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溝通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之目的,深入瞭解本研究各變項與釐清變項間關係之情

行,蒐集與整理相關理論與研究文獻,以作為實證研究之理論基礎及 參考依據。本章主要針對國民中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組織信任與教 師教學效能之理論與相關研究進行分析,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國 民中學校長溝通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教師組織信任之 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教師教學效能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 節探討國民中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組織信任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 研究。

第一節 校長溝通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溝通(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文 communis,有產生共同

(common)之意(吳清山,2004)。也就是藉著分享訊息、理念或態度,

與人建立共識(commonness)(王淑俐,2001)。而溝通在 Webster 字 典的意義為在個體與個體之間,藉由符號、象徵或行為等一般系統,

傳遞訊息的過程(Newell,1978)。溝通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其中包含 有發訊者、收訊者、媒介及訊息;溝通訊息要能被了解接受達成目標

(李柏蓉,2006;Robbins,1993/2001)。因此本研究將溝通定義為傳 訊者藉由語言或其他符號系統,將所欲傳達的訊息,透過適當管道傳 遞給收訊者,而收訊者再將對訊息的反應,回饋給發訊者的循環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藉以相互了解、建立共識、並達成目標。

Simon(1957)認為沒有溝通就沒有組織。舉凡組織內的行政運作、

領導、氣氛營造、文化的形成都與溝通息息相關。而學校組織係由行 政人員、教師、學生所組成,每個人的價值觀、意識形態不同,因此 在校務處理上難免會有爭議、衝突和誤解,導致業務不能順利推展。

為了使學校成員了解教育目標、辦學理念、政策宣導與執行等,在在 都需要靠溝通來完成(鄭彩鳳,2008)。校長是學校之首,自是校務推 展之關鍵者,因此校長的溝通行為就益顯重要。

壹、溝通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一、溝通之意義

「溝通」是指人際之間行為互動、分享觀念或訊息傳遞,進而達 到彼此相互了解的目的,是人際互動的基本歷程之一,也就是傳遞訊 息、交換意見、建立共識的一種過程。

謝文全(1986):「溝通乃是人與人或團體之間相互交換訊息的歷 程,藉以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需求,進而達成預定 的目標。」

吳清山(1992):「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訊息、意見或事 實到其他的個人或團體,彼此能夠產生相互了解的一種歷程。」

萬新知(1998):「溝通是個人或團體之間彼此傳遞事實、觀念、

情感或態度的歷程,以達到相互了解、建立共識的目的。」

McCloskey(1967):「個人或團體藉著傳遞概念、態度、或事實至 其他個人或團體之一種心理-社會歷程。」

Barnard(1968)研究認為:「溝通乃是個人與個人間傳送有意義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號的歷程。」

Schramm (1971)研究發現:「溝通即是藉由分享資訊、事實、或 態度,試圖跟他人或團體建立共同的了解與看法。」

Lewis(1975)提出:「溝通乃是藉分享訊息、觀念、或態度,使送 訊者與收訊者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共同了解。」

Baron(1983)認為:「溝通是由傳訊者傳遞訊息到收訊者的過程,

此種情形可能發生在人際之間、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

關於溝通的定義,國內外之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就表2-1 羅列各研究者對於溝通的定義並嘗試綜合出「溝通」較為全面性之意 義。

表 2-1 溝通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年度 定義

謝安田 1982 溝通,就出發點而言,是在促使意見能協 調一致,進而使整體組織目標能協調一 致;就程序而言,溝通為發訊人將意見(觀 念、態度、訊息等)傳達至收訊人的一種 程序。

謝文全 1986 溝通乃是人與人或團體之間相互交換訊息 的歷程,藉以建立共識、協調行動、集思 廣益或滿足需求,進而達成預定的目標。

舒緒緯 1990 溝通係指送訊者將語言、符號等訊息,經 由適當的表達方式,使收訊者表現出預期 反應的一種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表 2-1 溝通之定義彙整表(續)

吳清山 1992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訊息、意見 或事實到其他的個人或團體,彼此能夠產 生相互了解的一種歷程。

徐木蘭 1994 溝通除了思想與觀念交換的過程外,它的 最高目的是藉回饋的手段,達到彼此瞭解 的境界。

萬新知 1998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之間彼此傳遞事實、觀 念、情感或態度的歷程,以達到相互了解、

建立共識的目的。

葉天賞 2001 「溝通」是指:「訊息是藉由傳遞的過程,

透過人與人或團體之間的不斷循環回饋,

進而將訊息有效地傳達給對方的一種動態 歷程,可能是傳達訊息、也可能是為了協 調意見與建立共識,以完成預訂目標的行 為。」

王淑俐 2001 藉著分享訊息、理念或態度,與人建立共 識(commonness)。

柯志平 2003 組織溝通係指組織成員或團體藉由各種訊 息的傳播與回饋,以促進彼此間的互動與 支持,達成建立組織共同願景以及增進組 織統整的動態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表 2-1 溝通之定義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年度 定義

吳清山 2004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訊息、意見 或事實到其他的個人或團體,彼此能夠產 生相互瞭解的一種歷程。

林天祐 2004 溝通的目的在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協調 行動、集思廣益或滿足成員需求,進而達 成預定的組織目標。

