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第二節 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

本節將 PIRLS 的四個問題層次:(一)直接提取訊息;(二)直接推論分析;(三) 詮釋整合訊息與觀點;(四)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元素,以及(五)這四種 運用能力的總分進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本研究採用「共變數分析」,首先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若考驗 結果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前測成績(共變項)與後測成績(依變項)間的關係不會因

組別(自變項)各處理的水準不同而有所不同,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 定,因而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一) 直接提取能力

考驗結果(組別 * 前測)如表 4-3,得知 F(1,53)=1.92;p=.17 >.05,未達 顯著水準,統計考驗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

表 4-3 直接提取能力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0.94 1 0.94 2.56 0.12 前測 7.61 1 7.61 20.80 0.00 組別 * 前測 0.70 1 0.70 1.92 0.17

誤差 19.40 53 0.37

總和 1328 57

校正後的總數 30.04 56

表 4-4 是排除前測成績(共變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後,組別(自變 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得到 F(1,54)=1.52,p=.22 >.05,未 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直接提取能力的後測成績不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 差異。

表 4-4 直接提取能力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前測 9.46 1 9.46 25.41 0.00

組別 0.57 1 0.57 1.52 0.22

誤差 20.10 54 0.37

總和 1328 57

(二) 直接推論能力

考驗結果(組別 * 前測)如表 4-5,得知 F(1,53)=0.99;p=.33>.05,未達顯 著水準,統計考驗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

表 4-5 直接推論能力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3.73 1 3.73 6.89 0.01 前測 55.04 1 55.04 101.69 0.00 組別 * 前測 0.53 1 0.53 0.99 0.33

誤差 28.69 53 0.54

總和 288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19.93 56

表 4-6 是排除前測成績(共變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後,組別(自變 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得到 F(1,54)=58.84,p=.00 <.05,

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的直接推論能力的後測成績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 差異。

表 4-6 直接推論能力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前測 56.68 1 56.68 104.75 .00 組別 31.84 1 31.84 58.84 .00

誤差 29.22 54 0.54

總和 288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19.93 56

*p<.05

由表 4-7 得知實驗組直接推論能力的調整後平均數 7.70 比控制組的調整後

平均數 6.20 高,表示實驗組直接推論能力比較好。

表 4-7 直接推論能力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調整後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實驗組 29 6.10 1.29 181.03 15.73 7.70 控制組 28 6.04 1.45 178.32 19.42 6.20 (三) 詮釋整合能力

考驗結果(組別 * 前測)如表 4-8,得知 F(1,53)=0.59;p=.44>.05,未達顯 著水準,統計考驗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

表 4-8 詮釋整合能力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3.46 1 3.46 4.01 0.05

前測 80.62 1 80.62 93.41 0.00 組別 * 前測 0.51 1 0.51 0.59 0.44

誤差 45.74 53 0.86

總和 2573 57

校正後的總數 158.25 56

表 4-9 是排除前測成績(共變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後,組別(自變 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得到 F(1,54)=38.00,p=.00<.05,達 到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的詮釋整合能力的後測成績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差 異。

表 4-9 詮釋整合能力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前測 80.31 1 80.31 93.75 0.00 組別 32.55 1 32.55 38.00 0.00

誤差 46.26 54 0.86

總和 2573 57

校正後的總數 158.25 56

*p<.05

由表 4-10 得知實驗組詮釋整合能力的調整後平均數 7.25 比控制組的調整後 平均數 5.74 高,表示實驗組詮釋整合能力比較好。

表 4-10 詮釋整合能力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調整後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實驗組 29 5.55 1.18 7.24 1.60 7.25 控制組 28 5.57 1.17 5.75 1.35 5.74 (四) 比較評估能力

考驗結果(組別 * 前測)如表 4-11,得知 F(1,53)=0.06;p=.82>.05,未達 顯著水準,統計考驗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

表 4-11 比較評估能力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1.10 1 1.10 1.39 0.24

