幕的特色(Sunset, 2007),使其具有改變新聞的潛力。汪玉輝. y. Nat. (2010)亦指出手機異於四大媒體(報刊、廣播、出版、影視)之處在於移動. er. io. sit. 性、個性化使用與服務,以及使用者同時扮演著訊息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雙重 性。手機儼然是匯聚各種媒體優勢於一身的集大成者,使得行動媒體具備取代. al. n. v i n 既有媒體的能力。然而,既有媒體開始透過各種跨媒體工具來擴展閱聽眾,延 Ch engchi U 伸自己設定議題的地位。這種網路的擴張效果(expanding effect)適時填補了 傳統媒體日趨下降的影響力(林維國,2013,頁 84)。. 本研究認為,討論手機新聞時,與其冷眼旁觀日漸式微的傳統媒體,更應 肯定其作為主要內容提供者的角色;與其歌頌行動裝置的無所不能,更值得關 注既有媒體如何利用行動媒體來傳播內容,以及使用者可能產生的適用性問 題。本研究肯定 LINE 作為新聞傳播的工具性價值,卻更好奇使用者如何看待 這個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通訊工具,同時也是新聞聚集的平台。. 23.

(31) 二、 90 年代後期以降的新聞變遷 新聞向來被賦予促進公共利益的期待,因此無論在何種平台、以何種形式 呈現,都值得受到謹慎的討論。根據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1 年 3 月的卓越新聞計畫(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報告顯示,網 路媒體的使用人數首度超越報紙,成為美國民眾接觸新聞最主要的管道之一, 與電視的差距逐漸拉近。在不同年代,新傳播科技的出現往往會興起傳統媒體 將要被取代的討論,甚至認為是新科技的出現,讓新聞內容每況愈下,但早在 網路尚未出現的年代,閱聽人對新聞喜好的轉變就已反映在報業版面和電視選 題之上。.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Reeves(2006)在書中提到,美國從 1977 年至 1997 年這 20 年間,各大報 紙、週刊和電視晚間新聞的寫實報導比例比下降三分之一,國際新聞報導從四. ‧. 分之一下降至六分之一,名人新聞卻增加了三倍。13到了資訊流通快速的 90 年. sit. y. Nat. 代,選擇新聞的標準變得更寬廣,由於「讀者的興趣與需求」不斷影響記者對. al. er. io. 新聞的定義,因此報導逐漸走向對讀者具有相關性、實用性和娛樂性高的文章. v. n. (Brooks, et al., 1992/李利國、黃淑敏譯,1995),網路新聞中關於醜聞的報導. Ch. engchi. i n U. 也顯著增多(Reeves, 2006),顯示整體美國公眾對新聞的喜好不再是寫實新聞 或國際報導。. 回到我國,亦可見報紙讀者的閱讀喜好偏向軟性和生活化的報導。中央研 究院 1999 年進行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調查發現,1998 年受 調者「最常閱讀」的版面以社會新聞(56.3%)、政治新聞(37.6%)和影視娛 樂新聞(29.2%)為主;但家庭生活、消費理財、體育和衛生保健等較軟性的題 材,較受觀眾喜愛。在報紙版面上,頭版開始出現新聞提要、組合式新聞報. 13. 當時受調之平面媒體包含《紐約時報》 、《洛杉磯時報》、 《時代週刊》 、《新聞周刊》。 24.

