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課程領導之學理探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進行文獻探討,共分為三小節,包含第一節校 長課程領導之學理探究;第二節學校效能之學理探究;第三節校長課程領導與學 校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課程領導之學理探究

本節旨在探討校長課程領導的基本概念,首先探討校長課程領導的意義與重 要性,其次探討校長課程領導相關理論、校長課程領導的內涵,復次探討校長課 程領導的影響因素、問題與策略,最後對校長課程領導的相關研究等方面加以探 討。

壹、課程領導的意義與重要性

首先,透過文獻蒐集整理、瞭解課程領導的意義與重要性,以作為校長課程 領導之學理基礎。

一、課程領導的意義

課程領導兼具課程與領導兩種性質,若能將此二種融合,才可以是課程領導 的完整理論造型(黃旭鈞,2002)。另課程領導、教育行政領導與教學領導或許 會有重疊相通之處,即都是在促進學校效能,達成學校目標,而學校目標就是在 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品質。然而教育行政領導與教學領導較少聚焦於課 程上,林文生(1996)指出只有校長實施課程領導,真實地涉入課程與教學發展,

才能激發教師專業承諾,啟動教師設計課程的動機,建構有能力發展學校本位課 程的團隊。

關於課程領導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各有其見解,茲彙整如表 1:

10

11

12

供支持面向-在課程發展過程中,對於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 鑑提供支持與引導,並能整合各項資源,以求發揮實際的影響力,以幫助教師有 效教學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果之領導模式。

二、課程領導的重要性

為什麼校長是課程領導者的重要角色?校長除了為學校的首席教師外,更是 最高領導者,校長為學校各項校務推動的領頭羊。Fraser, Walberg, Welch, 和 Hattie(1987)指出,高品質的課程乃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若 無良好的課程內容,有再好的教學方法,到頭來還是可能導致一些品質低劣的學 習成果。吳清山 和 林天祐(2003)認為,校長在整個學校課程領導扮演著推動 者的角色,教師亦居於核心者的地位,所以校長與教師的良性互動,應該是課程 領導成效的關鍵所在。

黃淑馨(2005)認為校長課程領導的重要性為:1.時勢所趨─傳統校長偏 向行政領導,而目前教改重點在課程革新與教學創新,因此校長應強化課程領導 與教學視導之能力;2.課程領導是有效能組織行為的重要一環─有效的課程領 導,使學校能達成增進學習品質之目標,提升學校校能;3.課程領導是深化與 質化組織變革的重要力量─學校組織變革的改革方向有:「學校本位管理」、「教 師授權」、「家長聲音和選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4.課程領導是促進教 師專業成長的利器─要改變組織行為先要改變組織內部人員之行為,尤其是教 師。

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校長角色的定位也隨之轉型,而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是 未來的趨勢,重視專業的領導,整合行政、課程及教學領導,建立其專業領導地 位,發揮專業領導的角色與功能。學校本位程發展需要有效的領導才能落實,而 校長又是學校的重要領導人,「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校長必須 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肩負績效責任和控制,故而如何發 揮課程領導,達成課程改革使命,是校長課程領導的重要課題(歐用生,2003;

13

蔡清田,2005)。

黃怡成(2009)歸結課程領導的重要性指出:校長是校本課程發展的成功關 鍵、校長負有傳遞課程政策的任務、校長具備課程專業方能有效領導、校長的領 導方式影響課程的品質、校長負有課程領導成敗的影響力。

歸納上述文獻,因九年一貫課程推動,課程教學權下放,學校成為課程發展 的主體,學校課程與教學成效之責由學校承擔,因而課程領導更彰顯重要。校長 不僅在學校教育領域發揮行政領導功能,並能扮演教學領導、課程領導的角色,

更要以創新的課程設計,優質的教學法,展現校園新氣象,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

課程的發展主軸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學習脈絡,強調教師專業自主並擁有課程設 計的權力,而有效的課程知識必須在學校成員的生活場域中發覺,在探索學校文 化,形塑學校特色課程,端賴課程領導者策略,因此,課程領導者的行為關係著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及學校辦學成敗之關鍵。

由上述歸納可知校長課程領導重要性為:1.校長課程領導為現今各課程學 者及教育人員所達成之共識;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成效,關鍵在校長是否有效 率、積極的推動學校課程領導;3.校長推動且落實課程領導的目的,在於以學 生學習權益為主,提升學習品質為指標及獲得社區家長支持,藉以達成教育之目 標。

貳、校長課程領導相關理論

茲就校長課程領導相關理論探討如下:

一、課程的理論基礎

學校績效的良窳,教學方式是重要的關鍵,而課程是學校教學的內涵,學校 的教育目標、內容、計畫與學習經驗,這些都是課程理論所要討論的範圍。能對 各種課程理論了解、轉化進而變通應用,對於校長課程領導是非常重要的,課程 領導是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有關校長為何要實施課程領導,必須以課程的理論