前測 96.67 1 96.67 122.29 0.00 組別 * 前測 0.04 1 0.04 0.06 0.82

誤差 41.89 53 0.79

總和 296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72 56

表 4-12 是排除前測成績(共變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後,組別(自變 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得到 F(1,54)=37.81,p=.00<.05,達 到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的比較評估能力的後測成績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差 異。

表 4-12 比較評估能力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前測 99.11 1 99.11 127.61 0.00 組別 29.36 1 29.36 37.81 0.00

誤差 41.94 54 0.78

總和 296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72 56

*p<.05

由表 4-13 得知實驗組詮釋整合能力的調整後平均數 7.71 比控制組的調整後 平均數 6.27 高,表示實驗組比較評估能力比較好。

表 4-13 比較評估能力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調整後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實驗組 29 5.86 1.51 7.72 1.81 7.71 控制組 28 5.82 1.34 6.25 1.35 6.27 (五) 閱讀理解能力

考驗結果(組別 * 前測)如表 4-14,得知 F(1,53)=0.46;p=.50>.05,未達 顯著水準,統計考驗符合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

表 4-14 四種運用能力總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2.58 1 2.58 0.85 0.36

前測 627.64 1 627.64 206.45 0.00 組別 * 前測 1.40 1 1.40 0.46 0.50

誤差 161.13 53 3.04

總和 3743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106.56 56

表 4-15 是排除前測成績(共變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後,組別(自變 項)對後測成績(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得到 F(1,54)=101.83,p=.00<.05,

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的四種運用能力總分的後測成績會因教學方法不同而 有所差異。

表 4-15 四種運用能力總分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前測 630.08 1 630.08 209.35 0.00 組別 306.47 1 306.47 101.83 0.00

誤差 162.52 54 3.01

總和 37435 57

校正後的總數 1106.56 56

*p<.05

由表 4-16 得知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後測成績會因為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實驗組的四種運用能力總分之調整後平均數 27.52 比控制組的調整後平均數 22.89 高,表示實驗組經過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策略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

表 4-16 四種運用能力總分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前測成績 後測成績 調整後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實驗組 29 21.38 3.51 27.55 4.23 27.52 控制組 28 21.32 3.47 22.86 3.29 22.89

二、

討論

(一)由以上分析結果可得知,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的實驗處理對實驗組學生 在閱讀理解能力能顯著提升。研究結果與 Wigfield、Guthrie、Perencevich、

Taboada、Klauda、McRac 和 Barbosa(2008)接受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的學生閱讀 理解表現優於傳統閱讀指導學生,與 Wigfield、Guthrie、Tonks 和 Perencevich

(2004)接受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的學生閱讀理解優於傳統教學學生,及 Guthrie、

Wigfield 和 VonSecker(2000)以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的學生閱讀理解優於一般 傳統學生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藉由 PIRLS 2011 樣本試題兩篇說明文為主要測驗,來檢視學生閱讀

理解的歷程,「直接提取」部分在測驗學生找出文章重點與大意的能力。「直接推 論」和「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部分在測驗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並統整重 點的能力。「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文章的元素」部分則在測驗學生是否能評 估文章訊息的完整性,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學生因未接觸過此類測驗,在前測時的表現差異不大,

對於直接從文章的表面文字與詞句找出答案的題目掌握比較順手,但對於需要利 用自身先備知識的高層次思考及推論批判的題目,無法掌握要點動筆完整作答。

實驗教學後,控制組學生對於再度接受相同測驗仍然停留於在題本的字裡行 間找答案,而實驗組學生因接觸較多說明文體,對接受相同的測驗比較不陌生,

作答也比較有信心,此外實驗組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漸漸產生推論性思考,

同時也開始學會運用證據來支持自己所思考的論點,理解能力也能相對的提升。

研究結果和林佳誼(2014)探討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領域自我效能 有成長效益看法一致,及宋幸真(2014)探討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對實驗組學生閱 讀理解有增進效果結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