(32) 導、增加軟性新聞,並使用具視覺吸引力的排版等手法(蘇蘅,1999),以提高 消費者的喜好度。至 2001 年,國內報紙頭版的新聞則數變少、娛樂報導增加、 公共利益報導持續減少,且經常使用大標題與大照片排版(蘇蘅,2001)。. 以上經驗,均反射出近代新聞媒體為了迎合觀眾而在報導的內容、形式和 議題上做出調整,傳播策略朝向視覺化、娛樂化與生活化,究其原因之一,在 於報業之間逐漸提高的競爭。以電視新聞而言,林照真(2009)指出在收視率 壓力下,逐漸發展出羶色腥化、去政治化、個人化和戲劇化四大趨勢,為了收. 政 治 大 者研究也發現,當競爭壓力升高,新聞內容的選取會偏向「在地新聞」和高 立. 視率,電視新聞揚棄了嚴肅的內容,甚至出現電視新聞戲劇化的現象。早期學. 「即時報酬」(immediate-reward)性質的新聞,可以給消費者立即性的、具有. ‧ 國. 學. 樂趣的新聞,讓消費者經由事件進行投射、想像與窺視,使閱聽人獲得有如真. ‧. 實體驗般的感受,如犯罪、災難、休閒娛樂、體育和人物專訪等(Rarick &. y. Nat. Hartman, 1966; Schweitzer & Goldman, 1975)。此外,視覺影像主宰新聞,敘事. er. io. sit. 走向、分析式或理性的新聞敘事式微(Ewen, 1988);戲劇化的敘事手法(例如 模擬演出)逐漸成為八卦新聞敘事的常規(Bird, 2000;轉引自王泰俐,. al. n. v i n 2009)。而大眾彷彿也習於接受現有內容,導致學術建議、新聞倫理和公共利益 Ch engchi U 等責任往往與現實狀況不同調。. 網際網路普及後,對新聞產製的過程和形式均產生快速變化。網際網路與 傳統媒體之不同在於「容量大、富有彈性、立即性、永久性和互動性」(Stovall, 2004/楊惠娟譯,2006,頁 7) 。相較於傳統媒體,網路大幅減少空間與版面的 限制,滿足閱聽眾隨時隨地「知」的需求,藉由超連結的特性,能夠隨時擴增 同一議題不同觀點的資訊,經過編輯審查以確保品質的深度,具備多元、擴展 和深度三個特質。電腦與網路帶來的互動性,更讓使用者可以即時回饋,成為 新聞編採過程的一部分(Manovich, 2002; Stovall, 2004)。 25.

(33) Bradshaw(2008)指出近十年新聞產業有十大因素正快速改變新聞,最首 要者為「從單向傳播變為對話」,同樣首重「互動」的特質,此外業餘者增加、 人人都是傳播者、跨地域和國際性、多媒體性、定位、資料庫與超連結等,可 看出新媒體科技對新聞產業具有直接的影響力。Styli Charalambous(2013)則 認為消費、行銷、傳遞(Deliverables)、進入壁壘(Entry barriers)與收費機制 (Paywall)等五項技術也正在改變新聞出版的方式。. 政 治 大 愷(2006)對 1039 名大學生進行瀏覽新聞網站之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最常在 立 當資訊取得愈加便利,閱聽人對「娛樂性」新聞的偏好就更為明顯。沈中. 新聞網站上瀏覽影劇新聞(66.5%)、社會新聞(54.6%)和流行資訊. ‧ 國. 學. (48.7%);政治新聞(32.9%)不再是主要關心的議題,財經新聞(12.7%)和. ‧. 大陸新聞(5.3%)更敬陪末座。90 年代以後,電視新聞也趨向「感官主義」發. io. er. 部分閱聽眾充滿吸引力(王泰俐,2009)。. sit. y. Nat. 展,八卦新聞的素材雖然廣受傳播學界的批判,但從收視率的結果來看確實對. al. n. v i n 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今(2014)年 sans C h 2 月中被無疆界記者(Reporters engchi U. frontiers, RSF)組織評比為全球第 50 名,居亞洲國家之首;卻有國外媒體直言 台灣的新聞既煽情又世俗,在 2013 年底至 2014 年初的新聞只有黃色小鴨和混 血兒吳憶樺兩個議題(Fuchs, 2014)。正如 McManus(1994)二十年前所言, 商業媒體惟市場是問的產製邏輯,僅是如何獲得公眾的注意力。至今相同的問 題有過之而無不及,新傳播科技似乎未帶來更好的內容品質,反而加速了新聞 商業化的程度。. 整體而言,90 年代以降的新聞變遷因素,與「觀眾喜好改變」和「新傳播 科技興起」兩者息息相關。但網路的侷限仍然存在,如伺服器的容量、瀏覽者 26.

