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距離與陌生人間的人際關係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69-182)

第五章 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

第二節 距離與陌生人間的人際關係

一、 Simmel 的陌生人概念

Simmel(1971c:143)曾經指出,陌生人有兩種,一種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

一種是與他人發生接觸,卻又保留離去自由的陌生人。前者因為沒有與他人 建立關係,所以無法做為討論人際關係的主題;後者加入群體卻又隨時可能 離去的位置,則蘊含了豐富的社會學意義,這正是 Simmel 分析的焦點。在 此, Simmel 給予陌生人一個不同於平常的定義,他認為,陌生人並不是今 天 來 , 明 天 就 走 的 流 浪 漢 , 因 為 流 浪 漢 僅 僅 意 味 著 無 所 依 附

(detachment ),而陌生人卻是依附( attachment )與無所依附的結合。陌 生人是今天來,明天卻留下來,但他仍然是個潛在的流浪漢,因為他雖然沒 有 離 開 , 但 也 沒 有 放 棄 去 留 的 自 由 (Simmel,1971c:143) 。 由 此 可 見 ,

Simmel 所謂的陌生人並不意味著人們彼此之間毫無關係。相反地,陌生人 仍然是社會的一份子,是一種特殊的互動形式,是一種具有正向意義的參與 方式。在此,距離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分析焦點,而這也正是 Simmel 形式社 會學中除了數量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從這個角度來看,陌生人是一個既 不太遠,也不太近的社會關係類型;如果太近了,就不再成為陌生人,相反 地,如果太遠了,他就會不再與群體發生任何關係--亦即,不再存有任何 社會關係。正因為這樣的特殊距離,使得陌生人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關係類 型(Ritzer ,1983: 167 )。

更具體地說, Simmel 是運用辯證法來進行對陌生人的分析,他認為,

在陌生人身上所顯示出來的,正是一種似近實遠、又似遠實近的社會關係。

陌生人與群體的距離意味著,親近即遙遠,以及遙遠就是親近。由於陌生人 具有流動性,所以,他可以與每一個人發生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陌生人 與群體密切相關,就像是商人與社會的關係一樣。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 為陌生人並沒有與任何特定的個人建立起有機的親近關係,(例如親屬、職 業、與地域)故而,陌生人仍舊與我們距離遙遠 (Simmel,1971c:144-145) 。 也因為這個社會關係的特殊距離,所以,陌生人常常被認為具有客觀性。由 於沒有與特定的個人建立有機的關係,因此,陌生人不會有所偏頗。同時,

他 也 以 這 樣 的 方 式 參 與 了 社 會 關 係 , 而 不 是 毫 不 參 與 。 因 此 , Simmel(1971c) 認為,陌生人是遙遠與親近的綜合,是無私與涉入的結合。

前述的有機關係是指成員之間的相近之處恰好是區辨成員與非成員的特 點。陌生人跟我們是親近的,因為我們感受到和他之間相似的國籍、社會位 置、職業,或一般的人性;但是,他也是與我們距離遙遠,因為這些相似之 處乃連結了許多人,才使我們與陌生人連結在一起。由於相似之處過於普遍,

此種關係反而失去其有機性與親近性。說來,這是因為他與其他人的相似性 僅僅是建立在一般關係的相似性,而非排他的、獨佔的、自己人的關係。真 正的親密總是蘊含獨一無二的感覺,而基於一般的相似性而導致的陌生關係,

是不蘊含這種感覺的。其間所蘊含的,只是一種一視同仁、沒有差別的關係 而已。但是,情形往往十分地吊詭,有時,正由於陌生人的地位特殊,因此 容易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而與他分享祕密。網路上的陌生人互動所呈現的,

往往正是這樣的情形。

二、網路上陌生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現今的網際網路使得許多原本互不相識,甚至根本毫無機會相識的陌生 人得以相互接觸。然而,正因為網路上的陌生人之間並非毫無關係發生,所 以 Simmel 對陌生人的分析正適於用來做為探討這種普遍存在於網路人際關 係中的現象,進而更細緻地凸顯網路人際關係的特性。然而,為了細膩地呈 現此一特色,必須超越 Simmel 對距離概念的用法,先對遠/近這個區分背 後的距離概念,給予進一步的分梳。以下,本文提出物理距離(實體)、互 動距離(媒介)、社會距離(關係)、與心理距離(親疏)這四個概念,藉 著這些不同距離概念間的糾結、辯證關係,來說明網路上陌生人間人際關係 的特性。簡單地說,在此,物理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物理空間上的身體 距離,而互動距離指的是互動方式是否經過媒介。其中,面對面的溝通屬於 沒有互動距離,而經過電話、電腦媒介的溝通則有互動距離。同時,媒介的 多媒體性質越完全,則互動距離就相對地較短,但仍舊無法等同於面對面互 動--亦即,互動距離恰好與媒介的頻寬成反比。社會距離指的是人際關係 網路的連結狀況。例如,如果兩人之間除了互動當下的接觸以外,沒有其他 第三者的中介,流言傳出去之後,不可能傳回來,則社會距離是遙遠的,反 之,要是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人際關係的連結,且可以輕易地定位出對方的 位置,社會距離是接近。換言之,越直接、重疊的人際關係網絡意味著越短 的社會距離,而越間接、分散的人際關係網絡則社會距離越遠。這也就是說,

