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論文

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

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s―a Case Study of Dongshih Sih Ding Ban Festival

研 究 生:羅翊甄

指導教授:羅烈師

(2)

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

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s―a Case Study of

Dongshih Sih Ding Ban Festival

研究生:羅翊甄

Student:Yi -Chen Lo

指導教授:羅烈師博士 Advisor:Dr.Lieh - Shih Lo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Degree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Febrauary 2013

Hsihchu,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i 傳統民俗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以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學生:羅翊甄 指導教授:羅烈師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摘 要 新丁粄本係臺灣漢文化普同的民俗,然而獨獨東勢地區的新丁粄衍生出「闘粄」的 習俗,向來引人注目。關於新丁粄的研究,在南部六堆地區已有傳統儀式面向的初步成 果,而東勢地區也頗多關於當代節慶活動的描述性報導與研究。本論文建立在前人研究 文獻的基礎上,藉由儀式活動的參與觀察與重要參與者之深度訪談,從組織、儀式以及 當代節慶等面向,賦予東勢新丁粄文化討論的傳統與現代視野。 本研究發現,東勢新丁粄雖具天神信仰的祈神還福性質,但目前的年初祈神以及年 尾還福神聖祭典與新丁粄活動的關係已隱而不彰,反而為了增加熱鬧文化街各廟擇於元 宵節一起舉辦活動,甚至廟宇成立「大粄會」組織進而演變成東勢特有的「鬪粄」比賽 活動,亦即其神聖性下降,循著世俗化軌跡前進。同時,如今傳統新丁粄活動在增加節 慶元素以及公部門介入後,活動越發擴大,甚至成為客家委員會之客庄十二大節慶。 本研究呈現了東勢傳統民俗新丁粄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的變遷過程,尤其從文化街廟 宇的角度出發研究新丁粄活動與東勢地區歷史發展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增益了客 家節慶活動舉辦的研究成果,更期能與南部地區的新丁粄研究產生對話。 關鍵字:大粄會、鬪粄、天神信仰、客庄節慶

(4)

ii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s―a Case Study of

Dongshih Sih Ding Ban Festival

Student:Yi _chen Lo Advisor:Dr.Lieh _shih Lo Collage of Hakka Studeies Degree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Xin Ding Ban (Rice Cake for Newborns) is a common Han Chinese folklore in Taiwan, however, with its unique custom of “Dou Ban” (a contest of making rice cake ) in Dongshih township is most famous.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basic descriptive reports and primary researches unfolds with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iews to discuss the Dongshih Xin Ding Ban folklore. This essay uses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nt observance to record the rites and the depth interview with important participator.

Xin Ding Ban was part of wishing rite to the Heaven God which wishing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hen thanks for giving in the end of the year. At Dongshih, the prosperous frontier in Chin dynasty, with its in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the aboriginals, a newborn of boy (Xin Ding) means a lot. Every year, all temples in Culture Street, the main street of Dongshih, hold the rite of wishing to the Heaven God. Xin Ding Ban,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 become the most striking symbol to countryman. In order to increase prospers atmosphere, people found the organization of Sih Ding Ban Association to contest to each other (Dou Ban).

Since Xin Ding Ba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t become an independent event that losing its meaning in rites of Heaven God. It is to say the Xin Ding Ban culture became secularized, and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Now, it even become the top twelve festivals in the Hakka village of Hakka Committee.

The research records the transferred proc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stom culture of Xih Ding Ban to contemporary festival. And the author reminds that no matter how it be changed, in the residents’ hearts, the competition (Dou Ban) in local temple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of culture.

Key words: Xin Ding Ban Association, Dou Ban, Wishing to Heaven God, Twelve Hakka

(5)

iii

致謝

首先感謝周錦宏教授以及俞龍通教授,在百忙當中撥空擔任學生的口試委員,並針對 學生的論文提出精闢的見解或建議,讓我深感學術之深入與廣泛,也對於自己的論文有 更多的期許。 最感謝的則是我的指導教授ˍ羅烈師老師。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誠懇拜託老師 擔任我的論文指導教授,老師爽快的答應了,隔了沒多久我又去找老師,語重心長的跟 老師說:「老師,我懷孕了,怎麼辦?」難不成要老師負責嗎?當然不是,只是意謂著接 下來寫論文會面臨一些的挑戰,包括:懷孕的疲累、照顧孩子的負荷以及多重壓力之下 的生活。而我如同一顆躲在陽光底下滾動的石頭,雖然跌跌撞撞滿身是傷,但是抬頭看 看,有陽光就有希望。老師曾經說過:「作研究是面對自己」,在讀研究所的這段期間, 我的確面對了未曾遇見的自己,也在家庭、工作與學業慌亂的泥凝中摔了跤,老師總在 身邊鼓勵我,讓我一次次堅強的重新爬貣來,甚至當我要放棄時,老師打了一通簡訊給 我,「翊甄:我回亯了,確實是個難題,但我們一定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小朋友排 第一,其他事情排後面。老師陪你!」此語道盡了烈師老師陪學生做研究一貫的態度, 總是仧滿關懷與體諒,所以此論文的完成,背後最大的動力在於烈師老師親切、專業又 認真的態度,千言萬語說不盡對老師的感謝,總之,感謝烈師老師在翊甄作研究過程中 幫助與包容。 感謝在學生從事田野調查時,諸位鄉親對學生不厭其煩的指導與協助,包括北興里朱 坤光先生、永安宮前主委李月梅女士、東安里里長楊嘉裕先生、廖維湖先生、永安宮大 粄會會長李益盛先生、永安宮顧問余運枝先生、東安里各鄰鄰長、中寧里賴枝泉先生、

(6)

中寧里賴光風先生、徐登志老師、永光祠郭顯慶主委、巧聖以師廟前主委管業鐿先生、 江志成主委、徐瑞明先生、南帄里里長兼復興宮副主委王廖銘相先生、福安祠主委謝運 進先生、化安堂謝正松先生、東聖宮主委林日勇先生、東安里第十二鄰鄰長兼東聖宮副 主委何聰益先生、山城周刊吳國城先生、豐原廣勝佛壇林楷致先生、台中縣客家協會邱 文雄先生、台中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規劃暨推展組長魏瑞伸先生等。 感謝我的碩士班同學黎育叡小姐在我寫論文期間的鼓勵與協助;我的同學欣穎、雅 玲、寶鋆、清哲以及學妹蕎麟、瑞枝隨時隨地為我加油;我的長官朱建良校長、房其頌 秘書、我的同事雅筑、恩綝在忙公務之餘,不忘對我學業的關心與支持。 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感謝爮爮以及媽媽無時無刻提醒我在求學之外,身體健康的重要 性;感謝公公、婆婆在我利用夜間北上求學時,對孫子的悉心照顧與對我堅持去客家學 院讀書的包容與體諒;外子睿謙在照料孩子事情分擔上;小叔園富、小嬸芳祺在電腦資 訊上的協助;兩個可愛又活潑的兒子,宥均以及宥成,最後感謝所有關心我的親人與朋 友,因為你們讓我這個不貣眼的石頭在陽光下變的閃閃發亮。 翊甄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二月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9 第二章 東勢民間信仰與新丁粄文化 ... 11 第一節 東勢概況 ...11 第二節 文化街廟群概述 ...14 第三節 人口趨勢與大粄會發展 ...46 小結 ...51 第三章 從還福到鬪粄 ... 53 第一節 年度儀式概況 ...54 第二節 東勢鬪粄文化 ...83 小結 ... 88 第四章 從東勢元宵到客庄節慶 ... 90 第一節 東勢元宵看大粄 ...90 第二節 東勢新丁粄「節」 ... 112 第三節 客庄十二大節慶 ... 119 小結 ... 137

(8)

第五章 結論 ... 140 一、研究成果... 141 二、後續研究建議 ... 143 三、未來展望... 144 參考書目 ... 147 附錄 ... 150

(9)

表目錄

表 1:台中市東勢區文化街廟宇一覽表 ... 18 表 2:文化街廟群年度祭典表 ... 19 表 3:巧聖仙師開基祖廟聖誕祝壽祭典表 ... 25 表 4:人口發展趨勢與大粄會之變遷 ... 48 表 5:東勢區東安里永安宮民國一百年工作計畫表 ... 55 表 6:永安宮祈神、太平福、還福祭典儀式流程表 ... 57 表 7:永安宮辛卯年普渡課表 ... 70 表 8:永安宮新丁粄米粄規則 ... 98 表 9:民國一百年、一百零一年永光祠大粄會會員名冊 ... 110 表 10:東勢新丁粄節發展歷程 ... 113 表 11:民國一百零一年『元宵鬪鬧熱 龍年福氣滿』東勢新丁粄節活動節目表 ... 122 表 12: 2012 東勢新丁粄節_求子求文昌儀式行程表 ... 131

(10)

