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教學評量

第一節 觀察法

傳統教學活動偏重認知層面,評量著重於「應該如何表現正確的 行為與態度」(認知),而欠缺對「真正實際所表現的行為與態度」(情 意)的關注。所以學生對正確行為的認知即使清楚,實際上也不一定 做得到,也就是知行無法合一。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週遭俯拾即是。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之一,即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而且 是以情意教學為核心。由於人格養成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是在不知 不覺中進行的,在此過程中,若缺乏教師的指導,則前所擬定之情意 教學目標與所實施之情意教學模式,極有可能成為紙上談兵而不具任 何意義。換言之,情意教學評量乃課堂情意教學之延長,更是情意教 學目標之具體實踐,故就情意教學活動而言,情意教學目標、情意教 學活動與情意教學評量,其實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例如在進行歷史劇 教學的同時,即可觀察學生投入的程度及演出的態度,作為判斷學生 是否對此歷史主題產生興趣之依據。研究者以為,培養學生對歷史的 興趣,實乃實現歷史情意教學目標之基礎,倘若學生對教師所教導之 歷史無法產生興趣,又如何期待學生因歷史情意教學而內化為行為的 轉變呢?因此,研究者以為學生對歷史興趣的偏好是歷史情意教學評 量的工作之一。

職是之故,歷史情意教學評量不但應强調學生實際生活的表現,

更應隨時關注學生對歷史的感受,並鼓勵學生接觸歷史,培養學生以 接觸歷史做為其終身興趣,唯有如此,學生之生活領域才得以擴大,

人生亦豐富有趣。

總之,情意教學評量著眼於實際生活中的表現,無論是興趣的偏 好或生活態度的轉變,情意都要比認知的評量更重視自然化、長期 化、多元化與質化的評量方式102。而情意評量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重 心,因此研究者將採軼事記錄法和項目檢核法來實施情意評量,並期 待其評量結果有助於往後情意教學目標之擬訂與教學活動之改良,具 有回饋之參考價值。

軼事記錄法即筆者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隨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 各種情意行為,並詳加記錄,即可成為評量學生情意行為與態度的最 佳資料。103然而軼事記錄絕非漫無目標地施行觀察,必須有所依據。

研究者觀察學生的各種情意行為,即依據自行擬訂之《清領時期社會 與文化》情意教學目標來觀察學生的作為。換言之,觀察的主要項目 有:(1)進步精神的培植;(2)歷史意識的培養;(3)具備寛容、尊 重與關懷的態度;(4)培養悲天憫人的胸懷及大愛的人生信仰;(5)

培養認同及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6)自我反省的態度;(7)本土認 同。研究者給每一位同學皆準備了一張記錄卡,隨時觀察並紀錄有意 義的情意行為。如前所述,情意教育就是留意個人的興趣、態度和個 性發展的過程,因此軼事記錄法所記錄的內容即以學生的興趣、態度 和個性發展的過程為基本核心。茲將觀察所見整理如下:

102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1。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林泰瑞 1、泰瑞已往上課常不專心,帶有流氓氣,曾與同學鬥毆,但為人講義氣。

近來泰瑞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

2、泰瑞曾表示打架是很笨的行為,只是有些時侯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 評析

歷史課堂上講到分類械鬥,人們沒有安全感,會造成文化進步的遲滯,提醒 他凡事訴諸武力,不但不會獲得根本的解決,反而擴大衝突的層面。我們學歷史 的目的,就是要做到鑑往知來,不要重蹈覆徹。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楊婷安 1、婷安在與同學討論歷史劇演出時,表示在參演過程中,對歷史產生了濃

厚興趣,感到歷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2006 年 1 月 6 日)

2、在講到清領時期漢人常以欺騙手段換得原住民土地時,班上同學譏諷原 住民同學,婷安憤憤不平,特來表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怎可 嘲笑他人!況且那是過去的事,與班上的原住民並不相干。

◆ 評析:

1、婷安因參與歷史劇演出,對歷史產生興趣,實在可喜。近來也常問歷史 問題,上課的神情也顯得專注,似乎已培養出對歷史之喜好。

2、婷安針對族群與文化的差異問題,已知道應該相互尊重,值得嘉許。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洪琳媁 該生擔任班長一職,認真負責,頗具領導能力。但嫉惡如仇,對品性不佳者 具排斥心理,甚而公開排擠對方,有欠包容與尊重之人格特質。

◆ 評析

由於該生上課頗為專注,領悟力高,富思考能力,或許對歷史人物的典範有 見賢思齊的效果。因為歷史課教授到馬偕牧師生平事蹟後,對馬偕牧師的包容深 有所感,對表現不佳的同學已不再排斥。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胡凱琳 1、凱琳是原住民,性格活潑外向,但脾氣倔強,易與人衝突而遭到班上部