(34) 使用的螢幕大小、下載資訊的時間和記者蒐集資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等。此 外,閱聽人對新聞的偏好,反應在新聞議題比例、版面形式和報導手法之上; 當手機成為一種高黏著度的新聞載具,閱聽人能更即時地近用資訊,互動性與 反饋效果更強,媒體則以更緊湊的節奏、更簡短的文章來拉攏觀眾,似乎不斷 增加即時報酬高的新聞成為媒體的最佳策略。不禁讓人想問,經由 LINE 推播 的新聞訊息樣貌,是否也以娛樂化的新聞為主體?. 三、 手機新聞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手機攝影的畫素逐漸清晰,行動部落格(Mobile Blog, Moblog)開始為人所 立. 2000 年前後,日本的行動網路正值發展之際,可攜式上網裝置趨於平價、. ‧ 國. 學. 見。Moblog 除了基本的個人日誌和網路社群功能,亦被用來分享即時新聞資 訊,內容多是具有新聞價值的個人生活事件,或以手機攝錄名人的動態(Ilpo,. ‧. 2004),嚴肅的新聞則為少數。日本在 2004 年已有四成手機使用者會使用手機. sit. y. Nat. 上網,而至 2013 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獲取資訊的使用率首次過半(張嵐霆,. n. al. er. io. 2014),顯示近十年內手機從通訊工具一躍成為獲取資訊的重要載具。. Ch. engchi. i n U. v. Ishii(2004)從社會與文化的因素比較使用電腦和手機上網的差異,認為 手機上網是時間增強(time-enhancing)的活動,而電腦上網則是時間取代 (time-displacing)的活動,從所使用的新聞類型來看,人們傾向使用手機上網 閱讀生活類資訊,商務資訊則傾向以電腦上網的方式取得。Westlund(2008) 也發現大多數人已經滿足現有的網際網路形式,並未把手機視為多媒體載具, 當時手機上網、瀏覽新聞的需求性較低。Westlund 並將影響個人是否把手機作 為多媒介載具的眾多因素中,歸納出收費機制、使用者經驗兩個主要原因。 Aguado & Martinez(2008)則指出多媒體行動裝置的使用多半是為了娛樂活 動,年輕的使用族群(15 至 24 歲)最為顯著。. 27.

(35) 智慧型手機近年快速普及,行動寬頻服務的完備加速了行動新聞的發展, 以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而言,主要有「新聞 App」和「行動網頁」兩種閱讀 新聞的方式。前者的製作成本和維運成本偏高,具有下載人數和使用頻率不易 提高的劣勢;反觀行動網頁相對製作快速、可即時調整、消費者對介面熟悉, 普遍被看好成為未來行動廣告內容傳遞的主要介面(資策會,2012)。針對市面 上眾多新聞 App,陳燕珩(2012)研究發現使用者較常反映的問題如版面過小 和網速不穩,但大多仍肯定手機對個人接收資訊的助益。. 政 治 大 在營利模式方面,楊兆中(2010)認為傳統印刷媒體的付費發行模式已不 立. 能吸引年輕族群,手機程式不僅可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透過分析用戶背景資. ‧ 國. 學. 料,更能向廣告主提供針對式的行銷方案。林宏曄(2012)針對《蘋果日報》. ‧. App 的研究顯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等人口統計變相皆與. y. Nat. App 產品的滿意度、特性價值、購買意願、保證與信賴等構面無顯著相關;而. 傳播科技使用行為時,解釋力逐漸式微的端倪。.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是否閱讀實體報紙」與產品購買意願達顯著相關。可看出個人特質在分析新. i n U. v. 陳憶寧、羅文輝、魏然、徐小鴿、張國良(2014)則從使用手機新聞動機 的觀點切入,比較上海、香港、台北與新加坡四地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動機和 手機新聞收視行為的關聯性,歸結出該地的「智慧型手機採用率」和「新聞自 由程度」可能影響手機新聞使用。自由程度越高的地區,獲得新聞的管道和內 容越多元豐富,學生越不需要透過手機來收看新聞,如台灣與香港。整體而 言,閱聽人獲得新聞資訊、獲得消費資訊和獲得娛樂資訊等「新聞與資訊動 機」 ,是預測手機新聞使用頻率的最有力變項(陳憶寧等,2014)。. 林照真(2011a)則對現行手機新聞提出批判與建議,認為手機只是提供集 28.