圖目錄

圖 1 台中市行政區域圖 ... 12 圖 2:文化街廟宇相關位置圖 ... 17 圖 3: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祝壽會 ... 27 圖 4:永光祠細普 ... 35 圖 5:鯉魚伯公石崁/神位 ... 37 圖 6:文化街五里人口統計圖 ... 50 圖 7:永安宮還神祭典儀式空間圖 ... 62 圖 8:永安宮慶讚中元普渡法會會場空間配置圖 ... 69 圖 9: 永安宮慶讚中元普渡法會內壇神畫像相關位置圖 ... 70 圖 10:永安宮鬪粄活動打賞 ... 94 圖 11:東勢新丁粄-千金粄 ... 109 圖 12:東勢區媽媽教室創意新丁粄活動 ... 117 圖 13:祈天儀式 ... 124 圖 14:祈嗣疏文、祈請開智慧疏文/拍攝:羅翊甄 ... 125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東勢客家地區具傳統民俗文化意涵的新丁粄活動,演變成客庄節慶 的過程。本章將針對研究動機與問題、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方法、資料與對象、前人 研究成果及本論文章節架構,詳細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一、研究動機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湊熱鬧」,在客語發音卻是「鬪鬧熱」,讓我對「鬪」 這個字特別有印象,像是「鬪雙」、「鬪桌」裡的皆有「湊在一起」的意思。而鬪又有戰 鬥,以武力相爭鬥的意思。東勢客家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當地有些廟 宇有舉辦「鬪粄」活動,當地人也叫「比大粄」,就是比誰做的新丁粄最大,文化街上 各間廟的廟埕擺著又大數量又多的新丁粄更為壯觀,真是名副其實湊在一起比賽的活 動。所謂新丁粄即客家人口中稱為「紅粄」用糯米做成的糕點,亦即「紅龜粿」。「粄」 乃是客家人稱糯米做成糕點的名稱,「新丁」則指家人新添的男丁。所以「新丁粄」即 為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顏色則以紅色, 象徵吉祥,龜甲象徵長壽,另外也有長條型不包餡的新丁粄。 「鬪粄」雖沒有神奇的源起傳說,也缺乏確實的文獻可考,然而「據老一輩表示, 『新丁粄』比賽由來已久,主要是叩謝伯公添丁賤福之意,參加的人,依例繳納會費做 為公賞賞金,會員中是年添丁或家中新婚者,需要製作紅龜給所有會員分享,凡是米粄

(12)

做得最大最重者,由公賞發給賞金嘉許,其他會員則依交情之深淺,賞給奉敬者或多或 少的賞金,以壯其志,由於頭等公、私賞金俱豐,又可名揚一時,因此參加者越做越大, 深恐他人搶去頭采。」(《山城週刊》一九八一‧二‧二十三) 《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1一書對新丁粄的描述如下:「每年元宵時節,台中縣東勢 鎮上南帄、東安、北興和中寧四里人民都競相製作、樂衷競賽的「新丁粄」,也是一個 舊社會傳襲到現代的古老習俗」。 從書籍、報章雜誌中看出對東勢新丁粄偏向描述性報導居多加上筆者日常生活中對 客家母語的熱衷,因此以東勢新丁粄做為從事客家研究的主題,除了更深入體驗東勢比 大粄活動之外,也期望開啓中部客家地區與南部六堆地區在新丁粄相關研究的窗口。

二、研究問題

筆者實際觀察了幾次廟宇舉行的新丁粄活動後,發現東勢地區新丁粄活動的特殊之 處在於大粄會的成立以及在元宵節鬪粄等。筆者心中不禁產生很多問題,包括為何活動 在元宵節舉辦?什麼是大粄會?為何要鬪粄?為何文化街上的鬪粄比賽特別熱鬧?鬪粄 的實際情形以及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越辦越熱鬧的新丁粄節客庄節慶等。換言之, 本文欲以文化街上廟宇舉辦的大粄會活動以及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同時舉辦的東 勢新丁粄節活動,探討傳統廟宇的大粄會活動以及在公部門參與舉辦節慶以及社會變遷 因素下東勢地區的新丁粄活動,作為客家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節慶活動演變的個案研究。 這些問題牽涉到儀式、組織以及當代節慶三個面向,分別說明如下: 1 徐正光主編,《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1)。

(13)

(一)新丁粄信仰的「儀式」意涵

根據學術上對新丁粄的研究指出,全台各地新丁粄活動皆隸屬於傳統的社稷儀式, 雖各地舉辦時間點雖然不太相同,但皆含括於土地伯公的祭祀活動中且鑲嵌在儀式中。 但是筆者調查文化街廟宇的祭祀活動後發現,東勢新丁粄活動不在年初的祈神或是年底 的還福儀式中舉行酬神儀式,反而在元宵節當天一起舉行,這當中的轉變以及東勢新丁 粄文化的信仰核心概念值得筆者進一步的觀察與分析。文化街廟宇當中土地公廟就占了 四間,筆者以永安宮作為觀察整年度的祭典活動儀式概況的場域原因有二,其一永安宮 歷史悠久,其二永安宮新丁粄活動有諸多創新活動利於筆者觀察與分析東勢新丁粄文化 的變遷。

(二)大粄會組織

在東勢地區,有些家中有添丁的民眾會在元宵節當天,作新丁粄到廟宇酬神,一方面 答謝神明,一方面與諸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後來人數眾多為減輕添丁人家製粄的成本, 於是發起成立大粄會,會員繳交會費作為公賞獎金,打粄者依照會員人數多少製作新丁 粄,祀後發給每位會員一塊新丁粄共享喜氣。根據林秀幸在「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 和社會型態」中敘述「東勢新丁粄習俗有幾項特殊之處:東勢新丁粄有新丁、新婚和新孫 三種粄、參與者(在早年幾乎是全庄頭參加)出錢供應主家打粄敬神,敬完神的粄再發 回全庄人家裡、新丁粄不止包餡而且還要比賽重量,得名次者有「公賞」(公家賞錢) 表揚」2 。早期新丁粄活動在北興里、中寧里、東安里以及南平里的公廟舉行,分別在北 2林秀幸,〈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和社會型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頁 18, 台北:行政院客委會,2004 年。

(14)

興里的雙福祠、中寧里的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東安里的鯉魚伯公廟(永安宮)以及南平里 的復興宮。如今,北興里一樣在雙福祠永興宮(雙福祠)舉行、東安里在永安宮;不同 的是中寧里的新丁粄活動於民國八十六年增建永公祠後改在永光祠舉行、南平里的新丁 粄活動剛開始在復興宮,後來因為大粄會員人數太多,而在同里的福安祠土地公廟另外 成立大粄會,形成南平里復興宮、福安祠里同時有新丁粄活動的特殊情形。不管是後來 的永光祠或是福安祠,地方公廟舉辦新丁粄活動的共同點在於皆有設置大粄會,因此大 粄會組織對於東勢新丁粄活動的舉辦是很重要的。筆者以復興宮保存完整的大粄會組織 歷史資料作為論述傳統大粄會運作情形的依據並配合文化街其他廟宇的大粄會情形,尤 其是永安宮的大粄會組織來描述當代大粄會的概況,讓讀者對大粄會從古到今有一概括 性的了解,並從大粄會延伸出東勢特有的鬪粄文化。 東勢新丁粄民俗文化活動變成節慶活動始於民國九十四年原台中縣政府主辦客家 文化節系列活動,原本在文化街與東勢河濱休閒公園舉辦,後來變成以文化街以及東勢 客家文化園區為主要地點。文化街廟宇新丁粄活動各有特色,但根據調查發現,文化街 上永安宮的新丁粄3 活動最先打破傳統不同於其他廟宇,按照時間先後增加兩種活動亦即 萬年龜4 以及祈福龜5 活動,因此筆者以永安宮的元宵節看大粄活動為主其他廟宇為輔來 描述元宵節當天的活動情形,並以原本在河濱公園舉辦後來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的 東勢新丁粄節來描述當代的新丁粄節慶。 3永安宮的新丁粄會,亦即添丁人家依會員數的多寡,製作新丁粄並參加評比。 4 依照筆者田野調查發現,在龜形米糕上廟方寫上”萬年金龜”字樣,加上從會員名單中的抬頭寫著「一百 年庚寅年慶祝元宵節萬年龜讚助芳名」字樣,因此筆者稱為萬年龜會。 5 永安宮另外會製作鯉魚形狀的米糕,供民眾擲茭後帶回家吃平安用,每份三百元。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秉持質性研究精神,在研究範圍內藉著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來進行資料的蒐 集、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以進一步整合、歸納與印證。

(一)文獻分析

筆者蒐集文獻的資料類別除了探討東勢概況以及新丁粄相關學術研究之外,主要針對 文化街廟群的建廟沿革、管理組織以及祭典儀式做介紹,並利用文化街上五里的人口資 料分析東勢區人口發展與大粄會發展的關連。另外大粄會成立的時間無從考究,但是南 平里復興宮保存了民國六十年至今長達四十一年的完整大粄會會員名冊資料,提供筆者 對於傳統大粄會運作的重點描述與分析極珍貴的參考資料,配合當代文化街各廟宇大粄 會運作情形,勾勒出大粄會發展脈絡。

