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表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表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模仿是一種社交的策略;二、是人類先複製全部之後再修正的預設機制;三、是 一種常模的學習;四、模仿無關動作得以學習物體內在的因果結構。前三種學習 機制與第四種最大的不同,是強調兒童以過度模仿進行社會互動,背後隱含著社 會動機。前三種機制預期社會動機較低的兒童會忽略無關動作,但是第四種牽涉 因果學習的論點卻是強調兒童是否具備因果推論能力。

既然過度模仿牽涉許多不同的社會學習機制,將過度模仿的派典應用至自閉 症類兒童身上,也許就可以協助區辨自閉症類兒童的社會學習方式。尤其過去臨 床心理病理領域的研究已累積不少關於自閉症類兒童在模仿作業上的表現,第四 節的文獻回顧,或許可以為過度模仿派典的應用提出構想。

第四節 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表現

一、自閉症類疾患(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s)

自閉性疾患(autistic disorder)是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其中一種類別,特徵在於社會互動具有嚴重而廣泛的發展障礙、溝 通能力有質的障礙,以及不尋常而重複的行為。就廣泛性發展障礙而言,國際疾 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edition, ICD-10)(WHO, 1993)

與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涵蓋自閉性疾患、亞斯柏格症(Asperger’s disorder)、其他 未註明之廣泛性發展疾患(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Rett 氏疾患以及兒童期崩解性疾患(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研究工作與臨床實務將自閉症、亞斯柏格症與其他未註明之廣泛性 發展疾患三者通稱為自閉症類疾患。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DC, 2014)在各個據點的統計資料,2010 年 11 個據點的整體估計裡,八歲 兒童的自閉症類盛行率為千分之 14.7(每 68 名有 1 位),各據點的盛行率估計 值彼此差異甚大,八歲兒童介於千分之 5.7 至 21.9 之間。而盛行率也有很大的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別差異,約 42 名男孩有一位符合診斷,189 名女孩中則有一位符合診斷。就歷 年資料的比較而言,似乎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2008 年的盛行率估計為千分之 11.3(每 88 名有 1 位),2006 年為千分之 9.0(每 110 名有 1 位)。

二、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表現

自閉症類疾患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也是一種神經心理發展上的障礙,此

障礙使得自閉症類兒童即便身處同樣的社會互動環境,接受到的社會訊息經驗與 一般發展兒童並不相同。探討兒童如何經驗社會訊息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即 是觀察兒童在模仿作業上的表現。過去研究經常以套裝的模仿工具來探討這個議 題,經由文獻回顧,也許可以試著了解自閉症類兒童經驗社會訊息的方式與正常 兒童有何差異,而影響至後續的社會互動發展。

Hammes與Langdell(1981)以影片播放示範者動作的方式進行模仿作業,

邀請八名自閉症兒童與配對的八名智能不足兒童參與,平均生理年齡約9歲9個 月,心理年齡則是4歲5個月。在假裝作業裡,示範者使用真實物體來假裝倒茶、

喝茶以及攪拌茶,結果發現標準過於簡單而大部分的受試者皆通過。然而當受試 者在沒有物體的狀況下被要求模仿假裝動作,或是使用物體做出其他物體的功能

(例如:用鍋子喝水),這時所有智能不足兒童能夠在沒有物體時做出想像的假 裝動作,但八名自閉症兒童有六名傾向不模仿。在五個以某個身體部位當成物體 做出想像動作的其中三個作業,七名智能不足兒童會模仿,六名自閉症兒童卻不 會。當示範者做出不屬於該物體的功能之後,智能不足兒童總是會給出一些反 應,但五名自閉症兒童卻有超過一半的情形無法給反應。幾乎所有智能不足兒童 在半數情形下能夠給予象徵式反應,而五名自閉症兒童則做出該物體功能的反 應,而非模仿主試者。在這個研究裡,可以看到自閉症類兒童了解基本的象徵性 動作,但是缺乏有目的、有意義地處理象徵性動作的能力;他們能夠模仿具體動 作,卻無法模仿象徵性動作。

Sigman與Ungerer(1984)採用組間配對的方式,以動作模仿量尺(Moto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mitative Scale, MIS)的模仿作業進行檢驗。經過配對的16名自閉症兒童與16名 智能不足兒童,平均生理年齡是4歲2個月,一般發展兒童則是配合前二組的心理 年齡,約2歲。雖然這些作業很簡單,組間差異卻依舊存在。在嘴巴發出聲音的 模仿分測驗之中,正常兒童與智能不足兒童的平均得分幾乎相同,而顯著比自閉 症兒童來的高分。在動作姿勢的分測驗之中,正常兒童表現似乎較智能不足兒童 來的高分,但未達顯著差異。然而智能不足兒童的表現則顯著比自閉症兒童來的 好。顯示自閉症類兒童在單純動作姿勢的作業通過率較低。