劉瑞梅 2007 溝通的意義即是組織為促進個人目的之達 成與組織目標之實現,藉著訊息的傳遞,

使個人或團體間的意見、觀念、情感或態 度等訊息趨於一致的一種動態歷程。

Shannon

& Weaver

1949 溝通包括一個人的意思影響另一個人的所 有過程,是一種社會行為,用以分享態度、

觀點、資訊、知識和意見的方法。

McCloskey 1967 個人或團體藉著傳遞概念、態度、或事實 至其他個人或團體之一種心理-社會歷程。

Brown 1961 溝通在於傳遞和交換事實、意念、感覺和 行動;是一種思考程序、往返式的連續歷 程,也是一種社會程序符號化的過程。

Barnard 1968 溝通乃是個人與個人間傳送有意義訊號及 符號的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表 2-1 溝通之定義彙整表(續)

研究者 研究年度 定義

Schramm 1971 溝通即是藉由分享資訊、事實、或態度,

試圖跟他人或團體建立共同的了解與看 法。

Lewis 1975 溝通乃是藉分享訊息、觀念、或態度,使 送訊者與收訊者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共同 了解。

Baron 1983 溝通是由傳訊者傳遞訊息到收訊者的過 程,此種情形可能發生在人際之間、組織 內部或組織之間。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意見,研究者歸納出「溝通」之定義為:訊息是藉由傳 遞的過程,透過人與人或團體之間的不斷循環回饋,進而將訊息有效 地傳達給對方的一種動態歷程,可能是傳達訊息、也可能是為了協調 意見與建立共識,以完成預訂目標的行為。

二、溝通的模式:

溝通模式的敘述,有利於了解溝通的原理原則及溝通的要素,學 者們對於溝通模式的闡述不盡相同,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Shannon & Weaver 的溝通模式

Shannon & Weaver(1949)受到資訊通過電路的原理所啟發,

在溝通模式之中加入三個因素,即「訊息源頭」(source)、「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destination)及「干擾」(noise),使整個溝通模式更為多元化,

其溝通歷程如圖2-1 所示。

訊息源頭 → 傳遞者 → 消息 → 接受者 → 目標

↑ ↑ ↑ ↑

訊息 訊號 訊號收受 訊息

干擾來源

圖2-1 Shannon & Weaver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Shannon & Weaver ,1949,p5.

(二)Weiner & Berlo 的溝通模式

Weiner & Berlo 強調「回饋」(feedback)的溝通觀念,他們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為「溝通」是一種雙向的、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回饋」

可以增進收訊者與發訊者對於溝通內容的了解,以達到有效的溝通目 的。如圖2-1 所示。

訊息來源 ← 目的地 ↓ ↑ 發訊者 ← 接受者 ↓ ↑ 製 碼 解 碼 ↓ ↑ 訊息 ← 干擾 → 訊息 ↓ ↑ 解碼 製碼 ↓ ↑ 接受者 → 發訊者 ↓ ↑ 目的地 → 訊息來源 圖 2-2:Weiner & Berlo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萬新知,1998,p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三)Schramm 的溝通模式

Schramm 對溝通模式提出「製碼」(encode)與「解碼」(decode)

的看法,他認為溝通的歷程之中是從傳訊者(來源)將訊息製碼成 訊號後傳遞,收訊者(目的地),再將訊號予以解碼。在製碼與解碼 的階段中,當雙方愈具有共同彼此的經驗或知識,愈能形成有效的 溝通。其溝通歷程如圖2-3 所示。

訊 息

製碼者 解碼者

解釋者 共同經驗或知識 解釋者

解碼者 製碼者

訊 息

圖2-3 Schramm 的溝通模式

資料來源: Schramm, W.1971,p1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綜觀上述各學者專家針對有關溝通模式之論述,可發現溝通歷程 之中,傳送訊息者與收受訊息者除了單向或雙向及多向的訊息傳遞之 外,在訊息傳遞的過程之中,亦需處理訊息傳遞的干擾因素,並對訊 息的傳送與收受做適宜的回饋(feedback),足見溝通的模式是一種 傳訊者與受訊者循環不斷的訊息處理歷程。

三、溝通的要素

有關溝通的要素,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之論點如下:

行政學者Simon(1976)認為「沒有溝通就沒有組織」。足見溝通 是推動組織運轉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政學之父」稱譽的Barnard 也指出「行政基本的功能之一,

乃在建立溝通體系」。

劉興漢(1985)認為一個真正成功的領導者,就是組織內溝 通網路的中心。

謝文全(1988):可見「溝通」是運作行政組織體係中不可或缺 的要素,而有效的瞭解溝通要素,則可增進溝通的效果的提昇。

根據學者們針對溝通理論所建立的溝通模式,茲就所歸納之溝通 要素敘述如下:

(一)傳遞資訊者與收受資訊者:是指溝通之彼此雙方,訊息傳遞者 與收受資訊者,可能常常角色互換,或是同時兼有兩者之角色。

(一)傳遞資訊者與收受資訊者:是指溝通之彼此雙方,訊息傳遞者 與收受資訊者,可能常常角色互換,或是同時兼有兩者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