(二)田野調查法

1.參與觀察法 筆者經由實際參與與觀察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東勢元宵新丁粄節活動以及文化街各廟 宇的新丁粄活動來了解東勢新丁粄整個活動的流程與內涵。其中在文化街各廟宇方面, 筆者因為人力與時間關係,選擇永安宮整年度的祭典儀式以及新丁粄活動做為參與觀察 主要研究對象,並加上其他廟宇相關活動來描繪新丁粄文化的面貌。在本研究中筆者觀 察永安宮民國一百年年初的「祈求天神合境良愿」祈神祭典、農曆六月「祈求太平福合 境良愿」太平福祭典、農曆七月「慶讚中元普渡法會」、年底「叩謝合境良愿」還神祭

(16)

典,以及年底迎請媽祖,民國一百零一年年初迎請媽祖遶境出巡活動等,透過祭典的參 與觀察來勾勒出永安宮的整體形象與新丁粄活動的信仰核心。 2.深度訪談法 透過訪談可以補足參與觀察所不能收集到得資料,也可以了解在地人的內在觀點。訪談 對象包括地方耆老、寺廟管理階層、一般民眾及文史工作者,透過訪談的口述資料以補 足過去年代未保留或已遺失的文本資料。

二、研究對象

訪談對象的選取上,在資格上並無作特別的限制,只限於對於新丁粄活動有程度上的 了解,而且也參加過新丁粄活動,或者是對於廟務熟悉之人物。在本研究計畫欲要訪問 的對象分三方面

(一)廟方方面

例如:有參與公廟中祭祀組織運作的執事人員、廟宇主委、籌劃大粄會之主事者。

(二)當地居民

例如:參予新丁粄活動的會員、添丁會員、當地里長、當地社區居民、耆老

(三)公部門

例如: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東勢區公所等。

三、新丁粄相關研究回顧

目前對於「新丁粄」相關議題的研究在書籍上如《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臺灣客 家紀事》、《臺灣歲時小百科》、《臺灣的客家禮俗》、《台灣客庄影像》等都有提到東勢新

(17)

丁粄的活動,但只偏向描述性報導。學術上則以林秀幸在〈清代東勢地區的社群互動和 社會型態〉一文中有提到新丁粄習俗有幾項特殊之處,例如: 東勢新丁粄有新丁、新婚 和新孫三種粄;參與者(在早年幾乎是全庄頭參加)出錢供應主家打粄敬神,敬完神的 粄再發回全庄人家裡;新丁粄不止包餡而且還要比賽重量以及得名次者有「公賞」(公 家賞錢)表揚,以及以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做為東勢地區族群互動與社會型態現象觀察的 對象。其中強調寮下在東勢開墾之初所奠定的中心地位仍在宗教活動中被實踐,最初因 為東勢角匠寮庄內設置東勢輔墾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的前身,亦稱公館)作為政府管轄 地方的公部門單位,所以往往以仙師廟作為東勢角開發史研究的代表,其文章中也提到 當時仙師廟的祭典儀式,包括正月初六開庄戲、正月十五打新丁粄、六月十五王爺生、 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大法會以及十月還神。但是根據筆者調查後發現,如今祭典大部分移 到同屬中寧里的永光祠辦理,目前也沒有開庄戲以及三天連庄式合辦的中元普渡大法 會,都變成各里自行辦理,其中從新丁粄活動移轉的過程中突顯仙師廟的地位變化。筆 者認為仙師廟信仰地位在當地居民心中產生的變化以及新丁粄活動與東勢的發展互動 關係等值得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筆者也期望藉由此研究來描繪文化街廟宇的信仰生 活。 台灣地區新丁粄研究相關論述,包含以下三篇碩士論文作為主要的文獻回顧。在碩士 論文中以賴旭貞的〈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戴正倫〈儀式 中身分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以及魏瑞伸〈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 粄節為例〉三篇碩論為主。前兩篇論文都以南部客家拜新丁儀式做研究,第三篇則將東 勢新丁粄節活動從文化、社群、經濟、政策層面作脈絡式的研究,並分析東勢新丁粄傳 統與現代的轉化。

(18)

賴旭貞的〈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碩論中,強調客家研 究在各地的發展是多元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六堆成為南台灣客家精神象徵,藉著佳冬 林姓宗族的拓墾來了解佳冬的開發並重新檢視六堆的移墾路線。透過宗族發展與祭祀活 動兩線交織出一臺灣南部客家村落-佳冬的人群組成結構與動態簡圖。宗族方面由宗族 在一地的開拓發展,說明村落的建立與變遷,甚至整個臺灣南部客家,即六堆的移墾路 線。祭祀方面,透過佳冬於農曆新年期間(上元時節)盛大舉行的「拜新丁」(即新春集福) 祭祀活動,來討論臺灣南部客家人群社會的結構與思維,從前拜新丁藉由諸祭祀組織(神 明會)的贊助成為統合村落的祭祀活動,現在諸祭祀組織已消失但拜新丁的祭典仍舉行 不輟,可以說整合佳冬此雜姓村落使之成為一村落共同體者。6由上反觀東勢新丁粄活 動,其意義相較於南部拜新丁活動更為盛大,原因在於南部神明會是支撐拜新丁祭祀活 動的主力,拜新丁祭祀活動則統合人群,神明會消失拜新丁活動繼續,文化街東勢大粄 會活動原只屬於信徒間自發性的組織活動,如今大粄會活動變成廟宇的重要活動後管委 會主動介入新丁粄活動的運作,除了擔負起廟務的管理與輔助福首爐主進行祭祀事宜之 外,更挑起承辦大粄會活動的重任,因此東勢新丁粄活動對整合村落的重要性值得筆者 深入探討。 戴正倫〈儀式中身分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碩論中強調,客家社會新生兒身分 是由拜新丁儀式的展演,以及其交換新丁粄的交換行為中建構完成。從儀式的展演過程 中分析儀式作為身份轉化的機制,另外透過新丁粄的交換狀況,可以了解到新生兒身分 藉由交換新丁粄的再確認,並可以從發送新丁粄的交換當中觀察出發送者的人際網絡關 係。東勢新丁粄最初的意涵在於活動從個人或家族因神明保佑添丁而對神明的酬謝與還 6賴旭貞,〈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台灣客家社會個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19)

願,後來集合會員一起還願酬神成為大粄會祭祀組織,打粄酬神之外也與親朋好友分享 喜悅。7其中在此論文中提到發送新丁粄的交換過程會受到人情壓力以及經濟等因素影 響,筆者希望藉由東勢新丁粄的研究與之產生對話並做為其問題解決的參考與研究交流 的窗口。 魏瑞伸〈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對於東勢新丁粄節活 動從文化、社群、經濟、政策層面,剖析東勢新丁粄傳統與現代的轉化。8其中說到東 勢新丁粄活動從前是家族、宗族、地方菁英等力量的展現,現在公部門政治力量加入後, 在經濟上實質帶動客庄經濟也讓政治有發揮的舞台,看似相輔相成,筆者認為也有一些 問題存在,例如:節慶活動因舉辦地點與文化街不同產生人潮分流、經費補助不足地方、 廟宇參予意願低落以及仙師廟在政府客庄節慶光環之下,雖然風光卻與地方脫離甚至失 去自己特色的隱憂等問題。文化街往年廟宇必須自籌經費辦理一年的祭典儀式,新丁粄 活動是自籌經費的好時機,所以傳統新丁粄活動因為時空環境變遷等因素,增加多元性 活動來因應變化也是必須,如永安宮的千斤米糕、祈福龜活動等活動內容的創新。因此 從活動中展現其傳統文化意涵並重視地方特色以及找出未來舉辦活動變化的創等,皆是 公部門未來舉辦相關節慶活動應強化的主軸。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文以東勢新丁粄活動發源地東勢區文化街廟宇以及當代節慶舉行的地點東勢客 家文化園區為主要研究範圍,討論傳統新丁粄文化到當代客庄節慶的變遷。因此,論文 7戴正倫,〈儀式中身分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8魏瑞伸,〈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台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2011)。

(20)

的主要架構大分成傳統與當代兩大部份,而其中關於傳統面向方面,筆者擬從儀式與組 織兩大方面予以探討。故全文三項主軸,分成如下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問題、研究方法與對象,並回顧目前新丁粄學術上 的相關文獻,以此作為下文討論主軸的基礎。 第二章為東勢新丁粄信仰文化,首先對東勢區地理位置與歷史以及聚落形成做說 明,再者聚落地方公廟亦即文化街廟群,從建廟沿革、祭典儀式以及管理組織三方面做 概述,來鋪陳研究區域內之歷史人文與新丁粄文化的淵源關係,,同時介紹東勢地區大 粄會組織。 第三章以儀式為主軸,說明東勢新丁粄從還福到鬪粄文化的過程,藉由永安宮年度 祭典儀式來說明東勢新丁粄信仰核心概念以及從復興宮的大粄會會員名冊資料來說明 傳統大粄會的歷史與運作概況,也間接強調大粄會的成立是東勢鬪粄文化的最大推手。 第四章則以當代變遷為主軸,說明世俗化軌跡之下,當代的東勢新丁粄活動變成東 勢新丁粄節甚至成為客庄節慶的歷程,包括東勢新丁粄活動歷程以及變遷不外乎由打 粄、擺粄以及分粄三個歷程貫穿以及部分廟宇米糕會的創新,地方社團與公部門參與變 成節慶活動,而後來客庄節慶之下的東勢新丁粄節。 第五章為結論,藉由東勢傳統民俗新丁粄活動的變遷,一方面希望對於當地歷史以 及人群互動關係有更深了解,另一方面則希望在客家節慶活動舉辦的研究上有所增益, 因此提出相關研究成果,後續研究建議與未來展望期翼與南部地區的新丁粄研究產生對 話。

