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動機及相關研究

近年來知識暴增、資訊管道多元化,學習逐漸重視學習者內在思考歷程的探 索,強調學習動機。學習者是否投入學習的過程,培養閱讀的習慣,動機的強弱 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動機也因個人特質、環境、誘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如果 多了解學習者的閱讀動機,在進行教學或閱讀活動時,應該更能掌握學習情況,

進而培養閱讀能力。

一、

動機的意涵

動機(motivation)一詞係二十世紀才為心理學家所使用,Deci 與 Ryan (1985) 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指當個體感受到對環境的自我決定權時,

將引發其內在動機。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個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

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10)。在認知取向的潮流 下,個人的主觀知覺(self-perception)是研究個人動機的重要關鍵。

張春興(2010)並指出學習動機的形成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因素,前者起因於 個體的內在需求,後者為外在誘因所引起。受外在誘因影響而學習的學生,無法 產生自發性,一旦誘因消失或降低,學習動機也會跟著減弱或消失;而內在動機 是指個體因應內在需求,從事各項感興趣的活動,即使在沒有誘因酬賞的情況下,

仍然會自動自發的投入學習。

動機會驅動一個人的行為,還會影響到學生從活動中、接觸到的訊息中真 正學到多少的內容(張文哲譯,2005)。由此可知,教師用心規畫課程,引發學 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激發閱讀動機,對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閱讀動機的重要性

綜覽文獻後歸納閱讀動機會對學生在閱讀層次、自我閱讀選擇及閱讀成就等 方面有所影響,分述如下:

1. 對閱讀層次的提升

動機在學習上扮演重要角色,它會造成表面、粗淺的學習以及深沉、內化學 習的不同(Gambrella, 1996) 。有了閱讀動機讀者會花更多的心力去閱讀,因此閱 讀層次也將有所提升。

2. 自我閱讀選擇較高

高閱讀動機的讀者通常都是自我決定、自行掌握閱讀機會,比如好奇、社 交,情感的滿足等,想要去閱讀或者選擇去閱讀(Gambrella, Palmer, Codling &

Mazzoni, 1996)。

3. 對閱讀成就的顯著影響

動機理論學家主張個體的信念價值和成就目的在他們與成就關係的行為中 扮演很重要的角色(Wigfield & Guthrie, 1997a)。高閱讀動機的學生會對閱讀投入 較多的時間,進行較深入的處理,所以閱讀成就自然有所提升。

三、 閱讀動機的意義

學生學習逐漸強調學習動機,重視學習者內在思考歷程的探索,要在閱讀的 過程中,擁有高閱讀動機的學生會對閱讀投入較多時間,進行較深入的處理,其 閱讀成就也會有所提升。

林建平(1995)指出閱讀動機係指引起個體閱讀的活動,維持已引起的閱讀 學習活動,並促使該閱讀活動朝向閱讀理解的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國外學者 Gambrell(1996)認為動機是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閱讀動機應該是個體的 自我概念所重視閱讀的價值,閱讀教學的重心應該是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閱讀 動機會驅使個體進行長期閱讀並樂在其中,此即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

Wigfield 和 Guthrie(1997b)從閱讀動機理論、實徵研究資料、長時間觀察,

發展了閱讀動機量表(The Motivation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MRQ)。此量表分 成三個測量的面向。(1)閱讀效能(reading efficacy)和閱讀挑戰(reading challenge):

建立在能力和效能的信念上,個體需要努力並完成經常閱讀的概念。(2)內在和外 在動機、價值、學習以及行為目標:與閱讀者的目標設定有關。(3)社會取向的因 素,從朋友、家人間的分享,或經由外部的團體、社群進行相關學習。該量表最

初由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依據動機理論發展,出 82 個試題,以 105 名小學 四、五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統計分析考驗試題的信度、效度,刪除不適當題目 後,以此五十四個試題的 MRQ 修訂版本,對 600 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進行施 測,確認閱讀動機的建構因素。

宋曜廷、劉佩雲和簡馨瑩(2003)修訂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所建構的閱讀 動機量表,以台北縣市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 835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 修訂量表的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三類面向及十一個分量表皆和 Wigfield 與 Guthrie(1995)之閱讀動機理念的多元構念一樣。黃馨儀(2002)編制的國小學生 閱讀動機量表亦是依據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所設計的閱讀動機量表,將十一 個閱讀動機向度分為內在與外在動機兩個層面。

Wigfield 和 Guthrie(1997b)的研究中提出動機的社會觀點,並進一步將閱讀動 機分為 12 個要素,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挑戰(challenge)、好奇心(curiosity)、

涉入(involvement)、重要性(importance)、認可(recognition)、成績(grades)、競爭 (competition)、社交(social purposes)、順從(compliance)、工作逃避(work avoidance)。

茲分述如下:

(1)自我效能:指個體對自己能控制閱讀的勝任感,當學生相信自己在閱讀 上能有效閱讀,將可能更深入於閱讀。

(2)閱讀挑戰:個人對閱讀艱澀內容的意願。個體的閱讀效能越高,越有可 能選擇具有困難度挑戰性的閱讀材料或活動。

(3)閱讀好奇:指對特定主題的興趣。閱讀有趣主題的渴望,屬於內在動機 方向。

(4)閱讀涉入:透過主觀工作與正向情感的享受而忘我的涉入閱讀。

(5)重要性:主觀的視閱讀為重要工作。屬「工作」方向。

(6)為認可而閱讀:視獲得實際能力或達到目標的認可為成功閱讀。指學生 為獲得成功閱讀所得到他人實際認可的愉悅而閱讀。

(7)為成績而閱讀:希望被視為好學生或為得到好成績而閱讀。

(8)為競爭而閱讀:指在閱讀中想勝過他人的渴望。

(9)因社交理由而閱讀:指在家中或學校學生希望與朋友或家人分享其閱讀 心得或感想的渴望。

(10)因逃避閱讀工作:是一種負面的閱讀動機。學生面對閱讀時避免工作的 投入,盡可能做得愈少愈好。

(11)因放鬆而閱讀:指個體因身心靈自在需求而閱讀,例如閱讀能讓心情變 好。

(12)因順從而閱讀:指一個外在目標或需求而閱讀,例如遵從師長的要求或 命令而閱讀。

本研究以 Guthrie 與 Wigfield (1997)設計的閱讀動機問卷為理論依據,並參 考劉佩雲、簡馨瑩與宋曜廷(2003)修訂的「閱讀動機問卷」題目編製而成。讀 動機複雜多樣,閱讀可能是為了資訊的獲得、解決困難、啟發心智。所以如果可 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動機,學生會更加盡情投入閱讀的活動中,主動且持續不斷的 進行閱讀。

四、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

根據國內外有關閱讀動機的相關研究,做了以下的整理,以做為本研究探討 閱讀動機的參考。

宋曜廷、劉佩雲和簡馨瑩(2003)修訂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所建構的閱 讀動機量表,以台北縣市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 835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在修訂量表的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三類面向及十一個分量表皆和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之閱讀動機理念的多元構念一樣。黃馨儀(2002)編制的國小學生 閱讀動機量表亦是依據 Wigfield 和 Guthrie(1995)所設計的閱讀動機量表,將十一 個閱讀動機向度分為內在與外在動機兩個層面。

Grambrell、Almasi、Xie 和 Heland(1995)從美國九個州中選取 49 所學校共 7000 名一年級學生、4000 名家長、320 名教師,探討 Running Start Program 是否 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動機進行實驗教學。結果顯示該課程可以提升低成就學校學 生的閱讀動機,參與此課程的家長與學生在閱讀動機上的確有顯著的提升。

Gambrell(1996)使用閱讀動機量表探討國小三、四年級學生的閱讀動機。研 究發現三年級的閱讀動機優於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其關鍵在於:(1)接觸書本的機 會。(2)自我決定選擇書本的機會。(3)和讀本熟悉的程度。(4)與他人討論、分享 的機會。

林秀娟(2001)以台南縣兩班四年級的學童為對象,進行討論教學的準實驗 研究。結果發現閱讀討論能夠提升並改善國小四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態度、

閱讀行為。

黃靜芳(2003)探討概念取向閱讀教學(CORI)在閱讀上的成效,研究者以台 北西松國小四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準實驗研究法,研究發現:概念取 向閱讀教學和傳統閱讀教學在提升兒童的內在閱讀動機和社會性閱讀動機上皆 有差異;在外在閱讀動機上則無差異。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探討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的相關 研究,以台北縣市五所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共 457 人進行實徵研究,研究工具 包括閱讀動機量表與閱讀行為調查表。研究結果: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是正相關。

女生閱讀動機高於男生,閱讀頻率亦高於男生。

陳靜慧(2004)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學童識字能力和閱讀動機之影響。以

國小一年級兩個班級共 70 名學童為對象,採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之準實驗 研究法,以閱讀動機量表、閱讀學習單、學生閱讀回饋單以及家長閱讀活動回饋 單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兩組學生在閱讀動機方面達顯著差異,在識字能力方 面實驗組未高於控制組學生。

陸怡琮、賴素玲(2008)以偏遠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為對象,採黃馨儀(2002)

所編閱讀動機量表,進行以「前後測控制組設計」來檢驗學童的閱讀動機。研究 結果:方案組學生閱讀動機高於控制組,閱讀冊數與借書冊數對活動書本高度興 趣投入。

綜合上述觀點可知:策略教學或閱讀教學的課程,是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 動機。閱讀動機可大略分為外在閱讀動機與內在閱讀動機,這兩種動機都會增加 孩童的閱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