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秉持質性研究精神,在研究範圍內藉著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來進行資料的蒐 集、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以進一步整合、歸納與印證。

(一)文獻分析

筆者蒐集文獻的資料類別除了探討東勢概況以及新丁粄相關學術研究之外,主要針對 文化街廟群的建廟沿革、管理組織以及祭典儀式做介紹,並利用文化街上五里的人口資 料分析東勢區人口發展與大粄會發展的關連。另外大粄會成立的時間無從考究,但是南 平里復興宮保存了民國六十年至今長達四十一年的完整大粄會會員名冊資料,提供筆者 對於傳統大粄會運作的重點描述與分析極珍貴的參考資料,配合當代文化街各廟宇大粄 會運作情形,勾勒出大粄會發展脈絡。

(二)田野調查法

1.參與觀察法

筆者經由實際參與與觀察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東勢元宵新丁粄節活動以及文化街各廟 宇的新丁粄活動來了解東勢新丁粄整個活動的流程與內涵。其中在文化街各廟宇方面,

筆者因為人力與時間關係,選擇永安宮整年度的祭典儀式以及新丁粄活動做為參與觀察 主要研究對象,並加上其他廟宇相關活動來描繪新丁粄文化的面貌。在本研究中筆者觀 察永安宮民國一百年年初的「祈求天神合境良愿」祈神祭典、農曆六月「祈求太平福合 境良愿」太平福祭典、農曆七月「慶讚中元普渡法會」、年底「叩謝合境良愿」還神祭

典,以及年底迎請媽祖,民國一百零一年年初迎請媽祖遶境出巡活動等,透過祭典的參 與觀察來勾勒出永安宮的整體形象與新丁粄活動的信仰核心。

2.深度訪談法

透過訪談可以補足參與觀察所不能收集到得資料,也可以了解在地人的內在觀點。訪談 對象包括地方耆老、寺廟管理階層、一般民眾及文史工作者,透過訪談的口述資料以補 足過去年代未保留或已遺失的文本資料。

二、研究對象

訪談對象的選取上,在資格上並無作特別的限制,只限於對於新丁粄活動有程度上的 了解,而且也參加過新丁粄活動,或者是對於廟務熟悉之人物。在本研究計畫欲要訪問 的對象分三方面

(一)廟方方面

例如:有參與公廟中祭祀組織運作的執事人員、廟宇主委、籌劃大粄會之主事者。

(二)當地居民

例如:參予新丁粄活動的會員、添丁會員、當地里長、當地社區居民、耆老

(三)公部門

例如: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東勢區公所等。

三、新丁粄相關研究回顧

目前對於「新丁粄」相關議題的研究在書籍上如《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臺灣客 家紀事》、《臺灣歲時小百科》、《臺灣的客家禮俗》、《台灣客庄影像》等都有提到東勢新

丁粄的活動,但只偏向描述性報導。學術上則以林秀幸在〈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和 社會型態〉一文中有提到新丁粄習俗有幾項特殊之處,例如: 東勢新丁粄有新丁、新婚 和新孫三種粄;參與者(在早年幾乎是全庄頭參加)出錢供應主家打粄敬神,敬完神的 粄再發回全庄人家裡;新丁粄不止包餡而且還要比賽重量以及得名次者有「公賞」(公 家賞錢)表揚,以及以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做為東勢地區族群互動與社會型態現象觀察的 對象。其中強調寮下在東勢開墾之初所奠定的中心地位仍在宗教活動中被實踐,最初因 為東勢角匠寮庄內設置東勢輔墾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的前身,亦稱公館)作為政府管轄 地方的公部門單位,所以往往以仙師廟作為東勢角開發史研究的代表,其文章中也提到 當時仙師廟的祭典儀式,包括正月初六開庄戲、正月十五打新丁粄、六月十五王爺生、

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大法會以及十月還神。但是根據筆者調查後發現,如今祭典大部分移 到同屬中寧里的永光祠辦理,目前也沒有開庄戲以及三天連庄式合辦的中元普渡大法 會,都變成各里自行辦理,其中從新丁粄活動移轉的過程中突顯仙師廟的地位變化。筆 者認為仙師廟信仰地位在當地居民心中產生的變化以及新丁粄活動與東勢的發展互動 關係等值得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筆者也期望藉由此研究來描繪文化街廟宇的信仰生 活。