(21)

第二章 東勢民間信仰與新丁粄文化

東勢角聚落群包含北片庄、匠寮庄、牛屎坪以及南片庄,即為現今文化街貫穿的北 興里、中寧里、東安里、南平里以及延平里,正是整個東勢區的核心聚落之所在。又由 於近山的地理位置所影響,開發山林資源引起的族群緊張關係十分嚴重,乃形成本區以 集村聚落為主要型態,而且核心聚落群呈現密集的商業與信仰文化現象。東勢這一種動 盪的邊區社會,直到清末日治初期才逐漸底定;而邊區社會所重視的男丁與競爭特質, 提供了「闘新丁粄」儀式文化活動之沃壤。本章下文首先討論東勢的地理與歷史,其次 介紹文化街廟群,最後分析大粄會的變遷,從而建立東勢新丁粄節的文化論述傳統。

第一節 東勢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沿革

東勢區位於台中市中部偏東地區,意即東隅之聚落,東鄰和平區,西連石岡區、后 里區,南接新社區,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卓蘭鎮為界,區內有台 3 號省道經過,中部 東西橫貫公路以此為起點,由此北可通苗栗,東至達見梨山,西達台中平原各市鎮,扼 交通重要之樞紐。 康熙年間台灣收入清朝版圖,東勢最早畫歸於諸羅縣貓霧保朴仔籬社群之大馬璘社 等之一部分。雍正後,始分出為彰化縣,劃為東、西二保,至乾隆中葉,又改為捒東上、 下保,以東勢一帶屬於貓霧捒東上保轄區。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以台中地區 為台灣府附廓首縣,東勢隸屬台灣縣捒東上保,日人據台後,改設台灣民政支部,仍沿 襲清代撫墾制,旋以民政支部改為台中縣,下設辦務署,明治三十一年(1898)七月,

(22)

東勢角支署成立,同時設置區役場,各區設區長一人。明治三十四年(1901),廢止辦 務支署,成立東勢角支廳,同年二月東勢角役場辦公廳舍設置,大正九年(1920)十月 一日,修正地方政制,施行街庄制,廢區合併為東勢庄,當時,以東勢一地改為台中州 東勢郡所轄。戰後國民政府治台,改州為縣,改郡為區,以東勢街改為東勢鎮,街役場 為鎮公所。民國三十九年十月,新縣制成立,撤廢區署,改稱為台中縣東勢鎮9 。民國九 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臺中縣市合併改稱臺中市東勢區,現轄有行政區域二十五里, 三四九鄰。東勢東西相距約為 4 公里,南北相距長達 20 公里,成狹長帶狀,面積 117.4 平方公里,為台中市面積排位第三鄉鎮。(如圖 1) 圖 1 台中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東勢區公所官方網站(http://www.tungshih.gov.tw/1-2.asp)100.02.15

二、歷史與聚落

清乾隆 43(1778)年粵籍移民進入社寮角開墾,當時居住在土牛的粵籍墾首劉啟東, 9陳炎正,《東勢鎮志,封域志》(東勢:台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頁 25。

(23)

派人越過大甲溪至東勢伐木墾地並在中嵙溪北岸築「上新庄」(今東勢上新里、廣興里) 以及「下新庄」(今東勢下新里、粵寧里)。拓墾過程中,儘管「熟番」被國家視為土地 所有者而擁有地權,但也因守隘及差派等國家政策,使得熟番地權逐漸喪失,而大規模 遷徙結果漢人便成為這區域內的主要人群。10 初期進入東勢的漢人以軍工匠為主,清乾隆 49 年(1784)墾戶曾安榮、何福興、巫良 基等人才正式申請開墾,而逐漸形成東勢三大聚落,即北片庄、匠寮庄、南片庄,也就 是現在東勢區的北興里、中寧里、南平里以及延平里。至於東勢的東安里一帶,清代俗 稱牛屎坪,是匠寮庄與南片庄之間的空曠台地,原為牧童放牛之地,隨著三大聚落人口 逐漸增多,街道房屋逐漸向這裡移動,原本各自獨立的三大聚落,漸漸連成一氣,因此 形成另一個聚落。11 貫穿四個聚落的以本街以及文化街為主要街道。「本街」顧名思義就是原本的街道, 為東勢最早開發繁榮的街道。從清領時期的匠寮、日治初期的本街、日治晚期的豐勢路、 到光復後的三民街,甚至因林場而興建的鐵路,聚落空間由西邊的大甲溪畔,逐漸往近 山的東方發展。本街的發展,大致是沿著河階邊緣向南北兩端自然蜿延的,因此街道走 向略呈「S」型,兩側商家林立,是最早的商業機能區。「文化街」則因短短七百多公尺 卻有多間廟宇,故名「文化街」。 清代南北臺灣各自形成集村與散村型態的聚落,12近山的東勢地區因為有很激烈的 漢番生存競爭,使得漢人的開墾幾度受挫而中止,而後在嘉慶、道光年間由墾首向「蕃 10施添福,〈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 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 301-332;〈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 收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頁 39〜71。 11溫振華,《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日知堂,1994)。洪慶峰總編,《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 第四章》(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 115-163。 12關於富田芳郎的研究歷程與解釋架構,施添福做出整理並提出修正。參見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聚 落發展和形態〉,收入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001),172-175。

(24)

社」承墾未墾地,開始招募漢人開墾,並以隘路、隘門、刺竹、護城河等防禦措施來強 化聚落功能,形成了集村型態的聚落。13 同時,更因為大安與大肚兩溪間在清中葉以前(1683-1874)的墾拓過程中,受到分 類械鬥的影響,客家族群的拓墾路線不斷地往東邊延伸,並向東勢方向集中,因而使得 本區成為客家優勢區。14 回顧東勢歷史,從地權歸屬底定,完成建莊、撫墾局的設置以及樟腦業興起在在顯 示出東勢角原始移民村落的轉變,之後透過與原住族群的交涉,漸漸擴大居住區域,突 顯東勢移墾社會的特質。關於這一移民社會的動盪特質,東勢保安祠內清道光至日治中 期一萬五千餘具無主骨骸的研究成果,最能透顯。這些骨骸的族群組成可能涵括平埔 族、泰雅族、客家人、閩南人、日本人、榮民,甚至荷蘭人或其混血後裔,死亡年齡從 10 餘歲到 50-60 歲不等,可知死者所處應是動盪的年代。15 就本文研究主題而言,東勢這一晚至清末日治初期才底定的客家移墾社會,由於對 於男丁勞動力與武力的需求,提供了新丁粄儀式與活動發展的沃壤。

第二節 文化街廟群概述

東勢最早開發的四大聚落北片庄、匠寮庄、牛屎坪以及南片庄,各庄有其對應的信 仰中心,北片庄有永興宮雙福祠,匠寮庄有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牛屎坪則有永安宮鯉魚 13相關族群、拓墾與聚落型態等議題,可參考以下三篇碩士論文:林聖容,〈從番界政策看台中東勢的拓 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台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梅國慶,〈從安全與防禦的觀點 看清代東勢角地方傳統聚落之發展〉,(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陳蕙芯,〈台中縣東勢鎮 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14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43:3(1992 年 9 月)。 15陳玉峰,〈東勢鎮本街保安祠考—921 大震人文暨生態研究系列之一〉《台灣人文生態研究》2:2(2000 年 2 月),頁 83-111。

(25)

