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杜國清與臺灣文學英譯

第四章 「後遺民」與「後殖民」論述

第一節、 杜國清與臺灣文學英譯

1996 年開始在美國發行的《臺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以下簡稱《叢刊》)的美學意識則受到臺灣本土政治經濟演進

的影響,更受到推動臺灣文學英譯文學活動參與者的影響,叢刊的主編杜國清扮 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背景及習性直接影響《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的美學意識、

1 張誦聖引布赫迪厄、柏格(Peter Burger)及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理論體系檢視臺灣文學 史,指出臺灣文學場域中有主流、現代、鄉土與本土等四種具有不同歷史軌跡的美學位置(2006,

頁 162)。

72

臺灣文學英譯的場域,以及對臺灣文學主題的建構、經典的產生。而其對翻譯的 作用及影響更值得仔細探討。

一、文學及思想背景

杜國清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CSB)東亞系臺灣研究中心 的主任,積極推動臺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與翻譯。大學時代曾參與《現代文學》

的編輯,於臺灣大學就學時期認識白先勇、趙天儀等人,在編輯創作得到鼓勵。

另一方面透過翻譯精讀艾略特的作品,同時為刊物嘗試翻譯,《現代文學》中翻 譯作品有葉慈的詩(杜國清 1991),後於 1964 年與十一位臺灣詩人成立《笠》

詩社。1966 年翻譯出版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出版。杜國清翻譯西方現代詩的經 驗其實是當時臺灣詩人經常採取的作為,如葉維廉、余光中等人皆曾經以翻譯西 方現代詩人探究詩作的技巧、意境及創作理論等,同時也向臺灣社會介紹西方文 學創作及理論,波特萊爾是公認的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他在 1972 年四月起將《惡之華》中譯連載於《笠》,長達四年半時間,在譯後記中表示「在 波特萊爾的世界中,探求詩藝的奧秘與尋求人生的安慰」(1972,頁 400)。

1964 年創刊的《笠》主要尋求開闢一個和當時其他知名詩社如創世紀、藍星 等現代詩社不同的組織。 創刊發起人包括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錦連、詹冰、

趙天儀、白萩、黃荷生、 薛柏谷、杜國清、王憲陽、古貝等十二位。《笠》在內 容中明指其希望 「把呼吸在這一個時代的這一個『世代』 (Generation)的詩,以 適合於這個時代以及世代的感覺痛快地去談論」(林亨泰,1964,頁 1)。杜國清

(1988)曾指出《笠》詩社在臺灣詩壇占有極大的力量,然而一直未受到應有的 重視。他指出《笠》的創刊源自光復之後以臺灣本省籍作家所創的「銀鈴會」文 學社團,當時作家們如林亨泰等人有志創作,以日文書寫,然而在臺灣脫離日治,

歸返中國統治後因日文遭禁,十五至二十年間作家必須從頭學習中文以創作,創 作的成果因而延誤,使得《笠》至一九六四年才創刊,致使文學史家認為臺灣新 詩發展是源自紀弦創刊的《現代詩》。杜國清認為紀弦的新詩復興運動只是影響 臺灣新詩發展的一個「火種」,然而,臺灣本土詩人從日據時代已具有現代詩精 神。他又認為《笠》的創刊是對 1960 年代後期及 1970 年代主導現代詩壇的《創 世紀》的對決,因為《創世紀》過份強調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等,而 純由臺灣籍詩人集合而成的詩團體《笠》則具有濃厚的本土意識(頁 19)。雖然

73

在 1970 年代中期,國際情勢變化致使臺灣退出聯合國,不再代表「中國」,文學 界出現「臺灣文學是居住在臺灣的中國文學」的一類主張,以及另一支持「臺灣 文學應本土化及獨立自主」的相異論點,但杜國清認為《笠》詩社的本土詩人當 時仍然是受到排擠的(1988,頁 21),數量上及受重視程度均亞於主流詩社以「中 國詩選」或「中國現代詩選集」等為名的創作成果。對於創作內容而言,杜國清 認為《笠》詩社的詩人創作理念是表現生活、鄉土、社會及藝術的結合的「現實 主義的藝術導向」(頁 23)。他明指出:「笠,做為詩刊的名字,就足以表明對 臺灣鄉土自覺的立場。」他十分推崇《笠》詩社的詩人如巫永福、林亨泰及桓夫 等人,稱他們是跨越語言的一代(1985,頁 55),也是他在《臺灣文學學英譯叢 刊》中一直不斷譯介的數位詩人。

1966 年杜國清前往日本留學,開始以西脇順三郎作為碩士論文研究,1970 年 因獲得史丹福大學四年的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完成《Li Ho》(李賀)博 士論文。1974 年杜國清前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擔任教職,與白先勇為同事。

從事教職仍繼續創作,發表在《笠》詩刊,另外出版的作品集包括《望月》、《心 雲集》、《殉美的憂魂》、《情劫集》等。

除了創作外,杜國清也持續從事翻譯,如翻譯劉若愚的《中國詩學》(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與《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等。杜國清

在進入美國華文文學研究的場域時,師從劉若愚,其為入籍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 者,杜國清深諳當時主導美國漢學研究的主流仍只識「中國」文學,因此,認為 臺灣文學或可謂屬中國文學的一部分或是華文文學,由未來政治發展決定。杜國 清在 1989 年《笠》詩社成立二十五週年時在<笠.臺灣.中國.世界>一文曾說;

