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的情意教學目標

第二章 情意教學理論與歷史教學目標

第二節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的情意教學目標

美好生活是人類普遍的期待,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工 作,不只是要把書教好,更重要的是把人教好,以創造美好的生活。

人文教育的理念,就是培養學生擁有開闊的胸襟、寛廣的視野、恢宏 的氣度和優雅的氣質。換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 值,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才能培養和諧的人生,肯定人性的尊嚴與 價值47,這也就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本情懷 的訴求。為了落實課綱的基本理念,研究者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針對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的教材單元擬定了價值性格化的四項情意教 學目標:

一、具備認同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

二、人際關係能充分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 原則。

三、具備寛容、尊重及關懷之高尚情操。

四、建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人生哲學。

雖然在課堂上無法達到價值性格化的目標,但授課教師乃必須將 之擬定出來,以之做為情意教學的主軸。研究者針對以上四項情意教 學目標,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具備認同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

本情意目標主要是由課文第 100 頁的番界及漢番衝突所研擬出來 的,藉理解原住民受漢人壓迫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及衝突,引導學生體 認台灣乃一多族群之社會結構,政府與國人應秉持和解精神,共謀台 灣社會之永久安定與繁榮;並能思考當今台灣社會是否已學習到欣賞 並包容多元族群文化。

學習歷史應以「故事新語」48的態度來認清當今的社會現象並提

47 參閱戴維揚,《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頁 278~279。

48 杜正勝,《歷史的再生》(台北市:社會大學出版社,1989),頁 53。

出改進之道。「具備認同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符合人文教育的特 質,即對個人的尊重與對人性價值的肯定。對今日國中學生而言,具 備此一人格特質是非常重要的。當今許多國中班級皆有原住民同學,

雖大多己經漢化,但或多或少仍保留些許該族群特有的風俗習慣,如 居住城市的阿美族,在家中仍以母親的地位較為重要,也仍保留形式 上的豐年祭。一般學生若以歷史知識為基礎,透過歷史的理解與價值 上的批判思考,必能對班上的原住民同學有多一分的瞭解與認同,甚 至可以進一步地去欣賞其文化之美,也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總諮議報告書中,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 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人不但珍惜 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賞並重視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文化。在 社會正義的原則下,對於不同性別、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的教育 需求,應予以特別的考量,協助其發展。」由此可知,具備認同及欣 賞多元文化的態度是符合現今教育潮流的。

二、 人際關係能充分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 則。

三、具備寛容、尊重及關懷之高尚情操。

本情意教學目標主要是由課文第 101 頁的〈械鬥與民變〉所引導 出來的。期待學生能綜合歸納移墾社會械鬥與民變頻仍的原因,並瞭 解一個社會端賴法律是不夠的,必以道德輔之,才是根本之道。再依 此共識,更進一步地體認人際關係能充分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 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及具備寛容、尊重及關懷之高尚情操。

情意教學的宗旨之一,就是造成一個有情社會,讓社會更和諧。

今日人類的物質文明遠超過精神文化,以至造成許多社會脫序的現 象。然而,透過教育力量,以充實人類精神文化,造成一個有情、和 諧的社會,乃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49。寛容、尊重與關懷是人類高尚 的情操,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則是人際關係的規準。以上 皆是血氣方剛的國中學生較欠缺的人格素質。今日國中學生大多遭遇

挫折,往往怨天尤人,挫折容忍度不夠;面臨失敗,必定先指責他人 的是非,絕少反省自己。人際的相處,也極易排斥他人,在在顯示今 日國中學生欠缺寛容的雅量。而對朋友、對師長、對父母也欠缺尊重 的態度,凡是以自我為尊,他人皆有配合我的義務,導致現今青少年 經常與同儕、師長和父母發生衝突,實乃欠缺尊重的生活態度所導 致。再者由於現今物質生活普遍富裕,而極易養成自私心態,不知民 間疾苦者有之,往往不解弱勢團體的困境,而少有關懷之情操。總之,

寛容、尊重與關懷不僅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核心價值,亦是建立美好生 活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

四、建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人生哲學。

本情意教學目標主要是由課文〈社會組織與文教發展〉一節所研 擬出來的。主要是期待學生能瞭解馬雅各與馬偕牧師在臺藉由醫療服 務、設立學校等方式,推廣其傳教事業的歷程;並引導學生能綜合闡 述社會上大愛之事蹟;進而觀察學生在團體生活中,是否能充分表現 馬偕牧師之博愛精神,最後建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人生觀。