衡量社會距離的標準不是只有社會關係的直間接之分,還要考慮關係網絡形 態的分散或重合。最後,心理距離則是指心理關係的親密與否,是否可以傾 訴心事,以及是否在意對方的感受。但是,這裡所謂的心理距離較短,並不 等同於一般所謂的感情很好。在通常的意義下,我們說兩人之間感情很好,

所牽涉的面向並不只有心理距離而已,還包括了互動的頻率等。很明顯的,

此處對距離的界定仍然挪用距離概念背後的空間意涵,因而,在界定各個距 離概念時,並未引入聯繫頻率、時間長短等因素。固然現代社會中的媒介常 常發揮著以速度--亦即時間的壓縮--來換取空間,或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的延後,但是,在概念上作者還是把時間與空間視為兩種各自獨立的軸線。

其後,在個別具體的狀況中,再考量這兩個軸線的交纏,或許反而更能夠凸 顯經由現代媒介中介的溝通所具有的特性。

同時,以下的討論還把網路上陌生人之間的接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 在接觸之初所預期的只是短暫的關係;第二類則是對相互的關係有長期進一 步發展的期待。本文的分類是以接觸當時的初衷為準,而實際上關係的後續 發展可能並不完全按照原來的設定。例如,原本想閒聊一番,卻一下子就發 現索然無味而草草結束,或是因為相談甚歡而變成好朋友、乃至於成為情侶。

(一)暫時關係

這是某大學的計算機中心電腦室,整個電腦室裡擁擠地排列 著大約六、七十部個人電腦。除了那些故障的機器以外,幾乎每 一部電腦前面都坐著一位使用者,每個人都專注地看著面前的螢 幕,偶而嘴角會流露出一抹微笑,然後又迅速地敲打著鍵盤。電 腦室裡幾乎聽不到什麼交談的聲音,而是此起彼落的鍵盤聲,安 靜的空間裡,卻似乎又瀰漫著高亢的情緒。對門是一間類似的電 腦室,也同樣充滿了這樣的使用者,走廊上還有幾位等待有人離 開,以便遞補進去上網的學生。據說那些少數沒有人使用的「故

障」電腦,有些是鍵盤壞了,還有少部份是被某些段數較高的使 用者利用各種方法把它鎖起來了,如果沒有送廠商解開,那幾台 電腦就會變成這些人的專用電腦。

自從中午下課玲玲和班上最好的朋友小惠一起走進電腦室以 後,她們幾乎就沒有跟對方說過一句話,各自忙著在電腦上鍵入 一些文字。玲玲在跟一個自稱猛男的人聊天,有時覺得聊天的節 奏變緩慢了,她會切換到另一個視窗去,在那個視窗裡,她是以 一個中性的代號出現,以免一上線就被接連不斷的聊天邀請打斷 閱讀討論區文章的興致。別過頭去看看小惠,她有時會忍不住地 偷偷笑出聲來,問她有什麼好玩的,她小聲卻又有一搭沒一搭地 答道,她正捉弄著坐在前排長得很帥的一個男生,吵著要他請吃 中飯,而他卻還不知道自己正在跟坐在後面的女孩隔著網路聊天 。

( 黃厚銘 ,1998:i-ii)

網路上陌生人之間的接觸,有可能純粹只是為了與他人聊天、談心,而 沒有其他的目的。這樣的狀況極為類似 Simmel ( 1971d:128,136 )所謂的 社交( sociability ),也就是說,是出於一種想要與他人連結的需求。這個 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其意義就在於過程自身,而沒有外在於這個行動的目的 或是動機,因此,社交的樂趣也僅止於來自社交自身。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

正如同個人的自我得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逐漸形塑,個人的存在也必須在與他 人的關係中得到肯定。社交的需求正是反映出個人試圖藉著與他人發生接觸 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事實上,社交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就是所 謂的「孤寂」(solitariness )( Simmel,1971d:128 )。當個人試圖在網路上

藉著與他人閒聊談心來滿足其社交需求時,互動雙方的物理距離可能非常遙 遠,當然,在極少數的狀況中,也可能實際上身體的距離是很近的,只是因 為媒介的中介而將互動距離抽離開來,互動距離反而是遙遠的,例如在同一 間電腦室隔著網路聊天的兩個陌生人。而且,無論是一對一交談,還是在聊 天室裡,互動的參與者會期待眾人之間可能間接牽連的人際關係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社會距離必須是遙遠,否則就會打破這種陌生人之間的社交所具

也就是說,社會距離必須是遙遠,否則就會打破這種陌生人之間的社交所具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69-182)