(36) 團另個賺錢的機會,並未因形式帶來新的訊息品質競爭,而採取強化訊息內容 的策略。網路也讓新聞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客觀與中立,且具有嚴格的專業審 核(林照真,2011b)。此外,以拖曳的方式閱讀手機新聞,資訊會在滑動的過 程中被過濾,因此標題的「吸睛」程度將影響新聞的選擇(陳燕珩,2012)。也 就是說,手機新聞產業的競爭似乎僅停留在標題的可看性上,閱聽人「審查」 新聞的標準也僅如此。.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可發現,近十年行動網路快速發展,手機平台發展出多. 政 治 大 管道。除了大眾對娛樂性資訊有一定偏好,手機先天亦存在「娛樂性」的本 立. 種不同主題的新聞 App 以滿足不同喜好的使用者,讓生產者多了曝光與獲利的. 質,使得過去使用者較常閱讀軟性的生活類訊息,此外受到螢幕大小和網路速. ‧ 國. 學. 度不穩等限制,並未將手機作為主要獲取資訊的多媒體載具。在內容方面,普. er. io. sit. y. Nat. 而言,消費者對於掏錢購買行動新聞的行為意興闌珊。. ‧. 遍存在品質良莠不齊、僅是報社文章複製轉貼,導致差異性不足等問題,整體. LINE 官方帳號推播新聞與一般手機新聞服務同中存異,對閱聽人而言屬於. al. n. v i n 被動式接受,除了訂閱或封鎖,個人對內容沒有直接選擇的主動權。本研究認 Ch engchi U 為,基於行動裝置和行動通訊程式對閱聽人的黏著度,推播新聞扮演的角色和 使用行為有別於既有媒體。當人口特質對行動媒體使用行為的解釋力不再果 斷,是時候開闢手機新聞研究的另一條途徑,即透過「使用情境」的分析,探 索推播新聞觸達閱聽人時的情境因素,是否對使用行為、閱讀動機有所影響。. 29.

(37) 第三節. 行動新聞使用者情境. 一、 手機的時間與空間框架 傳播媒介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向度,透過各種方式延伸人類的活動與感知, 今日的智慧型手機即加強了人們穿梭於時空的超能力,對此 Westlund(2010) 認為手機的優勢在於提供一個個人化、獨立於空間及時間的侷限,且不間斷的 新聞接觸管道。如同 Lee(2005)所闡釋,行動的特性讓人們不受硬體設備之限 制,與他人形成一種無縫式互動(seamless interactivity)。. (一). 立. 手機與時間框架. 政 治 大. ‧ 國. 學. 晉代祖逖聞雞起舞,揭示一日之計在於晨;現代人通過鐘錶的刻度、廣播 和電視的整點報時來計時,孟德爾頌(Mendelsohn, 1964)即曾言廣播具有「標. ‧. 示時間」(bracketing the day)的功能。麥克魯漢(McLuhan, 1964)創造的「地. sit. y. Nat. 球村」名詞,同樣有感於媒介銜接了時間與和間,時間和空間的政權逐漸被媒. al. er. io. 介所推翻。McLuhan(1967)認為科技是人體各種功能的延伸,智慧型手機在. v. n. 今日儼然成為人們大腦、視覺,甚至聽覺的延伸;特定時間或偶然接到的一通. Ch. engchi. i n U. 電話、一則訊息、一個提醒,都具有標示時間的作用,手機彷彿也成為現代人 對時間感知的一種延伸。. 比起傳統電話,手機的基本特性就是讓人隨時隨地可連絡到他人,也可隨 時被找到(availability)。這種克服時空限制的特質固然便利,但也形成時間零 碎化,以及時間協調和分配的問題。人群感受到持續的、連串的時間越來越 少,零碎的、片段的、分散的時間粒子或時間方塊越來越多(王佳煌,2005 頁 131),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或生產時間與再生產時間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 混合與交替。Fortunati(2002)認為人們以多工狀態延長對時間的感覺,把社. 30.

