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6-4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窯業轉型與再利用案例

2.3.2 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根據學者楊凱成 編(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以及 相關網站的資料:華陶窯網站、維基百科,整理介紹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國內外案例 於下,以供磚瓦窯轉型與再利用參考。

一、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則武之森」–變產業廢棄空間為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圖 2. 11 則武之森-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一)歷史背景

1876 年(日本近代化初期的明治時代)森村集團發跡。1904 年集團創始人森村市 左衛門與其弟森村豐看準歐美的瓷器餐具市場,設立了「日本陶器合名會社」,以陶 瓷器生產重鎮愛知縣名古屋地區為據點,進行製造與出口。

則武之森所在地的陶瓷餐具生產廠區到 1978 年左右,隨著產業往地方、海外移 轉,逐漸被廢棄。公司為了顧及企業形象,決定保存歷史最久的紅磚廠房。1998 年 成立規劃小組,展開興建「則武之森」的工程,2001 年 10 月完成,則武公司以此作 為即將屆滿的創業 100 週年紀念事業。

28

圖 2. 12 則武之森-設施指南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二)規劃內涵

從社會的角度考量,體認其公共文化財的價值、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將廠區改 建成開放的產業文化綠色園區。

特色:建造一個開放給當地的都市森林,創造出則武對於餐飲文化的高品質產品 製造或開展餐飲文化多樣性的魅力空間。活用廠區內的各種產業資產做為設計要素,

創造具有則武歷史性、固有性高的空間。做為市民的都市森林,在都市中再生自然,

創造隨四季變化風格明朗的森林,以及水邊、雜木林等豐富的空間。

圖 2. 13 則武之森-工藝中心.美術館

(資料來源:http://plain-desig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6.html)

整個園區以煙囪廣場為區分,北方區塊是綠地,古窯遺跡與窯牆點綴其間。近北 門有一處自然生態池。

煙囪廣場以南,劃分為文化、歷史、商業三個區塊,大部分建築物集中在此,其 間有噴水池廣場、銀杏林帶、親水步道。

文化區的主要建築物裡:一、二樓是工藝中心;三、四樓是則武美術館。這裡就

29

是以前的廠房再利用、改建而成,現在仍然可以少量生產的小型工廠。工藝中心旁另 一棟建築物裡有:歡迎中心、產品展示廳、精品店。

商業區:其中一棟建築物是畫廊。主要建築物利用以前的倉庫與發貨中心改建而 成,裡面有兩個大賣場和一間咖啡館。

歷史區:百年歷史的紅磚廠房座落於此。最大的一棟,外牆保持原狀,內部做了 補強、部分改建,現在名為「森村大倉紀念館」,介紹創業者的創業歷史和陶瓷的無 限可能性。

(三)營運型態

工藝中心、則武美術館,是園區內唯一收費的展館。在這裡可以看到陶瓷器從製 胚、成形、施釉、繪製、燒成到品管的實際製作流程。二樓體驗區,可以付費親身手 繪一杯或一盤自己獨創的作品。繳費入會參加講座課程,可以學習彩繪陶瓷、陶雕、

陶藝技術。三樓企劃展示間,以不同主題展示具有歷史、藝術、文化價值的作品。四 樓常設展示間,展示創業以來至今已經具有歷史代表性、藝術鑑賞價值的洋式瓷器餐 具、裝飾品之各種產品。

歡迎中心(視聽空間):可以觀賞園區、工藝中心的影片介紹,經常當作舉辦音樂 表演的場地。產品展示廳:展出該集團在陶瓷技術開發與應用上的成果,包括各種應 用在工業、電子、醫療、環境等方面的陶瓷材質成品或零件。精品店:販售該集團生 產的高級瓷器餐具、擺飾。