14

為基礎。本研究從哲學、心理學、行政學、政治學理論來分析課程的理論依據。

(一)哲學

施良方(1999)指出哲學對課程的影響,哲學是學校課程觀的最根本基礎,

相較於社會學及心理學等其他基礎科目,哲學還是根本中的根本,不同的哲學思 想對課程知識與內容的選擇就不同。哲學可提供知識來源、認識過程、知識類別、

價值取向等方面的觀念。研究哲學不僅可以更加瞭解學校課程,有助於處理個人 的知覺、價值與信念問題,能有助於了解自己亦可指引發展方向,讓我們能以更 全面的觀點看待生命及其問題(Ornstein & Hunkins, 1998)。藉哲學的分析與探 討,有助於學校及課程領導者對於知識的來源與性質、認知的過程、知識的選擇 與組織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時有助於學校課程目的、宗旨、內容與組織之選擇。

(二)心理學

心理學的原理及研究成果,常被用來作為各種課程抉擇的依據,提供學生心 理發展順序、學習動機、認知策略、興趣和態度等。施良方(1999)指出課程涉 及兩個心理學的要素:首先課程工作者必須瞭解學生對課程理解情況,進而對課 程內容作更有效的組織;其次必須了解課程必定涉及某種學習和發展模式,心理 學對課程的影響是非常錯綜複雜關係。教育心理學其主要功能在協助教師了解兒 童行為發展的特徵,再依學生起點行為的需求,研擬課程與教學目標,並選擇組 織學習經驗,分析學習困難,進行學習評量與補救教學(吳清基,1990)。心理 學在課程領導過程中,亦重視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激勵教師的士氣,提升教師的 工作成就感(吳清基,1989)。課程領導者應用心理學原則滿足教師及學生需求,

增加成員成功的機會。

(三)行政學

行政學主要在促進有效的組織運作與提升組織效能,以提升工作效率,追求 績效目標,進而能兼顧組織效能與個人效率,在學校要求達到教育目標的同時,

也能滿足個人學習需求(吳清基, 1990)。行政學除可幫助課程領導者了解如何

15

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與領導,以達成教育與課程的目標,增進課程實施的成效,

並滿足個人需求。黃旭鈞(2003)指出,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都應以課程與教學 的需求為依歸,同時透過組織、決定、領導、溝通、組織文化、評鑑等行政學的 核心理念,皆為促成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新的行政管理典範亦能拓展課程領 導的視野,採取更適合時代潮流的課程領導作為。

(四)政治學

政治學的理論主要在幫助了解有關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央與地方政府教育政 策制訂與延續之動態因素與關係,及政策對教育機構、相關企業組織和學生家長 的影響,此外尚有教育組織的微觀政治學研究和機構層級上有關權力、協商等方 面探討(王如哲,1998)。在課程領導方面,由於課程的計畫是一有價值的活動,

而課程決定通常是由擁有權力或居於能影響決定地位的人所進行的活動。課程本 身就是一種政治性活動,因為在課程形成的過程中,往往包含許多階級利益、經 濟與文化分配等價值衝突與對立問題,換言之,就是政治權力的衝突(陳柏璋,

1988)。政治學的目的在協商並整合不同勢力,合理分配各種權力、影響力與資 源,制定合宜的課程政策,使政策順利實施並能加以落實。因此,課程領導過程 中有許多面向需要透過協商來達成共識,整合不同目標、資源與勢立,以化解衝 突,促進課程目標與政策達成(黃旭鈞,2003)。

(五)社會學

課程的發展實具有深厚的社會學意涵,課程有無能力促進社會流動,追求社 會正義?課程如何反映意識形態?課程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如何?這些問題都可 從社會學的觀點加以分析(陳奎熹,2001)。教育活動的推展,常需要配合社會 環境的遷,學校課程設計與發展也必須能因應社會趨勢而加以修正與更新,才能 提供受教者適切有效的學習內容。社會學提供社會發展、政治經濟變革、意識形 態及權力變更等方面的思想(施良方,1999)。社會學的目的在探究社會的發展

課程的發展實具有深厚的社會學意涵,課程有無能力促進社會流動,追求社 會正義?課程如何反映意識形態?課程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如何?這些問題都可 從社會學的觀點加以分析(陳奎熹,2001)。教育活動的推展,常需要配合社會 環境的遷,學校課程設計與發展也必須能因應社會趨勢而加以修正與更新,才能 提供受教者適切有效的學習內容。社會學提供社會發展、政治經濟變革、意識形 態及權力變更等方面的思想(施良方,1999)。社會學的目的在探究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