(38) 會生活泰勒化,時間的韻律與美感因此喪失殆盡(轉引自王佳煌,2005)。. Hassan(2008)認為當數位資訊全面滲透進社會後,人們的生活不斷被加 速,個人須強迫調整自身以適應這個不斷被加速的社會(轉引自劉倚帆, 2011)。Bauman(1999/歐陽景根譯,2002)亦以軟體時間(software time)來 描述電子訊號跨越空間距離的速度接近瞬時,同時預兆著空間的貶值。Winner (1995, cited in Miles, 1998, p. 70-89)以「生活空間的弔詭」(paradox of lifespace)對新傳播科技提出較具體的批判,認為科技經常標榜了更省時的設. 政 治 大 覆原來對放鬆需求的期盼,也使個人感覺到自己的自由與創造力每下愈況(盧 立 計,使時間成為寶貴的資源,但結果是生活中充斥著眾多的傳播媒介,不僅顛. 嵐蘭,2005)。. ‧ 國. 學 ‧. 社會被加速的結果,人們對資訊的需求、渴望與焦慮同時增加,然而人們. y. Nat. 的時間具有「零和」的特性,當把時間花在新媒體上,就可能排擠其他傳統媒. er. io. sit. 體的使用時間。這類閱聽人對不同媒體使用時間遷徙的「時間取代」(time displacement)效果(Diana Mutz, Donald Roberts & D. P. van Vuuren, 1993;轉引. al. n. v i n 自卞冬磊,2008),間接造就媒體影響力的轉移。在最初的研究中,人們使用行 Ch engchi U 動新聞是為了填補空檔(Nel & Westlund, 2012),但後續研究卻發現,人們一開 始使用行動新聞的動機的確是打發時間,逐漸發展成隨時隨地都想要看新聞的 (Westlund et al., 2011)。. 從農業社會培養出的自然時間(nature time),到工業社會促成的鐘錶時間 (clock time),現今的資訊社會正逐步被「媒介時間」所領導(Harvey, 2003)。 當手機打破上班與下班時間的分野,並促成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彼此交疊 (王佳煌,2005),或許可理解為,手機所形塑的媒介時間,其實就是一種模糊 而非線性的時間序列。 31.

(39) 根據 Vpon 大數據行動廣告平台 2014 年的台灣行動市場數據報告,顯示人 們採用上網的方式受到時間和空間情境的影響,在白天習慣使用 3G 上網、中 午休息時間使用度達到高峰,晚上回家則轉而使用 Wi-Fi。資策會(2014 年 9 月)調查亦發現時間的變項可解釋人們透過行動裝置使用網路社群的行為。透 過對媒介時間的抽象討論及上述相關研究,本研究假設時間情境對手機使用行 為影響甚深,依附於手機而生的推播新聞閱讀行為,應可從時間構面來探討。. (二). 手機與空間框架. 立. 政 治 大. 比起抽象的時間概念,空間是相對具體卻更多元的探討構面。根據 Google. ‧ 國. 學. 與 Ipsos 市調公司 2013 年之調查,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最常於住家(95%)使用. ‧. 手機,其次為工作場所(85%)、餐廳(80%)和大眾運輸工具(79%)上。手. y. sit. io. er. 間的感知。. Nat. 機與日常生活緊密扣連,不僅拉近距離往返需要的時間,也拉近人們對物理空. al. n. v i n 手機看似節省了人際傳播所需的時間與成本,卻可能剝奪面對面互動的機 Ch engchi U. 會,Wellman、Quan-Haase、Boase & Chen(2003)提出網絡個人主義. (Networked Individualism)的發展趨勢,指出在新科技的演進過程中,人與人 之間透過社交和通訊軟體進行互動,以建立個人網絡,並將不同需求分散在不 同的網絡中,技術雖然降低了維持聯繫的成本,卻使得人們的社交圈顯得多 元、分散而碎裂。如同 Fortunati(2002)指出傳播速度不等於內容的深化,密 集的交談不等於深入的了解;Bauman(2003)亦指出,虛擬鄰近使得溝通變得 頻繁卻膚淺、更熱切卻短促,無法淬鍊成為紐帶。. 雖然使用手機的確會將人們帶離當下情境,但 Silva(2006)認為同時也將 32.

