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模控空間的空間隱喻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06-118)

第四章 模控空間 (cyberdpace) 1 的空間隱喻與空間特性

第一節 模控空間的空間隱喻

一、模擬(simulation)

我們都知道,電腦運算是以數位化(digitalization)為其特色。而數位化就 是以數位來模擬類比式的(analogical) 具體現象。由此可見,模擬是特定觀點 下的簡化,例如數位化,也因此,模擬是一種由具象到抽象的過程。而「虛 擬」社區 (virtual community) 或是「模控」空間都是一種模擬,模擬現實世 界中的社會或社區,以及人類活動的物理空間。因此, Heim 指出,模擬就 是「以對事物的直接參與為代價來增加控制力。」 (Heim, 1993 : 18) 就其 字源來看,模擬是相似(similiar) 而非同一 (identical) 。也就是說,模擬是在 特殊觀點指引下對現實的化約,其目的在於藉此掌握現實的運作邏輯;模擬 通常是為了控制與預測,而非為了理解。例如電腦對氣候變化模擬,是以幾 個簡化的因素來捕捉氣候變化的規律,以期能夠據此預測或控制未來的發展。

但是,實際現象並非僅受這些簡化過的因素所影響,左右氣候變化的機制其 實是更為複雜的。但就預測或控制的目的(觀點)而言,只要模擬能夠捕捉 到實際的規律 ( 假設規律是存在的話 ) ,那麼,此一模擬即是具實效性

(virtuality) 的 (Coyne, 1999 :3)。

再從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系統處理複雜性問題的方式是在系統內部複 製某些世界中的關係,但任何再現都只是一種簡化,一種模擬,故必然無法 再創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 (identical) 。也因此,評估其實效性時,亦得扣緊

此 一 脈 絡 。 選 擇 性 或 可 能 性 比 環 境 為 少 , 也 是 區 分 系 統 內 外 的 關 鍵 (Luhmann, 1979 : 32) 。系統內部之複雜性永遠比環境低,如此方能維持與 環境之界限,而保持系統內部的秩序是能量之所在。反之,如果系統內部毫 無秩序,亦即複雜性達到最大,則與世界或環境無異。在沒有界限區隔系統 與環境的情形下,就是歸於塵土、死亡。

模控空間也是對於真實空間的模擬。Poster 就以如此方式描繪模控空間 如何模擬真實世界的空間,他說:「他們這麼做是藉著與他人溝通,並且是 有如他們身處物理上的共享空間,有如這個空間為身體所佔有,並且是能夠 根據笛卡兒的透視觀點來加以描繪。此外,他們這麼做,也是藉著把他們之 間的互動視為與參與者個人生命史一樣有意義的事件。」 (Poster, 1995 : 90) 一旦模擬的實效性使得我們把模擬當真時,我們在驚訝之餘還試圖去理 解它,而理解的最便捷方式就是採用我們熟悉的經驗做為隱喻。例如,模控 空間、虛擬社區,乃至於提出後視鏡說法的McLuhan,雖然點醒我們必須注 意到新媒介有其獨具的、無可比擬的特性,卻也不禁採用既有的音響學隱喻,

例如解析度、音響空間、視覺空間等,來捕捉電子媒介產生的效果。

二、虛擬性/實效性 (virtuality)

至於模擬的效果則是由虛擬性/實效性 (virtuality) 來衡量。也就是說,

虛擬性指涉的不僅不是虛幻或虛空,反而是指儘管不同一 (identical) ,但在 上述特定觀點下仍可說是具有實效的 (virtual) 。虛擬的( virtual )這個字的 字源意味著男性,後來衍生出有力的、有效的意思2 。相關的單字有美德

2本文所採用的字源解釋,所參考的字典、電子書頗多,但主要是依據 1993 年版的"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ctiona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CD”(1993),與 John Ayto(1990)所編的”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New York:

( virtue )、大師( virtuoso )等。在現代的用法裡指的是,儘管不完全相 同,但實效上確沒有什麼不同的意思。或是,雖然不是真的,但就某個特定 觀點而言,卻跟真正的沒有差別 (Graham, 1999 :154)。所側重的,是其實 質上的效果,而非虛假或虛幻。亦即,就模擬所要獲致的特定效果而言,它 是同一的(identical )。但虛擬也由於蘊含著對現實的模擬,而模擬只是在 特定觀點的指引下對現實的簡化,所以實效性只是特定觀點脈絡下的效果等 同,仍不是完全等同於現實的。所以,虛擬就是衡量模擬是否能夠有效地掌 握現實的精髓,也就是模擬是否具有實效性的表達。當然,此一實效性必須 放置在特定目的或觀點的脈絡中來加以衡量。

就虛擬社區而言,Odzer 說:「這個新的虛擬世界在許多方面都對應著 舊的真實世界,熱情、妒忌、癡迷、渴望的強烈程度都可和他們的真實複製 相比擬。虛擬性愛的場景可以和真實的一樣撩人慾火,因為它們引發了同樣 的內在情感狀態。情人們在虛擬性虐待中雖然沒有身體接觸,肉體當然也不 會真的感到痛楚,但是它所召喚出來的感覺卻和真的一樣刺激強烈。」 ( 歐 德薩,1998:19)並且,「失去一個虛擬朋友,也是失去了一段真實的生命。」