情意教學目的之一,即在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實施情意 教學的最高境界乃是價值的性格化,亦即透過情意教學使學生將價 值、理想內在化後,變成其人生觀而終生奉行不渝。歷史教學在培養 青少年正確價值觀與人生態度上,頗能發揮學科特性。而透過「知」

與「情」的教學實在是歷史教學的最佳途徑50。例如「知」是指馬偕 與馬雅各的歷史事蹟;「情」即是歷史中的情感效應,發揮學生見賢 思齊的精神,再藉由「內化」轉變成為學生的性格和建立其人生觀。

今日國中學生普遍存有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對於他人瓦上霜漠不關 心。要培育具競爭力的下一代,服務精神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其實 情意教學並不限於課堂上,平常日常生活即須注意學生之生活表現,

適時予以機會教育,導正錯誤的行為,使之朝美好生活邁進。今日社 會己非單打獨鬥的時代,而是講究團隊合作的學習型組織,貢獻小我 完成大我的服務熱誠,在未來的社會中將是成功的要素之一。而不求

50黃紅發,〈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效應及其加強途徑〉,《中學歷史教學》6 期,1993。

回報的服務典範,如馬偕、馬雅各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人生以 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精髓所在。

研究者依據克拉斯和爾(Krathwohl,D.R.et al.)的情意教學目標分 類(詳如表一),將《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教材單元的情意教學目 標臚列如下:

一、接受(receiving or attenting)

注意先民渡海來臺所遭遇到之種種困境。

注意先民為求生存所展現大無畏之精神。

注意清領初期漢人與原住民之土地糾紛。

注意政府管理百姓,必須雨露均沾,不可有「化外之民」。

注意清領初期來台漢人多具有冒險犯難之性格。

知覺清領初期台灣社會治安不良之現象。

注意先民渡海來臺所遭遇到之種種困境。

注意分類械鬥是台灣歷史上是重要的問題。

注意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給當時台灣社會帶來 的衝擊。

注意清領前期台灣之秘密團體-天地會。

知覺台灣多元的民間信仰。

留意自家牌位中之神明祭祀。

注意多元的民間信仰,正足以反映台灣的不同族群文化。

注意本土認同之意識。

知覺馬偕與馬雅各牧師於清末來台傳教。

注意馬偕牧師以拔牙解決當時台人牙痛的問題。

注意清領時期漢人文化的移植。

注意馬偕牧師與馬雅各牧師皆利用醫療來達到傳教的目的。

二、反應(responding)

確認求生存乃人類之本能,一昧地圍堵是不可行的。

願意自動搜集資料,以加強對分類械門之瞭解。

願意與他人談論清領時期台灣三大亂事。

樂於和老師或同學進一步討論台灣分類械鬥之詳細情形。

願意收集台灣民間信仰之相關資料。

對台灣之廟宇產生興趣,樂於收集或提問相關資訅。

愉快地談論自已去過哪些寺廟及其祭祀經驗。

體認台灣民間信仰反映了台灣移墾社會之特質。

願意深入了解漢人為求生存而侵墾原住民土地及原住民受漢人 壓迫之苦楚。

自動蒐集或願意接觸有關馬偕牧師或馬雅各在台之一切活動或 撰寫報告。

喜愛與他人談及有關馬偕牧師及馬雅各之生平事蹟或喜愛閱讀 有關馬偕或馬雅各之傳記。

三、價值評定(valring)

認為今日台灣社會不可再重蹈分類械鬥之覆轍。

感到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絕非人民之福。

堅信只有大和解精神,才是確保社會長治久安之道。

體認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道德情操。

堅信信仰體系反映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塑造信仰體系。

堅信尊重並欣賞不同群族文化,乃勢所必然。

肯定馬偕牧師及馬雅各牧師因堅定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犧牲奉獻 的人生態度。

堅信馬偕牧師服務之人生觀,並身體力行。

四、價值組織(organization)

瞭解一個社會端賴法律是不夠的,必以道德輔之,方才是根本之 道。

指出一個分裂的社會必將敗亡,而團結才是自強之道,並身體力 行。

體認台灣乃一多族群之社會結構,政府與國人應秉持和解精神,

共謀台灣社會之永久安定與繁榮。

能思考當今台灣社會是否已學習到欣賞並包容不同之族群文化。

能思考當今台灣社會是否已學習到欣賞並包容不同之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