分同學的排擠。(2005/11 月)

2、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講到清領時期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時,當時凱琳正 被班上部分同學排擠,遭到言語上的暗諷,但課後觀察發現凱琳並不在 意。

◆ 評語:

凱琳其實本性善良而且單純,個性直來直往,易與人衝突,告知缺失即表示 願改過,希望能重新融入同學之中。如今,她的外在行為已明顯改變,脾氣溫和 許多,也不會對同學惡言相向,已往排擠者又重歸於好,期待這是好的開始。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張巽智 巽智是馬偕劇場的撰稿人,在聯絡簿表示,由於撰稿讓自己對歷史產生了好 奇與興趣。

◆ 評析:

巽智由於角色扮演的「做中學」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而他的個性一如馬偕 牧師一般,是屬於默默行善的好人,適合在幕後,不宜在幕前。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黃湀喨 湀喨在上台灣民間信仰時,表示了對台灣民間信仰的強烈好奇心,一口氣問 了七個相關問題,分別是 1.老大公廟是什麼?2.城隍廟裏面是拜什麼的?3.

水仙尊王原本是誰?4.三山國王是誰?5.靈魂崇拜是什麼?6.保生大帝是 誰?7.我想聽有關媽祖的故事?

◆ 評析:

湀喨對台灣民間信仰富於好奇心的求知慾,對於她所提問之問題也已一一解 答,相信對湀喨的本土認同應有所助益。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嚴振哲 振哲自從馬偕牧師的故事上完課後,沒幾天就表示願協助班上處理資源回 收,可能與歷史課堂有關,因為他曾在聯絡簿提到對馬偕牧師的推崇。

◆ 評析:

振哲愈來愈乖巧,負責外掃區認真盡責且表示資源回收工作繁雜,自願幫忙 處理資源回收情事。振哲服務的態度愈顯積極,期待往後能建立大愛的人生信 仰,進而服務社會。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鄭淳憶 1、近日發現淳憶心胸不夠寬大,常看他人不順眼,並結合班上其它同學共

同排擠他。首先遭到排擠者是洪琳媁。(2005 年 10 月)

2、曉以大義後,鄭洪二人又和好如初。但 2005 年 12 月又吵架了,又是因 為瑣事。

3、2005 年 1 月,鄭洪二人又再度和好,而這次是真的和好了!淳憶表示老 師說得沒錯,我們只知道反省別人,卻從不反省自己!因為其實自己本 身的問題也不小。

◆ 評析:

淳憶是個很有責任感的孩子,對老師所交代的事情,一定熱心地去完成,並 要求其他同學也必須完成。歷史課的教學可能對淳憶影響頗大,從分類械鬥到馬 偕牧師的故事,對淳憶應有潛移默化之功。因為淳憶曾在下課時曾來詢問,坊間 是否可以買到有關馬偕牧師的相關圖書。這是很明顯的反應,期待她能對歷史做 更深入的了解或詢問。

軼事記錄卡

◆ 觀察偶得 學生姓名:鍾佳融 佳融對歷史劇的演出非常投入,甚至主動幫別組演戲而樂在其中。

◆ 評語:

佳融具涉獵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對歷史又特別有興趣,因此常在課堂上提 出問題,時有發人深省之言談。對佳融而言,由於專心聽講,擴大了他對學習歷 史的視野與興趣。

雖然有九位學生的外顯行為與研究者的歷史情意教學有所關 聯,但也僅止於反應而已。再者,全班共 31 名學生,研究者觀察與 歷史情意教學相關的行為轉變,也不過九位而已,其它 22 位學生尚 看不出其行為或態度有何明顯的轉變。基此,一方面凸顯了情意教學 是屬長期性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可能也顯示研究者的情意教學方式 或學生起點行為的掌控,尚有增強或修正的空間。

情意教學確實不如認知或技能教學,可以在短期內看出或測量出 成效,對此不免令人感到有些灰心。但研究者要強調的是,,「接受」

是情意教學的基礎,也是情意評量的出發點,倘若學生上課心猿意馬 或眼到心不到,遑論情意教學,就是認知教學也是徒勞無功。情意教 學就像是農夫播種,種子發芽茁壯自然需要長期的時間,但也需要多 方面的配合,例如雨水、溫度、溼度、土壤的肥沃與水源的充足,也 並非農夫一人可以完全掌控。情意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播下情意的種 子,學生本身的知識基礎、家庭背景及社會環境,也並非教師可以完 全掌控,教師所能做的,亦如農夫一般,時時觀察學生表現,適時予 以輔導或修正,以引導至更高層次之情意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