( 歐德薩 ,1998:168) 這顯示出在許多方面,虛擬社區的生活一點也不虛幻。

Odzer 也曾自述:「我想喬根和我沒有隨便在網路做愛,是因為我們對 魔屋性愛有相同的感覺:魔屋戀情是可以和真實戀情一樣讓人心碎的,所以 也該用同樣小心謹慎的態度處理。」 ( 歐德薩 ,1998:162) 顯然,對她而言,

網路戀情必須以相當認真的方式來面對,因此,並不隨便與他人發生虛擬性 愛。她還認為:「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網路戀情只存在於人們的心裡而非現 實中,但是對當事人而言,其中的情感卻是千真萬確的。線上發生的事是網 路公民們生活中再真實不過的部份。除了睡覺時間以外,有愈來愈多人像我 們這樣在線上花的時間和線下一樣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歐德

薩,1998:95)

甚至是在泥巴裡,「失落虛擬物件的痛苦不見得比掉了真實的東西來得 輕,上站後會發現,你花時間精心設計修整的東西不見了,那種感覺就像你 回家發現電視錄影機被偷了一樣。⋯⋯不管失落的是『真實的』或『虛擬 的』東西,都會引起一樣的情緒反應。」 ( 歐德薩 ,1998:166)

進一步來說,網路虛擬社區在實效性上的特色是,其效果極大程度地取 決於使用者之間幻想的交互感應。就這一點而言,網路人際關係絕對有別於 一個人獨自玩電動玩具。甚至,實際運作中真實與虛構交錯的情況,也使之 無法被化約為僅是一群遊戲者經由網路連線對打、一起玩電動玩具而已。換 言之,虛擬社區的實效性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結果。並且,在更細緻地區分下,

網路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 )也比較接近於虛擬實境,而非模擬真實 (Graham,1999:158)3 。雖然虛擬社區名為社區,但實際上並沒有以模擬傳統 社區的運作為目的,甚至,還有許多人冀望虛擬社區可以完全擺脫現實世界 的污濁。然而,至多,虛擬社區僅是一個新興的社交環境、活動場域而已。

事實上,這種模擬的人際關係並非全然虛構,其間的互動與悲喜都是真實存 在著,並不像是模擬與獅子遭遇、駕駛飛機的情況(Graham,1999:159)。此一 虛擬的人際關係所以令人有所疑慮的原因,不在於互動沒有真的發生,反而 是在於其互動的基本單元--個人的身分--雖可能是虛構的,但其影響卻 是具有實效性的。

模控空間這個心靈空間是架構在電腦網路相關的軟硬體,以及通訊協定 之上,卻賦形( in-form )於人類的幻想之中。換言之,電腦網路所指的是

3我們可以這麼說,所謂的 Virtual Reality(VR)包括了兩種不同的應用,其一是虛擬實境,也 就是虛構一個活動場域,其間的人、事、物都是虛構的,不以現實為模擬的標的,例如大部分

技術上的軟硬體設施,而模控空間這個概念則偏重於其做為一種具心靈性質 的活動空間4 。更具體地說,它是賦形於使用者的幻想交互感應之中。幻想 並非虛幻,相反地,幻想是一種參與遊戲時的投注,是集體性的當真,才使 得遊戲有了實效性。實際上,即使是 imagine 或fantasy等有關想像的字眼,

原 意 也 只 有 「 顯 現 為 可 見 的 」 的 意 思 , 這 一 點 Heidegger 亦 曾 指 出

(Heidegger, 1996:146 )。只是人類對視覺的態度一直是多變的。在柏拉圖 的想法裡,可見的事物都只是幻象,而理型才是根本。人們因此不再那麼相 信眼睛所見的,懷疑那只是光影,就如同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所描述的那樣。

fantasy與imagination 於是被認為帶有虛幻、虛空的意思。吊詭的是,在今天 的中文世界裡,我們以虛擬來對譯virtual ,就很自然地把虛擬的人際關係等 同於虛幻、虛構的(fictious)人際關係,姑不論 fiction 在字源上的意義也沒 有虛幻的意思,人們卻是基於網路人際關係不具面對面互動的可見性,而以 為它是虛幻或虛假的。相對於西方古人不相信眼睛所見的,處於資訊時代的 我們,面對各式各樣虛擬實境的技術,卻回過頭來堅持眼見為憑。然而,我 們不能不注意到,網路人際關係最需要投入的賭注就是幻想(illusion)。特 別是,在經由媒介的溝通所導致資訊不足的情況下,互動的雙方都得投入大 量的幻想來填補資訊不足所遺留下來的空隙。在此一脈絡下,幻想也與前述 幾個同義字一樣,不應再有虛假、虛幻的意思,而需要回復它在字源上的原 意;那就是投入遊戲中( in-ludus ),衍伸出來的意思就是遊戲的賭注。在 此,必須更進一步地指出,網路人際關係的實效性(virtuality ),正是建立 在參與者的幻想交互感應上。幻想的交互感應這個概念表面上類似於 cyberspace 這個字的原創者 William Gibson 所指稱的共識幻覺( consesual hallucination )。但,根據前述的討論,顯然地,本文所謂的幻想的交互感

4本文在大部分文脈中是以傳播媒介的角度來看待網際網路(internet),而在少數涉及技術面的 情況則改稱電腦網路。至於模控空間是特別凸顯網際網路的媒介效果,尤其是涉及空間意涵

應,更強調此一狀況的實效性,而不只是幻覺(hallucination)這個字指涉的幻 覺與夢幻。因此,總地來說,本文的真實與虛擬之分,並沒有真實與虛幻的 意思。

三、虛擬與真實交錯

三、虛擬與真實交錯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