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面具與身分認同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87-200)

第六章 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

第一節 面具與身分認同

一、人與物品、人與電腦的認同關係

我們所使用的物品與我們的自我認同之間有著密切關係,人與電腦的關 係也是如此 (Lupton,1995:97-98) 。尤其是麥金塔電腦使用者,他們與電腦 的關係絕不只是人與工具之間的關係。以下是幾年前我在中國時報的一篇專 欄文章所寫的文字,可以引述來做說明:

「 你 幫 你 的 硬 碟 或 是 麥 金 塔 ( Macintosh ) 取 什 麼 名 字

呢?」使用麥金塔電腦沒多久,就被同好問到這個問題。後來才 發現結果真的是五花八門。有的用的是自己的名字,有的是用女 朋友或是老公的名字,有的則是幫它取個寵物的名字。我還知道 有位朋友用的是他地下情人的小名。

很多人都知道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忠誠度很高。通常只要是 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你都可以在他的身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有人的衣服上有蘋果註冊商標,有人則是帶著有兩三個蘋果徽章 的帽子,有的人會在汽車擋風玻璃上貼上蘋果的貼紙。幾個月前 , 有位網友專程飛到美國去參觀麥金塔電腦大展,居然還遇到一位 小姐在腿上刺上蘋果的七彩標誌,那可不是紋身貼紙喔。對了,

台灣的商業週刊還曾經以電腦的基本教義派為題,報導了一些麥 金塔電腦的使用者。

這樣幾近變態的高忠誠度,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當然,少數 族群凝聚力特別高,這是一個蠻正常的現象。不過,身為麥金塔 電腦的使用者,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很重要的。那就是麥金塔電 腦使用者跟他心愛的麥金塔(通常暱稱小麥克Mac )之間的關係。

對於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來說,這部電腦跟他的關係常常遠 超過使用者跟工具間的關係。就如同每個人的電腦跟硬碟會取各 式各樣的名字一樣,有的人把他當成寵物,有的當成老公,有的 當成地下情人。所以囉,騷包的人會把他電腦裡的每一個圖案都 設法換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還處心積慮地到處尋找更多可以加強 裝飾的軟體。我就遇過一個極端無聊的人,為了裝飾他的電腦,

他的麥金塔開機後,立時就用掉三、四十妹嘎的記憶體。還有人

第一次跟女孩子約會,就是帶她參觀他的麥金塔電腦。

當然,從麥金塔電腦在美工、印刷等專業上被廣為使用的情 形來看,麥金塔電腦並不只是雅痞炫耀自己品味的玩具。由於麥 金塔電腦的使用者習慣像使用真實世界的桌面一樣地使用電腦裡 的桌面,因此,你也可以輕易地從他的桌面看出這個人忙不忙?

有沒有一堆事情要做?都忙些什麼?是抓色情圖片還是寫論文?

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習慣好不好,有些人關機前 桌面還是擺滿了東西,有些人會先把檔案分門別類地收到檔案夾 裡。所以囉,如果你正在交往的對象剛好就是麥金塔電腦的使用 者,想要知道他 ( 她 ) 的生活習慣如何,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看 他 ( 她 ) 的電腦。當然,那時候免不了你得忍受一段長篇大論的 麥金塔經。還有,要小心等你們的關係穩定了之後,他 ( 她 ) 會 愛他 ( 她 ) 的麥金塔更甚於愛你。我有個朋友就得了「遇到不懂 麥金塔的女生就懶得理她症候群」這種不治之症。

下次如果你不幸遇到了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尤其是在決定 跟他 ( 她 ) 結婚之前,千萬記得問他 ( 她 ) :要是遇到火警他

( 她 ) 會先救你,還是先救他 ( 她 ) 心愛的小麥克?

顯然,對麥金塔電腦的使用者來說,電腦不單單是他的工具,使用電腦、

幫電腦打扮也與個人的品味、身分認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視窗 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也一樣會藉著更換桌面圖案、裝飾主題來營造一個富有個 人風格、色彩的工作環境。Lupton(1995:98)即指出:「我們與電腦、電腦繪 圖、網際網路的愛情是在比美感的喜好或感官的嬉戲更深刻的層次中進行著。

我們在尋求心靈與心情的家。我們對電腦的喜好與其說是感官的,不如說是 情慾的,與其說是效用的,不如說是深深涉及靈魂的。」誠如本文先前所指 出的,家就是我們認同的地方。

在第三章裡,本文曾引述 Heidegger 認為人與技術的關係不只是工具性 的關係這樣的說法。他認為,技術是世界對我們展現的方式,因此,技術參 與了現實的構成。在這樣的關係中,技術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自我認識。我 們可以說,技術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但這面鏡子究竟是一面扭 曲的哈哈鏡,還是如實地呈現我們的面貌,不同的學者則有不同的評估。先 就人與電腦之間的關係來說,Turkle 根據兒童使用電腦的經驗指出,電腦的 能力表現使得兒童認為電腦也有生命,就如同人類一樣。進而,圖林機器 (Turing Machine) 的實驗還進一步讓我們就思考方式重新考慮人類之所以是 人類的特質為何,促使我們重構對生命、智能,乃至於人性的看法。但 Heim(1983)則主張圖林機器簡化了我們對人類思考特性的理解,扭曲了我們 的自我認識。實際上,人類面對工具時所引發的自我認識,除了對普遍人性 的理解以外,還應該包括個人的自我認識,這也就是自我認同的塑造。正如 Turkle(1995) 所指出來的,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我們跨入鏡子裡,在與他 人的關係中照見自己的本性。當我們跨過電腦螢幕,進入模控空間與他人互 動時,我們就像是踏進了一個Foucault 筆下的差異地點。正如差異地點的多 種作用一樣,模控空間有時成為我們理想的烏托邦,有時則可以讓我們照見 真實世界的污濁,進而認識自己隱而未顯的面貌。同樣地,有些學者如 Turkle(1995) 與Poster(波斯特, 2000) 等,比較樂觀地看待這個探索自我認 同的遊戲所導致的多元自我認同。但Sloka( 史洛卡, 1998) 、 Virilio(2000) 等學者則對此憂心忡忡。

