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東勢客家地區具傳統民俗文化意涵的新丁粄活動,演變成客庄節慶 的過程。本章將針對研究動機與問題、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方法、資料與對象、前人 研究成果及本論文章節架構,詳細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一、研究動機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湊熱鬧」,在客語發音卻是「鬪鬧熱」,讓我對「鬪」

這個字特別有印象,像是「鬪雙」、「鬪桌」裡的皆有「湊在一起」的意思。而鬪又有戰 鬥,以武力相爭鬥的意思。東勢客家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當地有些廟 宇有舉辦「鬪粄」活動,當地人也叫「比大粄」,就是比誰做的新丁粄最大,文化街上 各間廟的廟埕擺著又大數量又多的新丁粄更為壯觀,真是名副其實湊在一起比賽的活 動。所謂新丁粄即客家人口中稱為「紅粄」用糯米做成的糕點,亦即「紅龜粿」。「粄」

乃是客家人稱糯米做成糕點的名稱,「新丁」則指家人新添的男丁。所以「新丁粄」即 為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顏色則以紅色,

象徵吉祥,龜甲象徵長壽,另外也有長條型不包餡的新丁粄。

「鬪粄」雖沒有神奇的源起傳說,也缺乏確實的文獻可考,然而「據老一輩表示,

『新丁粄』比賽由來已久,主要是叩謝伯公添丁賤福之意,參加的人,依例繳納會費做 為公賞賞金,會員中是年添丁或家中新婚者,需要製作紅龜給所有會員分享,凡是米粄

做得最大最重者,由公賞發給賞金嘉許,其他會員則依交情之深淺,賞給奉敬者或多或 少的賞金,以壯其志,由於頭等公、私賞金俱豐,又可名揚一時,因此參加者越做越大,

深恐他人搶去頭采。」(《山城週刊》一九八一‧二‧二十三)

《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1一書對新丁粄的描述如下:「每年元宵時節,台中縣東勢 鎮上南帄、東安、北興和中寧四里人民都競相製作、樂衷競賽的「新丁粄」,也是一個 舊社會傳襲到現代的古老習俗」。

從書籍、報章雜誌中看出對東勢新丁粄偏向描述性報導居多加上筆者日常生活中對 客家母語的熱衷,因此以東勢新丁粄做為從事客家研究的主題,除了更深入體驗東勢比 大粄活動之外,也期望開啓中部客家地區與南部六堆地區在新丁粄相關研究的窗口。

二、研究問題

筆者實際觀察了幾次廟宇舉行的新丁粄活動後,發現東勢地區新丁粄活動的特殊之 處在於大粄會的成立以及在元宵節鬪粄等。筆者心中不禁產生很多問題,包括為何活動 在元宵節舉辦?什麼是大粄會?為何要鬪粄?為何文化街上的鬪粄比賽特別熱鬧?鬪粄 的實際情形以及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越辦越熱鬧的新丁粄節客庄節慶等。換言之,

本文欲以文化街上廟宇舉辦的大粄會活動以及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同時舉辦的東 勢新丁粄節活動,探討傳統廟宇的大粄會活動以及在公部門參與舉辦節慶以及社會變遷 因素下東勢地區的新丁粄活動,作為客家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節慶活動演變的個案研究。

這些問題牽涉到儀式、組織以及當代節慶三個面向,分別說明如下:

1 徐正光主編,《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1)。

(一)新丁粄信仰的「儀式」意涵

根據學術上對新丁粄的研究指出,全台各地新丁粄活動皆隸屬於傳統的社稷儀式,

雖各地舉辦時間點雖然不太相同,但皆含括於土地伯公的祭祀活動中且鑲嵌在儀式中。

但是筆者調查文化街廟宇的祭祀活動後發現,東勢新丁粄活動不在年初的祈神或是年底 的還福儀式中舉行酬神儀式,反而在元宵節當天一起舉行,這當中的轉變以及東勢新丁 粄文化的信仰核心概念值得筆者進一步的觀察與分析。文化街廟宇當中土地公廟就占了 四間,筆者以永安宮作為觀察整年度的祭典活動儀式概況的場域原因有二,其一永安宮 歷史悠久,其二永安宮新丁粄活動有諸多創新活動利於筆者觀察與分析東勢新丁粄文化 的變遷。

(二)大粄會組織

在東勢地區,有些家中有添丁的民眾會在元宵節當天,作新丁粄到廟宇酬神,一方面 答謝神明,一方面與諸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後來人數眾多為減輕添丁人家製粄的成本,

於是發起成立大粄會,會員繳交會費作為公賞獎金,打粄者依照會員人數多少製作新丁 粄,祀後發給每位會員一塊新丁粄共享喜氣。根據林秀幸在「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 和社會型態」中敘述「東勢新丁粄習俗有幾項特殊之處:東勢新丁粄有新丁、新婚和新孫 三種粄、參與者(在早年幾乎是全庄頭參加)出錢供應主家打粄敬神,敬完神的粄再發 回全庄人家裡、新丁粄不止包餡而且還要比賽重量,得名次者有「公賞」(公家賞錢)

表揚」2。早期新丁粄活動在北興里、中寧里、東安里以及南平里的公廟舉行,分別在北

2林秀幸,〈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和社會型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頁 18,

台北:行政院客委會,2004 年。

興里的雙福祠、中寧里的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東安里的鯉魚伯公廟(永安宮)以及南平里 的復興宮。如今,北興里一樣在雙福祠永興宮(雙福祠)舉行、東安里在永安宮;不同 的是中寧里的新丁粄活動於民國八十六年增建永公祠後改在永光祠舉行、南平里的新丁 粄活動剛開始在復興宮,後來因為大粄會員人數太多,而在同里的福安祠土地公廟另外 成立大粄會,形成南平里復興宮、福安祠里同時有新丁粄活動的特殊情形。不管是後來 的永光祠或是福安祠,地方公廟舉辦新丁粄活動的共同點在於皆有設置大粄會,因此大 粄會組織對於東勢新丁粄活動的舉辦是很重要的。筆者以復興宮保存完整的大粄會組織 歷史資料作為論述傳統大粄會運作情形的依據並配合文化街其他廟宇的大粄會情形,尤 其是永安宮的大粄會組織來描述當代大粄會的概況,讓讀者對大粄會從古到今有一概括 性的了解,並從大粄會延伸出東勢特有的鬪粄文化。

東勢新丁粄民俗文化活動變成節慶活動始於民國九十四年原台中縣政府主辦客家 文化節系列活動,原本在文化街與東勢河濱休閒公園舉辦,後來變成以文化街以及東勢 客家文化園區為主要地點。文化街廟宇新丁粄活動各有特色,但根據調查發現,文化街 上永安宮的新丁粄3活動最先打破傳統不同於其他廟宇,按照時間先後增加兩種活動亦即 萬年龜4以及祈福龜5活動,因此筆者以永安宮的元宵節看大粄活動為主其他廟宇為輔來 描述元宵節當天的活動情形,並以原本在河濱公園舉辦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的 東勢新丁粄節來描述當代的新丁粄節慶。

3永安宮的新丁粄會,亦即添丁人家依會員數的多寡,製作新丁粄並參加評比。

4 依照筆者田野調查發現,在龜形米糕上廟方寫上”萬年金龜”字樣,加上從會員名單中的抬頭寫著「一百 年庚寅年慶祝元宵節萬年龜讚助芳名」字樣,因此筆者稱為萬年龜會。

5 永安宮另外會製作鯉魚形狀的米糕,供民眾擲茭後帶回家吃平安用,每份三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