伯公廟,以及南片庄有復興宮,各聚落其它聚落各自形成祭祀圈。16如今這些庄頭形成 了北興里、中寧里、東安里以及南平里,之後南平里再劃分出延平里。從圖 2 得知,短 短文化街橫跨這些里,更有永興宮雙福祠、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永光祠、永安宮、復興 宮、福安祠等六間廟宇,若加上原屬南片里轄區的延平里東聖宮。從文化街的北方入口 往南走發現共有七間廟宇相連一氣,廟宇密度之高,全台少見,堪稱是「寮下寺廟文化 街」。 從拓墾與發展史的角度觀察,隨著移墾範圍的東移,逐漸遠離生番的威脅促使人口 聚集,經濟活動受惠於義渡的設立而加速商品貨物的流通等因素影響,使得位於匠寮居 民的信仰因為環境和時空的變遷有所調整。除了原本以巧聖仙師、三山國王和太子爺等 神明為主之外,加入土地公、關聖帝君等神明的崇拜等。17 匠寮有乾隆四十年(1775)匠人奉祀巧聖仙師之令旗,而後興建的巧聖仙師開基祖 廟18。牛屎坪則有道光二十六年(1946)興建的劉氏家祠19,以及乾隆末年發現一類似 魚鱗狀之護坡石崁,奉祀伯公,此為鯉魚伯公20,同時於道光初年時在鯉魚伯公前興建 文祠宮(東勢文昌廟之前身)。南片有一乾隆末年奉祀太子元帥的復興宮21。復興宮廟址 號稱「蟹江福地」,其由來是在廟前崁下的地方有湧泉,入夜後有金螃蟹活動的跡象, 故稱為「蟹穴」,居民依靠此水源而生存22。北片有一清乾隆四十年(1775)興建而奉祀 16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東勢地區為例〉,《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1993》,頁 643。 17 吳嘉貿〈寺廟、家族與東勢地區的客家社會(1683—1920)〉(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 論文, 2001) 18參閱吳國城,《山城週刊》,94 期,70 年 5 月 18 日。 19道光 26 年(1946)劉氏家族組織「劉開七公祭祀公業」,由劉文進購得土地提供,在東勢鎮東安里鯉 魚巷新建祖祠,當時來台祖劉姓派下共襄義舉之捐資人一一四人。民國前二年,東勢劉氏家祠房屋腐舊, 劉及昌同祀內等,倡議重新建造。參閱吳鎮坤等,1989,《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P89~90。 20參閱吳國城,《山城週刊》,70 期,70 年 1 月 5 日。 21參閱吳國城,《山城週刊》,403 期,76 年 9 月 7 日。 22參閱梅國慶(1994),〈從安全與防禦的觀點看清代東勢角地方傳統聚落之發展〉,p.35。

(26)

雙伯公之雙福祠23。所以這些廟宇或神明之奉祀,皆在日治之前,即已出現在此區域, 同時,這些廟宇之興建皆與當初墾民入墾東勢角有關。如今福安祠、東聖宮以及永光祠 的興建讓短短數百公尺的文化街熱鬧了起來。福安祠為南平里的伯公祠;東聖宮為東勢 唯一媽祖廟,創建於民國六十九年(西元 1980);永光祠為中寧里伯公廟,興建原因是自 開庄以來,中寧里一直未建有伯公祠,每逢佳節或農曆初一、十五日,中寧里居民分別 向北興里雙福祠或東安里永安宮參拜伯公,當地居民甚感不便,遂於民國八十六年(西 元 1997 年)創建永光伯公祠,相關位置參見圖 2。 23參閱吳國城,《山城週刊》,68 期,69 年 12 月 22 日。

(27)

圖 2:文化街廟宇相關位置圖 資料來源:羅翊甄繪製 從表 1 看出除了中寧里永光祠與延平里東聖宮建廟時間較晚之外,其他廟宇歷史悠 久,從表 1 以及表 2 看出文化街各廟宇的基本概況與祭典儀式的時間表。因此本節以建 廟沿革、管理組織與祭典儀式來說明文化街各廟的概況。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巧聖以師廟 永光祠 雙福祠

永安宮

(鯉魚伯公)

福安祠 復興宮 東聖宮 東 勢 路 勢 林 街 三 民 街 中 山 路 三 民 街 豐 勢 路 豐 勢 路 街 本 街 孝 忠 街 新 中 街 崎 東 街 橫 一 第 中 正 路 街 化 文

(28)

表 1:台中市東勢區文化街廟宇一覽表 寺廟名稱 主祀神 建廟時間 管委會 大粄會 備註(爐主首事會輪值) 吃福 北興里永興宮 雙福祠 三山國王 福德正神 清隆四十年 (西元 1775) 有 有 管委會與義女會輪值 吃福四次 中寧里 巧聖仙師開基 祖廟 巧聖先師 荷葉先師 爐公先師 清乾隆四十年 (西元 1776) 有 無 吃福四次 中寧里 永光祠 福德正神 西元 1997 年 有 有 吃福一次 東安里 永安宮 福德正神 道光年間 有 有 吃福八次 南平里 復興宮 中壇元帥 道光十年 (西元 1830) 有 有 吃福六次 南平里 福安祠 福德正神 道光年間 與復興宮合 併 有 吃福與復興宮合併 延平里 東聖宮 天上聖母 西元 1980 年 有 無 吃福三次 資料來源:文化街各廟宇/繪製:羅翊甄 從表 1 得知,東勢文化街的七間廟宇中除了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東聖宮沒有大粄會 之外,其他五間廟宇皆有大粄會。筆者調查發現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屬於中寧里的地方公 廟,原本大粄會活動皆在巧聖仙師開基祖廟舉行,民國八十六年同屬中寧里的永光祠成 立之後便移到永光祠舉行。另外在文化街最南邊隸屬於延平里的大粄會活動則在距離文 化街較遠的樂善祠24土地公廟舉行。目前樂善祠仍有大粄會活動,但是因為距離文化街 較遠,因此後來的新丁粄節活動以民國六十九年成立,沒有大粄會卻同樣隸屬於延平里 而在距離文化街較近的第一橫街上的東聖宮較為熱鬧。 綜合表 1 得知,文化街廟群隨著移民人口增多由原本以巧聖仙師、三山國王、太子 爺的神明之外增添了伯公、媽祖信仰等;表 2 則透露出東勢地區以天神信仰為核心的意 涵。以下從建廟沿革、管理組織以及祭典儀式來介紹文化街的廟宇。 24位在豐勢路上行政區域劃分為延平里的米粉寮樂善祠,從前稱為南片莊米粉寮樂善祠。創建於民國 34 年(西元 1945 年),奉祀伯公與伯婆,單殿帶亭式寺廟建築。整年度活動不多,大致上除了初一、十五日 居民燒香拜拜之外,只有元宵新丁粄活動以及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全里居民共同普渡拜拜。(2012.2.6 筆者 調查所得)

(29)

表 2:文化街廟群年度祭典表 廟宇 月份 雙福祠 巧聖仙師開基祖 廟 永光祠 永安宮 福安祠 復興宮 東聖宮 一 祈神 巧聖仙師開基日 祈神 祈神 祈神 祈神 玉皇大帝聖誕 玉皇大帝聖誕 二 三山國王聖誕 土地公 三山國王聖 誕 觀音佛祖聖誕 土地公生 三 註生娘娘聖誕 媽祖聖誕 玄天上帝聖誕 天上聖母聖誕 註生娘娘聖誕 媽祖聖誕 四 爐主先師聖誕 孚佑帝君聖誕 神農大帝聖誕 呂恩主聖誕 神農大帝聖誕 五 巧聖先師聖誕 侯王府千歲聖誕 廬王府千歲聖誕 六 二王爺聖誕 太平福 二王爺聖誕 太平福 太平福 太平福 關聖帝君聖誕 太平福 關聖帝君聖誕 七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 八 司命真君聖誕 北斗星君 司命真君聖誕 九 三山國王聖誕 荷葉仙師聖誕 三山國王聖 誕 太子元帥聖誕 金府千歲聖誕 中壇元帥聖誕 十 祖師公聖誕 媽祖安座紀念大普渡 十一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十二 還神 還神 還神 還神 還神 還神 資料來源:文化街各廟宇∕繪製:羅翊甄

一、北興里永興宮雙福祠

(一)永興宮雙福祠沿革

永興宮雙福祠坐落於東勢區文化街 245 號,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西元 1775 年), 是東勢區的「開庄伯公」祠,原用三粒石頭為伯公,清道光年間改用石材建小廟。根據 《寮下各廟宇沿革》記載: 相傳乾隆末年粵籍大埔人劉文進與同鄉曾、何、巫姓在通事劉中立撫番交易的 措施下,由石岡越過大甲溪到本地開墾,初以石材建廟,是為本鎮首座廟孙。 清光緒十二年(1886)改建,幾經修建重整,民國十四年時,北興里的土地公

(30)

廟興建完成,便迎請開庄伯公與北興里伯公共祀,是為「雙福祠」的由來。25 而永興宮雙福祠內亦有告示牌寫著「本宮祠奉祀東勢開庄三山國王和東勢開庄正二 伯公」, 二者對照之下,應該就是指北興里廟內的三山國王神尊和伯公是東勢移墾初期 最早進入東勢的三山國王與土地公信仰。「永興宮雙福祠」從字面上來說,其實是兩間 廟名共同組成的,廟內石碑的建廟沿革透露出這樣的典故: 永興宮,三山國王,元祖及年間,在明朝神宗國號萬曆 14 年歲次丙戌即民前 326 年前從廣東揭陽縣,恭請來台登鎮彰化荷婆崙永興宮三山國王香火,先民 從荷婆崙霖肇宮傳火來東勢奉祀,在清朝乾隆 40 年歲次乙未年即民前 137 年 間至今。本鎮開庒伯公也在于乾隆 40 年間在北興北端用三粒石頭為土地公, 道光年間改用石材建小廟,到光緒 12 年歲次丙戌及民前 26 年在改建,直到民 國 14 年歲次乙丑年仝北片伯公合建双福祠,至今再重修,復元永興宮双福祠 一座廟孙共供奉三山國王及二尊福神之神宮,完成慶典! 從其沿革看出以及筆者實際訪問永興宮雙福祠管理委員會的委員朱坤光先生後得 知,北興里的開基三山國王廟原稱為永興宮,廟址座落於北片莊(北興里)大甲溪河畔, 是先民在乾隆四十年左右(西元 1775 年),從彰化荷婆崙恭請至庄內奉祀的。但是因為一 次的大甲溪河水氾濫,溪洪水侵蝕河岸,當時的王爺廟被沖毀,因此永興宮名存實無。 信眾另行覓地興建臨時廟宇,將三山國王暫時奉祀。26 大正 9 年(西元 1920 年)街庄改正,永興宮臨時廟宇被要求拆除,當地信眾於是 25陳乙升編著,《寮下各廟宇沿革》,頁 38-40。 26此一臨時廟宇位於現今東勢鎮民眾服務站附近。