「所謂『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決』,只能意指政治上的認同差異,而不是種 族上或文化上的對立吧?」(頁 14)他又說「做為一個臺灣詩人,只要在創作上 使用的是中文,他就不得不面對中國文學傳統的挑戰。而他的創作成就,終將歸 入這個傳統,不管被統入,或注入新的品質,而使傳統原有的次序,重新調整。」

(頁 15)意即臺灣文學即使屬於傳統,仍和傳統存在著差異,而《笠》的本土詩 人是表現出臺灣人心聲,他們的聲音也應該被聽到。

74 二、位置及習性

由上可見,杜國清在 1990 年前因臺灣本土及國際社會的視勢,仍是以臺灣是 華文文學(或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去思考或說明臺灣主體問題,直到 1996 年杜國 清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下設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任教時開始主編的

《叢刊》2,自 1996 年出版至今(共三十輯),他《叢刊》的首輯前言中指出《叢 刊》的宗旨是在向英語的讀者,介紹臺灣本地的作家和研究者對臺灣文學本身的 看法,旨在促進國際間認識臺灣文學的發展和動向。即杜國清以研究者的角色,

希望以《叢刊》的內容擴展英語研究者對臺灣文學的研究範疇,因此《叢刊》的 內容包括評論、詩、小說及散文的英譯。此作法有別於第二章臺灣文學英譯選集 主編的作法。

杜國清曾對臺灣文學英譯工作提出三個基本看法:(一)翻譯作品的選擇標 準;(二)外語能力與文化了解;(三)文學翻譯與學術研究(2011,頁 10)。

杜國清明白指出他所定義的臺灣文學必須是表現與臺灣及其人民、社會、歷 史、文化有關的文學作品。換言之,他認為臺灣文學作品的內涵必須與臺灣有關,

強調的是作者和讀者與臺灣的關係,創作的語言可以是作家自身的母語、方言、

中文、日文、或英文等,中文並非決定性的要素。此一看法和他在《笠》詩刊創 刊時的想法是一致的,杜國清一直強調日治時期臺灣作家已使用日文寫作,因此 日文所寫作的作品不能被忽略,甚至是臺灣文學主體的一大部分(2011,頁 10)。

杜國清的臺灣文學所強調及譯介的是對臺灣文學主體性的認同問題。如他在

《笠》詩刊中發表的文章及其後的許多臺灣文學英譯論文中,曾抨擊臺灣現代詩 選集(特別是以《中國現代詩集》為名者),認為他們一味追求「世界性」、「超 現實性」、「純粹性」、「國際性」,郤看不見臺灣社會現實的「困境」和「幻 境」,而導致 1970 年代主張反映現實、擁抱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認同是一種選 擇,是對主體性的確認,也是在國際場合的自我定位。因此,將臺灣文學的作品 翻譯成英文時,需強調臺灣的主體性:

2 《叢刊》當時獲得文化建設委員會經費支持合作,臺灣政局由李登輝當選民選總統,臺灣於 1997

年開始陸續創立臺灣文學系所,國家文學館稱 1997 年至 2000 年為「草創釘根時期」。資料來源 為國家文學館網頁,取得時間 2015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810&Itemid=15

75

「因此,將臺灣文學的作品翻譯成英文時,如果沒有臺灣的主體性,這樣的 作品沒有社會和文化的屬性,無法讓外國讀者感到特殊的個性和文化價值。優 秀的文學作品,也必須具有令人感動的藝術價值,才能引起外國讀者的共鳴。」

(2011,頁 11)

因此,杜國清的臺灣文學英譯任務中,突顯臺灣主體性的目的是先於文學藝 術價值,使得他在編撰杜國清《叢刊》時的選材和本論文第二章所提的各臺灣文 學選集均不同。杜國清的意識形態直接反映在《叢刊》的內容上,《叢刊》在 1996 年第一輯即明白地指出臺灣的歷史經驗塑造特殊的臺灣文學發展,他強調臺灣自 1895 年成為日本殖民五十年,與 1949 年戰後國民政府戒嚴統治的四十年是影響臺 灣近代發展的兩大影響:

臺灣新文學的發展開始於日本統治下的二十年代初期,雖然也受了中國五四 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但是透過日本,同時也受了西洋近代文學的洗禮,一開 始即具有世界主義的開放性和多元文化來源的複雜性。換句話說,臺灣文學 主要的是在中國、日本和西洋這三種近代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出來的。…臺灣 文學早在三十年代日據時代就與日本文壇同步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在 現代化過程中的先行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形成對比,為比較文學研 究提供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1996,頁 2)

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大學所主辦的臺灣文學研討會中,杜國清續將臺灣文 學發展的歷史時空背景延伸至十六世紀,經過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國民 政府等「外來政權」的統治,他認為臺灣人的歷史是抗爭的歷史,「日本殖民統

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大學所主辦的臺灣文學研討會中,杜國清續將臺灣文 學發展的歷史時空背景延伸至十六世紀,經過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國民 政府等「外來政權」的統治,他認為臺灣人的歷史是抗爭的歷史,「日本殖民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