二、真實世界與模控空間中的身份認同

根據第四章第一節中所引述McLuhan之冷熱媒介的區分,我們發現網際 網路是一個涵括性的冷媒介。又,接受Turkle 所指出人類與電腦的關係乃有 如是從工具或鏡子而到生活空間的比擬轉變的話,我們可以了解,網際網路 會把我們吸納進去,它並不是外在於我們的媒介。然而,在這個吸納、涵括 性的媒介之上,形成了所謂的模控空間。並且,在其中,我們與其他網際網 路的使用者共同參與了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尤其是在BBS或 MUD 中更是 如此。相對於 homepage 通常被拿來當作真實自我的呈現(通常會附上真實 姓名與照片等基本資料,而瀏覽者也常包括自己 真實世界的的親 友)

(Wallace, 1999 : 33) ,BBS上的自我呈現,因為有代號與暱稱的隔離(習 慣上,很少人會直接使用自己的英文姓名與中文姓名),故而,所呈現出來 的自我可以說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甚至,在同一個使用者的自我介紹裡,

也可能同時包括了真實的與虛構的訊息。

Goffman 曾經引述莎士比亞戲劇「皆大歡喜」裡的一段話來描繪人生如 戲的狀況: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

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

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 ( 高夫曼 , 1992:xiv)

顯然,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僅隨著生命的歷程接二連三地扮演不同的角色,

也在同一階段的不同場域同時扮演著數個不同的角色。William James曾說道:

「『⋯⋯我們可以這樣說,個體關心多少個不同群體的意見,他就會表現出 多少個不同的社會自我。在每一個不同的群體前,他都會表現出自我中的一 個不同方面。』」 ( 轉引自 高夫曼 , 1992:51)Giddens( 吉登斯,1998:85)也這 麼說過:「探索自我認同是現代的問題,也許根源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既 然不經由網路媒介的人際關係,也一樣地與我們自己的身分認同密切相關,

而且,網路人際關係上人格局部性的接觸不是網路人際關係獨有的特質,那 麼,虛擬社區中的自我呈現與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分化有何不同?此一問題是 我們必須回答的。

媒介與身份認同

Giddens 極為重視媒介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他說:「在高度現代性中,

遠方所發生的事情對鄰近的事件的影響,以及對自我的親密關係的影響,已 經變成越來越普遍。印刷與電子媒體顯然在此扮演核心的角色。自從書寫的 最初經驗以來,經過媒介的經驗已經長久地影響自我認同與社會關係的基本 組織。隨著大眾傳播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傳播,自我發展與社會系統,包括 了全球體系,兩者的相互滲透,也越來越明顯。」 (Giddens,1991:4) 而且,

「在現代性的後傳統秩序中,以及在媒介經驗的新形式背景中,自我認同變 成一個反身地組織起來的成果(endeavour)。自我的反身性計畫包括了維持一 個一貫但又持續修正的生平敘事,而此一計畫是發生在抽象系統過濾的多元 抉擇的脈絡中。」 (Giddens,1991:5) 顯而易見的,經由媒介的中介,鉅觀的 社會變遷與微觀的個人自我認同變得密切相關。如今我們所面對的,尤其明 顯而有意思的便是在網際網路的中介下,個人的自我認同與全球化趨勢之間 的關係。更特別的是,此處的社會變遷與網際網路本身相互纏繞、互為因果,

構成了形塑個人自我認同的脈絡。

關於資訊科技與身分認同的關係,Poster(1995:93) 曾說:「由於新科技 安裝了『界面』 (interface) ,也就是面貌 (face) 與面貌之間的界面 (faces) , 或是那個界面,它堅持我們記得我們有很多面貌,堅持我們擁有呈現在言行 之中的諸多面向(sides) ,堅持我們並非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呈現。」也就是 說,界面使得我們的諸多面向得以呈現。例如,俗稱為挖地道的聊天室個人 傳訊功能,便是在社會場合內部的小聚集;而電腦的多工功能則使得這些聚

關於資訊科技與身分認同的關係,Poster(1995:93) 曾說:「由於新科技 安裝了『界面』 (interface) ,也就是面貌 (face) 與面貌之間的界面 (faces) , 或是那個界面,它堅持我們記得我們有很多面貌,堅持我們擁有呈現在言行 之中的諸多面向(sides) ,堅持我們並非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呈現。」也就是 說,界面使得我們的諸多面向得以呈現。例如,俗稱為挖地道的聊天室個人 傳訊功能,便是在社會場合內部的小聚集;而電腦的多工功能則使得這些聚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8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