(31)

將三山國王移駐當時的「公館」,就是現在的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內繼續供奉。1988 年北興里重建雙福祠時,當地信眾才又從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將三山國王請回雙福祠內奉 祀,於是廟名成了「永興宮雙福祠」。

(二)管理組織

永興宮雙福祠的管理委員會,目前委員約有二十多位,主要是由北興里里長、十四 個鄰的鄰長,以及對廟務熱心參與的地方人士所組成。委員採自願參加制度,但因預參 加委員遴選的人數眾多,因此廟方採取捐獻香油錢金額的多寡作為遴選的優先順序。

(三)祭典儀式

永興宮雙福祠沒有特別負責祭典的爐主首事,廟內所有的祭典均由永興宮雙福祠管 理委員和媽祖義女會27的成員共同規劃參與進行。 永興宮雙福祠的廟內正殿的最上方是三山國王,第二階為雙福伯公,在第三階是中 壇元帥(三太子);青龍邊配祀為註生娘娘,白虎邊配祀為天上聖母。 三位國王的祭典分別為農曆二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五日,這三個 王爺公生日的前一天(農曆二十四日)晚間十點起,永興宮雙福祠舉辦祝壽科儀、誦經 及奏表。同時王爺公生當日中午十二點時,還會在永興宮廟前舉辦吃「王爺福」的活動, 一年四次,參加者繳費一千兩百元。雖然有供奉三山國王,不過附近的耆老說永興宮雙 27由於永興宮雙福祠裡有供奉註生娘娘和媽祖兩位女神,所以附近的婦女,有些人發起要成為奉祀這兩位 女神的「契女」,於是「義女會」就此而生。當報名要加入義女會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廟方就會在註 生娘娘聖誕(農曆三月二十日)法會中,也一併舉行入會的儀式。因註生娘娘聖誕(農曆三月二十日)和媽祖 聖誕(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兩個日子距離近,所以永興宮雙福祠將其合辦得更盛大。當天要加入義女會的 新成員必須要拿一件衣服到廟內,由法師誦經並遵照儀式過程,進行喝米水、簽賣身契、蓋手印、三跪 九叩後,才正式成為媽祖的契女,廟方目前共有六十一位義女。(2011.2.20 訪談義女會會長劉素珍女士所 得)

(32)

福祠沒有舉辦「犒將」,至今依然如此。另外,祈神與還神、註生娘娘和媽祖聖誕這三 場祭典是廟內一年中較大的祭祀活動,都會請較大型誦經團到廟內主持儀式。

二、中寧里巧聖仙師開基祖廟

在東勢地區研究信仰活動和寺廟發展的相關研究泰半以仙師廟的歷史為主。溫振華 用《岸裡文書》和寺廟內的碑記說明了仙師廟創建初期軍工匠人受到環境的威脅,魯班 的信仰從行業神轉化為地區保護神的神格,並指出仙師廟的重修顯示了道光年東勢社會 發展的熱鬧程度。28 而張軒哲〈魯班公會與地方產業發展關係-以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與東勢巧聖先師 會為比較研究〉則是比較鹿港與東勢兩地的魯班公會結構和運作的差異,來探究影響地 方組織發展的因素,進而了解東勢地區森林資源與地方產業互動的情形。29 鄧傑銘〈公 廟、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東勢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為例(1775-1895)〉將巧聖仙師開 基祖廟作為研究對象,以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的面向切入,探討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是如 何從保護匠人的信仰神魯班公,演變成後來辦公色彩的公館廟30 。 姜明雄〈巧聖仙師開基祖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 ( 1761 ~ 1895 )〉透過巧聖仙師 開基祖廟的歷史沿革與人文史蹟,觀察清代東勢地方社會,反映出東勢地區社會的轉 型,以及地方仕紳的崛起。31

(一)中寧里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沿革

東勢最先出現的聚落是「匠寮」,標示著本區的開發是隨著官方的腳步逐漸發展, 28溫振華,〈清代東勢角仙師廟的建立及其發展〉《台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豐原:台中縣立文 化中心,1994),頁 44-61。 29張軒哲,〈魯班公會與地方產業發展關係-以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與東勢巧聖先師會為比較研究〉(國立 雲林科技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之碩士論文,2002)。 30鄧傑銘,〈公廟、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東勢巧聖仙師廟為例(1775-1895)〉,(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2008)。 31姜明雄〈巧聖仙師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 ( 1761 ~ 1895 )〉,(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 論文,2011)。

(33)

得以合法進入界外番地的則是負責採集軍需木料的軍工匠人。早期仙師廟的名稱是「匠 館」、「公館」,是工匠的行業神以及保護神同時也是政府辦公的地方。由於仙師廟重要 的歷史地位及神明信仰,使得匠寮一帶,一直是東勢角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廟 中的〈仙師祖廟沿革〉碑文提到: 東勢巧聖以師開基祖廟與東勢開發史,是息息相關的,於乾隆三十五年,先民 初入東勢時,由墾首鄭成鳳率匠首百餘人,進入東勢,築寮三十餘戶(位於今 之匠寮巷)從事軍工伐木製材、拓墾,以廣東潮州大埔縣的客家人為主要人民。 因工作區域生活範圍,日漸向外拓展,更因抽藤、吊鹿、落單亰入番界,其間 常與泰雅族山胞,發生流血衝突,時泰雅族人尚有殺人取首祭天惡習,先民時 遭不測,犧牲性命,而終日惶恐不安,幾經議定,故請回大陸巧聖以師香火令 旗,供奉於製材工寮內,成為東勢第一個亯仰中心。而先民每日燒香祈禱,以 佑帄安,果神威顯赫,匠民皆能化險為夷,而香火鼎盛。先民為感戴以師洪恩 聖德,乃於乾隆四十年現址建廟奉祀至今,此即東勢以師廟的前緣,至今已有 兩百三十年的歷史了…… 其根據應是目前同存放於廟中的〈重修沿革碑記〉。戰後凡涉及仙師廟創建的相關 年代,大體上都引述廟中碑記所載,接受乾隆 40 年創建的說法。32 仙師廟早期以木板搭建,道光十三年(1833)由出身石岡望族的貢生劉章職與東勢 監生楊芳齡與仕紳楊及任、郭春榮等,集議在匠館地址重建仙師廟。落成之後,清宣宗 並御賜「北城侯魯大夫巧聖仙師神位」勒牌乙座,地方深感殊榮,乃由彰化縣正堂李知 縣率官兵及民眾,齊備旗鼓陣頭跋涉至牛罵頭港口(今清水)迎接33 32許多著述都採此看法,例如:陳炎正,《東勢鎮志》(臺中:東勢鎮公所,1995),頁 403;石慶得等,《續 修東勢鎮志》(臺中縣:東勢鎮公所,2010),頁 512;陳乙升,《寮下各廟宇沿革》(臺中:金玉堂彩色 印刷廠,1999),頁 35-36;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 2 冊•下》(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初版;1999),頁 191;吳鎮坤等,《臺中縣客家風物專輯》(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 103-105; 李其霖,〈清代臺灣的軍工匠信仰〉,《暨南史學》8(2005),頁 109-110;楊正寬,《臺灣客家族群史•民 俗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 367-369。 33 台灣區東勢巧聖仙師祖廟沿革資料

(34)

仙師廟有兩塊碑文,〈肆控誣毒示禁碑〉以及〈東勢角義渡示禁碑〉,前者係因道光 年間由於土地開墾日益飽和,但人口眾多,以致游民問題成為治安的一大隱憂,乃有示 禁之舉。34後者則為歷史悠久的慈善組織-義渡會;而且除了義渡會,還有地方家族為 祭祀戴潮春事件殉職知縣秋曰覲所組成的秋公會。這些設立於仙師廟的公共組織,正彰 顯仙師廟在東勢地方社會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民國五十三年仙師廟第三次重修,緣由係因民國五十年初,一位業務遭遇困難的台 北木材商,到仙師廟前祈求保佑轉運,並許以修廟還願。果然如願度過難關,當時便結 合地方上以及外地相關行業人士,重修仙師廟。也因此開啟了仙師廟在全台灣木材和家 具相關行業成立仙師之分會或建廟,並認「東勢仙師廟」為祖廟的時代。35目前廟宇規 模係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地震後所重建,該次地震重創東勢仙師祖廟,建築物崩塌毀 壞嚴重,拜亭全毀、前殿一半受損、後殿受損約百分之三十,重建工作於九十三年二月 二日落成,神明入火安座。重建經費來源主要為管委會每年所結餘的存款,不足的費用 由廟方自籌募款。36