Stone、Ousley及Littleford(1997)邀請平均心理年齡17個月大的自閉症兒童、

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發展兒童各18位來參加研究,採用涵蓋有意義的物體動作、

無意義物體動作以及身體動作的動作模仿量尺進行,結果發現自閉症類組的整體 模仿表現較另二組來得差,身體動作模仿表現較有意義的物體動作模仿來得差,

而在無意義物體動作的模仿則表現最差。

Royeurs、Van Oost及Bothuyne(1998)透過配對生理年齡5歲的自閉症兒童 與智能不足兒童各18位,檢驗手勢動作與程序性的模仿(procedural imitation)

表現。他們發現操作新奇物體的程序性模仿出現顯著組間差異,而以手勢動作模 仿的組間差異最大。半數自閉症類兒童在手勢動作的模仿表現有困難,而智能不 足兒童只有一位的模仿表現較不穩定。最具區辨力的手勢是沒有意義、看不見的 模仿作業,像是雙手拍打頭部後方。在所有的「程序性」作業中,最具區辨力的 則是與聽覺等感官無關的作業,像是在示範樹的兩枝樹幹之間將指環丟來丟去。

該研究顯示自閉症類兒童較無法模仿無意義的動作。

Aldridge、Stone、Sweeney及Bower(2000)則比較10位平均3.3歲的自閉症 幼兒與11個月大一般發展嬰兒的表現,以皮亞傑物體恆存作業的表現進行配對。

三個簡單動作姿勢的模仿包括像是吐舌頭,以及三個採用Meltzoff(1995)材料 的仿效作業,在這些作業之中,示範者表現這些動作卻在要達到目標時失敗,像 是做出想要按按鈕的失敗動作。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在動作姿勢的模仿作業中完 全沒有得分,卻能夠通過許多的仿效作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Rogers、Hepburn、Stackhouse及Wehner(2003)邀請平均心理年齡20至25 個月左右的自閉症類兒童24位、不同病因的發展遲緩兒童20位、X染色體脆折症 兒童18位以及一般發展兒童15位參加研究,套裝的模仿工具包括手勢模仿、無意 義物體動作模仿以及嘴部臉部動作模仿等,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在無意義物體 動作模仿與嘴部臉部動作模仿兩者表現較其他組別來得差

Williams、Whiten及Singh(2004)則是以整合分析的方式探討這個議題,收 錄21個研究,包涵281位自閉症類個案。自閉症類組與控制組相比較的研究,而 自閉症類組可以是自閉症、亞斯柏格症以及非典型的自閉症。由於各個研究對於 模仿作業的分類相當複雜多樣,該整合分析提出精簡的分類,於是只強調兩項最 主要的差異。第一、若該動作操作包含物體,就稱作針對物體的動作(action upon a object,AO),沒有牽涉任何物體的動作則稱作「姿勢」。第二、該研究區分 有意義的手勢、無意義的動作以及替代物體的動作。有意義的手勢(meaningful gestures,MG)是指有語意上的連結(semantic association)、具象徵性、熟悉 的、會接觸到物體的(transitive)以及假裝的動作與手勢,其中有意義的假裝動 作(pantomime acts)像是假裝使用梳子,也包含揮手說再見等有意義而具有象 徵性的手勢;其餘的動作姿勢則稱作無意義的手勢(NMG),只能從該動作的 外觀與空間位置進行描述,無法給予一個語意上的連結。替代物體的動作

(action-upon-a-substituted object,ASO,文獻有時也稱作placeholder)則是指手 拿一個物體做出有意義的動作,該動作卻不是該物體平時的功能。

研究結果發現無意義的身體動作比針對物體的動作還要能區辨自閉症類組 與控制組,許多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類組在無意義身體動作的模仿表現不如控制 組,但是物體關聯的動作卻經常無法區辨自閉症類組與控制組,於是推測包含霧 體關聯的動作模仿可以透過其他社會學習的機制而達成。換句話說,當個體觀察 到一個有意義的物體(或手勢)時,會引發先前儲存在腦海中的動作記憶模組;

但是觀察到一個想要的結果(a desirable outcome),則會讓觀察者使用自己的問 題解決能力來達到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wey、Cantell及Crawford(2007)邀請49位自閉症類兒童、46位發展協調 障礙兒童、38位合併發展協調障礙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27位注意力不足 過動症的兒童,以及78位一般發展的控制組兒童參與研究。採用物體關聯動作和 單純手部姿勢等作業來測量手勢技巧。結果發現只有自閉症類組在手勢作業表現 上的通過率不佳,而且自閉症類組不善長將身體部位假裝是物體,像是把手指當 作剪刀、把手指當作梳子等。

Dowell、Mahone及Mostofsky(2009)邀請37位自閉症類兒童與50位一般發 展兒童,年齡介於8至13歲之間。使用動作計畫檢驗進行評估,結果也發現自閉 症類組在模仿單純手勢時的表現較差。Zachor、Inanit及Itzchak(2010)也比較25 位32至51個月大的自閉症類兒童在動作模仿作業(motor imitation tasks, MITs)

Dowell、Mahone及Mostofsky(2009)邀請37位自閉症類兒童與50位一般發 展兒童,年齡介於8至13歲之間。使用動作計畫檢驗進行評估,結果也發現自閉 症類組在模仿單純手勢時的表現較差。Zachor、Inanit及Itzchak(2010)也比較25 位32至51個月大的自閉症類兒童在動作模仿作業(motor imitation tasks, M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