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東勢民間信仰與新丁粄文化

第一節 東勢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沿革

東勢區位於台中市中部偏東地區,意即東隅之聚落,東鄰和平區,西連石岡區、后 里區,南接新社區,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卓蘭鎮為界,區內有台 3 號省道經過,中部 東西橫貫公路以此為起點,由此北可通苗栗,東至達見梨山,西達台中平原各市鎮,扼 交通重要之樞紐。

康熙年間台灣收入清朝版圖,東勢最早畫歸於諸羅縣貓霧保朴仔籬社群之大馬璘社 等之一部分。雍正後,始分出為彰化縣,劃為東、西二保,至乾隆中葉,又改為捒東上、

下保,以東勢一帶屬於貓霧捒東上保轄區。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以台中地區 為台灣府附廓首縣,東勢隸屬台灣縣捒東上保,日人據台後,改設台灣民政支部,仍沿 襲清代撫墾制,旋以民政支部改為台中縣,下設辦務署,明治三十一年(1898)七月,

東勢角支署成立,同時設置區役場,各區設區長一人。明治三十四年(1901),廢止辦 務支署,成立東勢角支廳,同年二月東勢角役場辦公廳舍設置,大正九年(1920)十月 一日,修正地方政制,施行街庄制,廢區合併為東勢庄,當時,以東勢一地改為台中州 東勢郡所轄。戰後國民政府治台,改州為縣,改郡為區,以東勢街改為東勢鎮,街役場 為鎮公所。民國三十九年十月,新縣制成立,撤廢區署,改稱為台中縣東勢鎮9。民國九 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臺中縣市合併改稱臺中市東勢區,現轄有行政區域二十五里,

三四九鄰。東勢東西相距約為 4 公里,南北相距長達 20 公里,成狹長帶狀,面積 117.4 平方公里,為台中市面積排位第三鄉鎮。(如圖 1)

圖 1 台中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東勢區公所官方網站(http://www.tungshih.gov.tw/1-2.asp)100.02.15

二、歷史與聚落

清乾隆 43(1778)年粵籍移民進入社寮角開墾,當時居住在土牛的粵籍墾首劉啟東,

9陳炎正,《東勢鎮志,封域志》(東勢:台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頁 25。

派人越過大甲溪至東勢伐木墾地並在中嵙溪北岸築「上新庄」(今東勢上新里、廣興里)

2001),172-175。

社」承墾未墾地,開始招募漢人開墾,並以隘路、隘門、刺竹、護城河等防禦措施來強 化聚落功能,形成了集村型態的聚落。13

同時,更因為大安與大肚兩溪間在清中葉以前(1683-1874)的墾拓過程中,受到分 類械鬥的影響,客家族群的拓墾路線不斷地往東邊延伸,並向東勢方向集中,因而使得 本區成為客家優勢區。14

回顧東勢歷史,從地權歸屬底定,完成建莊、撫墾局的設置以及樟腦業興起在在顯 示出東勢角原始移民村落的轉變,之後透過與原住族群的交涉,漸漸擴大居住區域,突 顯東勢移墾社會的特質。關於這一移民社會的動盪特質,東勢保安祠內清道光至日治中 期一萬五千餘具無主骨骸的研究成果,最能透顯。這些骨骸的族群組成可能涵括平埔 族、泰雅族、客家人、閩南人、日本人、榮民,甚至荷蘭人或其混血後裔,死亡年齡從 10 餘歲到 50-60 歲不等,可知死者所處應是動盪的年代。15

就本文研究主題而言,東勢這一晚至清末日治初期才底定的客家移墾社會,由於對 於男丁勞動力與武力的需求,提供了新丁粄儀式與活動發展的沃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