(二)管理組織

仙師廟的信徒組織以土木營造業與管委會組織為主。早期仙師廟的廟務由香公以及 該里里長管理,後來由北興里、中寧里以及東安里三里共同來管理廟務。早期是以爐主 首事會的形式運作廟方事務,民國七十二年成立管理委員,目前管理委員會與爐主首事 34清代臺灣屢見「嚴禁藉屍索詐碑記」,例如:雲林虎尾德興宮的「嚴禁奸保蠹差藉屍圖詐碑記」,嘉義水 上鄉水上村璿宿上天宮也有相同的碑文,臺南縣鹽水鎮也有冷震金給立「嚴禁地保串棍藉屍嚇索碑記」。 35台灣區東勢巧聖仙師祖廟沿革資料。 36根據仙師廟統計資料九二一重建捐款如下:自由樂捐七百五十六萬四千二百零二元、捐款(金爐):一百一 十三萬六千、石雕捐款:一千兩百七十八萬兩千元、捐款(友宮友廟):一百六十四萬五千九百元,總工程款: 兩千九百二十九萬七千一百六十三元。(2012.6.8 調查所得)

(35)

會共同負責巧聖先師廟一切相關事宜。 仙師廟的廟務均由當時創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至今,每年由開信徒代表大會,訂立 相關管理章程以及辦事細則。依民國一百年修改的章程與統計資料得知,管委會推選六 十九人成立管理委員會,管委會設有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兩人、總幹事、秘書、 執行長、總務以及出納各一人,常務委員十五人(含主委)、委員四十三人(包含五位候 補委員、候補監事)、常務監事一人,監事兩人,以及信徒等。管理委員會則任期四年 連選得連任一次。

(三)祭典儀式

仙師廟的主祀神當然就是巧聖仙師,目前廟內主殿供奉有巧聖仙師、爐公仙師、荷 葉仙師,左右側神殿祀奉關聖帝君、玉皇大帝、三山國王以及天上聖母等。 每年仙師廟最主要的活動是依循慣例舉辦的仙師開基紀念日暨千秋聖誕節日祭祀活 動,相關聖誕祝壽祭典如表 3。 表 3:巧聖仙師開基祖廟聖誕祝壽祭典表 時間 神明聖誕日 備註 正月初七 東勢巧聖仙師祖廟開基日 吃福 四月十三號 爐公仙師聖誕日 吃福 五月七號 魯班聖誕日 全台巧聖仙師總爐主茭選大會 吃福 九月二十四號 荷葉仙師聖誕日 吃福 資料來源: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繪製:羅翊甄 仙師廟一年共有四次祝壽儀式,分別為正月初七東勢巧聖仙師祖廟開基日、四月十三 號爐公仙師聖誕日、五月七號魯班聖誕日以及九月二十四號荷葉仙師聖誕日,祝壽相關

(36)

祭典儀式皆由廟管委會委員組成的祝壽會自行籌辦。圖 3 為仙師廟祝壽會,成員包括主 祭官一位,贊禮生四位以及委員輪流擔任主獻官以及陪獻官。根據筆者實地參與祝壽儀 式中發現,巧聖仙師開基祖廟近年來祭典儀式皆依照傳統三獻禮科儀進行,且每年儀式 皆由前主委管業鐿先生擔任主祭官與統籌整個祭典儀式。管業鐿先生為建築業出身,在 未擔任仙師廟主委之前擔任總幹事一職,平時對文史有很濃厚的興趣,於是在主委任內 研究祝壽疏文撰寫與祝壽流程等相關儀軌研究課程。在舉行祝壽祭典當中,全程以客語 發音,甚至後來每年東勢新丁粄節首日舉行的祈天儀式司儀官擔任與相關疏文書寫,皆 由他一手包辦。祝壽時間於聖誕日前一日(子時起)舉行祝壽儀典,屆時廟方準時祭典用 品召集全體委員、監事及值年爐主、首事舉行慶典儀式團體參拜,並勸募信徒參加隔天 吃福聯誼晚會。 每次關於祝壽及吃福事宜,一個月前由委員以及爐主首事進行開會,一方面確定當 天的流程並分配祭品的採買等事宜,另一方面則討論隔天晚上舉福以及晚會之細則事 項。仙師廟一年舉辦吃福四次,通常吃福的桌數大約六到八桌,另外五月七號魯班聖誕 日因舉辦全台其他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的總爐主茭選大會,因此當天吃福擴大辦理,桌數 則是平常的兩到三倍。祝壽及吃福事宜由爐主首事會主辦,管理委員協助爐主首事會辦 理。每次吃福晚會結束時,於一週內將各種收入開支餘款報交管理委員會會計處。

(37)

圖 3: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祝壽會 資料來源: 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民國一百零一年五月七號魯班聖誕日/拍攝:羅翊甄

三、中寧里永光祠

(一)永光祠沿革

中寧里永光伯公祠座落於東勢區文化街 一一五巷內,係東勢區文化街七間廟宇之 一,中寧里昔稱「匠寮庄」,是東勢區寮下的開庄發祥地,宗教信仰發達,但自開庄以 來,一直未建有伯公祠,每逢佳節或農曆初一、十五日,中寧里庄民分向北興里雙福祠 或東安里鯉魚祠參拜伯公,當地庄民甚感不便,遂於民國八十六年創建中寧里「永光伯 公祠」。中寧里永光祠座北朝南,逆大甲溪河水,遠眺頂峰龍山,是蓋在別人家的屋頂 上的伯公祠,主祀中寧伯公,配祀太歲星君;中寧里永光祠係基礎 3 樓層高的建築,永 光祠興建當時,由於中寧里沒有多餘的空地可建廟,所以只好建在坡邊上,由該廟下方 的正一街從往上看,永光祠好像建在屋頂上。 永光祠的格局屬單殿帶亭式,硬山頂屋面,組群規模由圍墻、廟埕、拜亭、伯公殿、 金爐等所組成;永光祠的廟埕蓋有遮雨棚,棚下掛滿該祠的平安燈籠,廟埕的最前方有

(38)

天公爐一座。永光祠拜亭脊飾為「雙龍搶珠」,拜亭外柱楹聯落款:『(左)永保匠寮興 福德,(右)光護中寧正稱神』;內柱楹聯落款為:『(左)福德義行深以厚,(右)正神 立導為眾生』。永光祠伯公殿脊飾為「福祿壽三仙」,中寧伯公神像兩側楹聯落款為:『(左) 福載永光垂聖德,(右)正愛里民作護神』。 永光祠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賴先生說明當時建廟的緣由。他說: 中寧最早沒有伯公廟,當時我仍然是先師廟主任委員,這中間我放掉先師廟很 多工作,籌備永光祠興建,心想..中寧里沒有伯公廟,逢初一、十五就分別到 附近的北興里、東安里拜伯公,這樣也不是辦法,所以想一里應該有一個伯 公。…..地方人士較合作,也有人說不要,因此開里民大會,大家贊成後才開 始計畫、設計,興建完落成前去新竹城隍廟選名字,有兩、三個名字請神明選, 後擲筶,定名為 「永光祠」。伯公廟收入有四百一十三萬一千兩百五十二元, 支出需要四百八十四萬兩千一百三十六元,不夠的部份先向社區發展協會以及 以師廟借,之後再慢慢還。 因此永光祠由當時的仙師廟主委賴先生努力號召里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下 著手興建永光祠。在當時興建時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中寧社區發展協會」。中 寧社區發展協會沿革如下: 本會自民國六十八年間組織成立理事會,迄今已有三十餘年之久。成立當初經 費拮据設法籌措克服萬難,然後遴選對地方熱心之人士參與理事會同時發動里 民暨巧聖以師開基祖廟共同籌資策畫興建社社區活動中心,奠定了社區發展之

(39)

基礎。第一屆理事長為張振輝擔任,後來再由里長賴枝泉兼任理事長,於民國 七十九年里長改選後由賴枝泉擔任理事長,其間至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成立台中縣東勢鎮中寧社區發展協會,並於九十一年五月正式向台中縣政府申 請立案字號為【府社區字第四五零號】在案。第一屆理事長由賴枝泉其間因服 務熱心、出錢出力贏得里民一致好評並連任第二屆理事長後於九十一年十二月 二十九日任期屆滿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理事長及常務監事選舉結果本會第三屆 楊院欽當選理事長、賴枝泉當選常務監事。至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召開 第三屆會員大會並由會員直選理。監事再由當選之理監事推選理事長及常務監 事後產生,第四屆理事由王茂盛當選,常務監事仍是賴枝泉當選繼續為社區居 民服務。 從中寧社區發展協會沿革中可以得知「中寧社區理事會」是中寧社區發展協會的前 身,且賴枝泉先生是興建永光祠的重要角色。民國六十八年,一群熱心公益的地方人士, 發起成立中寧社區發展理事會,由張錦輝先生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至八十二年配合內政 部社區工作發展計劃,社區發展理事會更名為「台中縣東勢鎮中寧社區發展協會」,九 十一年向政府申請立案,由賴枝泉先生擔任首任理事長,之後因賴枝泉先生為民服務熱 心獲得里民一致好評而連任,之後會員大會改選理事長由楊院欽先生當選理事長同時賴 枝泉先生當選常務監事,如今第四屆、第五屆由王茂盛先生擔任理事長,賴枝泉先生繼 續擔任常務監事繼續為民服務。中寧社區發展協會包含理事長、理事、監事、出納、會 計等共有十八位委員,會員有五十多位,以中寧里社區活動中心為辦公室,目前活動中 心所有權由協會與巧聖先師廟共同持有,協會使用的空間為二到四樓,一樓以及五、六