台灣地區新丁粄研究相關論述,包含以下三篇碩士論文作為主要的文獻回顧。在碩士 論文中以賴旭貞的〈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戴正倫〈儀式 中身分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以及魏瑞伸〈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 粄節為例〉三篇碩論為主。前兩篇論文都以南部客家拜新丁儀式做研究,第三篇則將東 勢新丁粄節活動從文化、社群、經濟、政策層面作脈絡式的研究,並分析東勢新丁粄傳 統與現代的轉化。

賴旭貞的〈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碩論中,強調客家研 究在各地的發展是多元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六堆成為南台灣客家精神象徵,藉著佳冬 林姓宗族的拓墾來了解佳冬的開發並重新檢視六堆的移墾路線。透過宗族發展與祭祀活 動兩線交織出一臺灣南部客家村落-佳冬的人群組成結構與動態簡圖。宗族方面由宗族 在一地的開拓發展,說明村落的建立與變遷,甚至整個臺灣南部客家,即六堆的移墾路 線。祭祀方面,透過佳冬於農曆新年期間(上元時節)盛大舉行的「拜新丁」(即新春集福) 祭祀活動,來討論臺灣南部客家人群社會的結構與思維,從前拜新丁藉由諸祭祀組織(神 明會)的贊助成為統合村落的祭祀活動,現在諸祭祀組織已消失但拜新丁的祭典仍舉行 不輟,可以說整合佳冬此雜姓村落使之成為一村落共同體者。6由上反觀東勢新丁粄活 動,其意義相較於南部拜新丁活動更為盛大,原因在於南部神明會是支撐拜新丁祭祀活 動的主力,拜新丁祭祀活動則統合人群,神明會消失拜新丁活動繼續,文化街東勢大粄 會活動原只屬於信徒間自發性的組織活動,如今大粄會活動變成廟宇的重要活動後管委 會主動介入新丁粄活動的運作,除了擔負起廟務的管理與輔助福首爐主進行祭祀事宜之 外,更挑起承辦大粄會活動的重任,因此東勢新丁粄活動對整合村落的重要性值得筆者 深入探討。

戴正倫〈儀式中身分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碩論中強調,客家社會新生兒身分 是由拜新丁儀式的展演,以及其交換新丁粄的交換行為中建構完成。從儀式的展演過程 中分析儀式作為身份轉化的機制,另外透過新丁粄的交換狀況,可以了解到新生兒身分 藉由交換新丁粄的再確認,並可以從發送新丁粄的交換當中觀察出發送者的人際網絡關 係。東勢新丁粄最初的意涵在於活動從個人或家族因神明保佑添丁而對神明的酬謝與還

6賴旭貞,〈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願,後來集合會員一起還願酬神成為大粄會祭祀組織,打粄酬神之外也與親朋好友分享 喜悅。7其中在此論文中提到發送新丁粄的交換過程會受到人情壓力以及經濟等因素影 響,筆者希望藉由東勢新丁粄的研究與之產生對話並做為其問題解決的參考與研究交流 的窗口。

魏瑞伸〈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對於東勢新丁粄節活 動從文化、社群、經濟、政策層面,剖析東勢新丁粄傳統與現代的轉化。8其中說到東 勢新丁粄活動從前是家族、宗族、地方菁英等力量的展現,現在公部門政治力量加入後,

在經濟上實質帶動客庄經濟也讓政治有發揮的舞台,看似相輔相成,筆者認為也有一些 問題存在,例如:節慶活動因舉辦地點與文化街不同產生人潮分流、經費補助不足地方、

廟宇參予意願低落以及仙師廟在政府客庄節慶光環之下,雖然風光卻與地方脫離甚至失 去自己特色的隱憂等問題。文化街往年廟宇必須自籌經費辦理一年的祭典儀式,新丁粄 活動是自籌經費的好時機,所以傳統新丁粄活動因為時空環境變遷等因素,增加多元性 活動來因應變化也是必須,如永安宮的千斤米糕、祈福龜活動等活動內容的創新。因此 從活動中展現其傳統文化意涵並重視地方特色以及找出未來舉辦活動變化的創等,皆是 公部門未來舉辦相關節慶活動應強化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