畫廊:提供藝術家、一般市民開個展或學校的畢業展、工藝中心講座學員的學習 成果展、舊書店的舊書展等等。設有一家餐廳,供應法式、義式餐飲。

商業區的主要建築物裡面有兩個大賣場和一間咖啡館。PALETTE 賣場販售則武 的和風或洋式陶瓷餐具、廚房用品、餐桌擺飾、花器等生活雜貨。BOX 賣場商品也 是杯盤之類,價格屬大眾化路線。

歷史區的「森村大倉紀念館」全館只有一樓,分為生活與健康區、產業與電子區、

環境與能源區,將各種陶瓷的應用,以類似科學博物館的方式讓參觀者觀察、體驗、

30

觸摸、操作(馬耀輝,2006) [29-30]。

二、華陶窯

圖 2. 14 華陶窯–台灣園林 (資料來源:http://hwataoyao.com.tw/index.php)

(一)歷史背景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沖積扇平原。是 1984 年興建的台 灣式人文園林。是台灣第三屆立委陳文輝和妻子中華花藝教授陳玉秀的私人花園。當 時為了燒製陶製花器而建古法柴燒登窯,並種植花材。因媒體報導、大眾要求參觀,

才開放為觀光景點。華陶窯總面積約 6 公頃,分成人文庭園和自然生態植物園。人文 庭園被園林設計界稱為首座「台灣式人文園林」,揉合荷蘭式砌法的紅磚牆、日本式 的黑瓦、中國閩南式雙扇木門、台灣原住民式屋牆植被四大特色,呈現台灣歷代族群 的統治開發歷程。荷蘭式砌法紅磚牆: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為 1624 年至 1662 年,當時 建築的磚砌法是一順二丁形式,從磚牆側面來看,為二縱磚上疊一橫磚反覆向上堆砌。

日本式黑瓦:又稱文化瓦,台灣日治時期 1895 年至 1945 年間,因日人大量興建日式 建築而傳入。優點是散熱快、透氣性佳,比傳統薄瓦(閩南式紅瓦)堅固,對於濕熱、

多颱風的台灣地理環境,黑瓦較耐久且效用較佳。中國閩南式雙扇木門:台灣清領時 期由 1683 年施琅攻台至 1895 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止,清廷鼓勵人民來台開墾,

雙扇木門和閂鎖被民間廣泛使用。台灣原住民式屋牆植被:如:木玫瑰、九重葛、薜 荔、地錦等。

(二)再生利用型態

31

1.自然生態植物園:

原本栽種女主人為創作花藝所使用的花材,之後積極栽種台灣原生植物,在佔 地五公頃的植物生態區中,栽植蒐集近六百種的本土植物。近年來,與各地農 業改良場合作,復育多種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植物,如:台灣百合、鐵炮百合、

金花石蒜、台灣澤蘭、台灣原生稻、金毛杜鵑、烏來杜鵑等。

2.柴燒登窯:

圖 2. 15 華陶窯–柴燒登窯 (資料來源:http://hwataoyao.com.tw/index.php)

目前台灣的登窯多不再燒製,為古蹟保存及觀光用途。華陶窯 4 間窯室的相思 柴燒登窯仍常年燒製藝術花器,每年 1 月和 7 月各燒製一次。燃燒柴薪僅使用 相思樹,每次燒製約 10–15 噸,費時 8 天 7 夜,24 小時人工投柴加溫至攝氏 1250 度,始得溫潤鎏金色澤陶器[2、31]。

三、小結

歸納上述案例,關於陶瓷窯轉型與再利用模式分述如下:

有將產業廢棄空間轉變為產業文化綠色園區者:做為市民的都市森林,保有少量 生產的小型工廠,有工藝中心、美術館、歡迎中心、產品展示廳、畫廊、大賣場、咖 啡館、紀念館、精品店等,形塑多樣性的魅力空間。製造餐飲文化的高品質產品,發 展精緻餐飲文化。

有以窯體作為轉型與再利用的經營重心者:燒製藝術花器,輔以人文庭園和自然 生態植物園,提升遊客參訪意願。

可見個別案例在環境條件上有其明顯的獨特差異性,使得轉型與再利用模式呈現不 同的規模與狀態。

32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