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教學活動

第一節 綜合教學法

所謂綜合教學法是指綜合講述法、問答教學法及故事討論等,根 據當時學生學習狀況,變通教學方法,著重學生發表心得或提問,而 不拘泥於某一種教學法。情意學習的起點在於「接受」,根據研究者 的教學經驗,要達到幾近全班同學百分百的「接受」,莫過於說故事,

說故事是不分年齡、不分老幼,可說是大家皆可欣然接受的一種教學 方式,說故事可說是研究者歷史情意教學的第一步驟。然說故事的重 點在於事後的討論,由研究者藉故事內容引起一連串的提問,而帶入 教學主題,再經由學生回答或再發問,得知學生的「反應」程度,再 根據學生的「反應」逐步與學生共同建構「價值評定」,而「價值評 定」有賴認知做基礎才能加以突顯。因此,雖是情意教學,但認知部 分仍是歷史情意教學的重點。若在教學課堂上能夠建立學生的「價值 評定」,往後學生即可依此價值判斷做基礎,隨著知識的累積和生活 經驗的增長,逐步建立其「價值組織」和「價值性格化」,因此在課 堂上的情意教學可說是為未來價值性格化的札根的基礎工程。以下即

以課文的章節為教學段落,還原當時的教學梗概。

壹、【渡臺禁令】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否則他便是一條笨狗。94」聽故事誰不 喜歡,尤其是對國中小學生而言,聽故事便是一種享受。課堂初始,

研究者即依本論文第三章所提及的二則故事:《台灣歷史故事》、《發 現台灣》向學生以說故事方式介紹完之後,隨即展開問答,藉以瞭解 學生反應的程度:

問:「你們對故事中的『放生』、『種芋』及『餌魚』有何看法?」

因為研究者在講到『放生』、『種芋』及『餌魚』的時侯,學生的 態度表現得更專注,情意感染應相當深刻,因此首先提問瞭解學生有 何反應,此外也讓學生瞭解到祖先們渡海來台乃是一種生命的賭注,

沒有冒險犯難的勇氣,如何展現拓墾荒地的氣魄!

偉如:「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的冒險行為。」

泰瑞:「可是也太慘了吧!還放生、種芋呢!」

老師:「當時只是為了換一個生存環境,竟要付出如此代價,實 在是無可奈何啊!但是雖然如此,渡臺者仍然前仆後繼!」

問:「你對台灣先民為追求桃花源而冒險犯難的精神有什麼樣的

看法?」

巽智:「他們真的很勇敢,勇於出海多少也表示他們對海洋並不

陌生吧?」

偉峰:「真的很勇敢耶!啥米攏不驚啦!」

老師:「嗯!中國東南沿海自唐宋以來,海外貿易早已非常盛行

了,當時市舶司的收入佔了宋朝財政相當的比例喔!到了元朝是有過 之無不及,進入明清更不用說了,隨著西方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建 立了一條海上絲路,大量白銀往中國輸入,中國的東南沿海早進入海 洋文明圈了,因此當年鄭成功能擊敗荷蘭也就不足為奇了!總之,海 洋自古便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生命線,台灣更是如此!同學不妨細想一 下,我們學習台灣史到現在,是不是都跟海洋脫離不了關係呢?」

94 廖中和譯,《歷史的功用》(臺北市:幼獅文化公司,1970),頁 31。

以上談話除了塑造先民冒險犯難的精神外,也在凸顯臺灣與海洋 關係密切。

琳媁:「可是這樣的情形也太不尋常了吧?」

老師:「這個就要從渡臺禁令談起了。」

接下來講述渡臺禁令之內容及其緣由。

問:「清政府為什麼頒渡台禁令?有何後遺症?」

藉此問題瞭解學生反應程度,並根據學生回答順勢引出清政府其 它相關措施(見教材設計),以加深學生的歷史理解。而其後遺症就 是中國海軍從此沒落(因為傳統中國本是大陸性政權,對海洋發展不 感興趣),不再叱吒海洋,為 1840 年中英鴉片戰爭預留伏筆,也是往 後台灣民變迅速被敉平之遠因。

晉緯:「怕台灣人造反!」

婷安:「因為當時台灣鄭成功在台反清復明,清政府害怕台灣人 與鄭成功餘黨連成一氣,共同反清。」

廷安同學:「怕民變。」

師:「你們講得都對!因此移民禁令象徵清政府對台灣是防範重

於建設,一切的措施都有移民禁令的影子!」

由學生的反應可帶出清領初期對臺消極管理所導致的影響與結 果。

問:「試評析渡臺禁令是否對清政府統治台灣有其正面助益?」

請學生透過理智來審慎回答此一問題。因為對方僅是國中生,因 此不必期待有多高明的見解產生,只要學生肯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即 可,教師再以學生的回答因利勢導出其價值評定。

婷安:「應該沒有吧!禁令只會讓台灣人抗拒!」

巽智:「如此消極治台只會增加台灣的動亂與不安定而已!」

師:「那麼你認為該如何管理台灣呢?」

巽智同學:「我想應該需要優秀的人才來管理。」

師:「嗯!你說得很對!政府存在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為人民謀

福利,而不是對所管轄的人民不理不採。所以政府應該是不分族群不

分黨派,公平且正義地對待每一個人才是,唯有如此,社會才會祥和,

否則人民早晚要造反的。」

政府的責任之一即是造福人民,這是本單元的價值評定之一。但 在古代社會中,若政府無法造福人民似亦無妨,反正天高皇帝遠,不 妨礙百姓的生活就行了!若政府的存在不但無利且是有害的,在古代 法治不健全的社會中,造反幾是唯一的解脫方式。因此清領初期對臺 灣的移民禁令,也為未來的民變留了伏筆。

