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教學活動

第二節 角色扮演

若以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來檢驗教學活動之優劣的話,學生只用聽 覺來進行學習活動,其成效最低;若以「做中學」,則成效最高。換 言之,教師教學模式若一直採用傳統講述法,久之師生雙方皆因學習 呆板而感到無趣,學習效率也因而無法彰顯,學生視上歷史課為畏 途,這也是學生不喜歡歷史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喚回學生對歷史 的興趣,教學活動的多樣化是很重要的。單調的確是一種缺失,因為 我們的世界不是不成不變的,因此學識勢必隨著它變;教師們既然不 是一成不變,教學也就必須有變化。新問題和新觀點會不斷地從一切 重要的科目湧現出來99,歷史教學自不例外。歷史課堂的角色扮演即 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活動之一。

角色扮演有多重教育功能。因為它強調「做中學」,也可說是杜 威(Deway)試驗主義的一種教學法。杜威認為知識來自生物與環境 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生活經驗會發生知的作用100。我們可以說角色 扮演即生活之模擬,歷史劇就是前人生活之還原。而學生在演出歷史 劇之前,必須自擬劇本,而劇本之撰寫,自必須以認知為基礎才可行 之。而演出之目的必有一情意目標,以陶鑄其人格,變化其氣質。演 出過程必然配合多元智慧理念及協同教學。我們普遍認為戲劇乃文化 成熟之表現,而角色扮演應該就是教學活動的集大成了。

情意是認知的昇華,戲劇就是教材的活化了。角色扮演的目的就 是在於使學生以另一種方式認識歷史事物,記憶歷史知識,培養高尚 情操,而達到「寓教於演」的教學效果101

首先編組及選定題目,可交由學生來完成,因為教材以《清領時 期的社會文化》為中心,故學生選定題目不可超出教材內容。學生選 定題目後,宜告知學生在編寫劇本和紛墨登場時,莫忘表演即是另一

99 嚴景珊、周叔昭譯,《教學的藝術》(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1996),頁 100。

100 吳俊升,《教育哲學大綱》(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 3 版),頁 114。

101 參閱嚴佳芳,<當我粉墨登場時-談中學歷史科的課堂戲劇教學>,《中等教育》,44:5,

種學習活動,應呈現其教育意義,方不致荒腔走板。

研究者任教班級之戲劇表演共分三組,每約為十人,以隨機方式 分組,而不採以學生自行分組。若學生自行分組,勢必以好朋友為主 要成員,則合作學習之效用必然減低,要之學生在校之學習目的之 一,乃在有效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學生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投入 團體,與之合作對象勢必是一個嶄新的世界,若同班同學都無法經由 合作以完成某項工作,未來進入社會又將如何?因此透過隨機分組的 方式,應較符合教育原則,也是情意教學目標所强調的重點之一(即 具備寛容、尊重及關懷的態度)。

研究者提供若干題目由學生自行挑選,共計有移民的悲歌、清領 時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事件、羅漢腳風雲、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 件、戴潮春事件、媽祖的故事、馬偕牧師在臺灣、神的使者-馬雅各、

其它。三組同學所選的題目分別是:馬偕牧師在台灣、林爽文事件及 清領時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事件。其中〈馬偕牧師在台灣〉在劇中 應體現馬偕牧師的慈悲及博愛精神;〈林爽文事件〉應體現官逼民反 的無奈及和諧穩定是全人類的普遍期望;〈清領時期漢人與原住民的 衝突事件〉則應體現台灣原住民的悲慘遭遇及體會社會和諧的真義。

研究者以為對角色扮演的要求,應以學生的程度為依據。若角色扮演 主體為大學生,則應以高標準來要求完美的演出,充分體現其教學目 標才是;若對象是高中生,也應有一定的水準,因其心智皆已成熟,

不應有幼稚的行為或言語產生;但現在對象是國中生,身心皆尚在形 塑期,不成熟及能力有限乃勢屬必然,教師實不必過於要求,定要完 全符合以上羅列之教學目標。國中生尚屬遊戲年齡,只要學生認真地 寫劇本、快樂地演出、平和地落幕及虛心地檢討即可,實不必太苛責 其演出效果百分百,至少他們曾經體驗過歷史情境。

以下是學生經由理性地撰寫劇本與感性地實際演出之過程,事後 的檢討工作也是學生的回饋與反思,期待讓學生深刻體會粉墨登場之 意義及其所隱含之情意教學目標。

選定題目

檢討建議 正式演出 撰寫劇本

排 演 收集資料

角色分配 製作道具

角色扮演之架構如下:

第一組學生選的是「馬偕牧師在台灣」,學生們表示對馬偕牧師 感到十分的好奇,因此決定選擇這個題目,他們的工作分配是旁白:

張巽智、馬偕:鍾佳融、牧童:張巽智、惡人甲:林子皓、惡人乙:

嚴振哲、持棍人:林晉緯、牙痛者:莊盛東、生番 2 人:嚴振哲、林 晉緯、漢人:許弘逸。以下是「馬偕牧師在台灣」的旁白:

馬偕牧師在台灣(旁白)