(40)

樓則由巧聖仙師開基祖廟使用,平常白天居民會到活動中心下象棋或是從事武術相關活 動,協會目前內部有守望相助隊、媽媽教室、長壽俱樂部以及環保志工隊,其中「中寧 里守望相助隊」在台中縣市合併後更名為「中寧里守望相助推行委員會」並移交由里長 管轄,但是平常相關活動仍然由理事長統籌與規劃編組。 關於永光祠興建與社區協會之間的關係,賴先生說: 我是頭一任興建委員會主委,楊院欽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因他當選中寧里 里長,縣府公文來,認為里長較了解關於里上的事務,因此兼社區理事長較好, 社區(社區發展協會)也有個組織,像我選上里長也兼理事。 另外一位社區理事會第二任老里長賴先生說明關於以前的社區理事會,他說: 以前第一任是那個張錦輝,第二任是我,一年兩任,我做了八年。第六任是那 個賴枝泉,第七任也是他,第八任楊院欽,第九任許省本第十任王茂盛。在我 當里長時第三任才改,因為沒有省政府了,以前社區理事會編制是隸屬於台灣 省政府社會處,後來才改成社區發展協會,全名叫「中寧里社區發展協會」, 以前政府規定,里長兼理事長,當時很不好做,這裡要公文申請經費來蓋,先 從旁邊的辦公處,再來社區活動中心,最後才到這裡(永光祠),帄常我們開會 是在活動中心的二樓,永光祠的下面以前是托兒所,現在是倉庫。 由以上得知,永光祠興建是由於當時中寧里第六任里長賴先生利用里長兼任社

(41)

區協會理事長的影響力,號召里民出資興建完成,因此永光祠的興建是地方上力量 的展現,同時也透露出一些訊息,為何同樣是中寧里地方公廟甚至祭祀圈範圍更大 的巧聖仙師開基祖廟,同時中寧里里長兼任仙師廟副主委的情況下,仙師廟在興建 永光祠時似乎扮演消極被動的角色。從九二一地震之後,大家參與永光祠重修與仙 師廟重建的部分可看出一些端倪。第六任里長賴先生說明關於永光祠重修與仙師廟 重建的情形,他說: 地震後伯公廟修理了一、兩百萬,大家出錢加上縣府出錢才加強好的…現在沒 有(里長號召出資興建以師廟),大家自由樂捐,各人添油香錢,由以師廟委員 會、總務、管主委以及委員下去號召,我也收了不少,三到五萬,縣府沒補助, 大部份地方上的人捐,像是做醫生的建廟出十二萬,永光祠也出十幾萬。 第二任里長賴先生說明永光祠興建後里民與仙師廟互動的情形: 大家樂捐的,建築業出很多錢,里長沒插手,就這樣分開來,以前中寧里里長 我當三任,賴枝泉三任,許省本一任,就是那個當牙醫的,再來是廖蒙秀峰。 有啦!比較少,有幾個在裡面當委員,很多人都把那裏(以師廟)的一切丟掉, 講貣來很可憐!我當里長時那個廟(以師廟)水電費都沒辦法繳,進香的錢我們 沒權力拿!繳香公、水電還有檀香的錢,添油香的不夠,我負責每戶去收,當 時的錢很大,三十多年前,一戶收二十元。以前我當召集人、副主委時,當時 連委員都沒有,以前沒有錢還要一家一家收,以後進香多,他眼睛大了,要管 了!

(42)

(二)管理組織

永光祠的管理委員會稱為「中寧廟宇管理委員會」,民國一百年進行第六任的改選, 由郭顯慶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成員共有三十一位,由主任委員一位、副主委兩位、常務 監事一位、監事兩位、會計、總務各一位以及委員二十四位組成。現任里長廖蒙秀峰為 當然副主委,舉凡儀式慶典皆由管理委員會統籌辦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產生由有 意願參加的地方人士憑神意擲筶產生。歷屆的主任委員分別為楊院欽、廖字麒、賴枝泉、 賴枝泉、郭顯慶、郭顯慶,根據現任主委郭顯慶先生表示,管委會任期為三年一任,以 往皆由地方上較年長或是德高望重的里民擔任主委,但是有些年事高或是素質良莠不齊 產生一些問題,影響委員會的運作,因此在民國一百年的中寧廟宇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改選前發通知給里民,希望凡設籍中寧里六個月以上,樂善好施、熱心服務的里民皆可 登記參選,依循往例廟規程序產生主委,同時任期三年可連選連任,希望委員會能讓更 多的人參與37 。

(三)祭典儀式

永光祠年度的儀式慶典由年初祈神、年中太平福、農曆七月中元普渡、年尾還神以 及三個王爺公聖誕所組成。在尚未興建永光祠前,這些慶典皆在同屬於中寧里的仙師廟 舉行。如今仙師廟以仙師三個聖誕祝壽祭典為主,在王爺公聖誕時,準備三牲進行簡單 的拜拜儀式。其他的皆移到永光祠辦理。 文獻上記載,新丁粄的擺放從前在仙師廟,後來移到永光祠,除了新丁粄主要的意 涵為叩謝伯公添丁賜福之外,還有另外一些原因,一位當地耆老說: 中寧里上以前有,廟方沒有,因為我們以前辦新丁粄時,在以師廟那裏擺,這 37民國一百年永光祠三王爺公聖誕祝壽時,訪問永光祠主任委員郭顯慶先生所得資料。(100.10.20)

數據

圖  2:文化街廟宇相關位置圖  資料來源:羅翊甄繪製  從表 1 看出除了中寧里永光祠與延平里東聖宮建廟時間較晚之外,其他廟宇歷史悠 久,從表 1 以及表 2 看出文化街各廟宇的基本概況與祭典儀式的時間表。因此本節以建 廟沿革、管理組織與祭典儀式來說明文化街各廟的概況。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巧聖以師廟 永光祠 雙福祠 (鯉魚伯公) 永安宮 福安祠 復興宮 東聖宮 東 勢 路 勢 林 街 三 民 街 中 山  路 三 民 街 豐 勢 路 豐 勢 路 街 本 孝 街 忠 街 新 中 崎 街 東 橫 街 第 一
表  1:台中市東勢區文化街廟宇一覽表  寺廟名稱  主祀神  建廟時間  管委會  大粄會  備註(爐主首事會輪值)  吃福  北興里永興宮 雙福祠  三山國王 福德正神  清隆四十年 (西元 1775)  有  有  管委會與義女會輪值 吃福四次  中寧里  巧聖仙師開基 祖廟  巧聖先師 荷葉先師 爐公先師  清乾隆四十年 (西元 1776)  有  無  吃福四次  中寧里  永光祠  福德正神  西元 1997 年  有  有  吃福一次  東安里  永安宮  福德正神  道光年間  有  有
表  2:文化街廟群年度祭典表      廟宇  月份  雙福祠  巧聖仙師開基祖廟  永光祠  永安宮  福安祠  復興宮  東聖宮  一  祈神  巧聖仙師開基日  祈神  祈神  祈神  祈神  玉皇大帝聖誕  玉皇大帝聖誕  二  三山國王聖誕  土地公  三山國王聖 誕  觀音佛祖聖誕  土地公生  三  註生娘娘聖誕  媽祖聖誕  玄天上帝聖誕 天上聖母聖誕  註生娘娘聖誕 媽祖聖誕  四  爐主先師聖誕  孚佑帝君聖誕  神農大帝聖誕  呂恩主聖誕  神農大帝聖誕  五  巧聖先師聖誕  侯王
圖  3: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祝壽會  資料來源:  東勢區巧聖仙師開基祖廟民國一百零一年五月七號魯班聖誕日/拍攝:羅翊甄  三、中寧里永光祠  (一)永光祠沿革  中寧里永光伯公祠座落於東勢區文化街  一一五巷內,係東勢區文化街七間廟宇之 一,中寧里昔稱「匠寮庄」 ,是東勢區寮下的開庄發祥地,宗教信仰發達,但自開庄以 來,一直未建有伯公祠,每逢佳節或農曆初一、十五日,中寧里庄民分向北興里雙福祠 或東安里鯉魚祠參拜伯公,當地庄民甚感不便,遂於民國八十六年創建中寧里「永光伯 公祠」 。中寧里永光祠座北朝南,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中國傳統農曆劃分的,展現

佛光山為全面展開自強年活動,祈禱國泰民安及提倡春節正當娛樂,自民國六十九年(一

倪用直、黃松林、王為國、蘇糸秀惠、梁錫卿、林坤緯、魏清泉 教師代表:陳建宏、許光華、張阜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