問:「為什麼渡臺證照費用昂貴而且手續複雜,但偷渡情形依然 普遍?」

從學生之回答或提問,導引出求生存實是推動人類歷史巨輪的背 後推手,即使有生命危險之虞,吾往矣!中國東南沿海,自唐宋即已 盛行海外貿易,元朝時之泉州港更是世界最繁榮之港市,直至明清不 衰。因此,中國東南沿海早已進入海洋生活,其文化性格與安土重遷 的大陸文化已漸行漸遠而代之以開放、冒險進取之人生態度。

琳媁:「因為台灣土地肥沃。」

巽智:「因為偷渡免費。」

師:「你們講得都很有道理,但背後有一個最原始的動機,就是

求生存。求生意志是推動人類歷史向前進的原動力喔!」

因為偷渡是以生命做賭注的,因此凡是願意偷渡者,必是個性強 悍之人乃殆無疑義。可以因利勢導反問學生如果是你(妳),你(妳)

願意抛家棄子移民至臺灣嗎?可以籍此瞭解學生的反應程度。

問:「如果你是當時代之泉州人或漳州人或潮州人,你願意抛家 棄子,冒著渡過「黑水溝」的危險,移民至台灣嗎?」

因為現今臺人先祖,十之八九皆是當時移民來臺者,可讓學生思 考,當時的臺灣社會必是充滿了生命力(如林懷民在「薪傳」所欲表 達的主題之一),因來臺者大多是血氣方剛人士,若欠缺法律及公權 力的保護,那麼遇到衝突便容易傾向以武力解決,因此學生應可以研 判當時臺灣社會應是尚「力」的社會風氣(為往後的械鬥、民變預留 伏筆)。

這個問題應該可以發現班上同學較文靜內向者,大多選擇不願 意;而活潑外向者則大多偏向願意冒險渡海來臺開闢新天地。 經由 調查顯示,全班十九人願意、八人不願意,而願意拋家棄子移民至臺 灣的同學,確實大多為個性活潑的同學;不願意的同學,大多為內向 文靜者。然再從學生自己本身出發,發揮歷史想像,在消極治台政策 法律及公權力不彰的狀況下,而人民的個性又很強悍,自然形成尚力 的社會風氣。

「黑水溝」可以地理常識來解釋其臺灣海峽之風浪所面臨船難的 恐懼。「黑水溝」可以分兩方面來做一簡略的概說:其一為當時船隻 多以帆為主體,以風為動力,故大多以夏季出航,因為台灣夏季為西 南季風之故,可由風向將船隻航向臺灣。但是臺灣夏秋之際為颱風季 節,若遇上颱風便只能自求多福了;其二就是澎湖水道95,即澎湖群 島和臺灣島之間的海底地勢崎嶇,且水流快速,也是造成船難的因 素。職是之故,欲渡海來臺者,自然渴望平安到達彼岸,這時海上女 神-媽祖信仰便應運而生了。當學生感染到黑水溝的危險性後,便可 試探學生的反應情形,然再根據學生的反應,導引其價值評定。

師:「因為黑水溝難越,因此大家為求平安,會在船上放一尊神 明以祈求一路順風。所以台灣什麼信仰特別發達?」

全班異口同聲:「媽祖!」

媽祖這個答案是全班同學的共識,可見學生對媽祖並不陌生,在 其日常生活及國小的課程中皆有所接觸,因此將課文中的第三單元

「社會組織與文教發展」中的媽祖故事,提前拿到此時來講,學生之 情意感染,自然較為顯著。

師:「聽完媽祖的故事,同學們有何心得呢?」

琳媁:「難怪台灣的媽祖廟大多靠海邊。」

巽智:「現在的媽祖根本就是全能的神嘛!我媽還去媽祖廟祈求 我姐考試順利。」

偉峰:「為什麼媽祖剛出生不會講話,長大之後就會講了?」

師:「台灣的媽祖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之一,有多方面的象徵意 義:其一媽祖乃海上女神,是航行者的保護神。當時移民到台灣的第 一關就是橫渡『黑水溝』,有賴媽祖保佑,才得以平安上岸,自然就 在海岸邊建廟答謝媽祖的保佑。其二既然媽祖已被康熙皇帝敕封為

『天后』,自然法力無邊,更是虔誠敬禱。其三媽祖乃一女性,正可 彌補羅漢腳缺乏女性的關愛,亦具有補償作用。其四媽祖既然在海上 保平安,在陸上又何嚐不能呢!?在家庭基礎薄弱的社會中,特別需 要一股精神力量,以支持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過活,因此不難想像媽祖

『天后』,自然法力無邊,更是虔誠敬禱。其三媽祖乃一女性,正可 彌補羅漢腳缺乏女性的關愛,亦具有補償作用。其四媽祖既然在海上 保平安,在陸上又何嚐不能呢!?在家庭基礎薄弱的社會中,特別需 要一股精神力量,以支持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過活,因此不難想像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