西元一八七二年,馬偕醫生以醫學為傳教的方法,一方面在台灣 傳教,一方面為台灣人看病,據說他在台灣總共為台灣拔下了兩萬多 顆牙齒。十歲就已經立志做宣教士的馬偕,滿腦子除了中國、中國、

還是中國,中國好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他,他希望有一天能到這塊神秘 的東方世界,為主服務。那一天終於來了,西元一八七一年六月,長 老教會終於批准他到中國傳教的申請書。同年十月,他携帶著簡單的 行李,出發到中國。

馬偕從舊金山出發,渡過了日本、香港、廣州到了淡水,一路上 大海茫茫、波浪滾滾,旅途的勞頓,並沒有減輕他的熱誠。來到了淡 水,看到了荒涼的海灘和海邊的土屋,他就彷彿聽到了主的聲音:「留 下來吧!這就是我要你留下來的地方。」從淡水下船以後,他就開始 向牧童學習台語。白天,馬偕用生澀的語言跟著牧童學習台語,夜晚 他點著小小的油燈,自己閱讀著英漢字典,學習詞彙。他知道要散播 主的福音,一定要用人民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很快的,不 到五個月,馬偕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學會台語,開始他的傳教生涯。

廟前的廣場上,人來人往,每個人手上一柱香,虔誠的對著廟裡 的菩薩禱告著。馬偕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他傳教的生涯,期望別人能聽 他傳福音。走過的每一個人,都對他投著異樣的眼光。他那滿臉的大 鬍子,以及沒有留辮子的頭髮,一再告訴別人,他就是奇怪的阿度仔。

怎麼辦?馬偕在心底思考著,每一件事最難的就是開始,「現在我要 怎麼開始呢?」他在樹下盤旋著,忽然,他看到路旁有一個人用手掌 撐著下巴,满臉愁容的走過,一副痛不欲生的樣子。

他們開始聊了起來,馬偕開始把神的福音,傳進這個年輕人的心

裡。那個人竟然對耶穌誕生在馬槽裡的故事,聽得津津有味。第二天 一早,馬偕打開門,發現門外竟然站著很多人,他們每個人都摀著嘴 巴,痛苦的呻吟著。他為他們拔牙,拔完牙,他順便講耶穌的故事給 他們聽。他們一個個都聽得著迷了。望著他們著迷的樣子,馬偕想出 了好點子。第二天,他又重新回到廟前的廣場。

這一次比上次好多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來拔牙齒的人也不 少。拔完了牙齒,每一個人都好奇的留下來聽講故事。聖經的故事一 個個從他的嘴巴流了出來,這些從來沒有聽過的故事,讓淡水的人民 聽得著迷了。除了拔牙以外,馬偕還從加拿大進口大量的「金雞納 霜」,義務為大家治療瘧疾。像神一樣,他治癒了許多人,於是信神 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翻山越嶺,有的搭船渡河,還有人遠從基隆、

台北等地跋山涉水過來。

為了解救更多的靈魂,他開始深入山裡傳教。他從淡水出發,越 過基隆以南的山嶺,進入噶瑪蘭平原,一路上風災、水災不斷,到處 都是泥濘難走的地面。

雖然途中曾遭到生番的襲擊,但卻沒有擊倒他為主傳道的決心。

他一樣到處為人們拔牙、治療瘧疾,終其一生的足跡,走過了宜蘭平 原、花蓮奇萊平原,以及沿海的許多小島。

馬偕牧師充分發揚了耶穌的博愛精神,終其一身完全都奉獻給了 台灣,雖然他的國籍是加拿大人,但是在台灣人的心中,馬偕永遠都 是正港的台灣人。

巽智所撰寫的這篇旁白,乃是參考了許多資料所草擬出來的,再 經由研究者的修訂而成。巽智事後曾告知研究者,他佷慶幸能參與旁 白的撰寫,因為他發現到,自已動手做與上課聽老師講,其感想又更 深入了一層。馬偕的故事他深深受到感動。巽智的感受,對情意教學 而言,是樂於見到的反應,只要學習不會中斷,相信總有一天可以到 達更高一層的階段,進而達成價值的性格化。

以下是第一組的演出劇本:

劇場一:跟著牧童學台語 牧童:「呷飯~」

馬偕:「呷飯~」

牧童:「歇睏~」

馬偕:「歇睏~」

馬偕唸錯,被牧童糾正,又唸錯,被牧童修理。

學生以略帶詼諧的方式演出。

劇場二:惡人持棍趕走馬偕

惡人甲:「那個滿臉鬍鬚的外國人係安怎,頭殼有問題喔!」

惡人乙:「他唱的是什麼歌啊?那ㄟ架奇怪?」

持棍者:「閃啦!沖三小啦!傳教啊?」(兇巴巴的走過來)

持棍者:「我們不需要你們的神,我們已經有自己的神了!」

馬偕(慈祥狀):「你們的神不是神,耶穌才是真神。」

持棍者(捉狂狀):「什麼?我們的神不是神!你是欠打喔!」

惡人掄起棍子,馬偕慌忙逃跑…

飾演持棍者的同學非常地入戲。

劇場三:馬偕遇牙痛者

劇場三:馬偕遇牙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