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手眼協調能力之影響

前測 後測

第二節 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手眼協調能力之影響

本研究使用換罐(Soda Pop)手眼協調測驗為評量手眼協調能力之評估工具,

測驗時間與注意力測驗同時進行,2012年03月13日進行前測,於2012年05月25日實施 後測,記錄智能障礙學生在實施桌球教學前、後,二位研究參與者的手眼協調能力的 變化情形。

在實施換罐(Soda Pop)手眼協調測驗時,測驗去+回,共2次,先練習1次,壓 線就不算成績,讓學生熟悉測驗方式。本研究發現智能障礙學生在測驗時,每次都會 在第一次去回結束後,短暫的暫停思考,才進行第二輪去回的換罐測驗動作,甚至會 忘記以為已經做完結束了,就停住不動,如此停頓便會影響測驗成績,因此,施測者 必須在每次做完一輪去回或折返時,施予口語的口令”繼續”、”還有一次”、 ”再來”

和”加油”的提醒,讓測驗可以得到符合受測者的數據。智能障礙學生測得的成績起伏 不定,因此本研究在測驗時,擷取正確的成績五次,並參考跳水計分法,刪除最好成 績與最差成績,取中間三個成績來做平均與計算。結果如表4-2。

表4-2 2位學生換罐(Soda Pop)手眼協調測驗前測、後測成績記錄

學生姓名(化名)

ST1 ST2

測驗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第一次(秒) 16.36 12.88 16.51最好 17.10最差

第二次(秒) 16.96 15.36 21.10最差 14.29 第三次(秒) 15.88最好 17.85最差 17.55 16.36 第四次(秒) 16.00 13.71 16.69 14.24最好

第五次(秒) 18.15最差 12.05最好 18.17 14.42 平均時間(秒)

取中間值三次的平均

16.44 13.98 17.47 15.02

前後測平均時間差 2.46 2.45

進步幅度

(平均時間差)/前測

14.96% 14.02%

由測驗結果得知,ST1後側的最好與最差成績相差5.8秒,ST2前測的最好與最差 成績相差4.59秒,因此,參考跳水選手的計分方式,刪除最好與最差成績,取中間成 績的平均數,所得數據代表受測者在手眼協調測驗上的真實能力與成績為較佳之記錄 方式。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ST 1 ST 2

手眼協調(秒)

二位學生

前測 後測

圖4-2 兩位學生前後測手眼協調能力比較圖

ST1的前測平均時間為16.44秒,經過十週桌球運動課程之後,後測平均時間進步 到13.98秒,成績進步2.46秒,進步幅度為14.96%;ST2的前測平均時間為17.47秒,

後測平均時間進步到15.02秒,成績進步2.45秒,進步幅度為14.02%,如圖4-2。經過 十週的桌球課程教學及教師策略介入後,二位研究參與者的成績皆有進步,且進步幅 度皆達14%,可見本研究對智能障礙學生在手眼協調能力提升部分,具有一致性的改 善效果。

侯宗賢(2008)針對智能障礙者開發設計一個手眼協調技能學習的電腦遊戲為研 究工具,探討智能障礙學童動作速度與正確性的學習過程與效果,結果顯示智能障礙 學童在經過反覆練習後,其完成時間及錯誤率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表示其動作速度 及正確性有明顯進步,並且有顯著保留效果。與本研究同樣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實施 教學課程後,結果智能障礙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均有所提升。

本研究與劉得鈞(2004)、黃福斌(2009)、李招名(2008)同樣針對學生設計 教學課程活動介入後,實施八至十二週的教學後,對於研究對象的手眼協調能力部分 都有提升的效果。

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透過實際的教學與指導,可以改善智能障礙學生手眼協調能 力。在教學課程中,針對認知能力較為薄弱或是肢體動作不協調的學生,教師適時 的提供肢體上的協助,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動作內容,改善肢體動作與手眼協調能力。

說明如下:

學生在平衡的停球球感練習過程中,無法了解如何操作動作,教師會用 口 頭 提 示 或 肢 體 協 助 示 範 , 跟 同 學 講 解 , 請 同 學 跟 著 操 作 。

(T-1010318-02-05)

教師在ST2練習時的肢體協助較多,因為ST2在練習時的姿勢和動作較不 協調,所以老師會牽著ST2的手做擊球練習,雖然擊球動作還是不流暢,

但是較能提高擊球成功的次數。(T-1010319-09-11)

教師介入肢體動作協助的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活動的內容,但也可能造成 學生對於物我關係的本體感覺,無法有效建立與連結。因此在本研究中教師使用介 入策略,盡可能一、兩次後,讓學生自己操作,藉由嘗試錯誤與修正,來建立屬於 自己的本體感覺。

本研究與莊美鈴、林曼蕙(1998)、卓俊伶(1998)有相同的主張,認為智能 障礙學生由於生理上的限制或是學習經驗缺乏,造成本體感覺薄弱,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透過肢體引導的方式,可以讓智能障礙學生感受肌肉運動的變化與感覺。教 師透過肢體引導的放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身體感覺外,可以讓智能障礙學 生了解與器材接觸的感覺,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能。進而享受到運動的樂趣,惟過多 的肢體引導策略介入,亦可能會妨礙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師在使用此策略時應 衡量使用的時間與次數。

吳慧君(2000)指出協調性雖受遺傳的影響很大,但經過後天的努力仍可提高,

尤其是在肌肉撼動感覺協調方面。例如,兒童、少年的協調能力主要是受遺傳的表現,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力量、速度及耐力等體能的自然增長,加上神經系統的發育,協 調能力在後天也會得到發展。劉強(2001)指出,有無相關運動經驗會影響手眼協調 選擇反應的能力。顯見得透過教學課程或活動能提升手眼協調能力,本研究在設計規 劃智能障礙學生適應體育桌球教學活動時,適時融入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手眼協調 能力,在經過十週的桌球教學課程的學習之後,對於ST1和ST2兩位智能障礙學生手 眼協調能力的成績有明顯的提升效果,其中ST1的前測成績比較好,經過課程介入 後,還能有跟ST2一樣的進步時間,改善的情形尤其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