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情意教學目標的教材設計

第二節 械鬥與民變

清領前期,由於渡臺禁令的規定,來臺者幾全為男性,造成了「羅 漢腳的世界」。當時渡海來臺者,大多有冒險犯難、勇敢熱情之性格;

而臺灣又處於邊區移墾社會中,官府控制力較為薄弱,於是在面對生 存威脅及利益衝突時,往往訴之械鬥來解決。清代臺灣社會的械鬥,

一般可分為祖籍、姓氏及職業之械鬥,稱為分類械鬥。此外,漢人來 臺拓墾過程中,臺灣的田園開闢也無可避免的入侵了原住民(熟番)

的生活空間,導致原漢衝突不斷。

根據課文可歸納出認知重點如下:〈羅漢腳〉、〈分類械鬥〉及〈三 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由於羅漢腳是清領時期極為特殊的角色,

同時也是漢人社會的主體,學生可由相關諺語及其解釋來瞭解清領時 期可說是羅漢腳的世界;分類械鬥可由簡易的漫畫來讓學生有一基本 的認識之後,再做更深一層的分析與解釋;「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 反」則是清領時期的特殊現象,是分類械鬥進一步的擴大,以故事來 說明清領時期的三大民變,對學生的情意感染應較為顯著。

壹、羅漢腳

補給站

◆ 羅漢腳

指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田產、沒有妻兒、居無定所的單身遊民。

補給站是來自課文第 101 頁的名詞解釋,雖然意旨清楚,但少了 生動性及活潑感,若輔以諺語及完整的解釋,當可強化學生的理解及 提升其學習興趣。

一、【諺語】63

1.「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課堂提示:在渡臺禁令的影響下,來臺開墾者,大多為單身男子。

由於娶妻不易,大多男子娶平埔族女子為妻。因平埔族 多為母系社會,女子承繼家產,與沒有田產的單身漢人 一拍即合,故云:「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2.「一個某,卡贏三仙天公祖」。

課堂提示:由於清領前期男多女少,所以娶妻不易。

3.「紅柿若出頭,羅漢腳目屎流」

課堂提示:長在樹上的紅柿子若成熟了,表示冬天快來臨了,羅漢 腳由於居無定所,難涯過寒冷的冬天。

情意導引:

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平均的社會,至少差異不可太過懸殊,

例如貧富差距不可太大、兩性數量應該平衡才好。假若一個社會幾乎 都是男性,女性成為極少數族群,換言之,即是陽盛陰衰的社會,這 樣的社會歷史已給我們答案,即清領初期羅漢腳的社會,也是動盪不 安的社會,羅漢腳同時也是社會治安的隱憂,因此我們對羅漢腳應有 較完整的認識,對接下去的分類械鬥也將更易明瞭。

63 參閱戴寶村,《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市玉山社,2004。

二、【解釋】:羅漢腳

一六八三年,鄭降將施琅攻克台灣,但清廷內部卻在爭論 要不要納台灣為領土範圍。康熙帝即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

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但施琅主張台灣為東南門戶,棄 台則是「藉寇兵而資盜糧」。最後留台論獲勝,台灣納入清版 圖。

但是害怕台灣會再次造反抗清,於是頒布「移民禁令」,

使得早期來台者,幾乎清一色是單身漢,也因此造成社會上陽 盛陰衰的畸形現象。這些隻身來台的單身漢,基於成家與生理 之需求,與原居於台的平埔族女子一拍即合。因平埔族大多是 母系社會,成家是要入贅至女方家的,而單身漢本無家,故易 為連理。當時台灣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諺語:「一個某,恰贏三 仙天公祖。」正反映了祖先們開拓台灣孤苦伶仃的心情。今天 台灣住民中有許多人正是這種「天作之合」的後裔。但是,並 不是每一個單身漢都有此姻緣。事實上,有許多單身找不到「

牽手」,又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隻身在台謀生,最 後淪為游民,當時台灣人稱這種人叫「羅漢腳」。(在這些來到 灣的唐山客當中,多數者則不是那樣幸運,都是無「妻」無「

厝」的流民,他們晚上露宿於廟裡十八羅漢神像的腳下,因此 被社會謔稱為「羅漢腳」。64

羅漢腳們,「有路無厝」、「病無藥,死無蓆」、「死無人哭」

,生前既舉目無親,流離失所;死後更無人照料,遺骨暴露,

聽任風吹雨打,生前死後皆極為淒涼。於是民間善心人士為之 收殮,立廟祭祀,這使是「有應公廟」的由來。因此,在清代

,台灣無論通都大邑,或僻野山村,均設「有應公」的祠堂,

此即台灣特殊的陰廟信仰之由來。「有應公」是清代台灣民間 信仰中的一種特殊神明;而其生前「羅漢腳」則是台灣社會的 一種特殊角色。

情意導引:

台灣陰廟信仰極為發達,單就基隆市而言,其陰廟廟宇即多達 58 座。基隆自古即為港市,渡海來台北部者,基隆多為其落腳處,

但基於古時並無精確的氣象預報系統及船隻簡陋,尚未上岸即可能因 風浪而翻覆而葬身海底,因此基隆靠海處可見其陰廟散布其間,同時 也是「雞籠中元祭」放水燈的由來。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他們逐漸流落街市而構成一股社會力 量,威脅社會秩序。最後鋌而走險,紛紛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民 變。清代台灣兩個最大的民變:「朱一貴事件」(一七二一)

及「林爽文事件」(一七八六),這些「羅漢腳」們即是構成 民變事件中的主要力量。65(原作改寫)

對羅漢腳有一完整的認識之後,接下要談分類械鬥。

65 梁敬賢,〈臺灣羅漢脚-話說從頭〉,中央日報:中學菁華版,2000.2.3。

貳、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極富教育意義,歷史教訓告訴我們的下一代,過去所犯 的錯不可再重蹈覆轍,過去所留下的傳統美德必須延續下去。過去的 分類械鬥,使得台灣人曾在恐懼與意氣中過活,現今已然進入民主政 治,而民主政治之大前提即法治觀念必須確立,若否,則民主政治將 淪為暴民政治。觀諸歷史,分類械鬥的潛在因子是否仍然如影隨形地 存在今日台灣人的潛意識中,值得吾人深思。

學習歷史之最終目的之一,就是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我們 的下一代必須對過往慘痛的歷史事實有真切地瞭解,再透過深刻地反 省,以寛容、尊重及關懷來取代暴力、意氣及仇恨,讓生活更美好,

這才是教育的終極關懷,也是情意教學目標之一。

課文的第二段以最精簡的文字說明了清初台灣社會的分類械 鬥,但除了文字的說明外,若輔以漫畫或圖片,將更清楚明白。

一、【漫畫】

圖二 分類械鬥示意圖66

此圖說明的是因經濟性因素而發生械鬥。

圖三 械鬥的發生與擴大示意圖67

此圖說明的是因祖籍的不同與利益的衝突,所引發的械鬥。

情意導引:

械鬥發生的原因,除了漫畫中的土地問題外,還有水源地的爭 奪、無聊的細故等等,因為公權力不彰,一旦發生摩擦,便以武力解 決。由於大家都是出外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而在清初的台 灣正是羅漢腳的社會,本具有冒險犯難的性格,又無家庭的束縛,因 此造成了清領初期台灣的分類械鬥,例如城寨、巷弄的建築設計及陰 廟信仰等。所以今日台灣社會自然不可再重蹈分類械鬥之覆轍而同學 也應深刻感受和平是人類普遍且永恆的期待。

67 資料來源,《社會課本第一冊》(康軒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 98。

圖四 清代社會動亂類型示意圖68

此圖說明的是臺灣在清領時期的社會動亂之類型,共計有六大類:原住民抗 爭、秘密會社鬧事、分類械鬥、抗官民變、無業遊民滋事及海盜與盜賊作亂。

情意導引:

由清代社會動亂類型示意圖可知台灣在清領初期確實是一個動 盪不安的社會,究其根本原因,乃在於公權力不彰,因消極治台故也。

同學試想,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的普遍願望是什麼?是不是期 待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呢?若是,要如何才能促其願望實現呢?是完 善的法律嗎?還是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或是公正正義的司法機關?

還是其它?我們試從一個班級開始思考,一個和樂且團結的班級,你

(妳)認為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總之,血淚斑斑的先民故事告訴我們,區隔你我只會造成械鬥傷 亡,和平相處才能永保安康。

二、【解釋】:分類械鬥及尚武風氣 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就是劃分派系,使用武器打鬥。

這是在貧瘠的閩粵爭奪土地和用水的習性被帶進台灣

,變本加厲的結果。康熙中期以後,隨著移民偷渡人數 的激增,土地的爭奪戰也就愈演愈烈,流血衝突一再發 生。

對立最尖銳的是福建人和來自廣東的客家人,由於風 俗和語言截然不同,在溝通困難與族群的偏執之下,等於 是火上加油。

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土地、用水之爭,卻也常發生在同 為閩南的泉州人與漳州人之間。在福建人裏面佔兩大勢力 的漳州幫與泉州幫,連不同姓氏的宗族都有這般殘酷的流 血爭鬥。

台灣有句俗話說得好:台灣人放尿摻砂也無法作夥。

意思是說一盤散沙,根本無法團結。幾百年來,台灣 人一直不曾從這句悲痛的俗話得到教訓,歷史一再重演,

真是令人痛心。

而清廷的統治者就是擅於利用這種族群的衝突與矛盾

,相互制衡、鬥爭,就不會團結起來反抗清廷,豈不是石 兩鳥之妙計?

那時,不但是閩、客之爭,連原住民都捲進這股波濤

,流血衝突、暴力事件四處可聞69

情意導引:

不團結的團體,是容易遭到分化的,稍稍威脅利誘或散布謠言,

就可以成功。同樣的,一個班級也是如此,如果全班是團結的,就不 會被別人所宰制,對內大家講清楚說明白,對外才可毫無心結地精誠

69 林文義,《關於一座島嶼-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頁 118~121。

團結,戮力以赴,共同完成每一件事。

團結,戮力以赴,共同完成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