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歷史背景、建築風貌、再利用現況介紹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3-66)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案例歷史背景、建築風貌、再利用現況介紹

本研究案例為高雄市大樹區竹寮里竹寮路 94 號–三和瓦窯。高雄大樹曾經是南台 灣主要窯廠集中之地,民國 66 年之後,大樹地區的瓦窯工業沒落,僅存三和瓦窯獨 家生產。2004 年由高雄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延續了傳統的瓦窯文化,並與周邊 的高屏舊鐵橋、竹寮取水站形成古蹟保存區。以下介紹三和瓦窯的歷史背景、建築風 貌、再利用型態:

圖 4. 1 三和瓦窯

55

圖 4. 1 三和瓦窯(續) 一、歷史背景

台灣傳統民間建築屋頂大多以紅瓦作為主要材料,早期以唐山海運材料來台;而 台灣最早出現窯燒產業為明鄭時期,由參將陳永華教導六甲鎮工人燒製磚瓦,直到清 代末年,大量人口湧入台灣,磚瓦需求數量急遽上升,開始廣設瓦窯廠。南台灣主要 窯廠集中於台南六甲、高雄大樹及旗山等地,興盛時期更高達一百三十多座瓦窯廠,

而大樹地區因土質細膩、雜質少,不論是黏度或濕度均是極佳製作磚瓦的素材,因此 有「磚瓦不過水」的美稱,以及擁有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高級建築材料的技術。

三和瓦窯於大正七年(1918 年)由許安然先生所創建,當時名為「順安號瓦及煉瓦 工廠」,直到第四代李俊宏的曾祖父於 1928 年買下瓦窯之後,再由李家一代一代傳承,

日治末期曾擴大併購窯廠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廠」。二戰後,再度更名為「源順安 製瓦工廠」,後再改名為「三和瓦廠」沿用至今。1960-1970 年代,台灣建築形式已逐 漸改變,復以民國 66 年(1977 年)賽洛瑪颱風重挫南台灣,加速傳統建築改建,瓦材 遂被新建材所取代。大樹地區的瓦窯工業因而沒落,僅存三和瓦窯獨家生產。2004 年由高雄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延續了傳統的瓦窯文化,並與周邊的高屏舊鐵橋、

竹寮取水站形成古蹟保存區。2004 年由高雄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的理由是:1.為目 前台灣現存二大生產傳統磚瓦的窯場之一。2.為台灣現存少數保有的龜形窯,形狀特 殊。3.與鄰近之竹寮取水站、高屏舊鐵橋形成古蹟保存區。4.可成為發展台灣傳統磚 瓦製造之教學場所。

二、建築風貌

三和瓦窯的「龜仔窯」是台灣最早燒瓦窯爐的形式之一,大致包括燒窯體、煉坯、

作業廠及儲存廠三個部分。龜仔窯在中國叫作「饅頭窯」,台灣北部稱為「包子窯」。

56

目前三和瓦窯內仍保存完整的三座龜仔窯,包含龜窯、四角窯和高溫窯,窯爐主要建 材以窯廠本身燒製的土角磚、紅磚、屋瓦,所設計而成。饅頭形的磚砌窯體乃磚砌圓 拱造,三條窯正面各有一窯口。。左窯窯頂為弧拱,入口呈八字形狀,中間窯窯頂為 尖拱,右窯窯頂為圓拱形。

三、再利用型態

三和瓦窯曾獲評選為全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至今仍然使用傳統的窯燒方法。

生產過程大多以人工操作,從印瓦、疊窯、到燒窯等製作流程,又分為製磚及製瓦兩 種。產品大部分提供古蹟修復使用,除了磚瓦外,燒窯師傅們也燒製各種生活器皿及 陶藝創作,並與著名陶藝大師林昭地先生密切合作,積極開發特色商品,為這門傳統 產業尋找新的契機。

當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三和瓦窯主動參與,號召社區媽媽們來到三和瓦窯 製作磚雕,這群媽媽們因興趣而留下來,成為三和瓦窯的志工,促成 2008 年瓦窯文 化協會磚瓦工坊的成立,由窯主李俊宏先生擔任負責人,拯救已成夕陽產業的傳統磚 瓦,將這座窯廠的歷史與傳家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瓦窯文化協會」於 97 年申請勞委會經濟型多元就業方案,一則以磚雕技藝教育 為基礎,輔助地區居民就業,目前在瓦窯工作的社區居民約二十人左右;再則透過工 藝設計與專業行銷,讓磚瓦結合現代元素展現新生命,其所生產的磚雕藝品在國內外 各地展售,使三和瓦窯延續了在地傳統工藝產業。

三和瓦窯採多元化經營:接受訂單燒製磚瓦;運用線雕、透雕、陽雕、陰雕等方 式,研發文化創意商品,製作窯前雕及窯後雕等產品;開放民眾進入窯廠區參訪;也 配合學校、團體機構的需求,提供磚雕 DIY 教學和磚瓦文化導覽。保存、傳承並推 廣磚瓦建材與傳統技藝,讓民眾經由親自參與製作的過程,認識台灣傳統的磚瓦文化。

廠區內設有磚瓦製造工廠及展示文創商品的「磚賣店」供旅客參訪,販賣紅磚材料包 供旅客體驗:利用窯廠以原比例縮小所燒製而成的迷你「起厝」磚窯組,讓親子可以 共樂拼組。

57

三和瓦窯以創新的經營方式:手創商品結合休閒、產業、文化、教育,朝多元型 態發展,使得原本日漸式微的傳統磚瓦建材燒製技術,轉變成極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 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