(40) 遠端的人引導進真實的情境(actual context);人們在公共空間使用個人行動媒 體,如同將公共空間變成為個人的私人空間(Bull, 2008; Cooper, 2001),電子 和數位媒體(如電視、網路),同樣能輕易把公共的資訊引入私人的生活空間 (Putnam, 2000; Meyrowitz, 1986; 2005)。手機一方面保持個人私密空間的完整 性,另一方面卻打破個人空間與其所處公共空間之界線(王佳煌,2005),不想 被打擾時可以關機。Haddon(1998)認為手機建構出來一個隨時可能「被聯絡 到」的預期,對個人的自主與獨立空間無疑是一種壓力。. 政 治 大 「上線」的狀態,以現今傳播科技的進步,可說每個人都生活在「雲端」。推播 立 行動媒體的最大特質就是能夠隨時帶著走,在不同的空間環境隨時保持. 新聞跨越空間的藩籬,閱聽人成為隨時可被傳播者找到的受眾,當人們處於不. ‧ 國. 學. 同的空間環境,卻在同一時刻接收相同的新聞訊息,會產生哪些不同的行為與. ‧. 感受?手機科技讓人與資訊得以更便捷、更即時地在實體與虛擬空間穿梭,發. io. er. 離感與焦慮感,傳播、互動的內容也變得短促而碎裂。. sit. y. Nat. 展出新型態的社交與傳播模式;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卻引發不同程度的疏. al. n. v i n 以 LINE 推播新聞而言,「時間」掌握在傳播者手裡, 「空間」卻是由接收 Ch engchi U. 者所決定,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互動、撞擊,勢必影響使用者在當下的行為與 決策。除了此兩者,還有更多無法被窮盡的情境因素在人們進行特定活動時扮 演了不同角色,於是出現不同的「情境理論」架構,致力於把抽象的情境具體 化,幫助研究者得以設計可靠的衡量判准,並對情境進行有意義的分析。.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可從尼爾森每一年所做的臺灣媒體大調查看到,報紙媒體在 1991 年的閱讀率是 76.3%,之後就逐年下滑,到 2009 年已下滑到 42.2%。雜 誌和報紙一樣,在

成癮元素 物質成癮- 吸毒 (毒癮) / 酗酒/ 吸煙. 生理上的渴求 強烈希望吸食/ 飲用,沒有能力控制使用量,雖然知

Whatsapp、Youtube、虛擬實境等)。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可

數學桌遊用品 數學、資訊 聲音的表演藝術 英文、日文、多媒體 生活科技好好玩 物理、化學、生物、資訊 記錄片探索 英文、公民、多媒體 高分子好好玩 物理、化學、生物

媒體可以說是內容、資訊最大的生產者,但受制於 國際社交媒體及搜尋平台的經營手法,本地主流媒 體在發展網上業務時,面對不公平的競爭。 這些

 為青少年進行「全人教育」, 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 環境, 使青少年能發揮個人的潛能,

LINE 為了打出在海外的知名度,以置入行銷方式出現在劇情畫面中,除了在劇 中多次使用 LINE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